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

路遙先生在短暫的一生中,以殉道式的文學精神為文壇留下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用“現實”和“奮鬥”為這個時代帶來真實的記錄、折射和凝視,被稱作是“黑夜中的一座燈塔”,給無數為了生活甚至生存而奮鬥的人點燃了希望,激勵他們與命運作最決絕的抗爭。

其實,路遙先生還有一部作品《早晨從中午開始》,準確地說,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如果將《早晨從中午開始》和這兩部著作搭配細細品讀,會有更厚重的、更敏銳的感悟。隨筆中記錄了創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早晨從中午開始》完全可以作為學習寫作的教科書,準確的說,比教科書更鮮活、更生動、更有直擊心靈的穿透力。

"

路遙先生在短暫的一生中,以殉道式的文學精神為文壇留下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用“現實”和“奮鬥”為這個時代帶來真實的記錄、折射和凝視,被稱作是“黑夜中的一座燈塔”,給無數為了生活甚至生存而奮鬥的人點燃了希望,激勵他們與命運作最決絕的抗爭。

其實,路遙先生還有一部作品《早晨從中午開始》,準確地說,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如果將《早晨從中午開始》和這兩部著作搭配細細品讀,會有更厚重的、更敏銳的感悟。隨筆中記錄了創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早晨從中午開始》完全可以作為學習寫作的教科書,準確的說,比教科書更鮮活、更生動、更有直擊心靈的穿透力。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陝西銅川路遙文化展館銅像

有人讓我推薦閱讀書目時,我會將《平凡的世界》和《早晨從中午開始》打包推薦;有人問我如何學習創作時,我會真誠地建議好好讀一下《早晨從中午開始》。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路遙先生去世前在醫院病床上的心血之作,既是為了集中回答讀者們來信,又是用來祭奠十年苦難而光輝歲月,同時也是為了感謝為《平凡的世界》付出心血的弟弟,因此這篇隨筆的題記是“獻給我的弟弟王天樂”。

這部隨筆取名《早晨從中午開始》有兩層寓意。隨筆的第一句話就是“在我的創作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這是多年養是的習慣”,他通常要創作到深夜兩三點,甚至四五點才擱筆,第二天午飯前一小時起床,開始真正的早晨。而更深層的含義是,路遙先生著手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在1984年,“生命進入正午的時候,工作卻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陽一般充滿青春的朝氣投身於其間”。

之所以將《早晨從中午開始》當做一部寫作教科書,是因為從這5萬字的創作隨筆中,可以看到作為已經成名的作家,在創作新作品時敢於從零開始的決絕,謀劃作品時的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剝絲抽繭的縝密,積累素材時的繁複、枯燥和艱辛,以及創作過程中才情和理念的集中呈現。

路遙先生的創作起點並不高,早期作品明顯帶有程式化,藝術水平也是有限的,如《青松與小紅花》等短篇小說;即便是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其藝術性也是頗受爭議的。但是路遙先生的創作水平提升速度驚人,短短几年就實現了質的飛躍,憑藉《人生》進入全國優秀作家行列,憑藉《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燈塔效應”,2018年路遙先生被表彰為100名“改革先鋒”之一,公認為“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這一殊榮是實至名歸。

路遙先生計劃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從《人生》的成功開始的。

"

路遙先生在短暫的一生中,以殉道式的文學精神為文壇留下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用“現實”和“奮鬥”為這個時代帶來真實的記錄、折射和凝視,被稱作是“黑夜中的一座燈塔”,給無數為了生活甚至生存而奮鬥的人點燃了希望,激勵他們與命運作最決絕的抗爭。

其實,路遙先生還有一部作品《早晨從中午開始》,準確地說,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如果將《早晨從中午開始》和這兩部著作搭配細細品讀,會有更厚重的、更敏銳的感悟。隨筆中記錄了創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早晨從中午開始》完全可以作為學習寫作的教科書,準確的說,比教科書更鮮活、更生動、更有直擊心靈的穿透力。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陝西銅川路遙文化展館銅像

有人讓我推薦閱讀書目時,我會將《平凡的世界》和《早晨從中午開始》打包推薦;有人問我如何學習創作時,我會真誠地建議好好讀一下《早晨從中午開始》。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路遙先生去世前在醫院病床上的心血之作,既是為了集中回答讀者們來信,又是用來祭奠十年苦難而光輝歲月,同時也是為了感謝為《平凡的世界》付出心血的弟弟,因此這篇隨筆的題記是“獻給我的弟弟王天樂”。

這部隨筆取名《早晨從中午開始》有兩層寓意。隨筆的第一句話就是“在我的創作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這是多年養是的習慣”,他通常要創作到深夜兩三點,甚至四五點才擱筆,第二天午飯前一小時起床,開始真正的早晨。而更深層的含義是,路遙先生著手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在1984年,“生命進入正午的時候,工作卻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陽一般充滿青春的朝氣投身於其間”。

之所以將《早晨從中午開始》當做一部寫作教科書,是因為從這5萬字的創作隨筆中,可以看到作為已經成名的作家,在創作新作品時敢於從零開始的決絕,謀劃作品時的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剝絲抽繭的縝密,積累素材時的繁複、枯燥和艱辛,以及創作過程中才情和理念的集中呈現。

路遙先生的創作起點並不高,早期作品明顯帶有程式化,藝術水平也是有限的,如《青松與小紅花》等短篇小說;即便是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其藝術性也是頗受爭議的。但是路遙先生的創作水平提升速度驚人,短短几年就實現了質的飛躍,憑藉《人生》進入全國優秀作家行列,憑藉《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燈塔效應”,2018年路遙先生被表彰為100名“改革先鋒”之一,公認為“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這一殊榮是實至名歸。

