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然而,他也希望以聲音作為連通媒介,去真正地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思考,也許正是在這些人中,會產生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觀念。“亞馬遜雨林承載著地球三分之一的氧氣供給,卻正以每天五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而周圍建了越來越多的酒店。很多動物的生存由於人類活動而遭遇極大的危機,動物的滅絕帶來食物鏈的斷裂,而這混亂的生態鏈最後將會壓倒性地報復到人類自己的身上。所以這既是環保,又是人類的自保!”

音樂無國界

世界音樂帶來的是內心共鳴

音樂,本無國界;音樂,是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音樂,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讓自己的心打開,讓自己的靈魂勇敢地洗滌的過程。

——獨立唱作人Faye詹雯婷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然而,他也希望以聲音作為連通媒介,去真正地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思考,也許正是在這些人中,會產生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觀念。“亞馬遜雨林承載著地球三分之一的氧氣供給,卻正以每天五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而周圍建了越來越多的酒店。很多動物的生存由於人類活動而遭遇極大的危機,動物的滅絕帶來食物鏈的斷裂,而這混亂的生態鏈最後將會壓倒性地報復到人類自己的身上。所以這既是環保,又是人類的自保!”

音樂無國界

世界音樂帶來的是內心共鳴

音樂,本無國界;音樂,是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音樂,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讓自己的心打開,讓自己的靈魂勇敢地洗滌的過程。

——獨立唱作人Faye詹雯婷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民族的音樂旋律,應該是從小在Faye的體內自然生長的,古典、歐洲民謠都是她最愛的音樂類型。對於世界音樂,Faye感慨道,“世界音樂,有著特別強烈的本土化氣息,反映著當地人最真實生活的狀態,因為音樂和人的靈魂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在音樂中聽到那個民族的特徵:性格、熱情度、表達方式,當地人的形態,甚至連氣候都能聽得出來。音樂裡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細節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和探索,比如非洲人節奏感非常野性,蘇格蘭有一種陰鬱的感覺,卻是一種很有氣質的美感……”

音樂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帶給所有人的心靈共鳴,喜愛旅行的Faye,曾在美國東岸的一個鄉村的黑人教會中,經歷過一次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心靈共鳴。“在那個教會中,臺上臺下所有人齊心哼唱的旋律,那種心靈被電擊到的美妙的感覺,溢於言表。即使膚色不同,但音樂本無國界。” Faye回憶道。

在曾經的一次採訪中,Faye曾形容自己的創作,是神給的禮物。寫歌過程一如禱告,是專注、自在、私密的。而所謂的禱告,並不是握十雙手後不斷祈禱發願,更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答覆。她把人當作心靈接收器,接收到訊息中有一些能成曲,自己會花時間聽出旋律的意義而後填詞,有時一首歌可能得擱置上半年,但只要一讀懂,詞很快就能完成。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然而,他也希望以聲音作為連通媒介,去真正地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思考,也許正是在這些人中,會產生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觀念。“亞馬遜雨林承載著地球三分之一的氧氣供給,卻正以每天五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而周圍建了越來越多的酒店。很多動物的生存由於人類活動而遭遇極大的危機,動物的滅絕帶來食物鏈的斷裂,而這混亂的生態鏈最後將會壓倒性地報復到人類自己的身上。所以這既是環保,又是人類的自保!”

音樂無國界

世界音樂帶來的是內心共鳴

音樂,本無國界;音樂,是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音樂,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讓自己的心打開,讓自己的靈魂勇敢地洗滌的過程。

——獨立唱作人Faye詹雯婷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民族的音樂旋律,應該是從小在Faye的體內自然生長的,古典、歐洲民謠都是她最愛的音樂類型。對於世界音樂,Faye感慨道,“世界音樂,有著特別強烈的本土化氣息,反映著當地人最真實生活的狀態,因為音樂和人的靈魂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在音樂中聽到那個民族的特徵:性格、熱情度、表達方式,當地人的形態,甚至連氣候都能聽得出來。音樂裡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細節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和探索,比如非洲人節奏感非常野性,蘇格蘭有一種陰鬱的感覺,卻是一種很有氣質的美感……”

