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進駐卡普亞以及之後羅馬人對他的包圍圈

羅馬人的反擊很快便來了。坎尼戰役之後,元老院在擴編軍隊同時,於公元前215年宣佈了緊急狀態,考慮到羅馬沒有人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漢尼拔,元老院沒有再任命獨裁官,而是採取了折衷之計。羅馬人依然選出了費邊作為執政官,然後以他為首,另外一名執政官格拉古、法務官瑞維努斯及前法務官馬爾喀斯共四位將軍分別率領兩個軍團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由於漢尼拔用兵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支大軍除有一支駐守羅馬城外,其他三支都被派去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漢尼拔的軍隊以卡普亞為基地,四處打擊逼迫希臘城邦,於是,三支羅馬軍隊分別在卡普亞的北方,東南與西南駐防,相互之間互為犄角,可以守望互助,相互依靠。三位將軍的目的也很單純,首先是避免自己被漢尼拔各個擊破,第二監視並牽制漢尼拔以防他對羅馬城的進犯,第三便是給同盟城邦以信心阻止同盟進一步的分裂,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話,則以游擊戰來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以消耗其兵力,但堅決不允許組織大會戰,即使是三支軍隊一起也不可以。同時,元老院還暫時廢除了軍事主官不得連任的禁令,一年到期後,執政官或法務官可以用前執政民或前法務官的身份繼續擔任軍事主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由於頻繁更換軍事主官帶來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羅馬軍隊的作戰能力。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進駐卡普亞以及之後羅馬人對他的包圍圈

羅馬人的反擊很快便來了。坎尼戰役之後,元老院在擴編軍隊同時,於公元前215年宣佈了緊急狀態,考慮到羅馬沒有人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漢尼拔,元老院沒有再任命獨裁官,而是採取了折衷之計。羅馬人依然選出了費邊作為執政官,然後以他為首,另外一名執政官格拉古、法務官瑞維努斯及前法務官馬爾喀斯共四位將軍分別率領兩個軍團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由於漢尼拔用兵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支大軍除有一支駐守羅馬城外,其他三支都被派去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漢尼拔的軍隊以卡普亞為基地,四處打擊逼迫希臘城邦,於是,三支羅馬軍隊分別在卡普亞的北方,東南與西南駐防,相互之間互為犄角,可以守望互助,相互依靠。三位將軍的目的也很單純,首先是避免自己被漢尼拔各個擊破,第二監視並牽制漢尼拔以防他對羅馬城的進犯,第三便是給同盟城邦以信心阻止同盟進一步的分裂,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話,則以游擊戰來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以消耗其兵力,但堅決不允許組織大會戰,即使是三支軍隊一起也不可以。同時,元老院還暫時廢除了軍事主官不得連任的禁令,一年到期後,執政官或法務官可以用前執政民或前法務官的身份繼續擔任軍事主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由於頻繁更換軍事主官帶來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羅馬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就這樣,公元前215年就在雙方的對峙中開始了。雖然漢尼拔控制了大部分的南意大利,但在三支大軍六個軍團所組成的龐大彈性包圍圈中,漢尼拔的行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守之下,漢尼拔奪取港口城市的計劃一直沒能實現。沒有港口,便沒法接收從迦太基來的支援,而羅馬人的力量卻在持續不斷的動員中,到公元前215年冬天,羅馬人已經動員了包含同盟軍團在內共20個軍團,160000軍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中。形勢看起來似乎在向對羅馬有利的方向發展,漢尼拔被困在南意大利,隨著羅馬人實力的繼續增長,剿滅漢尼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當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的計謀都是枉然。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羅馬人的美夢。

在羅馬人的擴張過程中,與其結下樑子的,或者預計將要結樑子的可絕不僅僅迦太基一個,但羅馬人憑藉著強悍的武力以及相對懷柔的統治政策暫時封印了這些敵人。當漢尼拔對羅馬的攻伐,尤其是坎尼戰役徹底戳穿了羅馬人看似強大的假面具之後,這些被封印的敵人便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進駐卡普亞以及之後羅馬人對他的包圍圈

羅馬人的反擊很快便來了。坎尼戰役之後,元老院在擴編軍隊同時,於公元前215年宣佈了緊急狀態,考慮到羅馬沒有人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漢尼拔,元老院沒有再任命獨裁官,而是採取了折衷之計。羅馬人依然選出了費邊作為執政官,然後以他為首,另外一名執政官格拉古、法務官瑞維努斯及前法務官馬爾喀斯共四位將軍分別率領兩個軍團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由於漢尼拔用兵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支大軍除有一支駐守羅馬城外,其他三支都被派去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漢尼拔的軍隊以卡普亞為基地,四處打擊逼迫希臘城邦,於是,三支羅馬軍隊分別在卡普亞的北方,東南與西南駐防,相互之間互為犄角,可以守望互助,相互依靠。三位將軍的目的也很單純,首先是避免自己被漢尼拔各個擊破,第二監視並牽制漢尼拔以防他對羅馬城的進犯,第三便是給同盟城邦以信心阻止同盟進一步的分裂,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話,則以游擊戰來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以消耗其兵力,但堅決不允許組織大會戰,即使是三支軍隊一起也不可以。同時,元老院還暫時廢除了軍事主官不得連任的禁令,一年到期後,執政官或法務官可以用前執政民或前法務官的身份繼續擔任軍事主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由於頻繁更換軍事主官帶來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羅馬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就這樣,公元前215年就在雙方的對峙中開始了。雖然漢尼拔控制了大部分的南意大利,但在三支大軍六個軍團所組成的龐大彈性包圍圈中,漢尼拔的行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守之下,漢尼拔奪取港口城市的計劃一直沒能實現。沒有港口,便沒法接收從迦太基來的支援,而羅馬人的力量卻在持續不斷的動員中,到公元前215年冬天,羅馬人已經動員了包含同盟軍團在內共20個軍團,160000軍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中。形勢看起來似乎在向對羅馬有利的方向發展,漢尼拔被困在南意大利,隨著羅馬人實力的繼續增長,剿滅漢尼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當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的計謀都是枉然。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羅馬人的美夢。