路遙先生計劃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從《人生》的成功開始的。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路遙先生之墓

自我設定更高目標,創作之路永不滿足

《人生》發表之後,路遙的生活完全被打亂了,無數的讀者來信、媒體採訪、報刊約稿、影視拍攝洽談、五花八門的會議等等,紛至沓來。在一般人看來,“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但是路遙除了“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動人生的溫馨”之外,他坦言“我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但同時“我絕不可能在這種過分戲劇化的生活中長期滿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

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憑藉一部成名作、一首成名曲吃一輩子的人並不少見,成名之前刻苦勤奮,一旦成名“船到碼頭車到站”,在讚美乃至吹捧中軟化了迎難而上的骨頭,喪失了繼續奮鬥的勇氣,一輩子混跡於大小學術活動、熱衷於題詞寫序,成名作也就成了留世的唯一作品。“要在文學界混一生也可以。新老同行中就能找到效仿的榜樣”。

因此,能再度鼓起超越的勇氣值得嘉獎,而能及早從讚譽中冷靜下來,迅速投入“一種沉重”更是愈發難能可貴。

但是,路遙做到了。

其實,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全國第一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後,他很快就感覺到“不滿足”,迅速投入到《人生》的創作中,精心準備了兩年,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同樣,在《人生》成功之後,他立志要寫一部“更大更沉重的”。

“流派”的質疑和困惑

文學流派很多,初學寫作的人難免看得眼花繚亂,不知道師從哪門哪派,其實文學所謂的流派是人為製造並有意強化的,真正的好作品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堅持自己的風格,運用擅長的技巧,而不是刻意注重流派之別。有的創作者不往自己身上貼個標籤感覺很沒面子,沒有歸屬感,其實這是缺乏自信以及容易盲從的表現,創作之路很可能越走越窄,甚至落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路遙在創作《人生》,尤其是《平凡的世界》時,恰逢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象徵主義、黑色幽默門派林立,而傳統現實主義創作被斷言落伍、沒落和逐漸消亡。從《人生》開始,很多批評家就指出,路遙的作品“戀土情節”非常嚴重,批評路遙“還沒有割裂和土地的臍帶”,但路遙在理智地分析後,不受門派的影響,堅持“冥頑而不識時務”的“土氣”的創作。

因為這一決定,路遙也遭受了很多質疑、非議甚至否定,把《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後,這位編輯沒有耐心看完就決定退稿,而這位編輯是路遙認為和他共同經歷最多,共同語言最多的。後來文聯出版社的編輯李金玉等人頂著來自不同層面的壓力堅持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而之後的作品研討會簡直成了作品批判會,將路遙歸為“落後作家”,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列為“失敗作品”。“主流”的不認可對路遙是個打擊,但是他並沒有輕易改變風格,在身體和精神雙重摺磨下,堅持完成了第二和第三部。事實證明,路遙的堅持是正確的。

命運的“賭博”

路遙在決定創作《平凡的世界》(最初名字是《普通人的道路》)時,也是經歷了心理波動、猶疑甚至動搖的。“要從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氣氛中,再一次踏進冰天雪地去進行一次看不見前途的遠征,耳邊就不時響起退堂的鼓聲”。

產生創作的想法,抑或是靈感,並不困難,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現在有些創作者,剛冒出一個靈感,就想到成功之後如潮的掌聲,如山的鮮花,出書、拍影視劇、改編遊戲、高版稅、作家富豪榜。正如諷刺的某些人一樣,“看到女生的第一眼,就想好給孩子起啥名兒了”。

目標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沒錯,但並非“一定”燎原,“星星之火”的命運99%是一閃而過,要達到燎原之勢,需要諸多因素的支撐和保障。就路遙而言,他在創作之前,進行了三大基礎工程。

一、基礎工程之一——知識積累

“冥頑而不識時務”的路遙回到故鄉毛烏素大沙漠,進行了他自己的“人生禪悟”,之後開始了漫長而又艱難的準備。

無疑,路遙的閱讀是海量的。大學期間學習過歐洲文學史、俄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並且系統地閱讀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名著。除此之外,他最常去的是閱覽室,將建國以來的全部重要文學雜誌,從創刊號一直翻閱到終刊號或最新一期。

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的準備期間,路遙重新開始了海量的閱讀、研究和分析,既有閱讀新書也有重溫舊書。除了自己制定的百部長篇閱讀之外,還讀了很多“雜書”——內容涉及理論、政治、哲學、經濟、歷史、農業、商業、工業、科技等眾多方面,同時,還閱讀了大量知識冊子,諸如養魚、養蜂、施肥、稅務、財務、氣象、曆法、造林、土壤改造、風俗、民俗、UFO等等。

無論是汗流浹背的夏天,還是瑟瑟發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書中,精神狀態完全變成一個準備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個純粹的“書呆子”。

二、基礎工程之二——背景材料

《平凡的世界》是跨度十年的歷史橫切面,路遙需要完全掌握這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宏觀的“大事記”和微觀的“記事本”。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歷史不能編造,不能有半點似是而非的東西。只有徹底弄清了社會歷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藝術中準確描繪這些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形態和精神形態。

