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記憶——當年護國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說的往事

瀘州 朱德 蔡鍔 唐繼堯 博物館 歷史 袁世凱 江陽沽酒客 2019-04-08
瀘州記憶——當年護國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說的往事

曾經的中城公園紀念碑也沒有了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慰忠亭”可惜只能用文字來敘述了,筆者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查閱資料,非常遺憾由於年代久遠,實在沒有辦法找到影像資料。但是這段往事值得我們再次提及並且不應該忘記。

《瀘縣誌》記載:“慰忠亭”在瀘南門外大較場,民國八年滇軍軍長趙又新建。它是一座非常富有革命意義的建築物。

當年的“護國運動”是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後討伐袁世凱復闢稱帝的又一次革命運動。

在這場革命戰爭中,護國軍為效忠共和犧牲了不少的官兵。為了安慰祭祀他們為效忠共和國面殉職,朱德同志把他們的遺體和屍骨集體安葬於瀘州城南郊金線吊葫蘆處,取名“慰忠亭”,亦是紀念護國軍烈士的祭祀亭。

1916年6月17日蔡鍔率領護國軍第一軍趙又新、顧品珍兩個梯團進進駐瀘州,取得了反袁鬥爭的重大勝利。護國軍的勝利,要歸功於蔡松坡將軍的雲南起義,要歸功於朱德梯團長指揮的棉花坡戰役;要歸功於護國軍的將士英勇戰鬥,壯烈捐軀。

瀘州記憶——當年護國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說的往事

為了紀念護國討袁壯烈捐軀的官兵和他們的英雄事蹟,安慰他們在天之靈,乃於1918年開始在瀘州市南門外大較場上修建陵園,“慰忠亭”1919年峻工,歷時半年有多。

《沛雲堂立雪雜錄》上有記載:亭為護國之役川南 瘞戰骨陸軍大墓。玉垓(即朱德)日往督工,用數萬金。

儘管“慰忠亭”上落的是趙又新建,實際上修亭的負責人是當時任城防司令兼任下川南清鄉司令的朱德旅長親自設計監工指揮修建的。

亭的構造,烈士墓的安排,都是朱旅長的辛勤設計。亭高約三丈,寬二丈,呈四方形,四根正柱,支撐四方,八根副柱,分立四面,每一根看起來都是四根柱頭,亭不露簷,亭頂隱在四面牌壁之中,四面石柱都鐫有對聯。

“慰忠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可是沒有受到地方人士的足夠重視,亭頂早在1930年就開始下塌了,但烈士墓安然無恙。其後,在五十年代,因修建川南軍區禮堂而被拆除。

今天我認為“慰忠亭”儘管不存在了。但在人民心中是永誌不忘的。

當年瀘州博物館的同志曾經請託曾一魯畫師將“慰忠亭”繪出來,報送中央軍事博物館。與此同時,蒐集到六副半亭上的對聯,這些對聯大多是口頭傳誦,難免不有差錯。唯獨朱委員長一副對聯是得之於《沛雲堂立雪雜錄》中,真實而無訛。現將部分對聯抄錄於後:

其一

與黃花崗同一馨香,氣象森嚴,乾坤只有兩堆士。

續奇男廟無雙祀典,風雲叱吒,魂魄應歸九虎關。

靖國軍第二軍第十三混成旅旅長朱德題

其二

收拾青山理戰骨

摩挲碑唱慰忠魂。

唐繼堯題

其三

青山埋骨處(一說青山理忠骨)

綠水慰忠魂(一說白石表忠亭)。

但懋辛題

其四

垂六詔青蔭來作三瀘雄鬼,

吊一丘荒冢愧無五百田橫。

趙又新題

瀘州記憶——當年護國勇士和“慰忠亭”不得不說的往事

“慰忠亭”上,用白碎磁鑲嵌著“慰忠亭”三個大字,亭的兩邊,排列著平整的烈土墓,

遺骸是葬在用青石砌成的長方形墳臺內的。墳臺共有十六個,每個都很長,一個接一個地排列,好象軍隊受檢閱時,面向大江橫列,每一個墳都立著一塊小石碑,刻著他們的姓名、籍貫,墳臺有編號,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張”等十六字順序排列。

”慰忠亭”面對長江,氣勢雄壯。三官祠和忠山聳立其後,愈覺莊嚴肅穆。

昔時,人們佇立“慰忠享”前,面對波光浩渺的滔滔江水,難免不令人心潮起伏,緬懷“護國討袁”英勇獻身的烈土事蹟,從而激起人們內心的肅然起敬之情。

敬愛的朱總司令曾經倡議重建此亭,不僅以資紀念“護國討袁”戰役之重大意義,且為吾輩樹立了崇高的道德規範。併為後世修志,資政、存史、教育等方面,亦具有極其重大的政治意義與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