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

1933年,魯迅和瞿秋白編譯的《蕭伯納在上海》一書得以出版,書出版後,他照例開始將預留的新書按地址分送給以往送書的親朋,被送書的6人中,有一位女子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是魯迅好友、北大國文系主任馬幼漁的女兒:馬珏。

以往,魯迅每出一本書便會寄一本給馬珏。可這一次他卻看著書猶豫了,良久後,他提筆給臺靜農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便是特意交代送書事宜的,信中魯迅寫道:

“本有一本是送給馬珏,但想到她已結婚老去送書不好,但因前一本已送,不得不送,只好請託幼漁轉交。”

表面看,這是一件極小的事,但細思量下卻不免讓人生疑:為何結了婚就不能送書了,明明魯迅是馬珏的長輩啊!

最先道出此處事出反常背後“妖”的,是魯迅後來的同居對象,魯迅兒子周海嬰的母親許廣平。許廣平魯迅死後出版的《兩地書》中特別收錄了魯迅與馬珏的書信來往,不難看出,許廣平在編此書時似乎有隱隱表達什麼,這裡的什麼,自然是指情感。

"

1933年,魯迅和瞿秋白編譯的《蕭伯納在上海》一書得以出版,書出版後,他照例開始將預留的新書按地址分送給以往送書的親朋,被送書的6人中,有一位女子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是魯迅好友、北大國文系主任馬幼漁的女兒:馬珏。

以往,魯迅每出一本書便會寄一本給馬珏。可這一次他卻看著書猶豫了,良久後,他提筆給臺靜農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便是特意交代送書事宜的,信中魯迅寫道:

“本有一本是送給馬珏,但想到她已結婚老去送書不好,但因前一本已送,不得不送,只好請託幼漁轉交。”

表面看,這是一件極小的事,但細思量下卻不免讓人生疑:為何結了婚就不能送書了,明明魯迅是馬珏的長輩啊!

最先道出此處事出反常背後“妖”的,是魯迅後來的同居對象,魯迅兒子周海嬰的母親許廣平。許廣平魯迅死後出版的《兩地書》中特別收錄了魯迅與馬珏的書信來往,不難看出,許廣平在編此書時似乎有隱隱表達什麼,這裡的什麼,自然是指情感。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後世之人,普遍將魯迅對當時北大校花馬珏的情感解讀為:暗戀。這點,似乎也是許廣平的看法。

能夠最清楚看到一個男人對女子感情的,除了與男人有親密關係的女子外,就是日記和書信了。在查看魯迅日記時,人們發現,魯迅一生雖與馬珏交際並不多,但他在日記中提到馬珏的次數竟多達53次之多。

而魯迅與馬珏的信件來往也十分多,其中:馬珏給魯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魯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書。

當然,日記無數次提到一個女人名字、書信往來頻繁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關鍵還要看日記、書信的內容。

而對於魯迅這種在情事上有壓抑傾向且本身性格較內向的男子而言,判斷他對一個女子情感程度往往要結合其性格等諸多因素全面分析。

理完了這一層,接下來講講魯迅日記中、信中他提及馬珏時的日常狀態。

“夜,得馬珏小姐信。”

魯迅寫下這段日記的時間是1926年1月3日,此時,魯迅年已45歲,而馬珏則剛剛16歲。此時的魯迅還沒有認識他後來的同居對象、學生許廣平。

"

1933年,魯迅和瞿秋白編譯的《蕭伯納在上海》一書得以出版,書出版後,他照例開始將預留的新書按地址分送給以往送書的親朋,被送書的6人中,有一位女子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是魯迅好友、北大國文系主任馬幼漁的女兒:馬珏。

以往,魯迅每出一本書便會寄一本給馬珏。可這一次他卻看著書猶豫了,良久後,他提筆給臺靜農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便是特意交代送書事宜的,信中魯迅寫道:

“本有一本是送給馬珏,但想到她已結婚老去送書不好,但因前一本已送,不得不送,只好請託幼漁轉交。”

表面看,這是一件極小的事,但細思量下卻不免讓人生疑:為何結了婚就不能送書了,明明魯迅是馬珏的長輩啊!