路遙的方法是笨拙但有效的。逐日逐月逐年查閱十年間的報紙。

這些報紙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省報、地區報和《參考消息》的全部合計本。

我沒明沒黑開始了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工作量太巨大,中間幾乎成了一種奴隸般的機械性勞動。眼角糊著眼屎,手指頭被紙張靡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後掌(那裡肉厚一些)繼續翻閱。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五年前參加一次筆會的經歷。在大家討論近期多了什麼書時,有一位“新派”作家,直言不諱地說他從未讀過什麼名著,也沒讀過經典,看的書寥寥無幾,但是他有靈氣,照樣可以寫出“好作品”,還因這個觀點和幾位參會者爭執起來。誠然,他寫的幾篇作品還算不錯,確實很有靈氣,構思也很巧妙,如果多讀書多充實,真有可能前途無量。但是見他非常固執,也沒有人再勸說和提醒什麼,這件事就慢慢淡忘了。幾年下來,沒有再見到他發表什麼好作品,後來得知他也寫了不少,但是有些千篇一律,編輯的評價也越來越低,慢慢地他自己從吃力到厭倦,最後也就放棄了。為此,我既感到惋惜又有些無奈,他確實是寫作的“好料”,但是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註定走不遠的,也走不穩的。

三、基礎工程之三——深入生活

對於《平凡的世界》,路遙還是很有生活的,但是他並不滿足。

有些生活是過去熟悉的,但為了更確切體察,再一次深入進去——我將此總結為“重新到位”。有些生活是過去不熟悉的,就加倍努力,爭取短時間內熟悉。

他拎著一個裝著記錄材料的箱子,深入各個單位、行業、領域去了解、熟悉和深入生活,為了瞭解書中孫蘭香和金秀的大學生活,他去了西北工業大學,熟悉課堂學習、生活起居、課程安排、場所方位,全天的活動等等。並且和師生交流思想,瞭解學生的家庭、理想、戀愛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看法,最後將所有搜索到的材料彙總,裝入“大學情況”材料袋。

因為作品涉及到省級領導的生活和辦公,他託人尋找了一個機會,自己“溜進”省委書記家體驗了一番。

"

路遙先生在短暫的一生中,以殉道式的文學精神為文壇留下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用“現實”和“奮鬥”為這個時代帶來真實的記錄、折射和凝視,被稱作是“黑夜中的一座燈塔”,給無數為了生活甚至生存而奮鬥的人點燃了希望,激勵他們與命運作最決絕的抗爭。

其實,路遙先生還有一部作品《早晨從中午開始》,準確地說,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如果將《早晨從中午開始》和這兩部著作搭配細細品讀,會有更厚重的、更敏銳的感悟。隨筆中記錄了創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早晨從中午開始》完全可以作為學習寫作的教科書,準確的說,比教科書更鮮活、更生動、更有直擊心靈的穿透力。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陝西銅川路遙文化展館銅像

有人讓我推薦閱讀書目時,我會將《平凡的世界》和《早晨從中午開始》打包推薦;有人問我如何學習創作時,我會真誠地建議好好讀一下《早晨從中午開始》。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路遙先生去世前在醫院病床上的心血之作,既是為了集中回答讀者們來信,又是用來祭奠十年苦難而光輝歲月,同時也是為了感謝為《平凡的世界》付出心血的弟弟,因此這篇隨筆的題記是“獻給我的弟弟王天樂”。

這部隨筆取名《早晨從中午開始》有兩層寓意。隨筆的第一句話就是“在我的創作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這是多年養是的習慣”,他通常要創作到深夜兩三點,甚至四五點才擱筆,第二天午飯前一小時起床,開始真正的早晨。而更深層的含義是,路遙先生著手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在1984年,“生命進入正午的時候,工作卻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陽一般充滿青春的朝氣投身於其間”。

之所以將《早晨從中午開始》當做一部寫作教科書,是因為從這5萬字的創作隨筆中,可以看到作為已經成名的作家,在創作新作品時敢於從零開始的決絕,謀劃作品時的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剝絲抽繭的縝密,積累素材時的繁複、枯燥和艱辛,以及創作過程中才情和理念的集中呈現。

路遙先生的創作起點並不高,早期作品明顯帶有程式化,藝術水平也是有限的,如《青松與小紅花》等短篇小說;即便是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其藝術性也是頗受爭議的。但是路遙先生的創作水平提升速度驚人,短短几年就實現了質的飛躍,憑藉《人生》進入全國優秀作家行列,憑藉《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燈塔效應”,2018年路遙先生被表彰為100名“改革先鋒”之一,公認為“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這一殊榮是實至名歸。

路遙先生計劃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從《人生》的成功開始的。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路遙先生之墓

自我設定更高目標,創作之路永不滿足

《人生》發表之後,路遙的生活完全被打亂了,無數的讀者來信、媒體採訪、報刊約稿、影視拍攝洽談、五花八門的會議等等,紛至沓來。在一般人看來,“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但是路遙除了“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動人生的溫馨”之外,他坦言“我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但同時“我絕不可能在這種過分戲劇化的生活中長期滿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

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憑藉一部成名作、一首成名曲吃一輩子的人並不少見,成名之前刻苦勤奮,一旦成名“船到碼頭車到站”,在讚美乃至吹捧中軟化了迎難而上的骨頭,喪失了繼續奮鬥的勇氣,一輩子混跡於大小學術活動、熱衷於題詞寫序,成名作也就成了留世的唯一作品。“要在文學界混一生也可以。新老同行中就能找到效仿的榜樣”。

因此,能再度鼓起超越的勇氣值得嘉獎,而能及早從讚譽中冷靜下來,迅速投入“一種沉重”更是愈發難能可貴。

但是,路遙做到了。

其實,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全國第一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後,他很快就感覺到“不滿足”,迅速投入到《人生》的創作中,精心準備了兩年,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同樣,在《人生》成功之後,他立志要寫一部“更大更沉重的”。

