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齊師伐魯】

齊孝公九年,西面的晉文公和南面的楚成王已經開始擺出陣勢,準備大戰一場,決定霸主歸屬了。而在東面,齊魯衛邢等國還是糾紛不斷。

這年夏天,魯國爆發了饑荒,國內“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災情嚴重。齊孝公看到了機會,於是出兵伐魯。

魯國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如果真的刀兵相見,他們幾乎必敗。但是魯國人並沒有驚慌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這個辦法似也解釋了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局。他們為什麼沒有形成與晉楚爭霸的國家實力。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齊師伐魯】

齊孝公九年,西面的晉文公和南面的楚成王已經開始擺出陣勢,準備大戰一場,決定霸主歸屬了。而在東面,齊魯衛邢等國還是糾紛不斷。

這年夏天,魯國爆發了饑荒,國內“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災情嚴重。齊孝公看到了機會,於是出兵伐魯。

魯國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如果真的刀兵相見,他們幾乎必敗。但是魯國人並沒有驚慌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這個辦法似也解釋了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局。他們為什麼沒有形成與晉楚爭霸的國家實力。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展喜犒師】

魯國的辦法是,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的軍隊。魯僖公囑咐展喜,在出發前去請教他的哥哥展禽,規劃好外交辭令。而這個展禽還有一個名字我們更熟悉,他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奉行“直道而事人”從來不曲意逢迎權貴,結果被接連貶謫。但是柳下惠的賢名卻是盡人皆知了,後來其他諸侯請柳下惠出山。柳下惠說自己直道而事人,到哪裡都是一樣,會得罪人。如果要曲意逢迎權貴,在魯國就能做官,不用楚國。所以柳下惠沒有再出仕。

像柳下惠這樣的人其實代表了當時的中原諸國文化高度,他們能夠培養出一群遵從禮樂和本心的君子,而這些人也左右了國家的政治選擇。

這時候遇到魯國危難,國家上下都想起了這個有本事的柳下惠。展喜找到自己的哥哥柳下惠請教,柳下惠也就向展喜授以方略。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齊師伐魯】

齊孝公九年,西面的晉文公和南面的楚成王已經開始擺出陣勢,準備大戰一場,決定霸主歸屬了。而在東面,齊魯衛邢等國還是糾紛不斷。

這年夏天,魯國爆發了饑荒,國內“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災情嚴重。齊孝公看到了機會,於是出兵伐魯。

魯國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如果真的刀兵相見,他們幾乎必敗。但是魯國人並沒有驚慌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這個辦法似也解釋了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局。他們為什麼沒有形成與晉楚爭霸的國家實力。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展喜犒師】

魯國的辦法是,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的軍隊。魯僖公囑咐展喜,在出發前去請教他的哥哥展禽,規劃好外交辭令。而這個展禽還有一個名字我們更熟悉,他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奉行“直道而事人”從來不曲意逢迎權貴,結果被接連貶謫。但是柳下惠的賢名卻是盡人皆知了,後來其他諸侯請柳下惠出山。柳下惠說自己直道而事人,到哪裡都是一樣,會得罪人。如果要曲意逢迎權貴,在魯國就能做官,不用楚國。所以柳下惠沒有再出仕。

像柳下惠這樣的人其實代表了當時的中原諸國文化高度,他們能夠培養出一群遵從禮樂和本心的君子,而這些人也左右了國家的政治選擇。

這時候遇到魯國危難,國家上下都想起了這個有本事的柳下惠。展喜找到自己的哥哥柳下惠請教,柳下惠也就向展喜授以方略。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有恃無恐】

展喜得到柳下惠的指點,帶人去犒賞齊國軍隊,受到了齊孝公的接見。

齊孝公見面就問:“你們來犒賞我的軍隊,是魯國怕了嗎?”

展喜早有準備:“如果是小人就害怕,君子不怕。”

齊孝公說:“如今魯國百姓的屋子裡什麼都沒有,鄉野連草都不長,你們有什麼依仗能夠不怕?”

展喜說:“因為先王的遺命,所以不怕!想當初周公旦和太公望分別建立魯國和齊國,共同輔佐王室。成王留下遺命,讓兩家世代修好,不得相互爭鬥。我魯國新君繼位都要宣誓不敢忘記,難道齊國人忘了嗎?”