最先道出此處事出反常背後“妖”的,是魯迅後來的同居對象,魯迅兒子周海嬰的母親許廣平。許廣平魯迅死後出版的《兩地書》中特別收錄了魯迅與馬珏的書信來往,不難看出,許廣平在編此書時似乎有隱隱表達什麼,這裡的什麼,自然是指情感。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後世之人,普遍將魯迅對當時北大校花馬珏的情感解讀為:暗戀。這點,似乎也是許廣平的看法。

能夠最清楚看到一個男人對女子感情的,除了與男人有親密關係的女子外,就是日記和書信了。在查看魯迅日記時,人們發現,魯迅一生雖與馬珏交際並不多,但他在日記中提到馬珏的次數竟多達53次之多。

而魯迅與馬珏的信件來往也十分多,其中:馬珏給魯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魯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書。

當然,日記無數次提到一個女人名字、書信往來頻繁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關鍵還要看日記、書信的內容。

而對於魯迅這種在情事上有壓抑傾向且本身性格較內向的男子而言,判斷他對一個女子情感程度往往要結合其性格等諸多因素全面分析。

理完了這一層,接下來講講魯迅日記中、信中他提及馬珏時的日常狀態。

“夜,得馬珏小姐信。”

魯迅寫下這段日記的時間是1926年1月3日,此時,魯迅年已45歲,而馬珏則剛剛16歲。此時的魯迅還沒有認識他後來的同居對象、學生許廣平。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雖然此時魯迅在名義上已有妻子朱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兩人一直沒有夫妻之實,所以魯迅是實際上的單身狀態。

中年男子表面看身體各狀態呈下降趨勢,實際上,他們此時在情感上尤其精神情感上的需求比年輕時反而更甚,這便也是很多男子都會遭遇中年危機的原因所在。

綜上,遇見北大校花馬珏時的正常中年男子魯迅肯定是對其有好感的。以魯迅的性格,和常理推斷去,能在收到一個女子信件後特地在日記上標註,便足以證明這個女子在其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魯迅當日懷著怎樣的心情看這信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這封信給了他情緒起伏。而且這種起伏絕不會太小,否則,他也不會欲言又止了。

從心理學上而言,有時候要參透一個人的心思,恰恰不需要聽他說了什麼、看他寫了什麼,而要去聽他沒說什麼、看他沒寫什麼。

魯迅在這篇日記裡:沒寫自己收到信時的心情,也沒寫信中的內容,而只寫了得信的時間:“夜”。

那麼,魯迅為何沒寫這些呢,是他覺得沒必要嗎?顯然不是,若真覺沒必要,他完全不需用一篇日記特地批註這件事。那麼,結果就推出來了:他之所以不寫,是因為他心裡不想或者不能。

而魯迅“不想”、“不能”的原因只有一個:不適合。

而這個不適合則是多方面的,一來是礙於他與馬珏父親的好友身份,也礙於兩人29歲的年齡差,更礙於自己已有原配妻子的事實。所以,魯迅只得將這份感情以極其保險的方式“珍藏”進日記,畢竟,這是魯迅一生的初戀。

三年後的1929年5月17日,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道:

“今天下午我訪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漁,他未回,馬珏因病進了醫院許多日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魯迅與許廣平已在一起多時,且此時許廣平已懷了周海嬰。在這種時候在寫給許廣平的信裡提及另一個女子,並且頗有關心之意,這似乎有那麼點不對味。

緊接著,這之後12天,同是在給許廣平的信裡,魯迅再次提到馬珏,且關心之意甚濃,他寫道:

“晚上是在幼漁家裡吃飯,馬珏還在生病,未見,病也不輕,但據說可以沒有危險。”

這封信裡的魯迅還頗似有自我安慰的意味“據說可以沒有危險”,這八個字裡,大文豪魯迅用了兩個模糊詞“據說”、“可以”,人在越對一件事模糊時,往往表示他越擔心,此時魯迅對馬珏病情的擔心真真已經到了“躍然紙上”地步。

