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我就像我的喪屍一樣,永生不滅。”——喬治·A·羅梅羅

2017年7月16日傳來一則噩耗,曾執導《活死人之夜》的美國傳奇導演、現代恐怖電影之父喬治·A·羅梅羅因肺癌與世長辭,享年77歲。

喬治·A·羅梅羅1940年2月4日出生於紐約,從小熱愛怪獸電影,大學畢業同幾位好友成立了Image Ten公司,每人出資1萬美元拍攝了美國恐怖片中最具影響的《活死人之夜》,這部投入只有10多萬美元的黑白片不但賺得了遠遠高於成本的票房,還成為Cult經典,並於1999年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電影目錄。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活死人之夜》3D重拾版海報

《活死人之夜》重新定義了類型片,改變了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盛行的B級怪物電影的遊戲規則,使得喪屍成為了代表近代恐怖電影的新寵兒。此後隨著世界範圍內的討論和解讀,甚至衍生出了喪屍電影中一套羅梅羅設定的規則,俗稱“喪屍五定律”:

【1】 因為不明原因讓喪屍死而復生,而喪屍本身沒有任何的意識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動;

【2】喪屍喜歡吃人肉,為了找尋活生生的人肉而襲擊人類;

【3】喪屍會感染,被喪屍咬到,人死後會變喪屍攻擊原本一起並肩作戰的夥伴;

【4】喪屍不會死亡,因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傷害他的肉體,喪屍還是會繼續活動下去;

【5】成群結隊緩慢前進的喪屍集團,然後追殺活人所產生的恐慌,造成觀眾的心理壓迫。

除了《活死人之夜》,“喪屍三部曲”的另外兩部作品《活死人黎明》和《喪屍出籠》分別拍攝於1978年和1985年。《活死人黎明》不但取得了票房成功,還曾在2003年被《娛樂週刊》評為最經典的Cult電影。雖然《喪屍出籠》上映後票房慘淡,不過後來也被證明為一部殭屍片經典。

羅梅羅不只拍喪屍片,其他恐怖片的亞類型也有涉獵,其中就有與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合作的《鬼作秀》、《人鬼雙胞胎》,與意大利恐怖片大導達里奧·阿金圖合拍了《魔眼雙瞳》,對影史恐怖形象德古拉重新解構的《馬丁》,這些電影在恐怖片圈子當中非常有影響力。

老年後的他重新拾起喪屍題材打破自己的定律拍出了“新喪屍三部曲”。《活死人之地》更成為他最高票房的作品,依舊為影迷帶來了恐怖的快樂。

如今大師仙逝,但他作品中的活死人永生。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影迷羅梅羅的怪物電影夢

喬治·A·羅梅羅生於紐約,父親生於古巴有西班牙血統,母親來自立陶宛。由於父親從事藝術工作,小羅梅羅耳濡目染受到很多文化薰陶。他常常坐著地鐵去曼哈頓租電影膠片看(這家店馬丁·-斯科塞斯年輕時也常常光顧,只不過當時二人未能產生更多交集)。從此羅梅羅有了電影夢,只不過這個夢是關於怪物的。正如他說的“我只希望將他們從奇怪的事物變成鄰居一樣常見的事物。”

因為這個夢想他的鄰居果然遭殃了。14歲時,還是中學生的羅梅羅弄來一臺8mm攝影機,拍攝名為《流星來客》的片子。為了製造流星的效果,他選擇從屋頂擲下一個燃燒的假人,後來還演變成了火災被請進了警局。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1960年,羅梅羅畢業於卡耐基技術學院,拍攝短片和廣告,開始他的職業生涯。他曾給長壽劇集《羅傑斯先生的街坊鄰居》拍片。羅梅羅為這個以清新活潑著稱的兒童電視節目帶來的,竟然是他驚人的恐怖幽默感。他迴避所有的小清新,拍了一段羅傑斯先生的扁桃體切除手術。所以說性格決定了他的創作風格,從此,羅梅羅下決心拍攝恐怖片。

