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第738期《看電影午夜場》的封面策劃為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和“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雙峰十年祭”。本文特截取“伯格曼電影十大瞬間”部分,欲知策劃詳情,且看雜誌分解。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野 草 莓 ]

這是發生在醫學教授伊薩克夢中的一個片段:伊薩克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醫學考試未通過被審判長判決玩忽職守之後,又判定他在其他方面還有嚴重罪過,被妻子起訴自私冷漠,並且經歷了一場和妻子的對質。他問審判官對他的懲罰是什麼,審判官回答:“按照慣例,孤寂。” 這一生,他的冷漠到最後讓他失去所有,失去了家庭,甚至在夢中失去了他最在意的醫學上的名與利,最終被判決終身孤寂。這個審判對於伊薩克的而言,無疑是個轉折。他在這個夢中的審判中終於學會直面自己的冷漠、虛偽和無情。正如醫生的首要守則是“尋求別人的寬恕”。在經歷了審判之夢,伊薩克開始自我救贖,放棄虛偽冷酷,開始嘗試關心他人,寬恕他人,也尋求他人對自己的寬恕。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第 七 封 印 ]

在黑白電影[第七封印]中,整個影片具有造型藝術般的效果。無論是海灘下棋、草地聖母、苦行者隊伍,還是最後的死亡之舞,每個畫面都有一種簡明宏偉的嚴肅性,似乎是一種宗教儀式的象徵,令人印象深刻。最讓人難忘的依然是騎士與死神對弈的畫面,尤其是一開始海灘下棋的場面,死神和騎士分坐在棋盤的兩側,後面是浩瀚奔湧的大海,有一絲光線照在騎士的臉上,騎士在和死神交談。在這個場景中伯格曼直接用構圖和光線給予了生死對抗與掙扎充分的象徵。黑色在該片中被用來代表和基督教有關的顏色,象徵著隱忍、自律、苦修、罪惡、懺悔。而死神這個人物的造型設計也很具象徵性,黑色的長外套和煞白的臉,沒有太多的表情。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處 女 泉 ]

[處女泉]對於伯格曼來說,最吸引他的是故事走向,因而,他具有象徵性的畫面並不如別的電影那般豐富,且本片中具有象徵意味的符號多少都預示著噩運,這使得畫面更多的是殘酷而非美好。但仍然有一個非常打動我的段落,出現在託列洗芬蘭語前砍伐白樺枝時。景深鏡頭中的他先是望了望在風中輕搖樹葉的樹枝,畫面非常靜謐,接著他拼命的左右撼動著那棵樹想要把它搖斷。他撼動樹的那股勁頭,就像芸芸眾生想要撼動上蒼、撼動自己的命運一般。最後託列終於將樹搖倒了,他甚至還愣了一會兒才將樹枝砍下,足見他內心為復仇所煩擾的情緒。在這長達一分鐘的段落中,伯格曼讓一棵樹都具有了神性——它見證了虔誠的託列放棄依靠上帝,選擇用自己的雙手去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假 面 ]

伊麗莎白與艾瑪的爭執是[假面]裡非常重要的轉折,在艾瑪揭露伊麗莎白的真面目時,鏡頭對準她的巨大特寫變成了她與伊麗莎白各自一半臉的合體。在伯格曼的自傳裡,他寫道,和當時的攝影師斯文·尼科維斯特討論過,打算用傳統打光拍攝兩人爭吵時的鏡頭,但效果並不好,於是伯格曼決定把她們臉孔的一半各自隱藏在全然的黑暗中。當拍攝艾瑪的獨白鏡頭時,自然而然產生了將她們各自一半的臉合併為一張臉的妙想。她們各自呈現的表情,微妙得傳遞了“假面”的含義。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呼 喊 與 細 語 ]

