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讀我市老畫家劉祜畫作有感

美術 漢安帝 藝術 西安美術學院 大醫王 2017-05-01

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讀我市老畫家劉祜畫作有感

1965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科班出身,畢生愛繪事,其所畫《老濰縣十二景》山水畫,得到廣泛認可好評,先後被多家報刊報道轉載發表,並被印製掛曆廣泛發行;人物畫《大刀祭》,榮獲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職工書畫展最高榮譽獎;編繪的濰坊歷史人物錦繡,共描繪了濰坊歷史人物一百三十多位,本地報紙專欄連載,其他刊物多次轉載;繪畫《新編二十四孝》得到社會重視,特邀到多處展覽,並印成掛曆,宣傳了德孝文化……我市76歲的老畫家劉祜,其藝術經歷與理念與當下不少所謂大畫家顯然不同,六十年從藝路,他走出了一條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的以繪載道、以筆傳情之路。

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讀我市老畫家劉祜畫作有感

劉祜老師善繪人物。中國的人物畫素有現實主義的傳統,從唐代閆立本的《步輦圖》到五代顧閎中的

《韓熙載夜宴圖》,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賦予了中國人物畫以社會的深刻性和歷史的厚重。清末民初,與任伯年同時代的周暮橋等人在《點石齋畫報》上以時事實錄的方式直接描寫社會新聞和生活百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受到廣大群眾,尤其是市民階層的歡迎。20世紀初,在改良中國畫的浪潮和廣大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影響下,中國人物畫更是從傳統的題材、樣式和觀念中走出來,關注社會,直麵人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進而從象牙塔走向十字街頭,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去。自此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主流,同時誕生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人物畫作品,如高劍父的《難童》《白骨猶深國難悲》;關山月的《從城市撤退》《中山難民》;蔣兆和的《流民圖》《朱門酒肉臭》《劫後餘生》等。建國以後,面對社會變革的重大課題,許多國畫家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創作方向,誕生了一批通俗、寫實、有教育意義、以正面歌頌為主的令人鼓舞、使人昂揚的人物畫作品。

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讀我市老畫家劉祜畫作有感

“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曹植《畫贊序》)。寓教於樂是中國的傳統。自先秦以降,以儒家為主的立身處世傳統觀念便標榜禮與樂,禮以敘人倫,樂以成教化,兩千餘年來成為中國的人文傳承。然而,近代以來自外國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以後,中國的禮樂文化傳統便愈加風雨飄搖。迨新文化運動、乃至後來的各種政治運動後,此一傳統大有中絕之勢,後來經濟大潮之下,人心愈加浮躁,思潮愈加混亂,遷延至今,怪相叢生,已經到了非要匡正不可的地步了。

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讀我市老畫家劉祜畫作有感

“中國畫應當從傳統文人畫的圈子裡走出來,並以一種全新的面貌融入大眾的生活,反應歷史,觀照現實,記錄時代,教化人倫。”“劉祜老師認為,文藝作品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除了加強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宣傳建設,還必須“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應該成為包括他在內的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責任。而也正是出於這樣的使命感,劉祜老師的筆下,就很自然地注重了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紀實性描述,從表現上來看,在傳統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基礎上,更加入了一些象徵和表現的因素,從而使作品具有了更加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受到了專家和群眾的廣泛好評。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彩霞映照之下,劉祜老師像一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老耕牛,默默辛勤地耕耘在他的藝術田地裡。我們祝福他的田地裡結出更大更美的果實。(王玉龍 《濰坊保健》雜誌文化版)

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讀我市老畫家劉祜畫作有感

劉祜,1942年生於陝西渭南華州區。二祖父和父親均黃埔軍校系。1969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

曾任吉林白城市文物店經理,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建會參與者及會員。在工作的五十餘年中,有諸多美術、文字作品在各級報刊發表。

回眸歷史觀照現實向善求美鼓舞人心——讀我市老畫家劉祜畫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