雖然羅梅羅偏愛血漿和尖叫,但他平時卻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總是戴著標誌性的眼鏡,穿著綠色的釣魚背心的他為人詼諧幽默,並且是一位骨灰級影迷。話題如果關於電影,他就會滔滔不絕,他也曾評出自己的影史10佳。其中不少作品都是他致敬的對象。

羅梅羅最愛的10部電影:

《卡拉馬佐夫兄弟》(1958)

《卡薩布蘭卡》(1942)

《奇愛博士》(1964)

《正午》(1952)

《所羅門王寶藏》(1937)

《西北偏北》(1959)

《蓬門今始為君開》(1952)

《冷血驚魂》(1965)

《歷劫佳人》(1958)

《曲終夢迴》(1951)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羅曼·波蘭斯基《冷血驚魂》劇照

羅梅羅19歲那年曾在《西北偏北》片場做過助理;《活死人之夜》中一些鏡頭和打光參考了《歷劫佳人》,劇情也借鑑了《地球最後一人》;而《活死人黎明》的夢魘一幕更是對波蘭斯基《冷血驚魂》的致敬。

其中羅梅羅最愛邁克爾·鮑威爾和艾默力·皮斯伯格導演的爭議之作《曲終夢迴》,正是這部電影使他產生拍電影的想法。同時1962年的《靈魂狂歡節》對其影響也非常大。

羅梅羅說過:“如果一部恐怖片賣座,每個人都會說:‘咱們去拍一部恐怖片吧!’它就是這樣永不消逝的類型片。”隨後他便真正投身到這個生生不息的類型片中去了,與好友理查德·裡奇,羅素·斯坦納和約翰·拉索等人合辦電影公司Image Ten,之後第一部作品就是驚世駭俗的《活死人之夜》。

殭屍三部曲——讓恐怖片超越恐怖

作為現代喪屍片的開山鼻祖,羅梅羅在影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活死人之夜》不僅是最早的現代喪屍片,同時羅梅羅也讓恐怖片超越了恐怖,他的大部分電影都充斥著社會政治評論和黑暗的笑聲。他永遠向世界權威、消費主義、寄生、階級鬥爭、盲從致以最血腥的幽默。

1、《活死人之夜》:喪屍初夜

“喪屍是革命,生生不息。”——喬治·A·羅梅羅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活死人之夜》藝術海報

1968年10月1日匹茲堡的富爾頓劇場上映了一部新片,當初走進電影院的觀眾萬萬沒想到,這一天將成為現代恐怖電影的決定性時刻。與此同時,當時的美國院線也不存在分級制度,家長帶著孩子其樂融融地就這樣沒有防備的走進了電影院。

放映之後影院裡一片哀嚎,這部叫做《活死人之夜》的電影打破大團圓的閤家歡套路,片中無人生還。團滅結局更是對小孩子心靈造成成噸傷害,影評人羅傑·伊伯特都坐不住了,怒斥本片:

“小孩子們已經習慣去看電影……但我並不認為他們真的知道自己要看什麼。所有人都沉默了——當電影放映過半,銀幕上的氛圍已經變成了令人意外的恐怖,我看到一個9歲的小姑娘坐在她的座位上無助地哭泣。而那些可能比她還小的孩子們,他們仍處在將銀幕上的事件完全當真的年齡,他們面對死亡的場景不知所措……影片的結局已經很難用“不愉快”來形容,事實上可稱“悲慘”:無人生還。就這樣,一切都結束了。”

都看到這種片名了還帶小朋友去看,不能只怪電影本身吧?除了影片內容極富爭議,影片的內涵也叫人大吃一驚。《活死人之夜》創造了一個影史全新的恐怖形象(只不過當時還不叫喪屍),他們是一副行屍走肉,沒有思想,以人類為食。最驚人的一幕是女孩變成“喪屍”吃掉父親,父權在這個沒有倫理道德的恐怖世界完全不起作用,只能淪為喪屍的食糧。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活死人之夜》劇照