展喜有恃無恐,齊孝公無言以對。如果說忘了,那就是自認為小人;如果說沒忘,那就不能繼續進攻了。最後齊孝公只好放棄進攻魯國。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齊師伐魯】

齊孝公九年,西面的晉文公和南面的楚成王已經開始擺出陣勢,準備大戰一場,決定霸主歸屬了。而在東面,齊魯衛邢等國還是糾紛不斷。

這年夏天,魯國爆發了饑荒,國內“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災情嚴重。齊孝公看到了機會,於是出兵伐魯。

魯國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如果真的刀兵相見,他們幾乎必敗。但是魯國人並沒有驚慌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這個辦法似也解釋了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局。他們為什麼沒有形成與晉楚爭霸的國家實力。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展喜犒師】

魯國的辦法是,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的軍隊。魯僖公囑咐展喜,在出發前去請教他的哥哥展禽,規劃好外交辭令。而這個展禽還有一個名字我們更熟悉,他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奉行“直道而事人”從來不曲意逢迎權貴,結果被接連貶謫。但是柳下惠的賢名卻是盡人皆知了,後來其他諸侯請柳下惠出山。柳下惠說自己直道而事人,到哪裡都是一樣,會得罪人。如果要曲意逢迎權貴,在魯國就能做官,不用楚國。所以柳下惠沒有再出仕。

像柳下惠這樣的人其實代表了當時的中原諸國文化高度,他們能夠培養出一群遵從禮樂和本心的君子,而這些人也左右了國家的政治選擇。

這時候遇到魯國危難,國家上下都想起了這個有本事的柳下惠。展喜找到自己的哥哥柳下惠請教,柳下惠也就向展喜授以方略。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有恃無恐】

展喜得到柳下惠的指點,帶人去犒賞齊國軍隊,受到了齊孝公的接見。

齊孝公見面就問:“你們來犒賞我的軍隊,是魯國怕了嗎?”

展喜早有準備:“如果是小人就害怕,君子不怕。”

齊孝公說:“如今魯國百姓的屋子裡什麼都沒有,鄉野連草都不長,你們有什麼依仗能夠不怕?”

展喜說:“因為先王的遺命,所以不怕!想當初周公旦和太公望分別建立魯國和齊國,共同輔佐王室。成王留下遺命,讓兩家世代修好,不得相互爭鬥。我魯國新君繼位都要宣誓不敢忘記,難道齊國人忘了嗎?”

展喜有恃無恐,齊孝公無言以對。如果說忘了,那就是自認為小人;如果說沒忘,那就不能繼續進攻了。最後齊孝公只好放棄進攻魯國。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貴族文化】

其實展喜所憑藉的並不只是所謂的先王遺命,他憑藉的是像柳下惠這種人所代表的君子文化,或稱之為貴族文化,這規範了中原國家的行事原則。

在西周初年,對於地方的分封。主要就是宗親和功臣,外戚。周齊或者說姬姓與姜姓是世代姻親。一般姬姓國的國君正妻,大多為姜姓。這些人也統稱為貴族。

曾有周王把陽樊領土賜予晉國,晉國合圍陽樊。陽樊國君疾呼:“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耶?”

大家都是周王的血脈姻親,你難道要俘虜了我?晉國人聽到這話,也就放棄圍城,讓陽樊人遷走了。

在這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貴族文化有著非常繁盛的土壤,他們重名譽,崇尚道德和規矩。是分封宗法秩序的維護者。所以齊孝公如果重名譽,重規則,還承認貴族文化,不想成為世人眼中的小人,他就不會滅亡魯國。

這種貴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國家中尤為強烈。他們在行動時,總是有著禮法的約束。同時顧慮彼此的親戚關係,很少會發動滅國戰爭。所以一些中原小國雖然夾在大國中間,在春秋時期卻依然能存活下來。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齊師伐魯】

齊孝公九年,西面的晉文公和南面的楚成王已經開始擺出陣勢,準備大戰一場,決定霸主歸屬了。而在東面,齊魯衛邢等國還是糾紛不斷。

這年夏天,魯國爆發了饑荒,國內“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災情嚴重。齊孝公看到了機會,於是出兵伐魯。

魯國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如果真的刀兵相見,他們幾乎必敗。但是魯國人並沒有驚慌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這個辦法似也解釋了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局。他們為什麼沒有形成與晉楚爭霸的國家實力。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展喜犒師】