音樂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帶給所有人的心靈共鳴,喜愛旅行的Faye,曾在美國東岸的一個鄉村的黑人教會中,經歷過一次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心靈共鳴。“在那個教會中,臺上臺下所有人齊心哼唱的旋律,那種心靈被電擊到的美妙的感覺,溢於言表。即使膚色不同,但音樂本無國界。” Faye回憶道。

在曾經的一次採訪中,Faye曾形容自己的創作,是神給的禮物。寫歌過程一如禱告,是專注、自在、私密的。而所謂的禱告,並不是握十雙手後不斷祈禱發願,更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答覆。她把人當作心靈接收器,接收到訊息中有一些能成曲,自己會花時間聽出旋律的意義而後填詞,有時一首歌可能得擱置上半年,但只要一讀懂,詞很快就能完成。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專輯《小太空》,2018年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上一張發佈的獨立創作概念專輯《小太空》,介於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於她而言,是凝結了生命感悟的專輯。其中,《Fire dancer》這首歌中,加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是在日本沖繩海邊沉澱時的靈感迸發。“在我的腦海中,這首歌的畫面呈現了一個非常遼闊的草原,在滾燙的木炭中起舞,在烈火中淬鍊出了野火的堅韌。旋律中有來自民族樂器的聲音,比如火布斯、馬頭琴,還有呼麥等,這些元素的加入,讓整首歌的音樂呈現變得更豐富而遼闊。”Faye眼中的世界音樂的原始形態是極具養分的,“其實,時下的流行音樂,有時候不免流入俗套,是時候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刺激了。”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然而,他也希望以聲音作為連通媒介,去真正地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思考,也許正是在這些人中,會產生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觀念。“亞馬遜雨林承載著地球三分之一的氧氣供給,卻正以每天五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而周圍建了越來越多的酒店。很多動物的生存由於人類活動而遭遇極大的危機,動物的滅絕帶來食物鏈的斷裂,而這混亂的生態鏈最後將會壓倒性地報復到人類自己的身上。所以這既是環保,又是人類的自保!”

音樂無國界

世界音樂帶來的是內心共鳴

音樂,本無國界;音樂,是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音樂,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讓自己的心打開,讓自己的靈魂勇敢地洗滌的過程。

——獨立唱作人Faye詹雯婷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民族的音樂旋律,應該是從小在Faye的體內自然生長的,古典、歐洲民謠都是她最愛的音樂類型。對於世界音樂,Faye感慨道,“世界音樂,有著特別強烈的本土化氣息,反映著當地人最真實生活的狀態,因為音樂和人的靈魂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在音樂中聽到那個民族的特徵:性格、熱情度、表達方式,當地人的形態,甚至連氣候都能聽得出來。音樂裡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細節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和探索,比如非洲人節奏感非常野性,蘇格蘭有一種陰鬱的感覺,卻是一種很有氣質的美感……”

音樂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帶給所有人的心靈共鳴,喜愛旅行的Faye,曾在美國東岸的一個鄉村的黑人教會中,經歷過一次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心靈共鳴。“在那個教會中,臺上臺下所有人齊心哼唱的旋律,那種心靈被電擊到的美妙的感覺,溢於言表。即使膚色不同,但音樂本無國界。” Faye回憶道。