在羅馬人的擴張過程中,與其結下樑子的,或者預計將要結樑子的可絕不僅僅迦太基一個,但羅馬人憑藉著強悍的武力以及相對懷柔的統治政策暫時封印了這些敵人。當漢尼拔對羅馬的攻伐,尤其是坎尼戰役徹底戳穿了羅馬人看似強大的假面具之後,這些被封印的敵人便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敘拉古城內羅馬式鬥獸場遺址

首先發難的便是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敘拉古是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島東南部由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城邦國家,曾經在地中海與迦太基展開過貿易競爭。公元前264年,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城被羅馬退伍僱傭兵佔領,並與敘拉古發生了衝突,雙方各自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而這直接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敘拉古被羅馬征服,並被迫與其結盟共同對抗迦太基。公元215年春,親羅馬的敘拉古王希羅二世去世,而此時正是坎尼戰役之後的第二年,新上任的敘拉古王審時度勢果斷背叛了羅馬而轉投了迦太基。西西里的位置對於漢尼拔來講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我們前面說過,漢尼拔在南意利左右征討,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奪取一個港口城市,以便能夠與迦太基本土取得直接的聯繫,將戰利品運回去,並接受增援,要達成這一目的,港口城市只是條件之一。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曾經的海軍強國被嚴格限制了海軍規模,到現在還在恢復當中,其實力並不足以與羅馬海軍相抗衡。因此,即使有南意的港口,也很難保證來自迦太基本土的增援能夠順利投送到意大利,而如此有了敘拉古作為一箇中間的轉運站,其風險則可以大大減小,成功概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因此,漢尼拔向敘拉古承諾西西里一半的領土作為代價,換來了敘拉古的輸誠。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戰爭勝利。從邏輯上講,對敵人有利便是對自己有害,羅馬人對西西里的重要性同樣瞭然於胸,所以,不得不向西西里島派遣了兩個軍團,以防止更多城邦叛變。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進駐卡普亞以及之後羅馬人對他的包圍圈

羅馬人的反擊很快便來了。坎尼戰役之後,元老院在擴編軍隊同時,於公元前215年宣佈了緊急狀態,考慮到羅馬沒有人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漢尼拔,元老院沒有再任命獨裁官,而是採取了折衷之計。羅馬人依然選出了費邊作為執政官,然後以他為首,另外一名執政官格拉古、法務官瑞維努斯及前法務官馬爾喀斯共四位將軍分別率領兩個軍團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由於漢尼拔用兵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支大軍除有一支駐守羅馬城外,其他三支都被派去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漢尼拔的軍隊以卡普亞為基地,四處打擊逼迫希臘城邦,於是,三支羅馬軍隊分別在卡普亞的北方,東南與西南駐防,相互之間互為犄角,可以守望互助,相互依靠。三位將軍的目的也很單純,首先是避免自己被漢尼拔各個擊破,第二監視並牽制漢尼拔以防他對羅馬城的進犯,第三便是給同盟城邦以信心阻止同盟進一步的分裂,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話,則以游擊戰來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以消耗其兵力,但堅決不允許組織大會戰,即使是三支軍隊一起也不可以。同時,元老院還暫時廢除了軍事主官不得連任的禁令,一年到期後,執政官或法務官可以用前執政民或前法務官的身份繼續擔任軍事主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由於頻繁更換軍事主官帶來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羅馬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就這樣,公元前215年就在雙方的對峙中開始了。雖然漢尼拔控制了大部分的南意大利,但在三支大軍六個軍團所組成的龐大彈性包圍圈中,漢尼拔的行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守之下,漢尼拔奪取港口城市的計劃一直沒能實現。沒有港口,便沒法接收從迦太基來的支援,而羅馬人的力量卻在持續不斷的動員中,到公元前215年冬天,羅馬人已經動員了包含同盟軍團在內共20個軍團,160000軍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中。形勢看起來似乎在向對羅馬有利的方向發展,漢尼拔被困在南意大利,隨著羅馬人實力的繼續增長,剿滅漢尼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當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的計謀都是枉然。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羅馬人的美夢。

在羅馬人的擴張過程中,與其結下樑子的,或者預計將要結樑子的可絕不僅僅迦太基一個,但羅馬人憑藉著強悍的武力以及相對懷柔的統治政策暫時封印了這些敵人。當漢尼拔對羅馬的攻伐,尤其是坎尼戰役徹底戳穿了羅馬人看似強大的假面具之後,這些被封印的敵人便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敘拉古城內羅馬式鬥獸場遺址

首先發難的便是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敘拉古是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島東南部由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城邦國家,曾經在地中海與迦太基展開過貿易競爭。公元前264年,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城被羅馬退伍僱傭兵佔領,並與敘拉古發生了衝突,雙方各自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而這直接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敘拉古被羅馬征服,並被迫與其結盟共同對抗迦太基。公元215年春,親羅馬的敘拉古王希羅二世去世,而此時正是坎尼戰役之後的第二年,新上任的敘拉古王審時度勢果斷背叛了羅馬而轉投了迦太基。西西里的位置對於漢尼拔來講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我們前面說過,漢尼拔在南意利左右征討,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奪取一個港口城市,以便能夠與迦太基本土取得直接的聯繫,將戰利品運回去,並接受增援,要達成這一目的,港口城市只是條件之一。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曾經的海軍強國被嚴格限制了海軍規模,到現在還在恢復當中,其實力並不足以與羅馬海軍相抗衡。因此,即使有南意的港口,也很難保證來自迦太基本土的增援能夠順利投送到意大利,而如此有了敘拉古作為一箇中間的轉運站,其風險則可以大大減小,成功概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因此,漢尼拔向敘拉古承諾西西里一半的領土作為代價,換來了敘拉古的輸誠。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戰爭勝利。從邏輯上講,對敵人有利便是對自己有害,羅馬人對西西里的重要性同樣瞭然於胸,所以,不得不向西西里島派遣了兩個軍團,以防止更多城邦叛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馬其頓王國與伊裡利亞的大體位置

