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陸軍 抗日戰爭 軍事歷史 朱德 解放軍報融媒體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10-18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徐平

編者按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

為紀念八路軍、新四軍成立80週年,中國軍網微信特推出專家系列稿件,從不同視角介紹歷史上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抗戰時期八路軍有“大團”和“小團”,著名小說《烈火金剛》中就對大團、小團有詳細描述。可是,你知道八路軍其他各級部隊的編制結構和規模嗎?比如八路軍的旅是怎樣的編制?一個連有多少人?本文就帶你看看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本級和以下師、旅、團、營、連、排、班,共8級編制,另外還有縱隊、支隊等部隊編制。

路軍

八路軍的編制級別不是軍,而是“路軍”,高於軍,和這一時期前後出現過的軍團、集團軍、兵團相當或相近。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

“路軍”,又稱“路”,本是作戰中臨時編組的戰役軍團,一般在戰後即取消。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即有路軍的編制。1929年編遣會議後,共編26路軍,如1931年參加淞滬抗戰是第十九路軍。路軍的編制不固定,也大小不一,有的轄兩三個軍,有的直轄若干個師。

第八路軍,原是北伐戰爭中留守廣東的粵軍部隊編成,李濟深、陳濟棠先後任總指揮。兵力最多時曾編有7個軍。1936年7月,陳濟棠聯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發動反蔣的“兩廣事變”失敗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趁機撤銷了第八路軍番號。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就把八路軍番號給了紅軍。按說路軍下面可以轄軍,可是蔣介石為了限制共產黨的武裝,有意壓縮編制,只給了3個師,每師額定1.5萬人。不久,八路軍又按戰鬥序列改稱第十八集團軍,說明路軍和集團軍是平級的。

抗戰爆發一年多之後,八路軍部隊有較大的發展。1938年10月23日,朱德就八路軍編制、經費等問題致電蔣介石,提出:“八路軍現有正規部隊,除原有之三個師外,並組成有十一個支隊,每支隊轄三個團,計全體人數已達十二萬。前曾蒙軍政部核定,許已〔以〕改師為軍,請准以每軍三個師。”朱德總指揮的意見是,八路軍原有的3個師升格為軍,每軍3個師,八路軍共轄3個軍9個師。當然,蔣介石是不會同意的。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

集團軍

早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已編有集團軍,下轄若干軍。1927年至1928年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新桂系李宗仁四派軍閥分別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蔣、馮、閻、李分任總司令。此時的集團軍,並不是按作戰任務編組的戰役軍團,而是按勢力劃分的派系集團。各集團軍編制也不同,第一集團軍先後編有6個軍團,每個軍團下轄3~4個軍;第二集團軍共編9個方面軍,方面軍下轄2~5個軍;第三集團軍和第四集團軍都是直接轄十幾個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曾編組40多個集團軍,集團軍主官為總司令。1個集團軍通常下2~4個軍,兵力數萬人到十幾萬人不等。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於1937年8月25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又按全國統一的戰鬥序列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副總司令,下轄3個師,共4.6萬人。

八路軍改稱十八集團軍後,除正式文件經常稱十八集團軍外,一般還是習慣叫八路軍。向守志上將在回憶文章裡說到另一層原因:日本人掃蕩問老百姓:“八路的有?”如果說“十八集團軍的有?”繞口不好說,他就說八路。我們也叫八路,老百姓就都叫八路。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朱德的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委任狀

1929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編遣會議,規定以師為戰略單位,分甲、乙、丙3種,甲種師轄3旅9團,乙種師轄3旅6團,丙種師轄2旅4團。各師又轄有數量不等的炮兵和騎兵部隊。蔣介石嫡系部隊“中央軍”一般都是甲種師,其他派系的“雜牌軍”則多為乙種師和丙種師。

八路軍改編之初,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師,3個師都是丙種師編制,師至團為“二二制”,每師轄2個旅,旅轄2個團,師直屬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編1.3~1.5萬餘人。其中,一一五師1.5萬人,一二○師1.4萬人,一二九師1.3萬人。