在曾經的一次採訪中,Faye曾形容自己的創作,是神給的禮物。寫歌過程一如禱告,是專注、自在、私密的。而所謂的禱告,並不是握十雙手後不斷祈禱發願,更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答覆。她把人當作心靈接收器,接收到訊息中有一些能成曲,自己會花時間聽出旋律的意義而後填詞,有時一首歌可能得擱置上半年,但只要一讀懂,詞很快就能完成。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專輯《小太空》,2018年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上一張發佈的獨立創作概念專輯《小太空》,介於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於她而言,是凝結了生命感悟的專輯。其中,《Fire dancer》這首歌中,加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是在日本沖繩海邊沉澱時的靈感迸發。“在我的腦海中,這首歌的畫面呈現了一個非常遼闊的草原,在滾燙的木炭中起舞,在烈火中淬鍊出了野火的堅韌。旋律中有來自民族樂器的聲音,比如火布斯、馬頭琴,還有呼麥等,這些元素的加入,讓整首歌的音樂呈現變得更豐富而遼闊。”Faye眼中的世界音樂的原始形態是極具養分的,“其實,時下的流行音樂,有時候不免流入俗套,是時候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刺激了。”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我很特別期待自己即將開啟的一次‘世界音樂節之旅’,這個舞臺融合了民族、流行、古典、爵士,不用走出國門就能聽到來自全世界的音樂。”在9月7日至24日舉辦的“雪佛蘭2019天地世界音樂節”上,Faye將與來自世界各地橫跨五大洲22個國家的音樂人和樂隊組合一起,突破傳統與現代、民族與流行的界限,將世界音樂跨界以全新的形式呈現,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世界音樂直擊心靈的震撼衝擊。

探訪世界各地的民族:

想讓民族音樂像R&B一樣流行起來

世界音樂可以喚起人們內心的血液跳動,可能是幾世紀你內心的東西。我希望留世的不是光影外套,而是真實的聲音。

——音樂製作人李泉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然而,他也希望以聲音作為連通媒介,去真正地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思考,也許正是在這些人中,會產生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觀念。“亞馬遜雨林承載著地球三分之一的氧氣供給,卻正以每天五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而周圍建了越來越多的酒店。很多動物的生存由於人類活動而遭遇極大的危機,動物的滅絕帶來食物鏈的斷裂,而這混亂的生態鏈最後將會壓倒性地報復到人類自己的身上。所以這既是環保,又是人類的自保!”

音樂無國界

世界音樂帶來的是內心共鳴

音樂,本無國界;音樂,是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音樂,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讓自己的心打開,讓自己的靈魂勇敢地洗滌的過程。

——獨立唱作人Faye詹雯婷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民族的音樂旋律,應該是從小在Faye的體內自然生長的,古典、歐洲民謠都是她最愛的音樂類型。對於世界音樂,Faye感慨道,“世界音樂,有著特別強烈的本土化氣息,反映著當地人最真實生活的狀態,因為音樂和人的靈魂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在音樂中聽到那個民族的特徵:性格、熱情度、表達方式,當地人的形態,甚至連氣候都能聽得出來。音樂裡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細節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和探索,比如非洲人節奏感非常野性,蘇格蘭有一種陰鬱的感覺,卻是一種很有氣質的美感……”

音樂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帶給所有人的心靈共鳴,喜愛旅行的Faye,曾在美國東岸的一個鄉村的黑人教會中,經歷過一次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心靈共鳴。“在那個教會中,臺上臺下所有人齊心哼唱的旋律,那種心靈被電擊到的美妙的感覺,溢於言表。即使膚色不同,但音樂本無國界。” Faye回憶道。

