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請回”列藏本《紅樓夢》的先生

李一氓 周汝昌 中華書局 萬里 第一讀者 2017-05-30

李一氓:“請回”列藏本《紅樓夢》的先生

20世紀80年代,李一氓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在他主持古籍小組工作的十年(1981-1990)間,主抓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的制定、重大古籍整理項目的出版等工作,開創了古籍整理出版事業的新局面。

在海外古籍的複製迴歸方面,李一氓在三十多年前即認識到,把國內已失傳但流散在海外的中國古籍購買或拍攝回來,是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充分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1980年6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周策縱教授發起的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舉行,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國際性紅學研究盛會,來自中、美、英、加拿大、日本等國的紅學專家80多人蔘會。

與會人員提交的論文收入《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集》,於1983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李一氓應該是在1984年初,看到這本論文集,或有人向其提及此本論文集,特別是提到學者潘重規的論文《列寧格勒東方院藏抄(鈔)本紅樓夢考索》。

李一氓得知,蘇聯列寧格勒藏有的35冊線裝《紅樓夢》鈔本是當時發現藏於國外的唯一鈔本。他敏銳地意識到,有必要將這一版本《紅樓夢》引回國內影印出版。

1984年6月1日,李一氓召集紅學家周汝昌、馮其庸和中華書局總編輯李侃等召開小型座談會,商談列藏本《紅樓夢》迴歸的有關問題,會上決定派三人組成代表團赴蘇聯查看藏本原件,擬定中蘇雙方聯合出版的方案。

隨後,此事報經國務院批准,由外交部安排了赴蘇聯出行計劃。臨行前,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的李一氓,格外注意外事紀律,專門囑咐專家出訪時注意處理好中蘇關係。

1984年12月16日至24日,周汝昌(66歲)、馮其庸(60歲)、李侃(62歲)三位老先生途徑莫斯科至列寧格勒,查閱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收藏的《石頭記》鈔本,蘇聯漢學專家孟勃夫和李福清二位先生參加接待。

中方三位代表和蘇聯有關方面進行了會談,達成了中蘇聯名出版的初步協議。周汝昌、馮其庸、李侃三人回國後的12月27日,李一氓便聽取了此行相關情況的彙報,並提議由我駐蘇大使楊守正代表我方與對方接洽後續事宜。

1985年1月16日,中蘇雙方在莫斯科就合作出版問題正式簽訂協議,約定由蘇方提交縮微膠捲,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線裝本和平裝本兩種版本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

1985年4月1日,李一氓約見中華書局的李侃、趙守儼等人,除了解中華書局1985年的出書計劃外,還特別關注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的進展情況。

當時,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已引回縮微膠捲,李一氓希望中華書局能夠儘快洗印出來,並做好編輯工作。4月12日,李一氓約見周汝昌,聽取赴蘇訪列寧格勒藏抄本《石頭記》情況的補充彙報,並強調了該藏本的價值和意義。

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迴歸出版工作落實後,李一氓欣喜之餘,專門賦詩一首《題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發表於《紅樓夢學刊》1985年第3輯):

《石頭記》清嘉道間鈔本,道光中流入俄京,迄今已百五十年,不為世所知。去冬,周汝昌、馮其庸、李侃三同志親往目驗,認為頗有價值。頃其全書影本,由我駐蘇大使館託張致祥同志攜回,喜而賦此。是當急謀付之影印,以餉世之治紅學者。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日

淚墨淋漓假亦真,紅樓夢覺過來人。

瓦燈殘醉傳雙玉,鼓擔新鈔叫九城。

價重一時傾域外,冰封萬里識家門。

老夫無意評脂硯,先告西山黃葉邨。

周汝昌隨後作《七律 奉和一氓同志》(二首):

一氓老因蘇聯藏本石頭記舊抄(鈔)全帙影印有期,喜而得句,敬和二章,亦用真元二部合韻之體。

烘假誰知是託真,世間多少隔靴人。

硯深研血情何痛,目遠飛鴻筆至神。

萬里煙霞憐進影(1),一航冰雪動精魂。

塵埃掃蕩功無量,喜和瑤章語愧村。

貂狗珠魚總奪真,乾坤流恨吊才人。

古抄歷劫多歸燹,孤本漂蓬未化塵。

白璧青蠅分楮葉,春雲凍浦慰柴門(2)。

相期書影功成日,攜酒同尋紅夢村。

注:

(1)唐太宗序玄奘法師雲:“萬里山川,攏煙霞而進影。”

(2)敦敏訪芹詩:“野浦凍雲深,柴扉晚煙薄……”

1986年4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編定的列藏本《石頭記》(全六冊)由中華書局出版,中蘇雙方為影印本各寫了一篇前言,介紹鈔本的有關情況。當時首印10000冊,戴燕擔任責編。

現為中華書局總經理的徐俊曾談及:“編輯也需要做一些瑣碎機械的工作。”《石頭記》縮微膠捲沖洗出來的照片擺了辦公室一地,編輯按照章節內容,用了將近兩週的時間一張張整理,重新排出順序,最後影印出版(見《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年6月30日,《徐俊工作最怕眼高手低》)。

該書出版後,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成為現存紅樓夢版本之一,又稱脂亞本。此本無題簽,無回目。存七十八回,缺第五、第六兩回。每兩回或三回裝訂一冊,共35冊。題名“石頭記”,此本另有一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題作“紅樓夢”,可見當時《紅樓夢》與《石頭記》即已通用。

年過八旬時,周汝昌對當年的相關事宜仍記憶猶新,2000年撰文《萬里訪書兼憶李一氓先生》,文中他寫道:“沒有他老(李一氓),我們可能至今還無法見到、研究、運用此一珍本。”(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齊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