羅馬人的噩運並沒有到此為止,敘拉古之後,東方又傳來了壞消息。與意大利隔亞得里亞海相望的,是巴爾幹半島,其南端的愛琴海沿岸是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北部則是曾經將希臘文明推廣至印度河流域的馬其頓王國。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部將瓜分了他的帝國。其中,馬其頓本土到漢尼拔的時代時,仍然是強大的王國,在整個巴爾幹半島稱得上是執牛耳般的存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無論在肉體還是精神上正處於昂揚向上的青春時期,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公元前229年,為解決伊裡利亞海盜對海洋貿易的威脅,羅馬人對其進行了清剿,並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伊裡利亞地區建立了幾個殖民城市。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馬其頓王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眠?畢竟,在亞歷山大大帝的計劃中,回師之後首先要征伐的便是羅馬。作為繼業者,雖然今時已不同往日,但如果能夠完成大帝的夙願,那麼馬其頓一直夢想的融合整個希臘地區的計劃說不定也可以實現呢?在馬其頓的角度上,無論是進取,還是防守,羅馬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象。只是當時的羅馬正值鴻運高照,馬其頓也不敢輕易動手。但只要肯等,時機總會到來。坎尼戰役之後,羅馬的強大被證實是個偽命題,於是,馬其頓主動聯絡漢尼拔表示願意並肩作戰,馬其頓則承諾清剿羅馬在伊利里亞的據點,並登陸意大利本土,與漢尼拔聯手夾擊羅馬,漢尼拔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是承認巴爾幹半島是馬其頓的勢力範圍,並且漢尼拔有義務幫助馬其頓成就希臘霸業。漢尼拔沒有任何猶豫便答應了馬其頓的提議,從協議內容看,漢尼拔所要兌現的承諾必須在戰爭勝利之後才有可能,因此這個承諾無疑相當於一張空頭支票,然而卻換來了實際的支援,何樂而不為呢?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進駐卡普亞以及之後羅馬人對他的包圍圈

羅馬人的反擊很快便來了。坎尼戰役之後,元老院在擴編軍隊同時,於公元前215年宣佈了緊急狀態,考慮到羅馬沒有人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漢尼拔,元老院沒有再任命獨裁官,而是採取了折衷之計。羅馬人依然選出了費邊作為執政官,然後以他為首,另外一名執政官格拉古、法務官瑞維努斯及前法務官馬爾喀斯共四位將軍分別率領兩個軍團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由於漢尼拔用兵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支大軍除有一支駐守羅馬城外,其他三支都被派去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漢尼拔的軍隊以卡普亞為基地,四處打擊逼迫希臘城邦,於是,三支羅馬軍隊分別在卡普亞的北方,東南與西南駐防,相互之間互為犄角,可以守望互助,相互依靠。三位將軍的目的也很單純,首先是避免自己被漢尼拔各個擊破,第二監視並牽制漢尼拔以防他對羅馬城的進犯,第三便是給同盟城邦以信心阻止同盟進一步的分裂,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話,則以游擊戰來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以消耗其兵力,但堅決不允許組織大會戰,即使是三支軍隊一起也不可以。同時,元老院還暫時廢除了軍事主官不得連任的禁令,一年到期後,執政官或法務官可以用前執政民或前法務官的身份繼續擔任軍事主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由於頻繁更換軍事主官帶來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羅馬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就這樣,公元前215年就在雙方的對峙中開始了。雖然漢尼拔控制了大部分的南意大利,但在三支大軍六個軍團所組成的龐大彈性包圍圈中,漢尼拔的行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守之下,漢尼拔奪取港口城市的計劃一直沒能實現。沒有港口,便沒法接收從迦太基來的支援,而羅馬人的力量卻在持續不斷的動員中,到公元前215年冬天,羅馬人已經動員了包含同盟軍團在內共20個軍團,160000軍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中。形勢看起來似乎在向對羅馬有利的方向發展,漢尼拔被困在南意大利,隨著羅馬人實力的繼續增長,剿滅漢尼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當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的計謀都是枉然。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羅馬人的美夢。

在羅馬人的擴張過程中,與其結下樑子的,或者預計將要結樑子的可絕不僅僅迦太基一個,但羅馬人憑藉著強悍的武力以及相對懷柔的統治政策暫時封印了這些敵人。當漢尼拔對羅馬的攻伐,尤其是坎尼戰役徹底戳穿了羅馬人看似強大的假面具之後,這些被封印的敵人便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敘拉古城內羅馬式鬥獸場遺址