在曾經的一次採訪中,Faye曾形容自己的創作,是神給的禮物。寫歌過程一如禱告,是專注、自在、私密的。而所謂的禱告,並不是握十雙手後不斷祈禱發願,更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答覆。她把人當作心靈接收器,接收到訊息中有一些能成曲,自己會花時間聽出旋律的意義而後填詞,有時一首歌可能得擱置上半年,但只要一讀懂,詞很快就能完成。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專輯《小太空》,2018年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上一張發佈的獨立創作概念專輯《小太空》,介於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於她而言,是凝結了生命感悟的專輯。其中,《Fire dancer》這首歌中,加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是在日本沖繩海邊沉澱時的靈感迸發。“在我的腦海中,這首歌的畫面呈現了一個非常遼闊的草原,在滾燙的木炭中起舞,在烈火中淬鍊出了野火的堅韌。旋律中有來自民族樂器的聲音,比如火布斯、馬頭琴,還有呼麥等,這些元素的加入,讓整首歌的音樂呈現變得更豐富而遼闊。”Faye眼中的世界音樂的原始形態是極具養分的,“其實,時下的流行音樂,有時候不免流入俗套,是時候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刺激了。”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我很特別期待自己即將開啟的一次‘世界音樂節之旅’,這個舞臺融合了民族、流行、古典、爵士,不用走出國門就能聽到來自全世界的音樂。”在9月7日至24日舉辦的“雪佛蘭2019天地世界音樂節”上,Faye將與來自世界各地橫跨五大洲22個國家的音樂人和樂隊組合一起,突破傳統與現代、民族與流行的界限,將世界音樂跨界以全新的形式呈現,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世界音樂直擊心靈的震撼衝擊。

探訪世界各地的民族:

想讓民族音樂像R&B一樣流行起來

世界音樂可以喚起人們內心的血液跳動,可能是幾世紀你內心的東西。我希望留世的不是光影外套,而是真實的聲音。

——音樂製作人李泉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他是優雅的鋼琴王子,也是深情款款的音樂詩人,更是天馬行空的爵士騷客。有人說他是音樂奇才,4歲學習古典鋼琴,從小學就開始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15歲創作了人生第一首原創音樂,後來又順利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李泉的人生軌跡,好像是奔著學院派設定的。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沒有變成音樂學院的什麼“家”,他就是他自己,無論是哪一種身份,他低調地愛著自己想愛的音樂,專注著的是自己一直堅持的音樂初衷。

李泉認為,音樂有很多種,而他所追求的,是高貴時髦,入時卻不流俗的風格,在追名逐利的商業時代,永遠堅守精緻典雅的內心。這是他此前二十多年,以及此後音樂道路上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初心。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然而,他也希望以聲音作為連通媒介,去真正地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思考,也許正是在這些人中,會產生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觀念。“亞馬遜雨林承載著地球三分之一的氧氣供給,卻正以每天五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而周圍建了越來越多的酒店。很多動物的生存由於人類活動而遭遇極大的危機,動物的滅絕帶來食物鏈的斷裂,而這混亂的生態鏈最後將會壓倒性地報復到人類自己的身上。所以這既是環保,又是人類的自保!”

音樂無國界

世界音樂帶來的是內心共鳴

音樂,本無國界;音樂,是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音樂,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讓自己的心打開,讓自己的靈魂勇敢地洗滌的過程。

——獨立唱作人Faye詹雯婷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民族的音樂旋律,應該是從小在Faye的體內自然生長的,古典、歐洲民謠都是她最愛的音樂類型。對於世界音樂,Faye感慨道,“世界音樂,有著特別強烈的本土化氣息,反映著當地人最真實生活的狀態,因為音樂和人的靈魂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在音樂中聽到那個民族的特徵:性格、熱情度、表達方式,當地人的形態,甚至連氣候都能聽得出來。音樂裡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細節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和探索,比如非洲人節奏感非常野性,蘇格蘭有一種陰鬱的感覺,卻是一種很有氣質的美感……”

音樂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帶給所有人的心靈共鳴,喜愛旅行的Faye,曾在美國東岸的一個鄉村的黑人教會中,經歷過一次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心靈共鳴。“在那個教會中,臺上臺下所有人齊心哼唱的旋律,那種心靈被電擊到的美妙的感覺,溢於言表。即使膚色不同,但音樂本無國界。” Faye回憶道。