同時影片大膽採用黑人演員作為主角,造成了更大的社會討論。不過羅梅羅對此一直在澄清:“我們從來沒有想把電影和種族聯繫起來。但因為男主是非裔美國人,人們幾乎抓住這點不放。我們沒有意識到,但杜安(黑人男主)意識到了。”事實上,選擇黑人演員只是因為經費不夠,而且演員人選在馬丁·路德·金遇刺之前就敲定了。

雖然被引申和過度解讀,但《活死人之夜》已經是值得被永遠銘記的開山鼻祖。它將尖銳的諷刺和血漿結合,使恐怖片也具有社會意識。影片也以10萬美元的成本以小博大,創造了1000多萬的票房。喬治·羅梅羅向全世界展示了最驚世駭俗處女作的拍法,並一躍成為一代Cult偶像。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全體卡司37年後再聚首,經典永不消逝

2、《活死人黎明》:最大的威脅永遠來自人類

“我想表達的是,那些邪惡的東西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喬治·A·羅梅羅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活死人黎明》藝術海報

《活死人之夜》是一場電影革命,“那是60年代末,我們的想法都是關於革命的。我要說的是,如果美國真正的活死人復活了,也許本屆政府及政客們將不會有機會登場了。”不過羅梅羅沒有趁熱打鐵而是想擺脫別人對他的固有看法,於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一下讓影迷等了十年。

十年之後,羅梅羅再度將他的“恐怖肉食者”搬上大銀幕。這次羅梅羅淘汰了傳統的英雄和壞人的概念,喪屍也不是最為恐怖的存在,而最大的威脅——永遠來自人類自身。

羅梅羅出手不凡,甚至打動了之前被激怒的羅傑·伊伯特,他評價《活死人黎明》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恐怖片之一。”他將自我個性和觀點貫穿於作品中,區別於其他簡單的恐怖電影,《活死人黎明》兼具諷刺性、政治化表達和不落俗套的喜劇感。

同時影片也對前作進行了發展強化。結尾彼得逃跑時,一個帶著槍的喪屍抓住了彼得的槍,並意識到這是一種更好的槍。羅梅羅表示,“我一直都很同情他們。所以我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這次他們的組織變得更有條理。”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活死人黎明》劇照

作為《活死人之夜》的續集,《活死人黎明》也是“喪屍三部曲”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製作成本僅50萬美元,卻最終取得了北美2000萬美元,全球5000萬美元的票房佳績。導演扎克·施奈德的長片處女作便是在2004年翻拍版《活死人黎明》,同樣票房不俗。羅梅羅完成了自我超越,使得喪屍片這個恐怖片亞類型得以發揚光大。

3、《喪屍出籠》:喪屍星球版圖完成

“我真的不同情人類。”——喬治·A·羅梅羅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喪屍出籠》藝術海報

1985年,羅梅羅三度出山。不過作為喪屍三部曲的最終章,《喪屍出籠》顯得有點生不逢時,因為它有點超前。因為羅梅羅打破自己不成文的規則,讓喪屍具有了思想。

影片上映後遭到惡評,同時票房又遇滑鐵盧。創作之時羅梅羅也困難重重,不僅為影片寫了5稿劇本,從200頁的劇本壓縮到122頁,中途還經歷預算縮水(從700萬直接砍掉一半)等等狀況。不過這些沒能難倒羅梅羅,他依然把自己的想法融入了影片並製作完成。

這部心血之作是羅梅羅本人最愛的作品,他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評價本片,“《喪屍出籠》裡的鮑勃,對我來說就是波利斯·卡洛夫(曾多次飾演弗蘭肯斯坦),他是一個典型的富有同情心的怪物。但我總是不願對人類那麼同情。我總想有一個主角或一個人可能會思考得更清楚一些,但我真的不同情人類。這是一個不同的方法。我電影裡的惡人總是活著的,而不是死的。”