“流派”的質疑和困惑

文學流派很多,初學寫作的人難免看得眼花繚亂,不知道師從哪門哪派,其實文學所謂的流派是人為製造並有意強化的,真正的好作品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堅持自己的風格,運用擅長的技巧,而不是刻意注重流派之別。有的創作者不往自己身上貼個標籤感覺很沒面子,沒有歸屬感,其實這是缺乏自信以及容易盲從的表現,創作之路很可能越走越窄,甚至落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路遙在創作《人生》,尤其是《平凡的世界》時,恰逢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象徵主義、黑色幽默門派林立,而傳統現實主義創作被斷言落伍、沒落和逐漸消亡。從《人生》開始,很多批評家就指出,路遙的作品“戀土情節”非常嚴重,批評路遙“還沒有割裂和土地的臍帶”,但路遙在理智地分析後,不受門派的影響,堅持“冥頑而不識時務”的“土氣”的創作。

因為這一決定,路遙也遭受了很多質疑、非議甚至否定,把《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後,這位編輯沒有耐心看完就決定退稿,而這位編輯是路遙認為和他共同經歷最多,共同語言最多的。後來文聯出版社的編輯李金玉等人頂著來自不同層面的壓力堅持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而之後的作品研討會簡直成了作品批判會,將路遙歸為“落後作家”,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列為“失敗作品”。“主流”的不認可對路遙是個打擊,但是他並沒有輕易改變風格,在身體和精神雙重摺磨下,堅持完成了第二和第三部。事實證明,路遙的堅持是正確的。

命運的“賭博”

路遙在決定創作《平凡的世界》(最初名字是《普通人的道路》)時,也是經歷了心理波動、猶疑甚至動搖的。“要從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氣氛中,再一次踏進冰天雪地去進行一次看不見前途的遠征,耳邊就不時響起退堂的鼓聲”。

產生創作的想法,抑或是靈感,並不困難,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現在有些創作者,剛冒出一個靈感,就想到成功之後如潮的掌聲,如山的鮮花,出書、拍影視劇、改編遊戲、高版稅、作家富豪榜。正如諷刺的某些人一樣,“看到女生的第一眼,就想好給孩子起啥名兒了”。

目標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沒錯,但並非“一定”燎原,“星星之火”的命運99%是一閃而過,要達到燎原之勢,需要諸多因素的支撐和保障。就路遙而言,他在創作之前,進行了三大基礎工程。

一、基礎工程之一——知識積累

“冥頑而不識時務”的路遙回到故鄉毛烏素大沙漠,進行了他自己的“人生禪悟”,之後開始了漫長而又艱難的準備。

無疑,路遙的閱讀是海量的。大學期間學習過歐洲文學史、俄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並且系統地閱讀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名著。除此之外,他最常去的是閱覽室,將建國以來的全部重要文學雜誌,從創刊號一直翻閱到終刊號或最新一期。

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的準備期間,路遙重新開始了海量的閱讀、研究和分析,既有閱讀新書也有重溫舊書。除了自己制定的百部長篇閱讀之外,還讀了很多“雜書”——內容涉及理論、政治、哲學、經濟、歷史、農業、商業、工業、科技等眾多方面,同時,還閱讀了大量知識冊子,諸如養魚、養蜂、施肥、稅務、財務、氣象、曆法、造林、土壤改造、風俗、民俗、UFO等等。

無論是汗流浹背的夏天,還是瑟瑟發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書中,精神狀態完全變成一個準備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個純粹的“書呆子”。

二、基礎工程之二——背景材料

《平凡的世界》是跨度十年的歷史橫切面,路遙需要完全掌握這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宏觀的“大事記”和微觀的“記事本”。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歷史不能編造,不能有半點似是而非的東西。只有徹底弄清了社會歷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藝術中準確描繪這些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形態和精神形態。

路遙的方法是笨拙但有效的。逐日逐月逐年查閱十年間的報紙。

這些報紙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省報、地區報和《參考消息》的全部合計本。

我沒明沒黑開始了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工作量太巨大,中間幾乎成了一種奴隸般的機械性勞動。眼角糊著眼屎,手指頭被紙張靡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後掌(那裡肉厚一些)繼續翻閱。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五年前參加一次筆會的經歷。在大家討論近期多了什麼書時,有一位“新派”作家,直言不諱地說他從未讀過什麼名著,也沒讀過經典,看的書寥寥無幾,但是他有靈氣,照樣可以寫出“好作品”,還因這個觀點和幾位參會者爭執起來。誠然,他寫的幾篇作品還算不錯,確實很有靈氣,構思也很巧妙,如果多讀書多充實,真有可能前途無量。但是見他非常固執,也沒有人再勸說和提醒什麼,這件事就慢慢淡忘了。幾年下來,沒有再見到他發表什麼好作品,後來得知他也寫了不少,但是有些千篇一律,編輯的評價也越來越低,慢慢地他自己從吃力到厭倦,最後也就放棄了。為此,我既感到惋惜又有些無奈,他確實是寫作的“好料”,但是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註定走不遠的,也走不穩的。

三、基礎工程之三——深入生活

對於《平凡的世界》,路遙還是很有生活的,但是他並不滿足。

有些生活是過去熟悉的,但為了更確切體察,再一次深入進去——我將此總結為“重新到位”。有些生活是過去不熟悉的,就加倍努力,爭取短時間內熟悉。

他拎著一個裝著記錄材料的箱子,深入各個單位、行業、領域去了解、熟悉和深入生活,為了瞭解書中孫蘭香和金秀的大學生活,他去了西北工業大學,熟悉課堂學習、生活起居、課程安排、場所方位,全天的活動等等。並且和師生交流思想,瞭解學生的家庭、理想、戀愛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看法,最後將所有搜索到的材料彙總,裝入“大學情況”材料袋。