在曾經的一次採訪中,Faye曾形容自己的創作,是神給的禮物。寫歌過程一如禱告,是專注、自在、私密的。而所謂的禱告,並不是握十雙手後不斷祈禱發願,更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答覆。她把人當作心靈接收器,接收到訊息中有一些能成曲,自己會花時間聽出旋律的意義而後填詞,有時一首歌可能得擱置上半年,但只要一讀懂,詞很快就能完成。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專輯《小太空》,2018年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上一張發佈的獨立創作概念專輯《小太空》,介於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於她而言,是凝結了生命感悟的專輯。其中,《Fire dancer》這首歌中,加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是在日本沖繩海邊沉澱時的靈感迸發。“在我的腦海中,這首歌的畫面呈現了一個非常遼闊的草原,在滾燙的木炭中起舞,在烈火中淬鍊出了野火的堅韌。旋律中有來自民族樂器的聲音,比如火布斯、馬頭琴,還有呼麥等,這些元素的加入,讓整首歌的音樂呈現變得更豐富而遼闊。”Faye眼中的世界音樂的原始形態是極具養分的,“其實,時下的流行音樂,有時候不免流入俗套,是時候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刺激了。”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我很特別期待自己即將開啟的一次‘世界音樂節之旅’,這個舞臺融合了民族、流行、古典、爵士,不用走出國門就能聽到來自全世界的音樂。”在9月7日至24日舉辦的“雪佛蘭2019天地世界音樂節”上,Faye將與來自世界各地橫跨五大洲22個國家的音樂人和樂隊組合一起,突破傳統與現代、民族與流行的界限,將世界音樂跨界以全新的形式呈現,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世界音樂直擊心靈的震撼衝擊。

探訪世界各地的民族:

想讓民族音樂像R&B一樣流行起來

世界音樂可以喚起人們內心的血液跳動,可能是幾世紀你內心的東西。我希望留世的不是光影外套,而是真實的聲音。

——音樂製作人李泉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他是優雅的鋼琴王子,也是深情款款的音樂詩人,更是天馬行空的爵士騷客。有人說他是音樂奇才,4歲學習古典鋼琴,從小學就開始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15歲創作了人生第一首原創音樂,後來又順利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李泉的人生軌跡,好像是奔著學院派設定的。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沒有變成音樂學院的什麼“家”,他就是他自己,無論是哪一種身份,他低調地愛著自己想愛的音樂,專注著的是自己一直堅持的音樂初衷。

李泉認為,音樂有很多種,而他所追求的,是高貴時髦,入時卻不流俗的風格,在追名逐利的商業時代,永遠堅守精緻典雅的內心。這是他此前二十多年,以及此後音樂道路上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初心。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李泉微博)

2017年的夏天,音樂人李泉離開了城市。作為最美之音的探界者,他深入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青海的班瑪縣,平日裡遊客們更多是用眼睛去欣賞風景,而李泉帶著他的錄音設備,扎進少數民族和民間音樂裡,挖掘傳統之聲,開始了他的聆聽和遊吟。十二木卡姆、旋舞、扎木聶、科伽藏戲、辯經法會,還有自然中的天地之聲、信仰之聲……當遇到那些來自民間的聲音,他找到了音樂裡的全部可能性。他感慨道:民族的聲音都是與生俱來的。

從一個歌手,轉變為遊浪於土地的音樂人,現在,李泉又化身為發掘和傳播世界音樂的藝術家。他在音樂裡有了新的跨界——融合古典與現代,爵士與電子,傳統與流行,還有真正源自民間的世界音樂。

這些年來,李泉一直在堅持尋找他心中的民族音樂和自然之聲。“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文化,如果不引起大家的關注,它就是會流失的。”李泉說道:“如果把這些好的音樂留下來,不僅是在國內,還能夠走到世界上去,能夠有一首歌、兩首歌,被世界上的人聽到並且喜歡的話,自然而然會引來對這個東西的關注。就像我們今天整個流行音樂走到現在,會發現說,黑人的音樂很受人關注,它就是因為某一個機會,在美國被主流市場開發出來了,像R&B那樣,變成街頭巷尾年輕人的一個楷模的時候,這種文化的形態就會被保存下來。”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亞馬遜雨林,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它本身就是一場‘自然交響樂’。”這是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在“亞馬遜尋聲之旅”後發出的感悟。

