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白樸,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稱為"元曲四大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戲曲作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其中《梧桐雨》被列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但今天宋詞君與大家分享的不是雜劇,而是他的散曲小令《天淨沙·秋》,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其實在當時《天淨沙》這一題材早就流傳開來,關於兩者的比較早前表過,後文詳說。

《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這首小令,短短28個字,別具一番風味,以由遠及近的視角來構造秋日,句句都寫“秋”卻不著一個“秋”字,又寫盡秋意。通過經典景物的意象組合,將那優美的自然風光慢慢向讀者鋪開,映入眼簾。

到黃昏時,如血殘陽映照孤村,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淡淡炊煙裊裊升起,幾隻寒鴉歸來,棲息在老樹枝頭。忽然,遠處一隻哀鳴的大雁掠過,劃破天際。而後作者筆鋒一轉,視線也被拉到更遠處,青山迢迢靜靜,綠水悠悠,綿綿白草、片片紅葉、朵朵黃花都搖曳在歲月和暮色中。

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這首小令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黃昏圖,整體色調也由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學傳統中的悲秋主題,大有“晴空一鶴排雲上”的爽朗之氣。儘管當時的白樸正處亂世,卻絲毫沒有從中顯露落寞與悲哀。

白樸擅長造景,他手握畫筆,色彩配合運用得很妙。這首小令中有“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其中所涉及的草、葉、花的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之中,可見作者構圖之巧妙。“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指的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把原本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借用起興的手法,將秋的活力展現出,物悲而心不悲,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是相當高明。

其實有一點要給白樸“伸冤”,他的這首小令比“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要較早創作出來,只是由於情感共鳴問題,其影響力多少還是不及馬致遠所創造的秋思之感。

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如果聯繫白樸的生平來看這首小令,可能會更好理解。

白樸出生在金與元交替的戰爭年代,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來天資聰穎的他完全可以過上刻苦讀書,考取功名的普通人生,無奈年幼的他卻遭逢兵荒馬亂,此時的金朝面對蒙古軍隊可謂節節敗退,王國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處處充滿危險與災難,早年的白樸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後來在一次戰爭中還與母親走失,差點丟掉性命。或許是上天想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一位天才,於是他遇見了一位貴人元好問,曾寫下著名的《雁丘詞》,其中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救了他,並他視白樸如同是親生孩子,呵護有加,關懷備至。而後命運又開了一次玩笑,染上瘟疫,生命垂危。元好問為了救他,沒日沒夜地將其抱在懷中,幸好上天再一次眷顧,終於在第六天因大量出汗而痊癒。

後來也在元好問的教育下,再加上自身的才華,白樸以歷史為題材,寫才人韻事,新意百出,詞采優美,完成了不少元曲劇本,在當時的文壇有了一席之地。

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後元滅金,朝廷招白樸出仕,他卻無意於建功立業直接謝絕。其實在這首小令也有所體現,畫面中“一點飛鴻”,既是實寫景色,也是借用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的“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的“飛鴻”,都暗喻本人。秋日蕭條,生逢亂世,而我要像展翅高飛的鴻雁,“揀盡寒枝不肯棲”,遠離現有的蕭瑟冰冷之處,要去尋找我心中的光明,便是那綠水青山,能讓自己感到滿足的樂土,將心中的世外桃源盡數道出,是一種美好向往。

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多少文人騷客歌以詠之,關於秋日的作品幾萬首,大多悲秋,流入俗套。白樸以親身體驗,以哀景襯托樂景,層次分明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象,營造了賞心悅目的景緻。用筆清麗,獨具一格,意境開闊,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媲美。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個人的文章和武藝其實是很難分出高下,各有各的長處。在文學成就上,白樸是與馬致遠齊名的戲曲作家,只是論知名度,馬致遠遙遙領先,可能與白樸缺乏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