首先發難的便是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敘拉古是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島東南部由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城邦國家,曾經在地中海與迦太基展開過貿易競爭。公元前264年,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城被羅馬退伍僱傭兵佔領,並與敘拉古發生了衝突,雙方各自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而這直接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敘拉古被羅馬征服,並被迫與其結盟共同對抗迦太基。公元215年春,親羅馬的敘拉古王希羅二世去世,而此時正是坎尼戰役之後的第二年,新上任的敘拉古王審時度勢果斷背叛了羅馬而轉投了迦太基。西西里的位置對於漢尼拔來講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我們前面說過,漢尼拔在南意利左右征討,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奪取一個港口城市,以便能夠與迦太基本土取得直接的聯繫,將戰利品運回去,並接受增援,要達成這一目的,港口城市只是條件之一。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曾經的海軍強國被嚴格限制了海軍規模,到現在還在恢復當中,其實力並不足以與羅馬海軍相抗衡。因此,即使有南意的港口,也很難保證來自迦太基本土的增援能夠順利投送到意大利,而如此有了敘拉古作為一箇中間的轉運站,其風險則可以大大減小,成功概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因此,漢尼拔向敘拉古承諾西西里一半的領土作為代價,換來了敘拉古的輸誠。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戰爭勝利。從邏輯上講,對敵人有利便是對自己有害,羅馬人對西西里的重要性同樣瞭然於胸,所以,不得不向西西里島派遣了兩個軍團,以防止更多城邦叛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馬其頓王國與伊裡利亞的大體位置

羅馬人的噩運並沒有到此為止,敘拉古之後,東方又傳來了壞消息。與意大利隔亞得里亞海相望的,是巴爾幹半島,其南端的愛琴海沿岸是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北部則是曾經將希臘文明推廣至印度河流域的馬其頓王國。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部將瓜分了他的帝國。其中,馬其頓本土到漢尼拔的時代時,仍然是強大的王國,在整個巴爾幹半島稱得上是執牛耳般的存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無論在肉體還是精神上正處於昂揚向上的青春時期,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公元前229年,為解決伊裡利亞海盜對海洋貿易的威脅,羅馬人對其進行了清剿,並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伊裡利亞地區建立了幾個殖民城市。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馬其頓王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眠?畢竟,在亞歷山大大帝的計劃中,回師之後首先要征伐的便是羅馬。作為繼業者,雖然今時已不同往日,但如果能夠完成大帝的夙願,那麼馬其頓一直夢想的融合整個希臘地區的計劃說不定也可以實現呢?在馬其頓的角度上,無論是進取,還是防守,羅馬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象。只是當時的羅馬正值鴻運高照,馬其頓也不敢輕易動手。但只要肯等,時機總會到來。坎尼戰役之後,羅馬的強大被證實是個偽命題,於是,馬其頓主動聯絡漢尼拔表示願意並肩作戰,馬其頓則承諾清剿羅馬在伊利里亞的據點,並登陸意大利本土,與漢尼拔聯手夾擊羅馬,漢尼拔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是承認巴爾幹半島是馬其頓的勢力範圍,並且漢尼拔有義務幫助馬其頓成就希臘霸業。漢尼拔沒有任何猶豫便答應了馬其頓的提議,從協議內容看,漢尼拔所要兌現的承諾必須在戰爭勝利之後才有可能,因此這個承諾無疑相當於一張空頭支票,然而卻換來了實際的支援,何樂而不為呢?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協助敘拉古對抗羅馬人的阿基米德

對羅馬人來說,公元前215年無疑是黑暗的開始。除了西班牙的老西庇阿兄弟偶爾有好消息傳來之外,其他各線均是警訊頻傳。腹地的漢尼拔左衝右突自不待言,東方的馬其頓很快清除了羅馬在伊利里亞的據點,並且組建了一支艦隊,預備經亞得里亞海和阿爾卑斯山南麓分兩路向意大利發起進攻,瑞維努斯發揮他天賦的外交才能,根據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的原則,籠絡了一批與馬其頓為敵的城邦一起反對馬其頓,以牽制其對羅馬的進攻,但也僅僅是暫時的牽制,馬其頓隨時可能捲土重來;西西里島的馬爾喀斯雖然一度對敘拉古城發起了圍攻,但敘拉古有一位我們80後寶寶們很熟悉的希臘科學家以他出神入化的技術手段幫助敘拉古屢屢度過難關,這位老科學家就是阿基米德,他的鏡子和滑輪的故事,作為80後寶寶一定是耳熟能詳,我們不必多說。由於這位大神的存在,馬爾喀斯的進攻一直徒勞無功,以至於馬爾喀斯在酒後自嘲道:“被一個老人家玩弄,還真是可悲啊!”雪上加霜的是在北方防範高盧人的戰線上又有噩耗傳來,負責阻擊高盧人南下的兩個軍團中了高盧人的誘敵之計,在森林中被全殲。

而正當羅馬人左右支絀,手忙腳亂的時候,在南意大利對漢尼拔的制約又出現了致命的漏洞。

為了應付馬其頓與敘拉古,羅馬人不得不從對漢尼拔的包圍圈上撤走了兩名武將,即馬爾喀斯和瑞維努斯,雖然兵力及時補充了,但由於缺少名將指揮,羅馬軍隊的行動變得更加束手束腳,而漢尼拔的活動卻愈加自如起來。漢尼拔髮覺,要想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過守下奪取港口,已經變得不可能,於是他把目光轉向了南意大利的另外一個方向——普利亞。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進駐卡普亞以及之後羅馬人對他的包圍圈