“我們今天的維吾爾音樂、哈薩克音樂、以及西藏和蒙古的民族音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流行起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你居然不知道。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不幸福!”這是音樂人李泉在離開城市去民族山間採風時的嘆息。

“民族音樂是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詮釋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形式很豐富。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溝通橋樑,時下的音樂都講究一種融合,各種不同的音樂都可以被REMIX,當它能成為人們心靈共鳴的時候,就會被大家記住,並且流行起來。”音樂唱作人Faye一直在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尋找著創作靈感,來自自然和民族本土的聲音,足以直擊和震撼心靈。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你有沒有想過自然界的聲音本身就是音樂?聲聲鳥鳴,呼呼風聲,都是最美妙的氛圍音樂;馬頭琴的低沉渾厚,火不思的悠遠空靈,沙啞卻洪亮的呼麥,是遺落在民族部落的天籟之聲,漸漸地,我們在一些流行音樂中,聽到了這些音樂元素,這些來自自然界、關於淳樸人文的美妙的和絃。

亞馬遜雨林的尋聲記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場交響樂

聲音有兩種功能:向內,關照自己;向外,打量世界。

——獨立音樂製作人:李星宇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從印尼巴厘島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李星宇以聲音為圓心容納世界,去過五大洲,去過亞馬遜雨林,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下雪了的阿爾山森林,這些聲音組成在一起有數百個小時。在李星宇的音樂世界裡,彷彿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驚豔四座的動人樂章。讓我們靜下心來,跟隨他的腳步,去尋找遠方的寂靜。

因為聲音,李星宇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但在徹底用聲音打量世界前,他磨練了自己數年。同樣地,聲音也成了他打量世界的眼睛。李星宇的作品很特別,他的音樂中鮮少有歌詞,因為現在的信息已經爆炸,每天接收了足夠多信息的大腦需要寧靜,也需要思考。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或者一張專輯中,不論你得到了治癒還是從中得到了啟迪,這些都要比得到一句誇讚更讓你開心。“音樂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是音樂也能給你帶來所有”,這是李星宇對於音樂力量的理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2014年,李星宇遠赴亞馬遜雨林,為“聲音博物館”采聲。這裡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毫無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氣息。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有層次、那麼豐富的聲音同時存在,聲音的美妙震撼人心。”但第一次雨林之旅,時間短、準備倉促,收聲效果並不理想。兩年的準備後,2016年8月,李星宇重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他希望藉此之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探尋自然之聲,他和幾個朋友租船,扛著各種錄音設備在野外進行自然錄音採樣,走水路深入亞馬遜雨林,背上生活用品和各式設備。這一次,他希望以聲音為時間軸,收集亞馬遜森林裡的清晨和日落。“第一感覺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輕鬆,幾天之後開始對自然產生強烈的敬畏,身處其中對於生命本身的專注,因為來自強烈的危險以及和原本生活的巨大沖突。”李星宇說道。