八路軍的3個師在改編之初,除編2旅4團外,還編了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以後,隨著形勢的發展,隊伍迅速擴大,師編成內,陸續增編了縱隊、支隊、獨立旅、教導旅等。到抗戰中後期,八路軍原有的3個師,已發展成戰略軍團,兵力增加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均已超出了師的編制級別。其中,一二○師發展到8.5萬人;一二九師發展到近30萬人;一一五師則發展為山東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兩大戰略區,部隊近50萬人。

八路軍剛改編時有6個旅: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每旅轄2團,五六千人(三四三旅6500人、三四四旅5000餘人、三五八旅5000餘人、三五九旅5000餘人、三八五旅5000餘人、三八六旅5700人)。不久,每個旅又增加一個團,改為三團制旅。1937年11月4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關於擴軍問題的指示》中,提出“準備每旅改轄三個團,更適宜於我軍進行山地運動游擊戰爭的戰鬥任務。”增編後的三團制旅,兵力已接近萬人。1938年1月20日王震《關於第三五九旅編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並朱德、彭德懷電》中提到:“現三個團已編制就緒,七一七團三千二百人,平山團二千五百八十人,崞縣團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以後又在各師和軍區之下增編了若干獨立旅、新編旅、警備旅、教導旅和騎兵旅等。每旅人數不等,少則兩千人,多則六七千。每個旅通常轄3團,個別還有轄4團的。1941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精兵簡政”指示精神,八路軍各戰略區對所屬部隊進行精簡,實行甲種旅和乙種旅兩種編制。所謂甲種旅,就是三團制,七八千人;乙種旅,為兩團制,五六千人。徐海東、陳賡、張宗遜、陳錫聯、王震、楊勇、許世友、韓先楚等赫赫有名的戰將都當過八路軍的旅長。

解放戰爭時,原八路軍的旅一級編制繼續沿用,1948年11月全軍統一編制時旅統改為師。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團一級編制最為複雜,有主力團、基幹團、地方團,有大團、小團,有甲種團、乙種團、丙種團等區分。

八路軍改編之初,3個師下轄6個旅,每旅轄2團,全師共12個標準團。另外,每個師還有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楊得志、李天佑、楊成武、宋時輪、陳錫聯等青年才俊就是八路軍第一批團長。當時除了宋時輪30歲,其他人只有20多歲,稱得上“白袍小將”。時任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團長的陳錫聯在回憶錄中提到:第七六九團編3個營。每個步兵營有4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團直屬隊有迫擊炮連、特務連和通信排。全團計2900餘人。

以後,隊伍不斷擴充,增編了不少團,但有些團人員、武器都不齊全,和標準團沒法比。《陳錫聯回憶錄》中提到,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獨立團只有1200餘人。而八路軍最初的標準團,人數大體始終保持在3000上下甚至更多。1938年4月,反晉東南根據地九路圍攻戰鬥後的第二天,朱德總司令路過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問團長徐深吉該團現在有多少人?徐團長報告說有3853人。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作戰前動員

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整個八路軍部隊已經達到170多個團。但人數多少不等,少則千把人,多則兩三千人。據《八路軍第一縱隊關於第三期整訓計劃致各支隊、各軍分區並報中央軍委等電》(1940年1月24日),當時要求整訓補充後,部隊要達到主力團2500~3000人,普通團1500人。

1942年,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八路軍各部隊進行精簡整編,出現了甲、乙、丙3種團制。甲種團為3營9連制;乙種團為2營6連制;丙種團為5(4)連制。甲種團也被稱為大團,丙種團稱為小團,是當時兩種常見編制,乙種團介於二者之間。有些戰略區部隊只有大團和小團兩種編制。

大團,是主力部隊滿編的標準團,人數在兩千以上。據山東軍區《關於調整部隊編制等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指揮部電》(1943年3月1日),提到團的編制:轄3個營,每營534人;團直轄司、政、供、衛及特務連456人。全團共2053人。

