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他徒步四十公里參加紅軍,在戰鬥中以身體代替電話線,被敵稱為“馬太君”

15歲的他徒步四十公里參加紅軍,在戰鬥中以身體代替電話線,被敵稱為“馬太君”

馬輝將軍

開國將軍馬輝,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98年4月19日,馬輝將軍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1915年,馬輝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象形鄉馬家村,自幼家境貧寒,祖上三代都是農民,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一年到頭吃不上幾頓飽飯。馬輝從小便痛恨軍閥和地主,這也是後來他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之一。

12歲時,馬輝參加了兒童團。1930年,紅軍來馬家村招兵,15歲的馬輝聽說之後,非常高興,決定前往參軍。但由於年紀小被拒,只得走了四十公里的路,到縣城投奔在部隊當副連長的舅舅。參軍後,馬輝因機靈能幹,當上了紅三軍團第八師二十三團通信員。通信員的工作常常要跑上跑下,非常累,但馬輝卻一點兒也沒有抱怨,反而視作是一種鍛鍊,他也因此得到上級的讚揚,在今後的一兩年裡,馬輝從通信員做到了供給員,又從供給員幹到了測繪員,儘管一直乾的都是最簡單的工作,但馬輝卻樂在其中。

由於馬輝工作上的出色表現,1934年7月,師首長將他提拔為司令部通信主任,後又調任團參謀。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鬥爭和兩萬五千里長徵。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他曾在溫坊戰鬥中以身體代替電話線,保證了指揮部與主陣地的聯絡暢通無阻,最後取得了溫坊戰鬥的勝利,當時被傳為佳話。

馬輝儘管只是一個參謀,但在戰鬥中非常勇敢。也正是因為這股狠勁、勇勁讓他在戰鬥中一次次地負傷。有一次,馬輝迎著槍林彈雨衝在前面,正好有兩顆流彈朝他射了過來,一顆打在了他的肩膀上,一顆打在了他的嘴上。打在嘴上的那顆子彈,穿過嘴脣打掉了牙齒,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又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嘴脣上便留下了一個缺口,吃東西、說話一直不方便,連說話都漏風,以後便有了“馬豁子”的外號。後來,白求恩大夫答應為他做兩次整容手術,使他恢復正常,但只做了一次,白求恩大夫就犧牲了。

15歲的他徒步四十公里參加紅軍,在戰鬥中以身體代替電話線,被敵稱為“馬太君”

抗戰期間,馬輝與夫人合影。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輝任八路軍115師獨立團特務連連長,作戰十分活躍。1938年春,馬輝任晉察冀邊區一團三營營長。當時,他染上了瘧疾發高燒,分區令他速返冀西參加反“掃蕩”。在過平漢鐵路時,忽然聽到日寇裝甲車的“嗚嗚嗚”聲,馬輝躺在擔架上指揮部隊向裝甲車突襲,嚇得鬼子趕快逃走。他率部在邊區打伏擊、除漢奸,被敵人稱為“馬太君”。

1938年2月至1940年10月,馬輝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淶源支隊支隊長、一團三營營長、特務營營長、騎兵營營長。在一次戰鬥中,馬輝從鬼子那裡繳獲了一門山炮,當時山炮非常稀少,日軍對山炮非常重視,為了奪回山炮,日軍向騎兵營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馬輝絲毫不懼,以炮為誘餌,率隊冷靜迎戰,殲滅了一百多名鬼子。

1942年2月至1944年10月,馬輝任第一軍分區第二區隊區隊長。1944年10月至1945年10月任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百團大戰、黃土嶺、狼牙山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至1946年,馬輝任晉察冀軍區冀察十旅旅長。1946年至1947年11月任察哈爾軍區獨立第四旅旅長。1947年11月至1948年9月任察哈爾軍區第一縱隊三旅旅長。參加瞭解放石家莊和保北、雁北、察南等戰役。

1951年,馬輝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兵團第67軍201師師長,率部奔赴朝鮮,走上了保家衛國的戰場。在朝鮮戰場上,他率部多次粉碎敵人的進攻。1953年5月,201師1個連在科湖裡東南無名高地進攻戰鬥中,全殲守敵韓8師1個連,堅守無名高地一週,打退敵軍反撲,斃傷俘敵1300人。201師3個營另1個連,在慄洞南山690高地東北、西北山腿進攻戰鬥中,全殲守敵韓8師1個連另6個排,打退韓8師部隊反撲41次,斃傷俘敵1750人。6月,201師1個團和友鄰部隊參加了十字架山進攻戰鬥。201師在金城阻擊戰中,作戰191次,殲敵23000人。1952年9月,馬輝升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副軍長。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15歲的他徒步四十公里參加紅軍,在戰鬥中以身體代替電話線,被敵稱為“馬太君”

前排右二為馬輝將軍

1955年3月至9月,馬輝任陸軍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同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1960年夏至1964年春,馬輝將軍任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1964年5月起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1965年10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1967年1月至1968年2月任保定駐軍聯合支左領導小組成員;1968年3月至1971年2月任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1971年5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76年10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

15歲的他徒步四十公里參加紅軍,在戰鬥中以身體代替電話線,被敵稱為“馬太君”

馬輝將軍(右)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發生。天剛放亮,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河北省軍區司令員馬輝應召前往中南海聽取中央指示。從中南海回到京西賓館,劉子厚立即召集省委常委們進行緊急部署,決定由馬輝負責與北京軍區聯繫,請北京軍區參加抗震救災指揮部工作的同志,到南苑機場會合,一起飛赴唐山。

作為軍事指揮員,馬輝打完電話,隨即對祕書作出指示:“這次去唐山,情況很難說,把有關物品都帶上,告訴省軍區,叫李希恩參謀長檢查線路,通信很重要。”由於河北省軍區首先抓緊了唐山救災現場通信體系的建設工作,對於唐山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初期指揮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馬輝給北京軍區打電話的同時,北京軍區肖選進副司令員和萬海峰副政委正行進在去機場的路上。

在隨後成立的唐山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馬輝等有關方面領導人為成員。入夜之後,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人大都年事已高,整整一天沒有進食,加之強烈的外界刺激和超負荷的工作壓力,體力已難以支持。在指揮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之後,劉子厚和馬輝鑽進兩輛吉普車,但他們並沒有休息,而是不時地向警衛員詢問時間,計算著救災部隊的行程,盼望部隊儘快趕到唐山。

7月29日凌晨3時40分,經過18個小時的急行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保定部隊開進了唐山。馬輝立刻和部隊官兵一起,投入了緊張的救災工作當中。

1980年2月,馬輝任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0年12月至1982年10月,馬輝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北省軍區司令員;1982年6月至1983年3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

在長期擔任部隊和地方領導職務期間,馬輝將軍為推動部隊、民兵的基層工作,為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文系祖國網據歷史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