白天,他們在潮溼的林間穿梭,每人只有限定的五升水源,其餘的背囊空間要裝幾十斤的錄音器材,偶爾爬上樹錄音,時而面對暴風雨的來臨,還面臨隨時可能踩進一個蛇洞的危機,食人蜂的巢穴就在頭頂,白蟻直接嵌在你肉裡,又或者是掉進一個看上去是一堆樹葉的泥潭……到了晚上,畫面則更加驚險,他們要睡在兩棵樹之間綁著的吊床睡袋裡,打開手電,會不經意地發現隔壁河道里的鱷魚正瞪著綠色眼睛看著自己;睡覺時還需要把自己的腦袋捂住,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會偶遇一隻美洲豹,朝著你的喉嚨就是一口。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縱然危機四伏,卻也沒有阻攔他們尋找聲音的腳步,那一次,李星宇完美地記錄了雨林的真實聲音。“在這裡你會聽到螞蟻窸窣的聲音、樹懶的哈欠聲、蝴蝶做繭的聲音……一切事物都會說話,都在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表達著它們的思想。萬物的聲音,在城市裡不會感受到真實存在的無數種生命,在雨林中每一種動物、植物、自然環境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聲音就是一種標誌。”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一切和他記憶有關係的聲音,每一個聲音的故事,這足夠治癒內心。“亞馬遜雨林聲音之旅”讓李星宇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有種熱愛,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聯繫。當你置身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你自身,不像在城市中,你的存在就是一堆標籤和他人的描述。自然界中的聲音就像是觸角,讓你去體會這種存在,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聽到生機,聽到震撼,聽到恐懼,聽到美麗,那是種非常可貴的體驗。”這是李星宇心中最本真的自然之聲。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然而,他也希望以聲音作為連通媒介,去真正地引起人們的思考,但他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思考,也許正是在這些人中,會產生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觀念。“亞馬遜雨林承載著地球三分之一的氧氣供給,卻正以每天五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而周圍建了越來越多的酒店。很多動物的生存由於人類活動而遭遇極大的危機,動物的滅絕帶來食物鏈的斷裂,而這混亂的生態鏈最後將會壓倒性地報復到人類自己的身上。所以這既是環保,又是人類的自保!”

音樂無國界

世界音樂帶來的是內心共鳴

音樂,本無國界;音樂,是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世界音樂,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讓自己的心打開,讓自己的靈魂勇敢地洗滌的過程。

——獨立唱作人Faye詹雯婷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民族的音樂旋律,應該是從小在Faye的體內自然生長的,古典、歐洲民謠都是她最愛的音樂類型。對於世界音樂,Faye感慨道,“世界音樂,有著特別強烈的本土化氣息,反映著當地人最真實生活的狀態,因為音樂和人的靈魂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在音樂中聽到那個民族的特徵:性格、熱情度、表達方式,當地人的形態,甚至連氣候都能聽得出來。音樂裡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和細節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和探索,比如非洲人節奏感非常野性,蘇格蘭有一種陰鬱的感覺,卻是一種很有氣質的美感……”

音樂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帶給所有人的心靈共鳴,喜愛旅行的Faye,曾在美國東岸的一個鄉村的黑人教會中,經歷過一次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心靈共鳴。“在那個教會中,臺上臺下所有人齊心哼唱的旋律,那種心靈被電擊到的美妙的感覺,溢於言表。即使膚色不同,但音樂本無國界。” Faye回憶道。

在曾經的一次採訪中,Faye曾形容自己的創作,是神給的禮物。寫歌過程一如禱告,是專注、自在、私密的。而所謂的禱告,並不是握十雙手後不斷祈禱發願,更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答覆。她把人當作心靈接收器,接收到訊息中有一些能成曲,自己會花時間聽出旋律的意義而後填詞,有時一首歌可能得擱置上半年,但只要一讀懂,詞很快就能完成。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專輯《小太空》,2018年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上一張發佈的獨立創作概念專輯《小太空》,介於電子樂和世界音樂之間,於她而言,是凝結了生命感悟的專輯。其中,《Fire dancer》這首歌中,加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是在日本沖繩海邊沉澱時的靈感迸發。“在我的腦海中,這首歌的畫面呈現了一個非常遼闊的草原,在滾燙的木炭中起舞,在烈火中淬鍊出了野火的堅韌。旋律中有來自民族樂器的聲音,比如火布斯、馬頭琴,還有呼麥等,這些元素的加入,讓整首歌的音樂呈現變得更豐富而遼闊。”Faye眼中的世界音樂的原始形態是極具養分的,“其實,時下的流行音樂,有時候不免流入俗套,是時候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刺激了。”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我很特別期待自己即將開啟的一次‘世界音樂節之旅’,這個舞臺融合了民族、流行、古典、爵士,不用走出國門就能聽到來自全世界的音樂。”在9月7日至24日舉辦的“雪佛蘭2019天地世界音樂節”上,Faye將與來自世界各地橫跨五大洲22個國家的音樂人和樂隊組合一起,突破傳統與現代、民族與流行的界限,將世界音樂跨界以全新的形式呈現,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世界音樂直擊心靈的震撼衝擊。