[呼喊與細語]所有內景都以紅色為基調,但這些紅色深淺不一。看這部電影時,觀眾未必能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但潛意識裡肯定會感受到顏色的漸變效果。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出現在艾格尼絲迴光返照的夜裡,她讓安娜叫卡琳和瑪麗亞分別進屋,卡琳依然一臉冷漠的拒絕了艾格尼絲擁抱的請求,而瑪麗亞則在擁抱艾格尼絲時被反咬一口,她尖叫著跑出艾格尼絲的房間,尖叫聲又激發了嬰兒哭泣,再伴隨著艾格尼絲絕望的抽泣,無人知道這是現實,還是安娜的一個夢。最終只有安娜陪在艾格尼絲身邊,坐在床上袒露乳房,擁抱艾格尼絲如同聖母擁抱著耶穌,為她迎接死亡這個新生。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芬 妮 與 亞 歷 山 大 ]

本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非常具有恐怖氣息,別說小亞歷山大,就連熒幕前的觀者也不得不屏住呼吸。小亞歷山大在伊薩克家起夜時迷路了,進入了一個漆黑的滿是人偶的房間,就在他迷迷糊糊趴在桌上半睡半醒時,一扇木門的鑰匙突然開始轉動——門開了一條縫。亞歷山大問門後是誰,門後傳來了輕聲說“門後是上帝”,嚇得亞歷山大躲到了桌子下面去。接著房間開始劇烈的震顫,一個巨型人偶出現在亞歷山大面前,並因維持不住平衡轟然倒塌,隨後艾隆現身——原來是他假扮“上帝”在嚇唬亞歷山大。伯格曼用這個驚悚又戲謔的場景說明他的理念——上帝並不存在於人世。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秋 日 奏 鳴 曲 ]

這是影片中女兒伊娃和母親夏洛特激烈爭論母關於親是否愛自己,並回憶自己兒時被母親忽視的經典畫面。為更好地處理這一場景畫面,導演伯格曼採用了景深鏡頭來展示來女兒伊娃童年時期和母親的關係。屋內母親和門外女兒的空間距離實際上也是母女之間的心理距離,母親一心撲在自己的鋼琴事業上,忽視了女兒的心理成長,女兒從未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愛。最後女兒很不情願地關上了這扇門,同時這扇門的關閉也象徵著母女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以至於長大後的女兒總是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原諒母親,內心深處卻永遠無法做到。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不 良 少 女 莫 妮 卡 ]

伯格曼在影片裡運用大量慢搖鏡頭,展現莫妮卡私奔時山水時光的靜謐,充滿法國現實主義的詩意感。最經典的鏡頭是在咖啡館與情人舊情復燃,互相點菸後莫妮卡轉頭凝視鏡頭良久,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自然而大膽的接觸觀眾,哈里特·安德森貢獻出微妙的表演。安德森之後扮演了[呼喊與細語]裡的艾格尼絲,伯格曼也樂衷將這種接觸觀眾的表演運用在鏡頭裡,用以讓觀眾置身人物,由旁觀到直麵人物內心。最終哈里抱著孩子,鏡頭推拉至眼眸,人物的焦灼和無奈盡收眼底,未來日子何去何從,伯格曼嫻熟地運用了人物與空間環境的對位關係。可以說,本片是他的技術磨練的過渡期,莫妮卡的表演為其提供充足的靈感,也為今後將內心世界進行視覺外化的新境界做了鋪墊。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冬 日 之 光 ]

在影片的結尾,牧師在冷清的教堂裡做起了彌撒。正如彌撒的拉丁語原意那樣,聚集、聚會,即使只有寥寥幾人,儀式感的教堂音樂和簡答的幾個仰拍鏡頭和特寫,使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正試圖衝破大銀幕,影片前一個多小時積壓的所有精神壓力和困惑似乎都將通過這一場宗教儀式而得到釋放並迎來了影像真正的高潮。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他憑何成為影史大師級導演?這十個瞬間給你答案

[ 猶 在 鏡 中 ]

難以想象,如此矯揉造作的臺詞在伯格曼的電影中竟然是那麼的真實和動人。經歷了一連串不愉快的家庭事件之後,對現實絕望的兒子在結尾讓父親證明給自己上帝的存在,父親卻一轉話題,提及了各式各樣的愛,並通過真實來暗示上帝的存在。這一份遲來的安慰終於填補了兒子一直渴望得到父愛的裂痕,兒子因此說到:“爸爸終於和我說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