魯國的辦法是,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的軍隊。魯僖公囑咐展喜,在出發前去請教他的哥哥展禽,規劃好外交辭令。而這個展禽還有一個名字我們更熟悉,他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奉行“直道而事人”從來不曲意逢迎權貴,結果被接連貶謫。但是柳下惠的賢名卻是盡人皆知了,後來其他諸侯請柳下惠出山。柳下惠說自己直道而事人,到哪裡都是一樣,會得罪人。如果要曲意逢迎權貴,在魯國就能做官,不用楚國。所以柳下惠沒有再出仕。

像柳下惠這樣的人其實代表了當時的中原諸國文化高度,他們能夠培養出一群遵從禮樂和本心的君子,而這些人也左右了國家的政治選擇。

這時候遇到魯國危難,國家上下都想起了這個有本事的柳下惠。展喜找到自己的哥哥柳下惠請教,柳下惠也就向展喜授以方略。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有恃無恐】

展喜得到柳下惠的指點,帶人去犒賞齊國軍隊,受到了齊孝公的接見。

齊孝公見面就問:“你們來犒賞我的軍隊,是魯國怕了嗎?”

展喜早有準備:“如果是小人就害怕,君子不怕。”

齊孝公說:“如今魯國百姓的屋子裡什麼都沒有,鄉野連草都不長,你們有什麼依仗能夠不怕?”

展喜說:“因為先王的遺命,所以不怕!想當初周公旦和太公望分別建立魯國和齊國,共同輔佐王室。成王留下遺命,讓兩家世代修好,不得相互爭鬥。我魯國新君繼位都要宣誓不敢忘記,難道齊國人忘了嗎?”

展喜有恃無恐,齊孝公無言以對。如果說忘了,那就是自認為小人;如果說沒忘,那就不能繼續進攻了。最後齊孝公只好放棄進攻魯國。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貴族文化】

其實展喜所憑藉的並不只是所謂的先王遺命,他憑藉的是像柳下惠這種人所代表的君子文化,或稱之為貴族文化,這規範了中原國家的行事原則。

在西周初年,對於地方的分封。主要就是宗親和功臣,外戚。周齊或者說姬姓與姜姓是世代姻親。一般姬姓國的國君正妻,大多為姜姓。這些人也統稱為貴族。

曾有周王把陽樊領土賜予晉國,晉國合圍陽樊。陽樊國君疾呼:“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耶?”

大家都是周王的血脈姻親,你難道要俘虜了我?晉國人聽到這話,也就放棄圍城,讓陽樊人遷走了。

在這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貴族文化有著非常繁盛的土壤,他們重名譽,崇尚道德和規矩。是分封宗法秩序的維護者。所以齊孝公如果重名譽,重規則,還承認貴族文化,不想成為世人眼中的小人,他就不會滅亡魯國。

這種貴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國家中尤為強烈。他們在行動時,總是有著禮法的約束。同時顧慮彼此的親戚關係,很少會發動滅國戰爭。所以一些中原小國雖然夾在大國中間,在春秋時期卻依然能存活下來。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蠻夷楚國和流氓晉國】

相對於中原貴族文化的束縛,楚國就灑脫的多,他們幾乎不與姬姓大國聯姻。而且文化上和中原人有所區別,不那麼受禮法的制約。

所以楚國在擴張的時候是完全沒有顧慮的,對於中原人慎重的滅國態度,楚人完全不屑一顧。消滅一個國家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心理負擔。

也正是因為楚國行事肆無忌憚,所以被中原國家貶斥為蠻夷,但中原諸侯也對楚國產生了畏懼,這促成他們會盟來共同對抗楚國為代表的蠻夷勢力。

相對於自認為蠻夷的楚國,晉國則像一個流氓國家。他們雖然也是姬姓,但是卻以與蠻夷為鄰自居,世代與蠻夷通婚。所以他們對於滅亡其他諸侯也沒有中原國家那麼重的負擔。

晉國很多時候都不顧念親戚關係,不受貴族文化的束縛,就算是同為姬姓的兄弟之國,該滅掉你也不跟你商量。而且晉國在戰爭中習慣使用詐術,比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退避三舍的故事。這些在中原諸侯眼中都是有辱貴族風範的。