羅馬人的反擊很快便來了。坎尼戰役之後,元老院在擴編軍隊同時,於公元前215年宣佈了緊急狀態,考慮到羅馬沒有人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漢尼拔,元老院沒有再任命獨裁官,而是採取了折衷之計。羅馬人依然選出了費邊作為執政官,然後以他為首,另外一名執政官格拉古、法務官瑞維努斯及前法務官馬爾喀斯共四位將軍分別率領兩個軍團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由於漢尼拔用兵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支大軍除有一支駐守羅馬城外,其他三支都被派去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漢尼拔的軍隊以卡普亞為基地,四處打擊逼迫希臘城邦,於是,三支羅馬軍隊分別在卡普亞的北方,東南與西南駐防,相互之間互為犄角,可以守望互助,相互依靠。三位將軍的目的也很單純,首先是避免自己被漢尼拔各個擊破,第二監視並牽制漢尼拔以防他對羅馬城的進犯,第三便是給同盟城邦以信心阻止同盟進一步的分裂,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話,則以游擊戰來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以消耗其兵力,但堅決不允許組織大會戰,即使是三支軍隊一起也不可以。同時,元老院還暫時廢除了軍事主官不得連任的禁令,一年到期後,執政官或法務官可以用前執政民或前法務官的身份繼續擔任軍事主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由於頻繁更換軍事主官帶來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羅馬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就這樣,公元前215年就在雙方的對峙中開始了。雖然漢尼拔控制了大部分的南意大利,但在三支大軍六個軍團所組成的龐大彈性包圍圈中,漢尼拔的行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守之下,漢尼拔奪取港口城市的計劃一直沒能實現。沒有港口,便沒法接收從迦太基來的支援,而羅馬人的力量卻在持續不斷的動員中,到公元前215年冬天,羅馬人已經動員了包含同盟軍團在內共20個軍團,160000軍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中。形勢看起來似乎在向對羅馬有利的方向發展,漢尼拔被困在南意大利,隨著羅馬人實力的繼續增長,剿滅漢尼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當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的計謀都是枉然。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羅馬人的美夢。

在羅馬人的擴張過程中,與其結下樑子的,或者預計將要結樑子的可絕不僅僅迦太基一個,但羅馬人憑藉著強悍的武力以及相對懷柔的統治政策暫時封印了這些敵人。當漢尼拔對羅馬的攻伐,尤其是坎尼戰役徹底戳穿了羅馬人看似強大的假面具之後,這些被封印的敵人便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敘拉古城內羅馬式鬥獸場遺址

首先發難的便是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敘拉古是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島東南部由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城邦國家,曾經在地中海與迦太基展開過貿易競爭。公元前264年,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城被羅馬退伍僱傭兵佔領,並與敘拉古發生了衝突,雙方各自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而這直接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敘拉古被羅馬征服,並被迫與其結盟共同對抗迦太基。公元215年春,親羅馬的敘拉古王希羅二世去世,而此時正是坎尼戰役之後的第二年,新上任的敘拉古王審時度勢果斷背叛了羅馬而轉投了迦太基。西西里的位置對於漢尼拔來講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我們前面說過,漢尼拔在南意利左右征討,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奪取一個港口城市,以便能夠與迦太基本土取得直接的聯繫,將戰利品運回去,並接受增援,要達成這一目的,港口城市只是條件之一。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曾經的海軍強國被嚴格限制了海軍規模,到現在還在恢復當中,其實力並不足以與羅馬海軍相抗衡。因此,即使有南意的港口,也很難保證來自迦太基本土的增援能夠順利投送到意大利,而如此有了敘拉古作為一箇中間的轉運站,其風險則可以大大減小,成功概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因此,漢尼拔向敘拉古承諾西西里一半的領土作為代價,換來了敘拉古的輸誠。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戰爭勝利。從邏輯上講,對敵人有利便是對自己有害,羅馬人對西西里的重要性同樣瞭然於胸,所以,不得不向西西里島派遣了兩個軍團,以防止更多城邦叛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馬其頓王國與伊裡利亞的大體位置

羅馬人的噩運並沒有到此為止,敘拉古之後,東方又傳來了壞消息。與意大利隔亞得里亞海相望的,是巴爾幹半島,其南端的愛琴海沿岸是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北部則是曾經將希臘文明推廣至印度河流域的馬其頓王國。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部將瓜分了他的帝國。其中,馬其頓本土到漢尼拔的時代時,仍然是強大的王國,在整個巴爾幹半島稱得上是執牛耳般的存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無論在肉體還是精神上正處於昂揚向上的青春時期,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公元前229年,為解決伊裡利亞海盜對海洋貿易的威脅,羅馬人對其進行了清剿,並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伊裡利亞地區建立了幾個殖民城市。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馬其頓王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眠?畢竟,在亞歷山大大帝的計劃中,回師之後首先要征伐的便是羅馬。作為繼業者,雖然今時已不同往日,但如果能夠完成大帝的夙願,那麼馬其頓一直夢想的融合整個希臘地區的計劃說不定也可以實現呢?在馬其頓的角度上,無論是進取,還是防守,羅馬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象。只是當時的羅馬正值鴻運高照,馬其頓也不敢輕易動手。但只要肯等,時機總會到來。坎尼戰役之後,羅馬的強大被證實是個偽命題,於是,馬其頓主動聯絡漢尼拔表示願意並肩作戰,馬其頓則承諾清剿羅馬在伊利里亞的據點,並登陸意大利本土,與漢尼拔聯手夾擊羅馬,漢尼拔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是承認巴爾幹半島是馬其頓的勢力範圍,並且漢尼拔有義務幫助馬其頓成就希臘霸業。漢尼拔沒有任何猶豫便答應了馬其頓的提議,從協議內容看,漢尼拔所要兌現的承諾必須在戰爭勝利之後才有可能,因此這個承諾無疑相當於一張空頭支票,然而卻換來了實際的支援,何樂而不為呢?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協助敘拉古對抗羅馬人的阿基米德

