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時評:周口男嬰失蹤案逆轉:玩弄輿論終究會被反噬

文/王鐘的

(作者王鐘的,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荔枝時評:周口男嬰失蹤案逆轉:玩弄輿論終究會被反噬


沸沸揚揚的周口男嬰失蹤案,發生了讓人意料不到的逆轉。有關部門調查證實,該事件系男嬰母親因家庭矛盾,和其親友所策劃的虛假警情,男嬰生父系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在職幹部。

一場社會關注的男嬰失蹤案,最終被證實與婚外情有關,除了平添了坊間八卦的材料,似乎只能說明因為當事人策劃虛假警情,寶貴的辦案資源被無謂地消耗,公眾和媒體的注意力也被浪費。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先前大量社會資源投入到這起案件上沒有必要。孩子是無辜的,對每一起嬰兒失蹤案,都應該引起最高程度的重視。哪怕遭遇一次又一次“狼來了”的謊言,也不能掉以輕心,只要有一起案件是真實發生的,就應該以最大的努力偵破案件,還孩子以安全和健康的成長環境。

當然,如何讓有限的辦案資源、有限的社會注意力,投入到真實的警情中,也是不容迴避的命題。尤其在信息傳播出現新特徵的互聯網時代,有關各方都應該好好反思這一問題。

目前,參與策劃者多人被拘留,男嬰母親尚在哺乳期,暫未被採取措施。按照刑法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由於該案影響巨大,涉案人員將面臨法律的嚴懲。

對於該虛假警情案的策劃者而言,在編造警情之初,恐怕沒有想到事情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場。男嬰的母親和生父等人,為了隱瞞婚外情,顯然是失去理智的,竟然以為可以通過糊弄警方的方式來解決感情糾紛。但更本質的是,他們缺乏對虛假男嬰失蹤案引發的網絡輿情的預判能力。事發之後,各大媒體都轉發了消息,表達了關注,當地公安機關還追加了懸賞金額,這些因素無疑對案件告破起到了顯著促進作用。

互聯網的特點就在於此:每一個個體遭遇的困境,都有機會得到公眾的關注,廣大的社會資源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調動,推動真相的發掘,以及公平正義的實現。

但是,在人們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時,也應該充分考慮到這種與網絡輿論互動的後果,如果自己的真實情況與其在輿論場上述說的不盡相符,一旦真相被揭穿,所承受的代價恐怕也是成倍的。換言之,在傳統的信息傳播條件下,說一個謊可能只是矇騙少數人,但在互聯網傳播語境中,說一個謊就是矇騙整個社會,“擾亂社會秩序”遠比你想象得來得容易。

此前,一些網絡“詐捐”案件曝光以後,當事人一時成為千夫所指,不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其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周口男嬰失蹤案也是如此,當事人除了面臨法律制裁,還會把自己釘在恥辱柱上,讓本來就不符合社會道德的婚外情,以更為公開的方式接受社會的指責。

從具體案情來看,涉案人員的“戲精”表現,是案件性質惡劣的重要原因。比如男嬰母親“暈倒”,事後還裝作神志不清等,這些引發公眾同情的情節,無疑推動了該事件的輿論傳播。如果涉案人員及時澄清真相,避免社會資源的進一步消耗,而不是等到“兜不住了”以後才承認自己的過錯,恐怕事情不會鬧得這麼大。

面對全新的互聯網輿論環境,每一個參與者和話題的提供者,無論年齡,無論身份,都應該保持一份誠懇的心態。覆盤整個事件,旁觀者或許會覺得涉案人員極不成熟,像小孩子一樣用一個謊言來圓另一個謊言。然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面臨類似情形時行為舉止妥當——事實上,在網絡反轉事件的當事人中,不乏有知識、有學識的社會精英。尊重執法力量的權威,尊重公眾的智商,尊重互聯網的傳播規律,是該事件教給人的重要一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