而時間也證明了《喪屍出籠》是一部難得的喪屍片經典。片中不但保留了前作的黑暗風格,將人性之惡發揚光大,同時血腥和暴力也得到全面升級。

從喪屍三部曲的海報中可以看到,每部電影舉槍和瞄準的對象都不相同,從開始的人類射殺人類到人類射殺喪屍,最後喪屍舉槍反擊人類。羅梅羅用近二十年終於將自己的喪屍星球版圖完成,人性中的陰暗面也被暴露無遺。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就好像《曲終夢迴》的思想帶給羅梅羅的電影震撼,他意識到電影可以將人類精神層面的情緒提取出來並形成真實影像。這也是他的喪屍三部曲的精髓,從黑夜到黎明再到烈日當空,一個影史最經典的恐怖片三部曲講的不是怪物獵奇,而是人心。

羅梅羅的鬼怪宇宙不只有殭屍片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左起:《馬丁》《飛車敢死隊》《鬼作秀》《異魔》《魔鬼雙瞳》海報

羅梅羅對整個恐怖類型片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我們任何人都不會質疑他當之無愧的現代喪屍教父的稱號。但他卻不想坐享其成,而是涉獵了更多的恐怖片亞類型。雖然不拍喪屍片的羅梅羅很難得到大製片廠的投資,但不能否認,這些當年“沒人看”電影,都是各具亮點的佳作。

1、《馬丁》(1977):解構諾斯費拉圖

處女作《活死人之夜》大獲成功後,羅梅羅沒有滿足現狀而是急於擺脫喪屍片的約束。隨後他拍攝了《女巫的季節》和《殺出狂人鎮》等片(後來都被翻拍了),不過依然不及處女作的影響力。直到《馬丁》的出現,羅梅羅終於釋懷。沒錯,他就是恐怖片大師。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羅梅羅還親自出鏡為《驅魔人》打call

《馬丁》選擇了羅梅羅大部分電影的主要拍攝地匹茲堡大學。影片講述了一個充滿幻想的青年馬丁通過嗜血得到性滿足的故事。影片風格黑色諷刺,馬丁作為普通人卻被爺爺當成是吸血鬼諾斯費拉圖,而身為普通人的他卻有著不普通的心理疾病。平時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自閉兒,夜晚他又可以潛入他人住所進行凶手不留痕跡。最諷刺的一幕出現在結尾,逃出法網的馬丁打算過正常人的生活卻被迷信的爺爺殺死。

這部非常新好萊塢的恐怖佳作利用黑白與彩色兩種畫面製造了強烈的風格化影像,同時對經典的解構和犀利的情節設置也堪稱經典。“血與冰淇淋三部曲”的導演埃德加·賴特便是對本片青睞有加。而羅梅羅本人也因為本片的創作過程迸發的靈感才重拾喪屍題材拍攝了經典《活死人黎明》。

2、《飛車敢死隊》(1981):最另類的羅梅羅

從製作的時間點看,《飛車敢死隊》承接了《活死人黎明》中的美式文化。同樣的,本片也是羅梅羅的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影片,還是艾德·哈里斯(《楚門的世界》、《西部世界》)首次擔任主演的影片。影片故事風格類似《瘋狂的麥克斯》系列,在極富年代感的反烏托邦背景下講述一群過著猶如異教徒生活的飛車黨所經歷的故事。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瘋狂的麥克斯》飛車畫風

“你必須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如果你死了,你的理想不會消亡。”片中還出現了羅梅羅少見的正能量。

哈里斯在片中飾演一個亞瑟王般的領導人角色。雖然影片劇情略顯單調,但片中的飛車場景卻極為精彩,另外導演的好基友斯蒂芬·金也在片中客串出鏡。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兩位恐怖大師,羅梅羅與金