貴族文化約束對晉國和楚國都很微弱,關鍵是他們是從西周末年就已經如此。不斷的進行亡國擴張,而中原諸侯擺脫貴族文化的束縛,還要在戰國開始以後。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齊師伐魯】

齊孝公九年,西面的晉文公和南面的楚成王已經開始擺出陣勢,準備大戰一場,決定霸主歸屬了。而在東面,齊魯衛邢等國還是糾紛不斷。

這年夏天,魯國爆發了饑荒,國內“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災情嚴重。齊孝公看到了機會,於是出兵伐魯。

魯國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如果真的刀兵相見,他們幾乎必敗。但是魯國人並沒有驚慌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這個辦法似也解釋了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局。他們為什麼沒有形成與晉楚爭霸的國家實力。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展喜犒師】

魯國的辦法是,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的軍隊。魯僖公囑咐展喜,在出發前去請教他的哥哥展禽,規劃好外交辭令。而這個展禽還有一個名字我們更熟悉,他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奉行“直道而事人”從來不曲意逢迎權貴,結果被接連貶謫。但是柳下惠的賢名卻是盡人皆知了,後來其他諸侯請柳下惠出山。柳下惠說自己直道而事人,到哪裡都是一樣,會得罪人。如果要曲意逢迎權貴,在魯國就能做官,不用楚國。所以柳下惠沒有再出仕。

像柳下惠這樣的人其實代表了當時的中原諸國文化高度,他們能夠培養出一群遵從禮樂和本心的君子,而這些人也左右了國家的政治選擇。

這時候遇到魯國危難,國家上下都想起了這個有本事的柳下惠。展喜找到自己的哥哥柳下惠請教,柳下惠也就向展喜授以方略。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有恃無恐】

展喜得到柳下惠的指點,帶人去犒賞齊國軍隊,受到了齊孝公的接見。

齊孝公見面就問:“你們來犒賞我的軍隊,是魯國怕了嗎?”

展喜早有準備:“如果是小人就害怕,君子不怕。”

齊孝公說:“如今魯國百姓的屋子裡什麼都沒有,鄉野連草都不長,你們有什麼依仗能夠不怕?”

展喜說:“因為先王的遺命,所以不怕!想當初周公旦和太公望分別建立魯國和齊國,共同輔佐王室。成王留下遺命,讓兩家世代修好,不得相互爭鬥。我魯國新君繼位都要宣誓不敢忘記,難道齊國人忘了嗎?”

展喜有恃無恐,齊孝公無言以對。如果說忘了,那就是自認為小人;如果說沒忘,那就不能繼續進攻了。最後齊孝公只好放棄進攻魯國。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貴族文化】

其實展喜所憑藉的並不只是所謂的先王遺命,他憑藉的是像柳下惠這種人所代表的君子文化,或稱之為貴族文化,這規範了中原國家的行事原則。

在西周初年,對於地方的分封。主要就是宗親和功臣,外戚。周齊或者說姬姓與姜姓是世代姻親。一般姬姓國的國君正妻,大多為姜姓。這些人也統稱為貴族。

曾有周王把陽樊領土賜予晉國,晉國合圍陽樊。陽樊國君疾呼:“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耶?”

大家都是周王的血脈姻親,你難道要俘虜了我?晉國人聽到這話,也就放棄圍城,讓陽樊人遷走了。

在這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貴族文化有著非常繁盛的土壤,他們重名譽,崇尚道德和規矩。是分封宗法秩序的維護者。所以齊孝公如果重名譽,重規則,還承認貴族文化,不想成為世人眼中的小人,他就不會滅亡魯國。

這種貴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國家中尤為強烈。他們在行動時,總是有著禮法的約束。同時顧慮彼此的親戚關係,很少會發動滅國戰爭。所以一些中原小國雖然夾在大國中間,在春秋時期卻依然能存活下來。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蠻夷楚國和流氓晉國】

相對於中原貴族文化的束縛,楚國就灑脫的多,他們幾乎不與姬姓大國聯姻。而且文化上和中原人有所區別,不那麼受禮法的制約。

所以楚國在擴張的時候是完全沒有顧慮的,對於中原人慎重的滅國態度,楚人完全不屑一顧。消滅一個國家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心理負擔。