對羅馬人來說,公元前215年無疑是黑暗的開始。除了西班牙的老西庇阿兄弟偶爾有好消息傳來之外,其他各線均是警訊頻傳。腹地的漢尼拔左衝右突自不待言,東方的馬其頓很快清除了羅馬在伊利里亞的據點,並且組建了一支艦隊,預備經亞得里亞海和阿爾卑斯山南麓分兩路向意大利發起進攻,瑞維努斯發揮他天賦的外交才能,根據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的原則,籠絡了一批與馬其頓為敵的城邦一起反對馬其頓,以牽制其對羅馬的進攻,但也僅僅是暫時的牽制,馬其頓隨時可能捲土重來;西西里島的馬爾喀斯雖然一度對敘拉古城發起了圍攻,但敘拉古有一位我們80後寶寶們很熟悉的希臘科學家以他出神入化的技術手段幫助敘拉古屢屢度過難關,這位老科學家就是阿基米德,他的鏡子和滑輪的故事,作為80後寶寶一定是耳熟能詳,我們不必多說。由於這位大神的存在,馬爾喀斯的進攻一直徒勞無功,以至於馬爾喀斯在酒後自嘲道:“被一個老人家玩弄,還真是可悲啊!”雪上加霜的是在北方防範高盧人的戰線上又有噩耗傳來,負責阻擊高盧人南下的兩個軍團中了高盧人的誘敵之計,在森林中被全殲。

而正當羅馬人左右支絀,手忙腳亂的時候,在南意大利對漢尼拔的制約又出現了致命的漏洞。

為了應付馬其頓與敘拉古,羅馬人不得不從對漢尼拔的包圍圈上撤走了兩名武將,即馬爾喀斯和瑞維努斯,雖然兵力及時補充了,但由於缺少名將指揮,羅馬軍隊的行動變得更加束手束腳,而漢尼拔的活動卻愈加自如起來。漢尼拔髮覺,要想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過守下奪取港口,已經變得不可能,於是他把目光轉向了南意大利的另外一個方向——普利亞。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他林敦與薩倫託半島

從形狀看,亞平寧半島整個兒就是一隻大個的長筒靴,而這隻長筒靴的腳後根及其向上延伸部就是普利亞地區,坎尼便在這個地區。而普利亞探入地中海的部分被稱為薩倫託半島,在薩倫託半島與亞平寧大半島的交接處西南側,有一個港口城市他林敦(即現在的塔蘭託),漢尼拔就選擇了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對漢尼拔來說,他林敦不僅僅是一個可以方便接收補給的優良港口。另外,整個普利亞地區地形多為平原丘陵,而且氣候十分適合農業,他林敦位於普利亞大區中部,漢尼拔可以憑藉騎兵優勢有效控制這一大片平原地區,這樣一來,至少在糧食方面,漢尼拔可以暫時無憂了。公元前213年的冬天,在親迦太基勢力的幫助下,漢尼拔率軍襲取了他林敦。

"

毫無疑問,坎尼戰役對於羅馬來說是一場潑天般的災難,無論是70000人的兵力損失還是近百位元老以及將校的損失都是羅馬人不可承受之重。但是,羅馬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羅馬城在軍事上近乎於不設防,那麼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的精神也徹底陷入了慌亂。坎尼戰役作為羅馬人籌備良久,動員一切力量來組織的國戰,其慘敗對羅馬人的打擊怎樣形容都不過分。當戰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城頓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夜之間,幾乎到了家家戴孝,戶戶出殯的地步,“羅馬城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直到元老院下令宣佈緊急狀態才得以稍稍緩解,羅馬城來不及悲傷,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可能兵臨城下的漢尼拔。元老院下令禁止人們在公開場合祭奠亡者,同時發佈緊急動員令,要求17-60歲的成年男子集體應召入伍,積極擴編軍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元老院會議沙雕像

就在羅馬人慌亂的時候,漢尼拔卻沒像羅馬人預期的那樣對羅馬城發起最後的攻擊,甚至還傳遞了和談的意思。

以商業立國的迦太基,對內陸土地並沒有多少慾望,他們更在意的應該是便於進行貿易的意大利沿海的港口。漢尼拔,同樣難出窠臼。而且,在迦太基人的觀念中,戰爭打到這個程度,羅馬人在四戰全敗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現出要談和的誠意,羅馬人沒有道理會拒絕的。

於是,漢尼拔在釋放羅馬同盟國俘虜的同時,也向羅馬城傳達了可以贖回羅馬戰俘的消息。坎尼戰役中,漢尼拔總共俘虜了8000名羅馬士兵,足足兩個軍團的兵力,這便是漢尼拔談和的誠意。

但漢尼拔錯誤的判斷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在商業文明的希臘和迦太基人眼裡,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交易來解決的,而妥協本身便是一種交易。然而,此時的羅馬,雖然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為商業文明的希臘文明的浸染——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希臘化,但在骨子裡羅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這點可從自耕農構成了羅馬軍團主力這一點得到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在民族性格這一層面上羅馬人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農耕民族所特有的頑強與倔強,或者說是固執與死板,即不被徹底打倒,則永不妥協。

當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失敗者的時候,短暫的悲傷與慌亂之後,羅馬人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鎮定。為表達死戰到底的決心並斷絕士兵戰場上投降的奶嘴,元老院毅然拒絕了贖回戰俘提議。與此同時,向私人購買了8000名奴隸,所花的費用大體與漢尼拔要求的戰俘贖金相當,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狠勁。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遭到拒絕的漢尼拔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為報復羅馬人的不妥協,並緩解補給的壓力,他將8000羅馬戰俘部分發賣為奴隸,部分成為角鬥士供人取樂,其餘的全部斬殺,甚至還用羅馬人的屍體在河中堆成一座橋,以供大軍過河。消息傳到羅馬,又是一片譁然。從此,雙方都放棄了和平的幻想,一心準備決戰,在有一個先倒下之前,再無任何轉斡的餘地。