小團,取消了營一級建制,團直接轄連,規模縮小,機動靈活,以適應游擊戰爭。小團一般為5個連,也有4個甚至3個連的。據聶榮臻等《關於晉察冀軍區北嶽部隊精簡整編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指揮部電》(1943年3月17日),小團的編制為:5個步兵連,1個偵察連,1個特務連,全團1180人。在1943年1~3月晉察冀軍區第3次精簡整編中,全軍區的大團一律縮編為由4至5個步兵連和特務連、偵察連組成的小團。

1945年8月,為適應大反攻需要,提高部隊的作戰能力,八路軍各部隊將小團擴編充實為標準團,恢復了營一級建制。

八路軍改編之初,步兵營每營一般3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或排,全營四五百人。

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正規步兵營的編制變化不大,一般都是轄3個步兵連,但也有轄4個連的,如1937年底,一二〇師三五八旅所屬營都擴充到4個連。1941年11月21日,賀龍在晉西北軍區高幹會上作關於正規軍縮編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步兵營每營3個連、1個重機槍連(或1個排)。全營482人,營部33人;每營步槍322支,短槍32支(營部5支在內),輕機槍9挺,擲彈筒6~9個。”1943年3月1日,山東軍區《關於調整部隊編制等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指揮部電》,營的編制為:“轄連三,重機槍排。每連共百五十四人,長槍百廿餘支,輕機槍四,重機槍三。營部及重機槍排七十二人,重機二,營共五三四人”。

其他兵種營,如炮兵營、騎兵營、輜重營,通常比步兵營人數少些。據朱德、彭德懷《關於一二〇師組一輜重營致賀龍、關嚮應等電》(1940年5月15日):“輜重營分三個連,連分三個排,排分三個班,每班8人。各級幹部配備與步兵營同,均設正副職。”按此推算:全營應在250~270人上下。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第三營營長趙崇德,在1937年10月19日夜襲陽明堡機場戰鬥中犧牲。

八路軍的連,初期主要有步兵連,轄3~4個排,約100~120人。還有隸屬於團或以上建制的炮兵連、騎兵連、工兵連、特務連、偵察連、機槍連等。

1942年前後,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根據地縮小,部隊減員嚴重,許多連隊編制不滿,部隊進行了精簡整編。壓縮了旅、團編制,但是作為基本戰術分隊的連得到了充實。步兵連每連3排,每排3班;每排配輕機槍1挺;每班10人,步槍8支。全連人數140人到150人,步槍72支,輕機槍3挺,短槍10支,馬槍2支,擲彈筒2至3個。1942年4月5日羅榮桓、陳士榘、肖華《關於魯南軍區等單位精兵簡政總結致第十八集團軍總部等電》中談到:“在整編前每連最多為一〇九人,少者二三十人,一個連僅有十五至十七支步槍,平均在七十人一連。此次整編後,所有的戰鬥單位均為一百一十以上至一百五十五人,滿足編制,平均亦有一百二十人上下。”這些連都是指的步兵連。

在1942年的精簡整編中,也是為了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八路軍出現了小團的編制,即取消營一級建制,團直轄5個連。這些連被稱為“大連”,比普通連人、槍都多些,連以下不是“三三制”,而是“三四制”或“四三制”,相當於加強連。1943年3月17日聶榮臻、蕭克、唐延傑《關於晉察冀軍區北嶽部隊精簡整編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指揮部電》中提到小團編制規定:步兵連共161人。可見,小團的大連比普通連要多三四十人。

除了步兵連,特種兵連如騎兵連、炮兵連,通常比步兵連人要少一些。但有些特種勤務連隊,編制可能還要大一些。據楊成武上將回憶,1941年反“鐵壁合圍”時,晉察冀軍區一分區“警衛連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連隊,有二百二十多人,全部用繳獲的日本武器裝備,有十二挺機槍和四具擲彈筒。偵察連有近二百人,他們訓練有素,武藝高強,也基本是日式裝備。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八路軍反“掃蕩”作戰

八路軍的步兵排,通常下轄3個班,共30多人。1941年11月21日,在晉西北軍區高幹會上,賀龍提出各級部隊的整編方案,其中:“步兵連每連3排,每排3班;每排配輕機槍1挺;每班10人,步槍8支。”