也正是因為楚國行事肆無忌憚,所以被中原國家貶斥為蠻夷,但中原諸侯也對楚國產生了畏懼,這促成他們會盟來共同對抗楚國為代表的蠻夷勢力。

相對於自認為蠻夷的楚國,晉國則像一個流氓國家。他們雖然也是姬姓,但是卻以與蠻夷為鄰自居,世代與蠻夷通婚。所以他們對於滅亡其他諸侯也沒有中原國家那麼重的負擔。

晉國很多時候都不顧念親戚關係,不受貴族文化的束縛,就算是同為姬姓的兄弟之國,該滅掉你也不跟你商量。而且晉國在戰爭中習慣使用詐術,比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退避三舍的故事。這些在中原諸侯眼中都是有辱貴族風範的。

貴族文化約束對晉國和楚國都很微弱,關鍵是他們是從西周末年就已經如此。不斷的進行亡國擴張,而中原諸侯擺脫貴族文化的束縛,還要在戰國開始以後。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擴張困局】

在中原諸侯還像齊孝公那樣,說幾句先王之命就可以退軍,以及宋襄公在戰場上不選擇偷襲敵軍的時候,晉楚已經滅國無數,其中不乏姬姓和姜姓的諸侯國。

中原諸侯國礙於禮法和親屬關係,很難做出滅亡鄰國的決定,擴張上保持克制。這等於是把發展的權利拱手讓給了晉楚秦等後起的諸侯。但是也因為重視文化傳統,後世的衛魯等國人才輩出,幾乎一直都是各國人才的出產地。

等到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領先的人口經濟優勢,已經被三晉和楚齊等國步步蠶食。魯衛宋等中原國家再也無法崛起,產出的人才也只能被更有開拓精神的國家所利用。


"

春秋時期,晉人自稱“居深山之中,戎狄之與鄰”。而楚國則自稱“我蠻夷也”。晉國和楚國一個說自己和蠻夷做鄰居,住在深山裡;一個乾脆說自己就是蠻夷。

但是我們知道,自齊桓公以後,偏偏是這兩個諸侯國演變出了爭霸的態勢。那麼自詡文明的中原大國們,他們都幹什麼去了?他們為什麼沒能參與爭霸呢?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齊師伐魯】

齊孝公九年,西面的晉文公和南面的楚成王已經開始擺出陣勢,準備大戰一場,決定霸主歸屬了。而在東面,齊魯衛邢等國還是糾紛不斷。

這年夏天,魯國爆發了饑荒,國內“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災情嚴重。齊孝公看到了機會,於是出兵伐魯。

魯國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如果真的刀兵相見,他們幾乎必敗。但是魯國人並沒有驚慌他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這個辦法似也解釋了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局。他們為什麼沒有形成與晉楚爭霸的國家實力。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展喜犒師】

魯國的辦法是,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的軍隊。魯僖公囑咐展喜,在出發前去請教他的哥哥展禽,規劃好外交辭令。而這個展禽還有一個名字我們更熟悉,他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奉行“直道而事人”從來不曲意逢迎權貴,結果被接連貶謫。但是柳下惠的賢名卻是盡人皆知了,後來其他諸侯請柳下惠出山。柳下惠說自己直道而事人,到哪裡都是一樣,會得罪人。如果要曲意逢迎權貴,在魯國就能做官,不用楚國。所以柳下惠沒有再出仕。

像柳下惠這樣的人其實代表了當時的中原諸國文化高度,他們能夠培養出一群遵從禮樂和本心的君子,而這些人也左右了國家的政治選擇。

這時候遇到魯國危難,國家上下都想起了這個有本事的柳下惠。展喜找到自己的哥哥柳下惠請教,柳下惠也就向展喜授以方略。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有恃無恐】

展喜得到柳下惠的指點,帶人去犒賞齊國軍隊,受到了齊孝公的接見。

齊孝公見面就問:“你們來犒賞我的軍隊,是魯國怕了嗎?”

展喜早有準備:“如果是小人就害怕,君子不怕。”

齊孝公說:“如今魯國百姓的屋子裡什麼都沒有,鄉野連草都不長,你們有什麼依仗能夠不怕?”

展喜說:“因為先王的遺命,所以不怕!想當初周公旦和太公望分別建立魯國和齊國,共同輔佐王室。成王留下遺命,讓兩家世代修好,不得相互爭鬥。我魯國新君繼位都要宣誓不敢忘記,難道齊國人忘了嗎?”