既然羅馬城不能打,求和又遭到拒絕,漢尼拔也開始制定長期作戰的計劃。首先,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作為養兵之地,以圖長期作戰,畢竟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可以征服的;其次,他也需要挾坎尼大勝的餘威繼續擴大戰果,分化羅馬同盟,尤其是南意大利的希臘人城邦;最重要的,漢尼拔手中掌握的力量在坎尼戰役中也受到較大損失,而要長期作戰,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和援兵輸送到意大利,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必須要掌握至少一個沿海的港口,而南意大利是最好的選擇。

坎尼戰役後不久,羅馬同盟中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亞便投降了漢尼拔。於是,公元前216年冬,漢尼拔揮軍進駐了卡普亞,並且以卡普亞為基地開始四方征伐,並且試圖攻佔一處港口城市。卡普亞的投降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兼之在漢尼拔威名之下,漢尼拔戰旗所到之處,各城邦國紛紛望風而降,整個南意大利包括坎帕尼亞、薩莫奈以及卡拉布里亞的大部分都處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進駐卡普亞以及之後羅馬人對他的包圍圈

羅馬人的反擊很快便來了。坎尼戰役之後,元老院在擴編軍隊同時,於公元前215年宣佈了緊急狀態,考慮到羅馬沒有人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漢尼拔,元老院沒有再任命獨裁官,而是採取了折衷之計。羅馬人依然選出了費邊作為執政官,然後以他為首,另外一名執政官格拉古、法務官瑞維努斯及前法務官馬爾喀斯共四位將軍分別率領兩個軍團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由於漢尼拔用兵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支大軍除有一支駐守羅馬城外,其他三支都被派去參與對漢尼拔的圍剿。漢尼拔的軍隊以卡普亞為基地,四處打擊逼迫希臘城邦,於是,三支羅馬軍隊分別在卡普亞的北方,東南與西南駐防,相互之間互為犄角,可以守望互助,相互依靠。三位將軍的目的也很單純,首先是避免自己被漢尼拔各個擊破,第二監視並牽制漢尼拔以防他對羅馬城的進犯,第三便是給同盟城邦以信心阻止同盟進一步的分裂,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話,則以游擊戰來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以消耗其兵力,但堅決不允許組織大會戰,即使是三支軍隊一起也不可以。同時,元老院還暫時廢除了軍事主官不得連任的禁令,一年到期後,執政官或法務官可以用前執政民或前法務官的身份繼續擔任軍事主官,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由於頻繁更換軍事主官帶來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羅馬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就這樣,公元前215年就在雙方的對峙中開始了。雖然漢尼拔控制了大部分的南意大利,但在三支大軍六個軍團所組成的龐大彈性包圍圈中,漢尼拔的行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守之下,漢尼拔奪取港口城市的計劃一直沒能實現。沒有港口,便沒法接收從迦太基來的支援,而羅馬人的力量卻在持續不斷的動員中,到公元前215年冬天,羅馬人已經動員了包含同盟軍團在內共20個軍團,160000軍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中。形勢看起來似乎在向對羅馬有利的方向發展,漢尼拔被困在南意大利,隨著羅馬人實力的繼續增長,剿滅漢尼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當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的計謀都是枉然。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羅馬人的美夢。

在羅馬人的擴張過程中,與其結下樑子的,或者預計將要結樑子的可絕不僅僅迦太基一個,但羅馬人憑藉著強悍的武力以及相對懷柔的統治政策暫時封印了這些敵人。當漢尼拔對羅馬的攻伐,尤其是坎尼戰役徹底戳穿了羅馬人看似強大的假面具之後,這些被封印的敵人便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敘拉古城內羅馬式鬥獸場遺址

首先發難的便是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敘拉古是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島東南部由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城邦國家,曾經在地中海與迦太基展開過貿易競爭。公元前264年,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城被羅馬退伍僱傭兵佔領,並與敘拉古發生了衝突,雙方各自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而這直接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敘拉古被羅馬征服,並被迫與其結盟共同對抗迦太基。公元215年春,親羅馬的敘拉古王希羅二世去世,而此時正是坎尼戰役之後的第二年,新上任的敘拉古王審時度勢果斷背叛了羅馬而轉投了迦太基。西西里的位置對於漢尼拔來講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我們前面說過,漢尼拔在南意利左右征討,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奪取一個港口城市,以便能夠與迦太基本土取得直接的聯繫,將戰利品運回去,並接受增援,要達成這一目的,港口城市只是條件之一。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曾經的海軍強國被嚴格限制了海軍規模,到現在還在恢復當中,其實力並不足以與羅馬海軍相抗衡。因此,即使有南意的港口,也很難保證來自迦太基本土的增援能夠順利投送到意大利,而如此有了敘拉古作為一箇中間的轉運站,其風險則可以大大減小,成功概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因此,漢尼拔向敘拉古承諾西西里一半的領土作為代價,換來了敘拉古的輸誠。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戰爭勝利。從邏輯上講,對敵人有利便是對自己有害,羅馬人對西西里的重要性同樣瞭然於胸,所以,不得不向西西里島派遣了兩個軍團,以防止更多城邦叛變。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馬其頓王國與伊裡利亞的大體位置

