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文 | 吳澤源

大衛·林奇的美劇《雙峰》,在美國時間上週日正式完結了第三季。我們曾在本季開播之時對本劇做出隆重推薦,而林奇這次重新出發的嘗試,也沒有辜負我們的厚望:本季在IMDb網站上飈出了8.7的高分,而它在爛番茄網站上的媒體好評率,也高達93%。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然而與本劇超高口碑形成對比的,卻是它曲高和寡的受眾狀況。起碼在中國,《雙峰》第三季給大部分劇迷留下的印象,要麼是過度裝叉,要麼是高不可攀。

在豆瓣,為《雙峰》第三季評分的用戶人數,僅僅是同樣在這段時間續播的美劇《瑞克和莫蒂》的零頭。我們就不用把《雙峰》拉出來跟全民美劇《權力的遊戲》做對比了。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所以《雙峰》遭受的冷遇,體現的是東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嗎?其實並不是。本季《雙峰》在首播時,曾經憑藉復古熱潮,刷到IMDb熱劇榜的前十位。

然而隨著劇集的深入,觀眾漸漸發現這季劇集與前兩季的關聯相當稀薄。而林奇過於隨性的敘事節奏和實驗性極強的視聽手法,也讓絕大多數觀眾對劇集的走向毫無頭緒,於是他們漸漸失去了耐心。

(《雙峰》第三季在大結局的一週,也僅僅排在IMDb熱劇榜的第26位)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那麼《雙峰》的曲高和寡,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在我看來,這種現象體現的其實是觀眾對林奇的期待,與林奇在後期作品中展現的世界觀之間存在的偏差。

林奇的電影,一直以來都被不少影迷貼著所謂「燒腦」的標籤,估計也有不少剛開始涉獵經典的入門級影迷,會對林奇、芬奇與諾蘭這幾個導演傻傻分不清楚。

但與諾蘭不同的是,林奇從來不害怕讓自己的作品出現違背常理的情節。他作品中的人物,經常毫無預兆地增殖出多重分身,他的故事時間線經常自相矛盾,而他在電影中設計的空間,也經常以超乎現實的方式相互連通。

所以,如果將《雙峰》第三季當成一出傳統的解謎劇,並且期待林奇在最後給你提供合乎常理的答案,那麼你要迎接的就必然是失望。

但與此同時,我也能理解《雙峰》觀眾的失望情緒從何而來,因為林奇作為商人的雞賊之處在於,他實在太擅長在故事裡面挖出具有誘惑力的大坑了。

在《雙峰》第三季裡,他就花了連續14集的時間(整季一共只有18集),用男主角戴爾·庫珀何時能從半痴呆狀態中恢復正常的問題,吊著所有觀眾的胃口。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而他在本季中還提出了很多令人好奇的新問題:惡魔鮑勃是如何產生的?侵襲新墨西哥小鎮的流浪漢,究竟與鮑勃有著怎樣的關係?第8集裡形態可怖的「蟲蛙」究竟爬進了誰的嘴裡?以及那個在劇集臨近結束時才冒出來的重要問題:前兩季裡甜美誘人的性感美女奧黛麗,如今到底怎麼了?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奧黛麗究竟身在何處?

然而到劇集最後,林奇對這些問題要麼只是給出了模稜兩可的答案,要麼就根本沒有回答。不僅如此,他還在本季的最後兩集裡拋出了一枚重磅炸彈。

恢復正常的戴爾·庫珀探員,消滅了他的邪惡分身,並穿越到1989年的雙峰鎮,拯救了在劇集首季首集中慘遭謀殺的少女勞拉。然而當他回到「現實世界」,帶著已經步入中年的「勞拉」(實際上是凱莉)回家時,他不僅發現自己熟悉的整個雙峰鎮都已經不復存在,還發現他根本不確定自己還是不是自己。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在普通觀眾看來,這個結尾對《雙峰》來說或許是個巨大的問號;但在林奇本人看來,這卻很可能是一個極其明晰的結尾。

我們要知道,堅持進行超感冥想長達四十年的林奇,曾受到過印度婆羅門教等東方哲學觀念的巨大影響,而這些哲學觀念的重要觀點之一,就是將物質世界,或者說是康德哲學概念中的「現象界」視作虛妄。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有了這樣的知識前提,我們就能理解林奇作品中諸多的不合常理之處是從何而來了:林奇根本就不相信有常理這東西存在。

