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發現,三國呂布的畫戟是這樣的

有趣發現,三國呂布的畫戟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第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次日平明,…布少憩門樓,不覺睡著在椅上。宋憲趕退左右,先盜其畫戟,便與魏續一齊動手,將呂布繩纏索綁,緊緊縛住。布從睡夢中驚醒,急喚左右,卻都被二人殺散,把白旗一招,曹兵齊至城下。魏續大叫:“已生擒呂布矣!”夏侯淵尚未信。宋憲在城上擲下呂布畫戟來…

呂布因為睡著,被偷了畫戟扔下城頭,下面的曹軍眾將看到後才放心,可見對呂布畫戟威力的忌憚。

那麼呂布的被擲下城頭的畫戟到底是什麼樣的,可不是第一圖這樣的。

有趣發現,三國呂布的畫戟是這樣的

戟是怎麼來的?

矛和戈結合起來,就是戟,戟最早是青銅車戰兵器,漢代後材質變成了鐵製。戟在三國是一個比較普通的存在,今天在很多博物館可以看到漢代的鐵戟。

在漢代對付匈奴的戰爭中,戟德使用量才越來也大,最早是為了抗衡匈奴的騎兵,從戟最開始的長度可以證明這一點,戟的長度最早要“三倍其身”……也就是操作者3倍身高,戟最開始的長度最少有四點五米。

在匈奴騎兵衝鋒而來時,持戟步兵以戟前置,列成陣列,用戟鋒阻擋敵方第一波攻勢,並利用矛尖殺傷敵方人或馬。在進入近戰時,戟的四點五米的長度不但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而且攻擊範圍大,可以做到遠距離制敵。戟的勾、啄、撞、刺等多功能在混戰中很容易就能傷到敵方。對待沒有鐵甲的匈奴兵和不披甲的戰馬由於戟的特點,碰著就受傷。在熟練地士兵手中還可以起到矛和鉤鐮槍的雙重作用,對敵殺傷力很強。

步兵用的效果好,但以騎兵對付騎兵就差了。漢騎兵使用戟身變短的短戟,在交鋒中對敵方採用矛尖衝刺,側刃橫啄、鉤割,砍刺,足以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戟這種兵器其實有很大問題,戟頭的重心有問題,戟頭的重心是偏向一側的,使用者在快速奔馳的戰馬上,無法穩定的使用和控制。剌劈功能不足,戟頭上面的小枝,對藉助馬匹形成的穿刺力反倒是個阻礙,戟的鉤、啄對於追求速度的騎兵基本無用。

這種兵器的弱點還有不易製造,秦代的戟往往是青銅鑄造,漢代製造戟很多都是鐵鍛制,大批量鍛制時就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和時間,成本就太高。後來又出現了小戟,可以當暗器使用。

有趣發現,三國呂布的畫戟是這樣的

《三國志》中有很多使用戟的記錄,張遼“披甲持戟……殺數十人,斬二將……”,後來又出現了“曹操在濮陽遭三面包圍時,典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

呂布的畫戟到底是什麼樣

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內蒙古包頭九原),丁原的騎都尉出身,這個地區在漢代是漢朝騎兵和匈奴反覆爭奪的地區,當地人崇尚勇武彪悍,很多人都喜歡使用這種漢代制式武器。

東漢三國時期,流行的戟前刺都一樣,只在小枝側刺地方有幾個變種,側刺有平直的,彎曲向下和向上翻翹,還有在戟杆對應側刺的地方再加小刺。

按照《三國志》射戟這一段的記載來看,

…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鈴下請靈等,靈等亦請布共飲食。…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有趣發現,三國呂布的畫戟是這樣的

呂布使用的應該是當時的“雄戟”——橫上翹,豎加了個彎鉤,多了一個橫刺,兩邊都有鋒,可刺、可割、可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