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念邁克爾

想一念邁克爾

早上起來聽了一期《矮大緊指北》,本來是講明星寵物的,他沒忍住講了很多邁克爾·傑克遜本人的事兒。於是後面的內容我全沒聽進去。

我最早對邁克爾·傑克遜的理解非常偶然,小學快畢業的時候,我哥霸佔了我家新入的播放機,有一盤他去復刻的磁帶被翻來覆去地播放,我聽到時而猛速時而悠揚的旋律裡面會常常冒出來一聲尖嗓子“噢~~”,絕大多數是語速很快的節奏和詞。用我媽的話說:“太難聽了,這哪是唱歌,明明就是念歌啊。”

初中以前我還沒有進入叛逆期,加上小時候和我哥異性相排斥的同血緣體質,雖然我對小虎隊這一類的沒啥興趣,但也覺得媽媽的話很有道理,那些語速極快聽不清楚的嘰歪歌太難聽了。不過不管我媽怎麼說,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家裡響起的就是這些調調。再之後我發現,好像沒那麼難聽了,加上熟能生巧,後來每一首歌前奏一響,我就不由自足地能跟上哼哼起來,哪怕完全不知道那些詞兒是什麼意思,更不覺得難聽了。

直到過了幾年,我去初中同學家玩,她偷偷跟我使眼色說:“我偷來了我哥最喜歡的天皇巨星的磁帶,咱們來聽歌吧。”我本以為就是張國榮、譚詠麟一類的,結果音樂響起,我就能跟著一起哼哼,一看磁帶封面,我第一次知道,這位天皇巨星的名字叫邁克爾·傑克遜。

很多年過去了,這位巨星早已仙逝,高曉鬆認為他已經是一位神,他在藝術、音樂、時尚等各領域都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作為一位神,也是極致和孤獨(我更願意是獨善)的化身。

邁克爾·傑克遜最後的全球巡演演唱會《This Is It》因為他的逝世而如影夢幻,我聽聞包括自己朋友的很多粉絲所購買的天價票都沒有退還,而作為一種紀念。《This Is It》被製作成了一部紀錄片,我看過兩次,每次都很感慨,高曉鬆說他看著從開始哭到結尾。

這麼多年以來,我都算不上一丁點兒合格的邁克爾·傑克遜粉絲,就像我那些年不是很理解哥哥們為什麼那麼迷他,也許他的出現滿足了當年青春期的哥哥們張牙舞爪的活力釋放,這是一個極具時代性的烙印:剛開始開放文化的中國所遭遇到的外來最強音。最早有一位表哥,比我大十歲左右,他當年給我推薦的第一位偶像,是徐小鳳,而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人不好看、歌一般好聽,另外深深記得四姨說徐小鳳的牙又整齊又白,一定是假的。所以後來大我四歲的親哥迷上了邁克爾·傑克遜,我心裡多少會暗暗覺得好像上了一個檔次,這叫做相對論吧。

邁克爾·傑克遜於我就好像一個幻影,活在我哥哥輩當年談及他時眼睛裡放的光彩裡,活在KTV裡面看到的那些他所開創先河的史詩般的MV裡,活在天神降臨般的超級碗中場表演中,活在各種匪夷所思的新聞裡,活在這個紀錄片裡。自己越是年長,彷彿他的印象卻越是清晰。

我第二次看《This Is It》的時候,特別注意到有一段挑選舞者。來自全球頂尖的舞者,都竭盡全力地表演,為了成為邁克爾·傑克遜的伴舞。每一位舞者,真的是鏡頭中我看到的每一位,都是個中翹楚,卻甘願成為神光芒之旁的一線光彩。成功入選的喜極而泣,看著他們的眼神,我能感受到什麼叫做:偶像的吸引力是致命的。一場演唱會可以招募到如此大體量的優秀舞者,這也是前所未有吧。

在影片中,排練的每一場邁克爾都展示了他極盡完美的態度,而他的專業度、把控度、精準度讓現場所有配合的頂尖團隊點頭稱是,不斷地重複、再來,我稍微有點擔心他的體力。當他不小心來了一遍完整的《Thriller》後,全場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在尖叫,我眼睛也溼噠噠的,還憑空生了一點氣,過去看那些演唱會所花的錢彷彿都餵了狗。

有很多歌很多創作,人們喜歡改編讓人耳目一新,但每一個想致敬他想模仿邁克爾·傑克遜的人都不能企及到他的六分。

是的,不會再有人會超過他了。

十一年前,我在聖塔芭芭拉步行,同行的朋友指著我們的前方說:看,那就是邁克爾·傑克遜的夢幻莊園Neverland。我說“哦”,覺著太陽真火辣。如果我此刻再去,我可能默默在他門前待一會兒,希望他在他的新空間裡能活得更如他所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