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之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盧旺達 烏干達 坦桑尼亞 布隆迪 回眸五千年 2017-06-19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又稱盧旺達內戰,發生於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圖族對圖西族及胡圖族溫和派有組織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共造成80-1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佔當時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大屠殺得到了盧旺達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

歷史事件之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1990年,僑居在烏干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旺達愛國陣線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在周邊國家的調停和壓力下,1993年8月,盧旺達政府和愛國陣線在坦桑尼亞北部城市阿魯沙簽署旨在結束內戰的和平協定。即將到來的和平令盧旺達政府高層中的極端勢力感到恐懼,他們逐漸對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總統感到不滿,認為他在與愛國陣線的談判中讓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布隆迪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同時罹難。該事件立即在盧旺達全國範圍內引發了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血腥報復。7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旺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在當地媒體和電臺的煽動下,此後3個月裡,先後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支、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盧旺達全國1/8的人口消失,另外還有25萬至50萬盧旺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姦。同年7月,盧旺達愛國陣線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旺達首都基加利,擊敗了胡圖族政府。200萬胡圖族人,其中一些屠殺參與者,由於害怕遭到圖西族報復,逃到鄰國布隆迪、坦桑尼亞、烏干達和扎伊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歷史事件之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由於美國在索馬里進行軍事行動時出現意外“黑鷹事件”,因此美國並不想介入盧旺達內戰。對此美國總統克林頓於1998年3月訪問盧旺達時,在基加利機場對大屠殺倖存者發表講話時婉轉地表達了 歉意。比利時政府以10名比利時維和軍人遭到殺害為由,撤出了全部在盧旺達的部隊,並帶走了所有的武器。聯合國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中表現消極。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徵性地在盧旺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持續了近一個半月後,聯合國才決定將聯合國駐盧旺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擴大其行動授權,並說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提供了一些援助。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國際救援組織無懼炮火,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大屠殺發生前呼籲相關各方盡一切努力阻止大屠殺發生,並在大屠殺發生期間力求保持中立色彩,設立醫院,運送物資,減少平民傷亡。

歷史事件之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1994年聯合國在坦桑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旺達政府則負責審判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經過歷時十年的審判,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6月24日宣佈,判處涉及盧旺達大屠殺案件的6名嫌疑犯25年到終身監禁,其中唯一被起訴的女性、盧旺達的一位前部長尼拉馬蘇胡科及其兒子因滅絕種族罪和危害人類罪等罪名被判終身監禁。尼拉馬蘇胡科,1946年出生,盧旺達前家庭和婦女發展部長;1992年4月至1993年7月任盧旺達家庭和婦女事務部長;1993年7月任家庭和婦女發展部長;1994年前往剛果(金);1997年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被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