探訪世界各地的民族:

想讓民族音樂像R&B一樣流行起來

世界音樂可以喚起人們內心的血液跳動,可能是幾世紀你內心的東西。我希望留世的不是光影外套,而是真實的聲音。

——音樂製作人李泉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DR)

他是優雅的鋼琴王子,也是深情款款的音樂詩人,更是天馬行空的爵士騷客。有人說他是音樂奇才,4歲學習古典鋼琴,從小學就開始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15歲創作了人生第一首原創音樂,後來又順利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李泉的人生軌跡,好像是奔著學院派設定的。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沒有變成音樂學院的什麼“家”,他就是他自己,無論是哪一種身份,他低調地愛著自己想愛的音樂,專注著的是自己一直堅持的音樂初衷。

李泉認為,音樂有很多種,而他所追求的,是高貴時髦,入時卻不流俗的風格,在追名逐利的商業時代,永遠堅守精緻典雅的內心。這是他此前二十多年,以及此後音樂道路上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初心。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李泉微博)

2017年的夏天,音樂人李泉離開了城市。作為最美之音的探界者,他深入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青海的班瑪縣,平日裡遊客們更多是用眼睛去欣賞風景,而李泉帶著他的錄音設備,扎進少數民族和民間音樂裡,挖掘傳統之聲,開始了他的聆聽和遊吟。十二木卡姆、旋舞、扎木聶、科伽藏戲、辯經法會,還有自然中的天地之聲、信仰之聲……當遇到那些來自民間的聲音,他找到了音樂裡的全部可能性。他感慨道:民族的聲音都是與生俱來的。

從一個歌手,轉變為遊浪於土地的音樂人,現在,李泉又化身為發掘和傳播世界音樂的藝術家。他在音樂裡有了新的跨界——融合古典與現代,爵士與電子,傳統與流行,還有真正源自民間的世界音樂。

這些年來,李泉一直在堅持尋找他心中的民族音樂和自然之聲。“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文化,如果不引起大家的關注,它就是會流失的。”李泉說道:“如果把這些好的音樂留下來,不僅是在國內,還能夠走到世界上去,能夠有一首歌、兩首歌,被世界上的人聽到並且喜歡的話,自然而然會引來對這個東西的關注。就像我們今天整個流行音樂走到現在,會發現說,黑人的音樂很受人關注,它就是因為某一個機會,在美國被主流市場開發出來了,像R&B那樣,變成街頭巷尾年輕人的一個楷模的時候,這種文化的形態就會被保存下來。”

亞馬遜雨林、民族部落裡的天籟,是音樂人心中的“聲音博物館”

(圖片來源:李泉微博)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著自定義的“世界音樂”。在李泉眼中,世界音樂的每一種都非常獨特,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甚至某個民族中每一個人所做的音樂都不同,因而,世界音樂不是以某一種類型來區分的。“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樂的種類繁多,我希望通過一些採風行動的聲音記錄,能越來越讓大家瞭解到真正的‘世界音樂’。以前我特別喜歡把音樂的種類當回事,從小學古典,後來出了學校去唱片公司做爵士,然而到了現在,做什麼類型的音樂已經沒那麼重要,我一定要堅持把這個世界音樂的廠牌做起來,做更好的音樂。”

- END -

文章版權歸福布斯中國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可在後臺回覆“轉載”自動獲取具體方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