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忽視!魯迅小說選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內在區別是什麼?

前言:

解讀文學作品,我是不建議相信西方的文學理論是無所不能的。但在某些方面,西方文學理論還是有一定的長處。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要在關鍵的時候,選用它,也要在某些時候,果斷得放棄它。本篇內容有點偏小眾化、抽象化,因此會讓人感覺難懂,但如果能嘗試的理解,自然也會知道其中的文學價值。

1、

西方文學理論注重的是在不同點中找共同點,也就是歸納一些普遍現象,發現這些普遍現象的存在,並證明了它們是有其規律性。而今天我要談的一個問題,是關於魯迅小說的人稱選擇問題,作者為什麼選擇第一人稱,又為什麼選擇第三人稱,這其中有何表達或者藝術的考量?這就是《敘事學》裡關於敘事視角的一個問題。

不能被忽視!魯迅小說選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內在區別是什麼?

看似這個問題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似乎我們都明白,這僅僅是作者選擇的一個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已,就像畫畫,畫山水是一種筆法,畫花鳥,又是另一種畫法,並沒有什麼值得我們深究的一個問題。如果這麼認為,其實是對作者選擇敘事視角的一種誤讀,也許是我們並沒有深入到作品的解讀當中去,這樣不僅會影響你的閱讀,也會影響你對一些作品的文學賞析和借鑑。

2、

魯迅是一個拿筆桿當槍桿子的作家,而他選擇視角是有著一種相對實用性的考量。我們如果簡單的認為只是一種普通的、隨意的藝術手法選擇,那我們就容易阻礙我們深入的瞭解魯迅的作品,同樣也會影響到我們對其他一些優秀作品的深入理解。為了對魯迅在作品中對人稱(視角)的選擇上,有一個初步的大致輪廓,我在這裡先給大家提示一下,魯迅很多作品,是第一人稱視角,也就是一個“我”在作品中出現。

我們往往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些作品,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不怎麼關注的《故事新編》裡的一些作品,在《故事新編》裡作者全部是選用第三人稱,還有像《藥》《阿Q正傳》等等,都是第三人稱,可以說在整體上,魯迅是兩種敘事方式並行,並沒有偏袒哪一種方式。我把第一人稱的小說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不能被忽視!魯迅小說選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內在區別是什麼?

大家一定會發現,在第一人稱的小說中,那個“我”在作品中的態度,在故事中的立場始終是冷靜的,而且是隨著作品不同有著不同的變化,我之前曾對這種眼光做過藝術上的解讀,今天我們不重點說關於在具體作品中的意義,而是進行與第三人稱對比。

如果說第一人稱的小說,那個“我” 是極其冷靜,並且不同作品中有個不同的“我”,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第一人稱中的“我”和作者其實是有著非常大的立場差異,這一點很關鍵,也是我們不管是閱讀也好還是借鑑也好,是必須清楚的一點。

如果在第一人稱的作品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相對藝術化的作品,作者在其中還表現出一種試圖通過藝術化來表現文學的批判意義,那第三人稱,那個曾經的“我”消失了,這個消失,卻是作者的立場和態度與作品表達的立場和態度,進行了一個統一。

3、

而這種統一,作者已經徹底的放棄了原來第一人稱作品中那個“我”的敘事態度,直接是作者本人將主觀的情緒表達都付諸於了作品,中間再無另一個“多變的我、不同的我”的出現。

因此在第三人稱的魯迅作品中,理應是最具有作者的一個鮮明態度和立場的作品,不再像《祝福》《孔乙己》裡,那個搖擺不定或者孩子眼中的故事情節,而是作者直接領著讀者來到他構築的一個故事之中,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告訴你們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我要表達的內容。

不能被忽視!魯迅小說選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內在區別是什麼?

因此魯迅第三人稱的小說,理應也是最具有主觀性,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而當我們理解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故事新編》裡看出疑惑。魯迅用極其主觀的立場,告訴我們他講述了這些故事,告訴了我們這些過去似乎熟悉的神話故事,其用意到底是什麼?

4、

這個疑問是很值得探究的,遺憾的是,至今《故事新編》裡的小說,並沒有引起很多讀者的重視。但是,恰恰這些作品,卻是作者主觀性最強的,故事內涵與作者高度契合的一些作品,但卻被我們忽視,這是很可惜的。

這種作者的主觀態度,付諸於像《故事新編》的內容裡,這就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就拿裡面最熟悉的《鑄劍》來說,因為使用了第三人稱,如上面論述,就像是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讀者的一個故事。這樣的故事重要的顯然就不是情節了,而應該是情節具有寓言意義,這種寓言還不同於魯迅其他現實作品裡的象徵意義,在李建軍的《小說修辭研究》裡曾經引用過一句西方理論,就是說象徵僅僅是小說第一種修辭方式,而寓言卻是對人類活動經驗的一種總結。

5

魯迅在《故事新編》裡不再重複的構建像“阿Q”這樣的象徵性故事情節,而是利用古代神話,進行略微得修改,直接以寓言的形式告訴我們,不再摻雜過多的其他藝術表達手法,這就像我們看過的那部經典的反烏托邦小說《蠅王》一樣。

魯迅的《故事新編》所有的故事都像《蠅王》一樣,完全脫離了現實的故事情節特徵,把情節都如一個人類活動特徵的總結交給我們,就像告訴我們:看,人類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存在的。

不能被忽視!魯迅小說選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內在區別是什麼?

如果把《蠅王》裡的那些孩子們看成一個現實世界成人之間故事的映射,那《鑄劍》裡的三個主要人物,眉間尺、黑衣人和王,何嘗不是現實中代表權利的君王、反抗者還有復仇者?劍就是權利的象徵,就像金庸筆下的倚天劍和屠龍刀一樣,而鑄劍裡恰恰也是兩把,一把制約另一把。

而千百年來的封建歷史,何嘗不是這種反與被反,復仇與被複仇的往復,最後三者沒有任何一個是可以倖免存活,就這樣一種寓言形式的故事。這就是整個《故事新編》裡的閱讀理解方式,我們只有把這種故事當成寓言來讀,才能真正理解這種第三人稱的作者主觀性敘事態度。

尾聲:

如果把《故事新編》之外的作品看作是人化的世界,也就是每一篇都有一個不同的“我”,每個我,都有各自不同的情緒,以他們的視角和心境來看待世界。那《故事新編》就是一個神話世界

我們在這些作品裡是找不到現實的情節,就必須看到這種故事的寓言特徵。寓言從來不是為了表現藝術,這不同於魯迅其他的作品,即是不考慮批判因素,至少還有藝術的表現,而在《故事新編》裡,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個寓言,這些寓言就是作者指向的一個個現實批判。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以文學視角,閱讀文學經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