因為作品涉及到省級領導的生活和辦公,他託人尋找了一個機會,自己“溜進”省委書記家體驗了一番。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創作準備期間在煤礦體驗生活

比如詳細記錄作品涉及到的特定地域環境中的所有農作物和野生植物;從播種出土到結籽收穫的全過程;當什麼植物開花的時候,另外的植物又處於什麼狀態;這種作物播種的時候,另一種植物已經長成什麼樣子;全境內新有家養和野生的飛禽走獸;民風民情民俗;婚嫁喪事;等等。在佔有具體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貪婪的。我知道佔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現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會越大。作為一幕大劇的導演,不僅要在舞臺上調度眾多的演員,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個末端小節,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應力求完美準確地統一在整體之中。

隨著材料的積累,他手中的箱子從一個變為兩個。

我也寫過幾部所謂的歷史小說,寫作之前也做了“功課”,自認為書中涉及到的史實和背景都有了深入的研究,甚至自詡“最接近史實的歷史小說”,但是出版之後再讀的時候,依然會發現很多“硬傷”,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問題逐漸暴露。原先,有人誇我是“某某方面的專家”時,我表現得很謙虛,其實心裡美滋滋的;但是現在再有人這樣介紹我,我感覺象諷刺一樣。原先看到自己的作品印成圖書很是自豪,現在感覺自己當初的不嚴謹和不細心都成為“白紙黑字”的證據,很少再有翻看自己的書的勇氣。同時,也暗暗告誡自己,無論是做研究還是寫文章,都要以最嚴謹的態度做最充分的準備,“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作品的開頭和切入點

對於百萬字的作品,如何佈局謀篇是首要的,尋找作品的切入點更是關係到文章能否順利展開,能否有清晰的脈絡。在《平凡的世界》中,出場人物將近一百人,如何用一個人物或一個事件作為“導火索”,路遙在否定了幾十個方案之後,某一天半夜突然在床上想到“老鼠藥”,將王滿銀販老鼠藥的事件向前後分別延伸,用了七萬字的篇幅,使全部主要的人物和全書近百個人物中的七十多個人物都出現在讀者面前。

而文章的開頭也是頗費周折,“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冥思苦想三天,推翻了十多個方案後,終於想出了一個還算不錯的開頭,解決了文章的源頭問題。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提及此事,仍按捺不住激動,將全書開頭的第一自然段重錄了一遍。

現在的創作,尤其是網絡文學的創作,篇幅越來越長,無論是為了吸引和留住讀者,還是利益的驅使,幾十萬字算是剛剛起步,幾百萬也屬常態,寫到最後甚至在中途時,早已沒有了佈局謀篇、切入點和平衡點的概念了,甚至連最初的出場人物的名字也混淆了,前後矛盾、脈絡脫節、到處留坑已經成了某些超長篇的通病了。這樣的作品(暫且稱之為“作品”)能有多少生命力和傳承價值呢?

我之前寫作幾篇網文,很明顯地感覺到,篇幅達到二三十萬的時候,整體把控就顯得力不從心,淡化了宏觀設計,加上不斷的“催更”,很多時候只能著眼於當前某個情節或線索,出發點和初心早已無法兼顧了。每逢讀到《早晨從中午開始》的這一章節時,都不禁再次汗顏。

苦難的朝聖之路

我們都知道,第三部的主要發生地是銅川煤礦,而路遙在創作第一部時,他的弟弟王天樂將創作地點安排在了煤礦。路遙在和王天樂共同梳理過全書的情節,度過了許多緊張而激奮的日子;王天樂當做五年的煤礦工人,也是家裡的主事人,“孫少平”的很多素材就來自王天樂的經歷。他將路遙安排在煤礦寫作的目的很明顯,一是為第三部的寫作提前熟悉環境,二是煤礦的創作環境比較獨立和安靜,利於排除雜蕪,安心創作。

路遙的創作過程是艱辛的,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殉道式”的投入,完全不顧身體的承受力,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很欽佩的,但是也是不宜提倡和推廣的。這也許是一個矛盾體,如果沒有路遙超負荷的投入,也許沒有《平凡的世界》的問世,但是如果沒有過度透支自己的健康,路遙也許會創作出更多的經典作品。在這裡,我們不做假設,因為路遙先生已經不在了,所有的假設都是我們局外人的揣測,沒有多少實質的意義。

創作過程中,以下的類似經歷也是常態。

身體軟弱得像一攤泥。最痛苦的是每吸進一口氣都特別艱難,要動員身體全部殘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坐一下,就睡著了。有時去門房取報或在院子晒太陽就鼾聲如雷地睡了過去。坐在沙發上一邊喝水一邊打盹,臉被水杯碰開一道血口子。

在那些荀延喘的日子裡,我坐在門房老頭的那把破椅子裡,為吸進去每一口氣而拼命掙扎,動不動就睡得不省人事,嘴角上像老年人一樣吊著骯髒的涎水。

尤其在第一部被主流評論家質疑和否定,路遙陷入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時,他遇到了另一位貴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編輯葉詠梅。她很賞識路遙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決定製作成小說連播。1988年3月27日中午12點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連播”節目準時播出《平凡的世界》。李野墨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透著一些深沉、粗獷與豪放,隨著電波傳進千家萬戶,讓路遙真正走進大眾的視野。也讓這一部飽受“專家”質疑的作品,迎來了井噴式的大眾讚譽。

而這個時候,路遙的第三部的初稿剛剛完成,極大的鼓舞和極大的壓力同時降臨。路遙拼盡最後的力氣,幾次瀕臨崩潰的邊緣。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他在隨筆中寫道:

在這一刻裡,我什麼也沒有想,只記起了傑出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幾句話:“……終於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再一次想起了父親,想起了父親和莊稼人的勞動,從早到晚,從春天冬,從生到死,第一次將種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顆糧食收回,都是一絲不苟,無怨無悔,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實的勞動完成自己的生命過程。

我在稿紙上的勞動和父親在土地上的勞動本質上是一致的。


"

路遙先生在短暫的一生中,以殉道式的文學精神為文壇留下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用“現實”和“奮鬥”為這個時代帶來真實的記錄、折射和凝視,被稱作是“黑夜中的一座燈塔”,給無數為了生活甚至生存而奮鬥的人點燃了希望,激勵他們與命運作最決絕的抗爭。

其實,路遙先生還有一部作品《早晨從中午開始》,準確地說,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如果將《早晨從中午開始》和這兩部著作搭配細細品讀,會有更厚重的、更敏銳的感悟。隨筆中記錄了創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早晨從中午開始》完全可以作為學習寫作的教科書,準確的說,比教科書更鮮活、更生動、更有直擊心靈的穿透力。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陝西銅川路遙文化展館銅像

有人讓我推薦閱讀書目時,我會將《平凡的世界》和《早晨從中午開始》打包推薦;有人問我如何學習創作時,我會真誠地建議好好讀一下《早晨從中午開始》。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路遙先生去世前在醫院病床上的心血之作,既是為了集中回答讀者們來信,又是用來祭奠十年苦難而光輝歲月,同時也是為了感謝為《平凡的世界》付出心血的弟弟,因此這篇隨筆的題記是“獻給我的弟弟王天樂”。

這部隨筆取名《早晨從中午開始》有兩層寓意。隨筆的第一句話就是“在我的創作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這是多年養是的習慣”,他通常要創作到深夜兩三點,甚至四五點才擱筆,第二天午飯前一小時起床,開始真正的早晨。而更深層的含義是,路遙先生著手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在1984年,“生命進入正午的時候,工作卻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陽一般充滿青春的朝氣投身於其間”。

之所以將《早晨從中午開始》當做一部寫作教科書,是因為從這5萬字的創作隨筆中,可以看到作為已經成名的作家,在創作新作品時敢於從零開始的決絕,謀劃作品時的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剝絲抽繭的縝密,積累素材時的繁複、枯燥和艱辛,以及創作過程中才情和理念的集中呈現。

路遙先生的創作起點並不高,早期作品明顯帶有程式化,藝術水平也是有限的,如《青松與小紅花》等短篇小說;即便是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其藝術性也是頗受爭議的。但是路遙先生的創作水平提升速度驚人,短短几年就實現了質的飛躍,憑藉《人生》進入全國優秀作家行列,憑藉《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燈塔效應”,2018年路遙先生被表彰為100名“改革先鋒”之一,公認為“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這一殊榮是實至名歸。

路遙先生計劃創作《平凡的世界》是從《人生》的成功開始的。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路遙先生之墓

自我設定更高目標,創作之路永不滿足

《人生》發表之後,路遙的生活完全被打亂了,無數的讀者來信、媒體採訪、報刊約稿、影視拍攝洽談、五花八門的會議等等,紛至沓來。在一般人看來,“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但是路遙除了“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動人生的溫馨”之外,他坦言“我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但同時“我絕不可能在這種過分戲劇化的生活中長期滿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

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憑藉一部成名作、一首成名曲吃一輩子的人並不少見,成名之前刻苦勤奮,一旦成名“船到碼頭車到站”,在讚美乃至吹捧中軟化了迎難而上的骨頭,喪失了繼續奮鬥的勇氣,一輩子混跡於大小學術活動、熱衷於題詞寫序,成名作也就成了留世的唯一作品。“要在文學界混一生也可以。新老同行中就能找到效仿的榜樣”。

因此,能再度鼓起超越的勇氣值得嘉獎,而能及早從讚譽中冷靜下來,迅速投入“一種沉重”更是愈發難能可貴。

但是,路遙做到了。

其實,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全國第一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後,他很快就感覺到“不滿足”,迅速投入到《人生》的創作中,精心準備了兩年,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同樣,在《人生》成功之後,他立志要寫一部“更大更沉重的”。

“流派”的質疑和困惑

文學流派很多,初學寫作的人難免看得眼花繚亂,不知道師從哪門哪派,其實文學所謂的流派是人為製造並有意強化的,真正的好作品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堅持自己的風格,運用擅長的技巧,而不是刻意注重流派之別。有的創作者不往自己身上貼個標籤感覺很沒面子,沒有歸屬感,其實這是缺乏自信以及容易盲從的表現,創作之路很可能越走越窄,甚至落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路遙在創作《人生》,尤其是《平凡的世界》時,恰逢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象徵主義、黑色幽默門派林立,而傳統現實主義創作被斷言落伍、沒落和逐漸消亡。從《人生》開始,很多批評家就指出,路遙的作品“戀土情節”非常嚴重,批評路遙“還沒有割裂和土地的臍帶”,但路遙在理智地分析後,不受門派的影響,堅持“冥頑而不識時務”的“土氣”的創作。

因為這一決定,路遙也遭受了很多質疑、非議甚至否定,把《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後,這位編輯沒有耐心看完就決定退稿,而這位編輯是路遙認為和他共同經歷最多,共同語言最多的。後來文聯出版社的編輯李金玉等人頂著來自不同層面的壓力堅持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而之後的作品研討會簡直成了作品批判會,將路遙歸為“落後作家”,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列為“失敗作品”。“主流”的不認可對路遙是個打擊,但是他並沒有輕易改變風格,在身體和精神雙重摺磨下,堅持完成了第二和第三部。事實證明,路遙的堅持是正確的。