許廣平對這一切,自然也是知情的。

"

1933年,魯迅和瞿秋白編譯的《蕭伯納在上海》一書得以出版,書出版後,他照例開始將預留的新書按地址分送給以往送書的親朋,被送書的6人中,有一位女子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是魯迅好友、北大國文系主任馬幼漁的女兒:馬珏。

以往,魯迅每出一本書便會寄一本給馬珏。可這一次他卻看著書猶豫了,良久後,他提筆給臺靜農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便是特意交代送書事宜的,信中魯迅寫道:

“本有一本是送給馬珏,但想到她已結婚老去送書不好,但因前一本已送,不得不送,只好請託幼漁轉交。”

表面看,這是一件極小的事,但細思量下卻不免讓人生疑:為何結了婚就不能送書了,明明魯迅是馬珏的長輩啊!

最先道出此處事出反常背後“妖”的,是魯迅後來的同居對象,魯迅兒子周海嬰的母親許廣平。許廣平魯迅死後出版的《兩地書》中特別收錄了魯迅與馬珏的書信來往,不難看出,許廣平在編此書時似乎有隱隱表達什麼,這裡的什麼,自然是指情感。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後世之人,普遍將魯迅對當時北大校花馬珏的情感解讀為:暗戀。這點,似乎也是許廣平的看法。

能夠最清楚看到一個男人對女子感情的,除了與男人有親密關係的女子外,就是日記和書信了。在查看魯迅日記時,人們發現,魯迅一生雖與馬珏交際並不多,但他在日記中提到馬珏的次數竟多達53次之多。

而魯迅與馬珏的信件來往也十分多,其中:馬珏給魯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魯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書。

當然,日記無數次提到一個女人名字、書信往來頻繁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關鍵還要看日記、書信的內容。

而對於魯迅這種在情事上有壓抑傾向且本身性格較內向的男子而言,判斷他對一個女子情感程度往往要結合其性格等諸多因素全面分析。

理完了這一層,接下來講講魯迅日記中、信中他提及馬珏時的日常狀態。

“夜,得馬珏小姐信。”

魯迅寫下這段日記的時間是1926年1月3日,此時,魯迅年已45歲,而馬珏則剛剛16歲。此時的魯迅還沒有認識他後來的同居對象、學生許廣平。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雖然此時魯迅在名義上已有妻子朱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兩人一直沒有夫妻之實,所以魯迅是實際上的單身狀態。

中年男子表面看身體各狀態呈下降趨勢,實際上,他們此時在情感上尤其精神情感上的需求比年輕時反而更甚,這便也是很多男子都會遭遇中年危機的原因所在。

綜上,遇見北大校花馬珏時的正常中年男子魯迅肯定是對其有好感的。以魯迅的性格,和常理推斷去,能在收到一個女子信件後特地在日記上標註,便足以證明這個女子在其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魯迅當日懷著怎樣的心情看這信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這封信給了他情緒起伏。而且這種起伏絕不會太小,否則,他也不會欲言又止了。

從心理學上而言,有時候要參透一個人的心思,恰恰不需要聽他說了什麼、看他寫了什麼,而要去聽他沒說什麼、看他沒寫什麼。

魯迅在這篇日記裡:沒寫自己收到信時的心情,也沒寫信中的內容,而只寫了得信的時間:“夜”。

那麼,魯迅為何沒寫這些呢,是他覺得沒必要嗎?顯然不是,若真覺沒必要,他完全不需用一篇日記特地批註這件事。那麼,結果就推出來了:他之所以不寫,是因為他心裡不想或者不能。

而魯迅“不想”、“不能”的原因只有一個:不適合。

而這個不適合則是多方面的,一來是礙於他與馬珏父親的好友身份,也礙於兩人29歲的年齡差,更礙於自己已有原配妻子的事實。所以,魯迅只得將這份感情以極其保險的方式“珍藏”進日記,畢竟,這是魯迅一生的初戀。