此外,還有炮兵排、騎兵排、工兵排、機槍排、特務排、偵察排、警衛排、通信排等。人數多少不等,但一般少於步兵排,如營屬機關槍排,編制為24人,配重機關槍2挺,馬槍4支。

八路軍以班為最基層一級組織。最常見的為步兵班,設3~4個戰鬥小組,每個小組3人,每班9~12人。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第一團第七連第六班,全班只有5人。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一團七連六班副班長葛振林(右)、戰士宋學義。

除了步兵班,還有炮兵班、騎兵班、工兵班、機槍班、擲彈筒班、偵察班、警衛班、通信班、司號班、炊事班等,人數一般少於步兵班。如1942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晉綏分局關於晉西北軍區部隊執行精兵簡政情形的報告》中,提到步兵連建制中的三種班的編制:“步槍班(每班十人,步槍八支),輕機槍班(槍三挺,每挺三人),擲彈筒班(擲彈筒兩個,班長、戰士共六人)”。

此外,八路軍不但有大團、大連,還有過大班。1942年冀中軍區反“五一大掃蕩”後,武裝部隊進行精幹調整,各縣區游擊隊改連排班製為大班制,每大班包括軍政幹部18人,以班、組為單位活動。當年冬季,軍區作出決定,主力部隊也實行大班制,取消排一級建制,每連編4至5個大班,每大班包括政治戰士共15至18人。這個大班就是個加強班,人數頂半個排。

縱隊

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一些地方武裝、游擊隊編有縱隊。如八路軍山東縱隊、八路軍第一縱隊、八路軍太嶽縱隊、八路軍東北挺進縱隊等,其編制不盡一致,有的轄支隊,有的直轄大隊,有的轄旅或團。

1937年12月,為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一二九師抽調兵力組成“八路軍東進抗日遊擊縱隊”(簡稱“東進縱隊”“東縱”)。“東縱”剛成立時只有5個連,500多人,也就是1個加強營的實力。到1939年2月,“東縱”已發展到2個支隊,共6個團。不久又整編為3個團,撤銷支隊,成為旅級的縱隊。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

此後,八路軍的縱隊多為旅一級,有些縱隊就整編為旅。如1940年5月,冀南區的八路軍部隊進行整編,原青年縱隊編成新四旅,原東進縱隊編為新七旅,均轄3個團。而八路軍山東縱隊,1938年12月成立時,即轄10個支隊、20多個團。到1940年秋,山東縱隊將所轄部隊整編為4個旅、3個支隊另2個團。因此,山東縱隊顯然比旅高一級。而1939年6月成立的“張縱隊”(司令員張宗遜、政治委員張平化)起點就高,由獨立第一旅和獨立第二旅組成。

支隊

八路軍剛改編時,並沒有支隊的編制。隨著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敵後,很快,建立了許多獨立支隊,以適應敵後游擊戰爭的需要。這些支隊名號繁多,有的以活動地域命名,有的以領導者姓名命名,有的以序號命名,有的以兵種命名,如津浦支隊、黃河支隊、運河支隊、東進支隊、蘇魯豫支隊、大青山支隊、宋時輪支隊、秦賴支隊、第五支隊、騎兵支隊等。支隊通常隸屬於旅或師以及軍區,編制不統一,且不固定,人員多少不一,一般是由幾個營或連組建而成。如1937年9月底,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團第二營為骨幹,組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雁北支隊(又稱宋時輪支隊),1938年1月,擴編為5個營。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

八路軍的支隊早期只是團級、營級,後來隊伍迅速擴大,升格到旅級、團級。1938年2月10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決定,以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團和第一二九師教導團各1個連為基礎,組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先遣支隊。先遣支隊剛成立時,兵力還不到一營,僅過了半年多,當年9月21日,第一二九師決定,將先遣支隊擴編為旅級支隊。大青山支隊一開始也是一個團的架子,下轄3個營,以後發展到轄3個團,成了旅一級的支隊。

抗日戰爭中後期,八路軍的支隊陸續整編為旅或團。到抗戰結束時,支隊番號基本取消。少數保留番號的支隊,到解放戰爭初期也整編為旅或師。

(作者系軍史專家)

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 平

編輯:陸金路

編審:曲延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