3、《鬼作秀》(1982):恐怖大師Combo

《鬼作秀》出自上世紀50年代的同名恐怖低俗刊物,這本雜誌在美國青少年中流傳甚廣。不過由於過於恐怖,該刊被指責對青少年產生不利影響而停刊。但越是禁止,就越要觸到羅梅羅的G點。於是他拉上好基友恐怖小說之王斯蒂芬·金合編了這出恐怖秀。

電影改編了雜誌中的六個恐怖故事,拍成了短片集。雖然遠離了自己熱衷的喪屍題材,但影片依然能夠看出羅梅羅對恐怖題材的掌控,每個故事的開始結尾鏡頭都是漫畫形式,動畫部分由美國著名漫畫家傑克·卡門操刀,同時他還繪製了影片海報,並被二次元收藏者們奉為經典。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斯蒂芬金為基友羅梅羅獻上了自己的巔峰演技

影片風格輕鬆幽默又不失恐怖,這都多虧斯蒂芬·金的改編,他將自己作品中的怪誕基因注入,甚至還不惜犧牲形象披上一身原諒綠演了一段獨角戲。

羅梅羅與斯蒂芬·金的故事不僅限於此。《喪屍出籠》中有個鏡頭出現了金的作品《撒冷鎮》。而羅梅羅還在93年改編了金的作品《人鬼雙胞胎》,該片講述了一段靈異的化身博士故事。所以說,羅梅羅與金的故事,足以稱得上的一段“恐怖片佳話”。

4、《異魔》(1988):涉足科幻

《異魔》展示了羅梅羅對恐怖片各種亞類型的涉及維度。這部科幻恐怖片講述因傷致殘的男主被一隻智力超高的猴子所控制的故事。因為行動不便,這隻原本被用於實驗的猴子成為了主人公的幫手。過度對猴子的依賴讓猴子的佔有慾變得越來越強,甚至開始攻擊男主的親人。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於是一場寵物治癒人類的戲碼演變成了“猩球崛起”的故事。本片確實和《猩球崛起》有點關聯,2011年的《猩球崛起》重啟作中的部分橋段曾被認為是受到了《異魔》的啟發,可見羅梅羅對影史影響之巨大。

5、《魔鬼雙瞳》(1990):兩種恐怖文化碰撞

1990年,羅梅羅與意大利的恐怖片大師達里奧·阿金圖合作了《魔鬼雙瞳》。本片由愛倫坡的兩篇恐怖小說改編而成,兩位導演各拍攝了一部一小時的作品。其中阿金圖改編了比較著名的《黑貓》,把慣用的意大利鉛黃元素融入這個現代版的恐怖故事中。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魔鬼雙瞳》中血染的美鈔

羅梅羅的改編也非常風格化,把原著中的幽靈變成了冷凍僵屍,而最後血染的美鈔更是極富羅梅羅的憤青特色。

無論類型如何,羅梅羅的作品始終夾帶自己的思想。他的電影營造的不是單純的恐怖和暴力。雖然羅梅羅從來都以B級片的方式去表達,他的作品卻富有深意,與時代結合更有內涵可供解讀。

打破規則的新殭屍三部曲

進入21世紀之初,羅梅羅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沉寂。殭屍片不流行了嗎?規則被套路了嗎?他抱著這種想法再次接受了喪屍題材的挑戰並且完成了創新。羅梅羅身體力行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

1、《活死人之地》:最後一次被體制化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活死人之地》海報

羅梅羅在2000年拍攝過一部無人問津的恐怖片《無麵人》,隨後淡出了大銀幕。不過隨著恐怖片的潮起潮落,《驚變28天》(2002)和《殭屍肖恩》(2004)等片的出現讓喪屍片又一次成為了流行。2005年,羅梅羅重新執導喪屍題材,拍攝了“新喪屍三部曲”的第一部《活死人之地》。

斗轉星移,時代變遷。羅梅羅為迎合新時代找來了老搭檔阿金圖的女兒,阿西婭·阿金圖擔當影片主角。

不過老爺子這次迴歸不僅是因為喪屍片再度流行,而是想表達後911時代對美國環境的看法。“我嘗試表現美國人現在關注的問題,比如與恐怖主義共存的想法。”因為這個想法所以才有了《活死人之地》中那個階層分明的殭屍烏托邦。影片激烈批評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政治局勢,證明羅梅羅的電影風格依舊激進,充滿政治變革的信號。