羅馬人的噩運並沒有到此為止,敘拉古之後,東方又傳來了壞消息。與意大利隔亞得里亞海相望的,是巴爾幹半島,其南端的愛琴海沿岸是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北部則是曾經將希臘文明推廣至印度河流域的馬其頓王國。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部將瓜分了他的帝國。其中,馬其頓本土到漢尼拔的時代時,仍然是強大的王國,在整個巴爾幹半島稱得上是執牛耳般的存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無論在肉體還是精神上正處於昂揚向上的青春時期,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公元前229年,為解決伊裡利亞海盜對海洋貿易的威脅,羅馬人對其進行了清剿,並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伊裡利亞地區建立了幾個殖民城市。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馬其頓王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眠?畢竟,在亞歷山大大帝的計劃中,回師之後首先要征伐的便是羅馬。作為繼業者,雖然今時已不同往日,但如果能夠完成大帝的夙願,那麼馬其頓一直夢想的融合整個希臘地區的計劃說不定也可以實現呢?在馬其頓的角度上,無論是進取,還是防守,羅馬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象。只是當時的羅馬正值鴻運高照,馬其頓也不敢輕易動手。但只要肯等,時機總會到來。坎尼戰役之後,羅馬的強大被證實是個偽命題,於是,馬其頓主動聯絡漢尼拔表示願意並肩作戰,馬其頓則承諾清剿羅馬在伊利里亞的據點,並登陸意大利本土,與漢尼拔聯手夾擊羅馬,漢尼拔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是承認巴爾幹半島是馬其頓的勢力範圍,並且漢尼拔有義務幫助馬其頓成就希臘霸業。漢尼拔沒有任何猶豫便答應了馬其頓的提議,從協議內容看,漢尼拔所要兌現的承諾必須在戰爭勝利之後才有可能,因此這個承諾無疑相當於一張空頭支票,然而卻換來了實際的支援,何樂而不為呢?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協助敘拉古對抗羅馬人的阿基米德

對羅馬人來說,公元前215年無疑是黑暗的開始。除了西班牙的老西庇阿兄弟偶爾有好消息傳來之外,其他各線均是警訊頻傳。腹地的漢尼拔左衝右突自不待言,東方的馬其頓很快清除了羅馬在伊利里亞的據點,並且組建了一支艦隊,預備經亞得里亞海和阿爾卑斯山南麓分兩路向意大利發起進攻,瑞維努斯發揮他天賦的外交才能,根據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的原則,籠絡了一批與馬其頓為敵的城邦一起反對馬其頓,以牽制其對羅馬的進攻,但也僅僅是暫時的牽制,馬其頓隨時可能捲土重來;西西里島的馬爾喀斯雖然一度對敘拉古城發起了圍攻,但敘拉古有一位我們80後寶寶們很熟悉的希臘科學家以他出神入化的技術手段幫助敘拉古屢屢度過難關,這位老科學家就是阿基米德,他的鏡子和滑輪的故事,作為80後寶寶一定是耳熟能詳,我們不必多說。由於這位大神的存在,馬爾喀斯的進攻一直徒勞無功,以至於馬爾喀斯在酒後自嘲道:“被一個老人家玩弄,還真是可悲啊!”雪上加霜的是在北方防範高盧人的戰線上又有噩耗傳來,負責阻擊高盧人南下的兩個軍團中了高盧人的誘敵之計,在森林中被全殲。

而正當羅馬人左右支絀,手忙腳亂的時候,在南意大利對漢尼拔的制約又出現了致命的漏洞。

為了應付馬其頓與敘拉古,羅馬人不得不從對漢尼拔的包圍圈上撤走了兩名武將,即馬爾喀斯和瑞維努斯,雖然兵力及時補充了,但由於缺少名將指揮,羅馬軍隊的行動變得更加束手束腳,而漢尼拔的活動卻愈加自如起來。漢尼拔髮覺,要想在羅馬軍隊的嚴防死過守下奪取港口,已經變得不可能,於是他把目光轉向了南意大利的另外一個方向——普利亞。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他林敦與薩倫託半島

從形狀看,亞平寧半島整個兒就是一隻大個的長筒靴,而這隻長筒靴的腳後根及其向上延伸部就是普利亞地區,坎尼便在這個地區。而普利亞探入地中海的部分被稱為薩倫託半島,在薩倫託半島與亞平寧大半島的交接處西南側,有一個港口城市他林敦(即現在的塔蘭託),漢尼拔就選擇了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對漢尼拔來說,他林敦不僅僅是一個可以方便接收補給的優良港口。另外,整個普利亞地區地形多為平原丘陵,而且氣候十分適合農業,他林敦位於普利亞大區中部,漢尼拔可以憑藉騎兵優勢有效控制這一大片平原地區,這樣一來,至少在糧食方面,漢尼拔可以暫時無憂了。公元前213年的冬天,在親迦太基勢力的幫助下,漢尼拔率軍襲取了他林敦。

同盟分裂,羅馬已臨極度深寒。漢尼拔卻在嘆息:這不是我想要的啊

漢尼拔攻佔他林敦之後所控制的區域

這時,羅馬人的處境更加尷尬了,整個南意大利,絕大部分已經在漢尼拔的控制之下。羅馬北方的高盧人也蠢蠢欲動,試圖與漢尼拔髮動南北夾擊的攻勢,南北兩個方向上,羅馬便失去了半壁江山;西西里與馬其頓又遲遲不能平定,雖然不至於立即對羅馬形成直接威脅,但也牽制了大量的軍隊和資源。羅馬人,最危險的時候到了!漢尼拔手中掌握著他林敦、卡普亞和敘拉古三大城市,又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港口,而且在剛剛攻陷他林敦時,便接收了迦太基來的第一支援軍,同時,隨著其威名愈盛,在漢尼拔的麾下已經開始出現希臘人的身影。此時,無論怎麼看局勢都是大大的有利於漢尼拔,大有南意在手,羅馬我有的氣概。

當然,歷史告訴我們,最後的勝利者是羅馬,那麼羅馬是如何做到的呢?漢尼拔為什麼會痛失好局轉而失敗呢?

參考資料:《古羅馬共和國軍事史》王建吉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羅馬史》阿庇安(古羅馬)著 商務印書館

《羅馬人的故事》鹽野七生(日本)著 徐幸娟譯

另:本文所有地圖繪自:發現中國 - 地圖分享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