命運的“賭博”

路遙在決定創作《平凡的世界》(最初名字是《普通人的道路》)時,也是經歷了心理波動、猶疑甚至動搖的。“要從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氣氛中,再一次踏進冰天雪地去進行一次看不見前途的遠征,耳邊就不時響起退堂的鼓聲”。

產生創作的想法,抑或是靈感,並不困難,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現在有些創作者,剛冒出一個靈感,就想到成功之後如潮的掌聲,如山的鮮花,出書、拍影視劇、改編遊戲、高版稅、作家富豪榜。正如諷刺的某些人一樣,“看到女生的第一眼,就想好給孩子起啥名兒了”。

目標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沒錯,但並非“一定”燎原,“星星之火”的命運99%是一閃而過,要達到燎原之勢,需要諸多因素的支撐和保障。就路遙而言,他在創作之前,進行了三大基礎工程。

一、基礎工程之一——知識積累

“冥頑而不識時務”的路遙回到故鄉毛烏素大沙漠,進行了他自己的“人生禪悟”,之後開始了漫長而又艱難的準備。

無疑,路遙的閱讀是海量的。大學期間學習過歐洲文學史、俄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並且系統地閱讀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名著。除此之外,他最常去的是閱覽室,將建國以來的全部重要文學雜誌,從創刊號一直翻閱到終刊號或最新一期。

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的準備期間,路遙重新開始了海量的閱讀、研究和分析,既有閱讀新書也有重溫舊書。除了自己制定的百部長篇閱讀之外,還讀了很多“雜書”——內容涉及理論、政治、哲學、經濟、歷史、農業、商業、工業、科技等眾多方面,同時,還閱讀了大量知識冊子,諸如養魚、養蜂、施肥、稅務、財務、氣象、曆法、造林、土壤改造、風俗、民俗、UFO等等。

無論是汗流浹背的夏天,還是瑟瑟發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書中,精神狀態完全變成一個準備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個純粹的“書呆子”。

二、基礎工程之二——背景材料

《平凡的世界》是跨度十年的歷史橫切面,路遙需要完全掌握這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宏觀的“大事記”和微觀的“記事本”。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歷史不能編造,不能有半點似是而非的東西。只有徹底弄清了社會歷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藝術中準確描繪這些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形態和精神形態。

路遙的方法是笨拙但有效的。逐日逐月逐年查閱十年間的報紙。

這些報紙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省報、地區報和《參考消息》的全部合計本。

我沒明沒黑開始了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工作量太巨大,中間幾乎成了一種奴隸般的機械性勞動。眼角糊著眼屎,手指頭被紙張靡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後掌(那裡肉厚一些)繼續翻閱。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五年前參加一次筆會的經歷。在大家討論近期多了什麼書時,有一位“新派”作家,直言不諱地說他從未讀過什麼名著,也沒讀過經典,看的書寥寥無幾,但是他有靈氣,照樣可以寫出“好作品”,還因這個觀點和幾位參會者爭執起來。誠然,他寫的幾篇作品還算不錯,確實很有靈氣,構思也很巧妙,如果多讀書多充實,真有可能前途無量。但是見他非常固執,也沒有人再勸說和提醒什麼,這件事就慢慢淡忘了。幾年下來,沒有再見到他發表什麼好作品,後來得知他也寫了不少,但是有些千篇一律,編輯的評價也越來越低,慢慢地他自己從吃力到厭倦,最後也就放棄了。為此,我既感到惋惜又有些無奈,他確實是寫作的“好料”,但是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註定走不遠的,也走不穩的。

三、基礎工程之三——深入生活

對於《平凡的世界》,路遙還是很有生活的,但是他並不滿足。

有些生活是過去熟悉的,但為了更確切體察,再一次深入進去——我將此總結為“重新到位”。有些生活是過去不熟悉的,就加倍努力,爭取短時間內熟悉。

他拎著一個裝著記錄材料的箱子,深入各個單位、行業、領域去了解、熟悉和深入生活,為了瞭解書中孫蘭香和金秀的大學生活,他去了西北工業大學,熟悉課堂學習、生活起居、課程安排、場所方位,全天的活動等等。並且和師生交流思想,瞭解學生的家庭、理想、戀愛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看法,最後將所有搜索到的材料彙總,裝入“大學情況”材料袋。

因為作品涉及到省級領導的生活和辦公,他託人尋找了一個機會,自己“溜進”省委書記家體驗了一番。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創作準備期間在煤礦體驗生活

比如詳細記錄作品涉及到的特定地域環境中的所有農作物和野生植物;從播種出土到結籽收穫的全過程;當什麼植物開花的時候,另外的植物又處於什麼狀態;這種作物播種的時候,另一種植物已經長成什麼樣子;全境內新有家養和野生的飛禽走獸;民風民情民俗;婚嫁喪事;等等。在佔有具體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貪婪的。我知道佔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現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會越大。作為一幕大劇的導演,不僅要在舞臺上調度眾多的演員,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個末端小節,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應力求完美準確地統一在整體之中。

隨著材料的積累,他手中的箱子從一個變為兩個。

我也寫過幾部所謂的歷史小說,寫作之前也做了“功課”,自認為書中涉及到的史實和背景都有了深入的研究,甚至自詡“最接近史實的歷史小說”,但是出版之後再讀的時候,依然會發現很多“硬傷”,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問題逐漸暴露。原先,有人誇我是“某某方面的專家”時,我表現得很謙虛,其實心裡美滋滋的;但是現在再有人這樣介紹我,我感覺象諷刺一樣。原先看到自己的作品印成圖書很是自豪,現在感覺自己當初的不嚴謹和不細心都成為“白紙黑字”的證據,很少再有翻看自己的書的勇氣。同時,也暗暗告誡自己,無論是做研究還是寫文章,都要以最嚴謹的態度做最充分的準備,“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作品的開頭和切入點