三年後的1929年5月17日,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道:

“今天下午我訪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漁,他未回,馬珏因病進了醫院許多日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魯迅與許廣平已在一起多時,且此時許廣平已懷了周海嬰。在這種時候在寫給許廣平的信裡提及另一個女子,並且頗有關心之意,這似乎有那麼點不對味。

緊接著,這之後12天,同是在給許廣平的信裡,魯迅再次提到馬珏,且關心之意甚濃,他寫道:

“晚上是在幼漁家裡吃飯,馬珏還在生病,未見,病也不輕,但據說可以沒有危險。”

這封信裡的魯迅還頗似有自我安慰的意味“據說可以沒有危險”,這八個字裡,大文豪魯迅用了兩個模糊詞“據說”、“可以”,人在越對一件事模糊時,往往表示他越擔心,此時魯迅對馬珏病情的擔心真真已經到了“躍然紙上”地步。

許廣平對這一切,自然也是知情的。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說來,後來許廣平在《兩地書》裡似有強調地特地選取馬珏的信收錄,想來她心裡對兩人關係是已有認定的。

更為讓人意外的是,魯迅與許廣平在一起後,他與馬珏的通信往來和頻繁在日記中提及馬珏依舊繼續著,一直直到文中開頭提及的馬珏結婚後。

馬珏是在1933年結婚的,她嫁的人叫楊觀保,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天津海關職員。

北大“皇后”馬珏與楊觀保的婚配讓一眾北大才子跌破眼鏡,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個男子和她的一眾追求者比:簡直是普通到了極點。

於是呼,當兩人的結婚照被刊登在《北洋畫報》時,民眾紛紛感嘆:“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馬珏與楊觀保並未主動通知魯迅,之所以如此,想來馬珏是認真考慮過的。相比普通女子,這位從小就被男子圍繞的姑娘,對感情之事的處理從來“妥當熨帖”。自然,這樣的她對於周圍男子對自己的態度,也多少是明朗的。

所以,馬珏對魯迅於自己的暗戀,並非完全不知情。這便是她刻意選擇不將結婚消息告訴魯迅的原因,這種刻意隱瞞,還與馬珏在學校因追求者而引發的一個事件有關。

馬珏在校讀書時,北大有一名學生因追求她未果竟想不通跳樓自殺了。後來,這名男生雖然被救活了,可馬珏卻自此正式進入了漩渦中心。漩渦中,承受著“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之過的馬珏終日憂心不已。

為了阻止被漩渦吞噬,一向低調的馬珏不得不公開聲明:

“我不能禁止人喜愛我,但我有喜愛某人的自由。”

"

1933年,魯迅和瞿秋白編譯的《蕭伯納在上海》一書得以出版,書出版後,他照例開始將預留的新書按地址分送給以往送書的親朋,被送書的6人中,有一位女子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是魯迅好友、北大國文系主任馬幼漁的女兒:馬珏。

以往,魯迅每出一本書便會寄一本給馬珏。可這一次他卻看著書猶豫了,良久後,他提筆給臺靜農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便是特意交代送書事宜的,信中魯迅寫道:

“本有一本是送給馬珏,但想到她已結婚老去送書不好,但因前一本已送,不得不送,只好請託幼漁轉交。”

表面看,這是一件極小的事,但細思量下卻不免讓人生疑:為何結了婚就不能送書了,明明魯迅是馬珏的長輩啊!