在《妖夜慌蹤》、《穆赫蘭道》、《內陸帝國》與《雙峰》第3季中,主人公的身份經常流動不居,是因為林奇根本不相信「身份」是一個受到身體與物質約束的實體概念。

而與此同時,林奇也同樣不相信時間的線性與空間的連續性,於是我們在《妖夜慌蹤》裡看到了莫斯烏斯環狀的矛盾敘事,在《穆赫蘭道》與《雙峰》第3季中看到了直面自己屍體的主人公。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好庫珀在壞庫珀的屍體上戴戒指

一些秉持著西式理性思維的學者,經常會以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解讀林奇電影,並把其中的所有內容,一股腦地分割為「現實」部分與「幻想」部分。

在某些特定的語境下,這樣的解讀確實有著一定道理,然而在面對上述不符合時空規律的「林奇主義」場景時,這幫捧著弗洛伊德與拉康理論的學者就傻眼了:林奇大爺你這麼拍,可讓我們沒法解釋啊!

不過沒關係,最起碼,只要林奇設定的情節能夠符合他的自創世界中的一致規律,作為影迷的我們就可以原諒他。而林奇在《雙峰》第3季裡的諸多設定,確實體現著他在昔日作品中所持有的獨特世界觀。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舉例而言,第3季最後一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是庫珀和他的祕書黛安在穿越至另一個世界之後,來到汽車旅館中做愛的部分。

在進入旅館前,黛安離奇地在旅館門口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飾演黛安的演員,是林奇多年的老搭檔勞拉·鄧恩,於是這個鏡頭,也難免會讓我們想到由她主演的精分鉅作《內陸帝國》。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但真正令人屏息的,是兩人在旅館中令人膽寒的床戲。在透著陰冷氣息的50年代老歌的陪伴下,庫珀與黛安的交合,居然透出了某種神祕邪魅的儀式感。

林奇的影迷在看到這場戲時,不可能不會想到《妖夜慌蹤》裡汽修工皮特與蛇蠍女愛麗絲的最後一次交合:同樣的配樂風格,同樣的高速攝影,同樣的陰鬱氣質。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而兩部電影的主人公在經歷過交合「儀式」之後的命運,竟然也如出一轍。在《妖夜慌蹤》裡,被愛麗絲拋棄的皮特,轉瞬間變成了影片前半部中的男主人公弗雷德,開始對愛麗絲的黑幫老大情人施加報復。

而在《雙峰》裡,第二天從旅館中醒來的庫珀,在黛安留下的信上發現自己變成了「理查德」,而他拯救勞拉的行動,最終依然以失敗告終。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弗雷德與皮特,庫珀、理查德以及劇集前半段裡的「道奇」,這些不同的「分身」(doppelgänger)裡面,哪一個才是他們靈魂的原版真身?或許在罔顧物質世界規律的林奇世界裡,他們每個人都是真身,但問題在於,不論他們轉換成何種面貌,最後都要面對同樣的失敗。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妖夜慌蹤》裡,變成了皮特的弗雷德,與和他妻子蕾內相貌完全相同的愛麗絲瘋狂相愛,最終卻仍然要面對背叛、嫉妒與狂怒。

《雙峰》的結尾處,庫珀變身成為了理查德,悲慘命運被改變的勞拉則變身成了德克薩斯州的家庭主婦凱莉,但他們的命運卻依然悲慘:前者試圖對抗邪惡,卻發現自己遺失了曾經擁有的一切;後者掙扎著活到了中年,卻又一次無法找到回家的路。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雖然受到印度哲學的深刻影響,但是與印度教派中舉重若輕的「梵我」概念相比,林奇所提供的,是一幅尼采式的「永劫輪迴」圖景。

這也是林奇電影的內在本質:他所熱衷表現的,永遠都不是主人公在轉世之後獲得的自由,而是他們在再度迷失之後,所要面對的無依無靠與孤獨絕望。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林奇的影像或許鮮豔誘人,但他的底色永遠屬於噩夢。而在這個生意至上的年代,能夠看到這樣一部由重金打造,於主流電視臺首播,在平庸現實之中捲起層層漩渦的噩夢鉅作,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個奇蹟。

他還是活著導演裡最牛的那位,用一部美劇打敗了全世界的觀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