對於百萬字的作品,如何佈局謀篇是首要的,尋找作品的切入點更是關係到文章能否順利展開,能否有清晰的脈絡。在《平凡的世界》中,出場人物將近一百人,如何用一個人物或一個事件作為“導火索”,路遙在否定了幾十個方案之後,某一天半夜突然在床上想到“老鼠藥”,將王滿銀販老鼠藥的事件向前後分別延伸,用了七萬字的篇幅,使全部主要的人物和全書近百個人物中的七十多個人物都出現在讀者面前。

而文章的開頭也是頗費周折,“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冥思苦想三天,推翻了十多個方案後,終於想出了一個還算不錯的開頭,解決了文章的源頭問題。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提及此事,仍按捺不住激動,將全書開頭的第一自然段重錄了一遍。

現在的創作,尤其是網絡文學的創作,篇幅越來越長,無論是為了吸引和留住讀者,還是利益的驅使,幾十萬字算是剛剛起步,幾百萬也屬常態,寫到最後甚至在中途時,早已沒有了佈局謀篇、切入點和平衡點的概念了,甚至連最初的出場人物的名字也混淆了,前後矛盾、脈絡脫節、到處留坑已經成了某些超長篇的通病了。這樣的作品(暫且稱之為“作品”)能有多少生命力和傳承價值呢?

我之前寫作幾篇網文,很明顯地感覺到,篇幅達到二三十萬的時候,整體把控就顯得力不從心,淡化了宏觀設計,加上不斷的“催更”,很多時候只能著眼於當前某個情節或線索,出發點和初心早已無法兼顧了。每逢讀到《早晨從中午開始》的這一章節時,都不禁再次汗顏。

苦難的朝聖之路

我們都知道,第三部的主要發生地是銅川煤礦,而路遙在創作第一部時,他的弟弟王天樂將創作地點安排在了煤礦。路遙在和王天樂共同梳理過全書的情節,度過了許多緊張而激奮的日子;王天樂當做五年的煤礦工人,也是家裡的主事人,“孫少平”的很多素材就來自王天樂的經歷。他將路遙安排在煤礦寫作的目的很明顯,一是為第三部的寫作提前熟悉環境,二是煤礦的創作環境比較獨立和安靜,利於排除雜蕪,安心創作。

路遙的創作過程是艱辛的,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殉道式”的投入,完全不顧身體的承受力,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很欽佩的,但是也是不宜提倡和推廣的。這也許是一個矛盾體,如果沒有路遙超負荷的投入,也許沒有《平凡的世界》的問世,但是如果沒有過度透支自己的健康,路遙也許會創作出更多的經典作品。在這裡,我們不做假設,因為路遙先生已經不在了,所有的假設都是我們局外人的揣測,沒有多少實質的意義。

創作過程中,以下的類似經歷也是常態。

身體軟弱得像一攤泥。最痛苦的是每吸進一口氣都特別艱難,要動員身體全部殘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坐一下,就睡著了。有時去門房取報或在院子晒太陽就鼾聲如雷地睡了過去。坐在沙發上一邊喝水一邊打盹,臉被水杯碰開一道血口子。

在那些荀延喘的日子裡,我坐在門房老頭的那把破椅子裡,為吸進去每一口氣而拼命掙扎,動不動就睡得不省人事,嘴角上像老年人一樣吊著骯髒的涎水。

尤其在第一部被主流評論家質疑和否定,路遙陷入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時,他遇到了另一位貴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編輯葉詠梅。她很賞識路遙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決定製作成小說連播。1988年3月27日中午12點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連播”節目準時播出《平凡的世界》。李野墨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透著一些深沉、粗獷與豪放,隨著電波傳進千家萬戶,讓路遙真正走進大眾的視野。也讓這一部飽受“專家”質疑的作品,迎來了井噴式的大眾讚譽。

而這個時候,路遙的第三部的初稿剛剛完成,極大的鼓舞和極大的壓力同時降臨。路遙拼盡最後的力氣,幾次瀕臨崩潰的邊緣。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他在隨筆中寫道:

在這一刻裡,我什麼也沒有想,只記起了傑出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幾句話:“……終於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再一次想起了父親,想起了父親和莊稼人的勞動,從早到晚,從春天冬,從生到死,第一次將種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顆糧食收回,都是一絲不苟,無怨無悔,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實的勞動完成自己的生命過程。

我在稿紙上的勞動和父親在土地上的勞動本質上是一致的。


《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先生“寫作教科書”般的創作隨筆

文化展館裡的拓荒牛無疑是對路遙最好的註解

路遙先生是1991年初冬到1992年初春創作《早晨從中午開始》的,而他是在1992年11月因病離世的,這篇隨筆算是他為這個世界留下的最後的聲音,也是為《平凡的世界》留下的最好的註解,更是為無數寫作者留下的最真實的教誨。

如果有人再讓我推薦閱讀書目,我依然會將《平凡的世界》和《早晨從中午開始》一起推薦,並叮囑他認真看完每一個字,這兩本書給閱讀者的感悟和啟迪是1+1>2的;如果再有人問我如何創作時,我依然會讓他用心閱讀《早晨從中午開始》,因為我想說的話書裡都有,而且說得遠遠比我更深刻,因為這是路遙先生用心血和生命寫成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