最先道出此處事出反常背後“妖”的,是魯迅後來的同居對象,魯迅兒子周海嬰的母親許廣平。許廣平魯迅死後出版的《兩地書》中特別收錄了魯迅與馬珏的書信來往,不難看出,許廣平在編此書時似乎有隱隱表達什麼,這裡的什麼,自然是指情感。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後世之人,普遍將魯迅對當時北大校花馬珏的情感解讀為:暗戀。這點,似乎也是許廣平的看法。

能夠最清楚看到一個男人對女子感情的,除了與男人有親密關係的女子外,就是日記和書信了。在查看魯迅日記時,人們發現,魯迅一生雖與馬珏交際並不多,但他在日記中提到馬珏的次數竟多達53次之多。

而魯迅與馬珏的信件來往也十分多,其中:馬珏給魯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魯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書。

當然,日記無數次提到一個女人名字、書信往來頻繁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關鍵還要看日記、書信的內容。

而對於魯迅這種在情事上有壓抑傾向且本身性格較內向的男子而言,判斷他對一個女子情感程度往往要結合其性格等諸多因素全面分析。

理完了這一層,接下來講講魯迅日記中、信中他提及馬珏時的日常狀態。

“夜,得馬珏小姐信。”

魯迅寫下這段日記的時間是1926年1月3日,此時,魯迅年已45歲,而馬珏則剛剛16歲。此時的魯迅還沒有認識他後來的同居對象、學生許廣平。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雖然此時魯迅在名義上已有妻子朱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兩人一直沒有夫妻之實,所以魯迅是實際上的單身狀態。

中年男子表面看身體各狀態呈下降趨勢,實際上,他們此時在情感上尤其精神情感上的需求比年輕時反而更甚,這便也是很多男子都會遭遇中年危機的原因所在。

綜上,遇見北大校花馬珏時的正常中年男子魯迅肯定是對其有好感的。以魯迅的性格,和常理推斷去,能在收到一個女子信件後特地在日記上標註,便足以證明這個女子在其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魯迅當日懷著怎樣的心情看這信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這封信給了他情緒起伏。而且這種起伏絕不會太小,否則,他也不會欲言又止了。

從心理學上而言,有時候要參透一個人的心思,恰恰不需要聽他說了什麼、看他寫了什麼,而要去聽他沒說什麼、看他沒寫什麼。

魯迅在這篇日記裡:沒寫自己收到信時的心情,也沒寫信中的內容,而只寫了得信的時間:“夜”。

那麼,魯迅為何沒寫這些呢,是他覺得沒必要嗎?顯然不是,若真覺沒必要,他完全不需用一篇日記特地批註這件事。那麼,結果就推出來了:他之所以不寫,是因為他心裡不想或者不能。

而魯迅“不想”、“不能”的原因只有一個:不適合。

而這個不適合則是多方面的,一來是礙於他與馬珏父親的好友身份,也礙於兩人29歲的年齡差,更礙於自己已有原配妻子的事實。所以,魯迅只得將這份感情以極其保險的方式“珍藏”進日記,畢竟,這是魯迅一生的初戀。

三年後的1929年5月17日,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道:

“今天下午我訪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漁,他未回,馬珏因病進了醫院許多日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魯迅與許廣平已在一起多時,且此時許廣平已懷了周海嬰。在這種時候在寫給許廣平的信裡提及另一個女子,並且頗有關心之意,這似乎有那麼點不對味。

緊接著,這之後12天,同是在給許廣平的信裡,魯迅再次提到馬珏,且關心之意甚濃,他寫道:

“晚上是在幼漁家裡吃飯,馬珏還在生病,未見,病也不輕,但據說可以沒有危險。”

這封信裡的魯迅還頗似有自我安慰的意味“據說可以沒有危險”,這八個字裡,大文豪魯迅用了兩個模糊詞“據說”、“可以”,人在越對一件事模糊時,往往表示他越擔心,此時魯迅對馬珏病情的擔心真真已經到了“躍然紙上”地步。

許廣平對這一切,自然也是知情的。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說來,後來許廣平在《兩地書》裡似有強調地特地選取馬珏的信收錄,想來她心裡對兩人關係是已有認定的。

更為讓人意外的是,魯迅與許廣平在一起後,他與馬珏的通信往來和頻繁在日記中提及馬珏依舊繼續著,一直直到文中開頭提及的馬珏結婚後。

馬珏是在1933年結婚的,她嫁的人叫楊觀保,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天津海關職員。

北大“皇后”馬珏與楊觀保的婚配讓一眾北大才子跌破眼鏡,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個男子和她的一眾追求者比:簡直是普通到了極點。