展喜有恃無恐,齊孝公無言以對。如果說忘了,那就是自認為小人;如果說沒忘,那就不能繼續進攻了。最後齊孝公只好放棄進攻魯國。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貴族文化】

其實展喜所憑藉的並不只是所謂的先王遺命,他憑藉的是像柳下惠這種人所代表的君子文化,或稱之為貴族文化,這規範了中原國家的行事原則。

在西周初年,對於地方的分封。主要就是宗親和功臣,外戚。周齊或者說姬姓與姜姓是世代姻親。一般姬姓國的國君正妻,大多為姜姓。這些人也統稱為貴族。

曾有周王把陽樊領土賜予晉國,晉國合圍陽樊。陽樊國君疾呼:“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耶?”

大家都是周王的血脈姻親,你難道要俘虜了我?晉國人聽到這話,也就放棄圍城,讓陽樊人遷走了。

在這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貴族文化有著非常繁盛的土壤,他們重名譽,崇尚道德和規矩。是分封宗法秩序的維護者。所以齊孝公如果重名譽,重規則,還承認貴族文化,不想成為世人眼中的小人,他就不會滅亡魯國。

這種貴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國家中尤為強烈。他們在行動時,總是有著禮法的約束。同時顧慮彼此的親戚關係,很少會發動滅國戰爭。所以一些中原小國雖然夾在大國中間,在春秋時期卻依然能存活下來。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蠻夷楚國和流氓晉國】

相對於中原貴族文化的束縛,楚國就灑脫的多,他們幾乎不與姬姓大國聯姻。而且文化上和中原人有所區別,不那麼受禮法的制約。

所以楚國在擴張的時候是完全沒有顧慮的,對於中原人慎重的滅國態度,楚人完全不屑一顧。消滅一個國家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心理負擔。

也正是因為楚國行事肆無忌憚,所以被中原國家貶斥為蠻夷,但中原諸侯也對楚國產生了畏懼,這促成他們會盟來共同對抗楚國為代表的蠻夷勢力。

相對於自認為蠻夷的楚國,晉國則像一個流氓國家。他們雖然也是姬姓,但是卻以與蠻夷為鄰自居,世代與蠻夷通婚。所以他們對於滅亡其他諸侯也沒有中原國家那麼重的負擔。

晉國很多時候都不顧念親戚關係,不受貴族文化的束縛,就算是同為姬姓的兄弟之國,該滅掉你也不跟你商量。而且晉國在戰爭中習慣使用詐術,比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退避三舍的故事。這些在中原諸侯眼中都是有辱貴族風範的。

貴族文化約束對晉國和楚國都很微弱,關鍵是他們是從西周末年就已經如此。不斷的進行亡國擴張,而中原諸侯擺脫貴族文化的束縛,還要在戰國開始以後。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擴張困局】

在中原諸侯還像齊孝公那樣,說幾句先王之命就可以退軍,以及宋襄公在戰場上不選擇偷襲敵軍的時候,晉楚已經滅國無數,其中不乏姬姓和姜姓的諸侯國。

中原諸侯國礙於禮法和親屬關係,很難做出滅亡鄰國的決定,擴張上保持克制。這等於是把發展的權利拱手讓給了晉楚秦等後起的諸侯。但是也因為重視文化傳統,後世的衛魯等國人才輩出,幾乎一直都是各國人才的出產地。

等到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領先的人口經濟優勢,已經被三晉和楚齊等國步步蠶食。魯衛宋等中原國家再也無法崛起,產出的人才也只能被更有開拓精神的國家所利用。


齊師伐魯,魯國竟派人犒賞齊軍,才知道中原諸侯為什麼擴張不起來


【總結】

其實展喜犒師,這就是一場政治作秀。他料定齊國不會不顧榮譽和規則,破壞貴族文化和傳統,像蠻夷一樣滅掉魯國。

錢穆先生說:“惟西南適值魯、衛諸邦,為姬姓主要國家,文化即較高,與齊關係亦密,齊於道義及勢力兩方,皆無法併吞。”

錢穆先生揭示了齊國以及其他中原諸侯的擴張困境。在文化約束外,從地理上也沒有了其他的突破方向。中原各國的結構相對穩定下來,只能看著晉楚相繼強大起來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