關於社會階級同樣反映在戲外,一向本著勤儉持家原則的羅梅羅從來都對大片場無感。《活死人之地》是羅梅羅為大片場(環球)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並且(無奈)也是票房最高的一部。

2、《死亡日記》:舊題材的新角度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死亡日記》海報

除了喪屍類型片起死回生,《女巫布萊爾》和《鬼影實錄》的成功也讓羅梅羅看到了喪屍片的更多可能性。新喪屍三部曲的第二部《死亡日記》便講述了一群拍攝偽紀錄片的年輕人遭遇喪屍病毒的故事。

《死亡日記》不是續集也不是翻拍,這是一部羅梅羅迴歸獨立電影的心血之作。片中描繪的主流媒體迴避、封鎖殭屍出現的消息,反倒是幾個年輕人堅持用DV記錄真相也迴歸了羅梅羅的諷刺本色。

最後幾個倖存者在豪宅密室中絕望地看著閉路電視中被殭屍圍攻的末日景象,喜歡羅梅羅的迷弟們肯定又能找到最初看到喪屍片中的緊張和絕望。

3、《死人島》:走進殿堂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死人島》海報

《死亡日記》除了拍攝手法比較新穎,其內核還是遵守了喪屍法則。而新三部曲的收尾作《死人島》則與之大相徑庭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推翻。片中不僅討論喪屍具有思想,同時也把病毒感染者和家人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挖掘。最後農場主女兒變成喪屍也貢獻了喪屍片歷史上最美感染者。

另外羅梅羅還憑藉本片完成了一項歷史成就,2009年《死人島》被素來推崇藝術價值的威尼斯電影節列入主競賽單元。這是喪屍片揚眉吐氣的一刻,也是世界電影對羅梅羅老爺子多年來為喪屍類型片奉獻的一種認可。

新喪屍三部曲的成色還有待時間和影迷的考驗,不過羅梅羅對這個題材的影響有目共睹。他本人也像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對抗著——他對抗體制、對抗製片廠、對抗潮流,羅梅羅不僅是導演還是位敢於打破陳規的鬥士。

永不被約束的羅梅羅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羅梅羅對好萊塢的評價從來不高,作為喪屍片鼻祖他並不高產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與體制的對抗。他永遠不會厭倦喪屍,只是討厭製片人的嘴臉罷了。從《活死人之夜》開始與分級制度對抗,《喪屍出籠》 不妥協分級被消減了一半預算。沒關係,“我不認為你需要花4000萬去拍一部恐怖片,最好的恐怖片從來都不貴。”預算無法限制羅梅羅的思想。

即便是獨立製作,他仍舊可以拍出血漿、恐怖和社會諷刺。喪屍是羅梅羅個人趣味的體現,也是他拷問人心的一個道具。這些行屍走肉可以成為影史經典形象,依靠的是先於別人的超前想法和對電影製作的負責,以及那些扎堆用恐怖片圈錢的人缺少的對電影的熱忱。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喬治·羅梅羅早已成為了恐怖文化的精神圖騰

在80年代沒有電影的時候,羅梅羅搞出一個恐怖短劇《恐怖邊緣》。1997執導了遊戲《生化危機2》的廣告片。寫過入選了《現代恐怖大師》合集(Modern Masters of Horror)的短篇小說《Clay》。為傳奇朋克樂隊Misfits拍攝單曲《Scream》的喪屍片MV等等。

羅梅羅的多才多藝還體現在繪畫方面。他是DC的漫畫作者,曾在2004年連載過6期名為《Toe Tags featuring George A. Romero》的漫畫。2005年,搬到多倫多生活,在那裡完成了新三部曲的後兩部。