於是呼,當兩人的結婚照被刊登在《北洋畫報》時,民眾紛紛感嘆:“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馬珏與楊觀保並未主動通知魯迅,之所以如此,想來馬珏是認真考慮過的。相比普通女子,這位從小就被男子圍繞的姑娘,對感情之事的處理從來“妥當熨帖”。自然,這樣的她對於周圍男子對自己的態度,也多少是明朗的。

所以,馬珏對魯迅於自己的暗戀,並非完全不知情。這便是她刻意選擇不將結婚消息告訴魯迅的原因,這種刻意隱瞞,還與馬珏在學校因追求者而引發的一個事件有關。

馬珏在校讀書時,北大有一名學生因追求她未果竟想不通跳樓自殺了。後來,這名男生雖然被救活了,可馬珏卻自此正式進入了漩渦中心。漩渦中,承受著“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之過的馬珏終日憂心不已。

為了阻止被漩渦吞噬,一向低調的馬珏不得不公開聲明:

“我不能禁止人喜愛我,但我有喜愛某人的自由。”

許廣平如何看待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關係?兩人交往因何突然終止

這實際上是馬珏脫身的法子,當然,作為才貌雙全的女子,她也定不會為脫身隨便找個對象。她此處的某人,其實正是她的心儀對象,即後來的結婚對象楊觀保。

楊觀保不僅是馬珏的愛慕者,還是她哥哥的好友,有了這層關係,他便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當然,真實歷史上,楊觀保得到馬珏青睞並非僅僅因為他離馬珏夠近,而是與他對待馬珏的愛有關。

關於馬珏何以會選擇楊觀保,除了日久生情的因素外,更多的則是因為:馬珏天生喜歡平凡。所以,多數女子嚮往的轟轟烈烈和任何非凡的愛戀,都無法入她的眼,即便真的發生了,她最終甚至也會掙脫。

不得不承認,多數人想用生命創造非凡的同時,有的人卻在努力追求平凡。而相比之下,追求平凡實際比追求非凡更難。

因為,追求平凡,往往意味著和馬珏一樣:接受自己的卑微、弱小、普通,甚至需要刻意避開熱烈繁盛迴歸到平淡。

身在凡塵中的多數人,往往並不明白:轟轟烈烈容易,一世平平穩穩卻最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形容一世平穩的詞彙,如“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等等。可這些詞,聽來美好,卻往往不被多數人待見,因為:太平淡。

可這種平淡,在馬珏眼裡卻是最好的狀態。從小到大,因為容貌的緣故,她一直生活在目光聚焦處,這些在給她壓力的同時,也讓她開始嚮往普通女子的生活。

對馬珏來說,可以安靜待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去影響這世界或者被世界影響,永遠是最好的。

上天給了馬珏牡丹的容貌,而她卻一心只想做小花小草。對於尋常女子而言,回到平淡是順理成章,對於馬珏等本身不平凡的男女而言,歸於平淡恰是異於常人勇氣作用下的結果。

後來的馬珏真真就此成為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婦人,她放棄了在外邊拼事業只安心待在家裡相夫教子,平日裡只依靠丈夫薪水過著穩定殷實的生活。

這樣的馬珏,終究有些讓世人失望,可她自己卻多是喜樂自在的,須知,這一切都是她自己選擇的結果。

很多很多年後,看到許廣平、魯迅《兩地書》時,馬珏對於魯迅當年對自己的關愛等滿懷感激,除此之外,她的神色間便再無其他。

這便就是馬珏,一個一生甘願選擇平凡的女子,一個可以被稱作魯迅初戀的女子。

1994年,年已84歲高齡的馬珏安然辭別了人世,自此,她現世安穩的一生便圓滿畫上了句點。離開時,她的臉上掛著笑意。

馬珏這一生似乎虧了,傾城的容貌卻過成了最普通的模樣,可這真的是虧嗎?

敢於把“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作為理想,難道就不能被算作理想嗎?這種理想人生,難道不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傳奇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