老爺子還加入過漫威,2014年出版的《The Empire of the Dead》其中包括殭屍和吸血鬼。羅梅羅在漫畫中雜糅了許多元素,有政治諷刺也有喜劇。這是他在看過《殭屍樂園》之後的想法,他希望能跳出喪屍題材的框框,因為吸血鬼一直以來都是邪惡的形象。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漫威2014年出版的《The Empire of the Dead》

羅梅羅的喪屍文化還滲透到了遊戲領域,遊戲《Call of The Dead》講述電影導演喬治·羅梅羅和劇中四名主要演員正在西伯利亞某地拍攝新電影,突如其來的真正喪屍打亂了整個計劃(幾乎就是《死亡日記》的翻版),而最後的終極大Boss則當仁不讓的由羅梅羅本人扮演。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遊戲《Call of The Dead》宣傳海報

如今《殭屍世界大戰》和美劇《行屍走肉》再度掀起喪屍片熱潮,不過老爺子卻不感冒,甚至拒絕了拍攝《行屍走肉》的邀請。並且他認為,“基本上它就是個肥皂劇,可能偶爾出現幾個喪屍,我永遠把喪屍作為諷刺某些事件或者是政治批評的工具,但現在這個作品呈現的效果缺乏這個理念。”

“因為這些作品,我都看不到真正的喪屍電影了,真正的喪屍片是應該具有社會和政治意義的,我過去都是以此來作為喪屍行動的依據,但現在看不到電影裡有這樣的涵義,現在提起喪屍電影,大家只知道布拉德·皮特花了4億美元拍了部喪屍片(《殭屍世界大戰》)而已。”羅梅羅對於當下對喪屍題材的消費感慨萬千,“喪屍片的精髓不應在於血漿,不在於恐怖元素,而在於某種平臺的啟示,這是一個表達情感和思考的平臺。”

越來越注重商業的市場早把殭屍片的核心價值拋到腦後,喪屍片講的是人,不是投資。

後記

2017年7月16日,與肺癌做了簡短而積極鬥爭的羅梅羅壽終正寢,身旁正播放著他最愛的電影音樂《蓬門今始為君開》(羅梅羅最愛電影TOP10)。

訃告發出後全世界的粉絲都表達了哀思。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斯蒂芬·金曾公開稱讚,“羅梅羅是讓恐怖電影走出‘特蘭西瓦尼亞’來到現代美國的第一人。”或許這就是一生摯友對羅梅羅的最高評價了。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同為恐怖片大師的約翰·卡朋特也表達了對羅梅羅的懷念和英雄相惜。大師的作品都是看一部少一部,且看且珍惜。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黑人導演喬丹·皮爾讚頌了羅梅羅對黑人電影做出的貢獻,他在今年執導的大熱恐怖片《逃出絕命鎮》就曾借鑑過老爺子的《活死人之夜》。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執導過《鬼玩人》和《蜘蛛俠》系列的大導演山姆·雷米還po出了當年在戛納與羅梅羅的合影。“我對喬治·A.·羅梅羅的突然去世感到非常難過。作為一個邪典死忠,我們必須感謝他很多。”並表示《活死人黎明》對《鬼玩人》系列很有啟發。

來自英倫的迷弟埃德加·賴特更發表了一片表白長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殭屍肖恩》是我拍給羅梅羅的情書。沒有他就沒有我今天的電影生涯。我今早寫了一篇悼詞,完整版的在我的個人網站上可以看到。”

《行屍走肉》在他面前,連徒子徒孫都算不上

羅梅羅的大學所在地、同時也是他電影中最常出現的匹茲堡專門樹立了一面“喪屍落淚”的廣告牌悼念,喪屍形象出自《活死人之夜》。

感謝你為世界帶來尖叫,羅梅羅,RIP。

時光網出品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時光網

點擊

閱讀原文查看精彩推薦內容

大衛·芬奇新劇《心理神探》發正式預告

查理茲·塞隆任製片 歷經數年終於得見天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