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你呀,三歲就能跟著我哼哼戲了。那時候,團裡排現代戲,你聽得多了就跟著我唱……”劉莉莉的母親曾這樣告訴她。當年3歲的劉莉莉如今成長為國家一級演員、柳琴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梨園之家的耳濡目染、父親在藝術上的悉心引導、藝校的專業訓練、入團後打磨鍛造共同成就了一個對柳琴戲心無旁騖的演員。

她,苦練基本功;她,掌握諸多傳統戲;她,長於戲曲突破和創新。身為戲曲小劇種演員,不僅對柳琴戲傾注了所有的時間與經歷,更將保護、傳承、傳播柳琴戲當做自身責任。記者 焦騰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梨園世家,能文能武

出身於梨園世家,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劉莉莉對戲曲有著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和熟悉感,最終,這種親近感和熟悉感成為她的職業引領。

12歲,劉莉莉考入臨沂市藝術學校,四年的時間裡學習了《休丁香》《姊妹易嫁》《潘必正與陳妙常》《秦香蓮》 等劇目;16歲,進入臨沂市柳琴劇團。“受父母的影響,我從小喜歡聽、喜歡看柳琴戲,可以說是伴隨著柳琴戲長大的。我父親是我們團裡第一個國家一級演員,他對我的影響十分深刻。”劉莉莉告訴記者,在她藝術之路上,繞不開的便是父親的幫助、支持和引領。

在劉莉莉心中,父親是英雄式的人物,除了不演旦角,什麼行當都能演,是“無所不能”的演員。“父親曾參加過文化部舉辦的第三期培訓班,在那裡學了很多戲曲組合。重點是,他並沒有學生角,而是學旦角的戲曲組合,比如,摺扇、水袖等,目的就是回來教給我,而我通過父親學會了諸多戲曲程式。”劉莉莉說。

1986年,劉莉莉從臨沂市藝術學校畢業,進入臨沂市柳琴戲劇團。兩年後,她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齣大戲、現代戲《風流母女》。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並不是柳琴戲的劇本,而是錫劇本子,18歲的劉莉莉對錫劇並不瞭解,對該劇的表演有些摸不著頭腦。另外,劉莉莉在藝校裡學了傳統的四齣戲,沒接觸過現代戲。“我父親認為第一個戲打不好基礎,以後表演很容易就走歪了。他帶著我自費去錫劇院學習。我們看了一場演出,女主角表演真的很好,現代戲中融入了傳統戲曲程式表演。父親就說最好是能讓她教教我重要場次的身段表演。可是,女主角並不教給我。”劉莉莉說,最後想出用“易技”的方式,將自己戲曲傳統摺扇組合和女主角主要場次的身段表演進行交換,終於得償所願。

實際上,劉莉莉參加紅梅杯比賽獲最佳表演獎、第一屆山東戲曲名家展演等各類演出,都有父親的陪同,父親同時擔任藝術指導、演出“管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劇團組織中青年業務展示之際,父親特意給劉莉莉排了一出京劇《穆桂英探谷》,把柳琴戲的唱腔完全融進去。父親要求她要文武兼備,作為一個好演員,要能武、要能唱。

“從小練了四年的功,但之後一直演文戲,也沒演過武戲。角色要扎靠,耍槍、拿馬鞭、走翻身、下腰。為了這部劇,又把功恢復了一下。實際上,最早練走翻身老想吐。”劉莉莉告訴記者。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220場《沂蒙情》成就經典角色

2011年10月10日,《沂蒙情》第一場公演;2013年,《沂蒙情》獲得了“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劉莉莉憑藉在戲中的出色表演拿到“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同年,《沂蒙情》獲得第六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戲劇類表演作品獎”;2015年,劉莉莉又帶著《沂蒙情》拿到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沂蒙情》在現代戲的基礎上,不僅融入了傳統程式表演,而且融入現代舞蹈。不管是年輕還是年長的觀眾都覺得很新穎好看。一般的現代戲基本沒有傳統程式表演,沒有太多的“動”,但是《沂蒙情》 中劉莉莉飾演的山杏始終在音樂中舞動著。山杏從第一場開始便穿著3套服裝在裡面。因為時間原因,來不及穿,只能一套套脫。頭飾換不完,戲裝脫不完時就需要她唱導板了。

2015年,《沂蒙情》參加梅花獎競演,導演梅曉對山杏這一角色進行再次加工。“導演在原來的基礎上,融進去好多表演,山杏需要更多地邊跑、邊唱、邊演。對演員有很大的挑戰。”劉莉莉說。

《沂蒙情》體現沂蒙女人的堅強堅韌、無私奉獻,也就賦予了山杏很多感人情節和魅力,演員就要將人物的肉體和靈魂一起演繹出來。目前,劉莉莉已經演了220多場,也哭了220多場。“本身唱腔、臺詞很感人,會不由自主地流眼淚。演員哭不能大哭、眼淚掉下來還需要唱。該爆發的時候要爆發,該忍的時候要忍,情感宣洩需要把握好火候。”劉莉莉說。

在各類表演中,劉莉莉能夠快速地捕捉人物特點,根據導演要求完成角色表演,這背後是她的天賦與付出。值得一提的是,劉莉莉還有戲曲絕活,比如打花舌。“我從小在藝校裡就開始練,所以就很自如地打出來了。其實,學習這個技巧是因為我母親。她曾經排過一出《濟公傳》,飾演的狐狸仙會用到這個技巧。而我演閨門旦和大青衣,行當不一樣,但母親要我學會柳琴戲特有的打花舌。”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劉莉莉記得在《沂蒙情》裡面用了兩次打花舌,其一是高高興興出嫁時的山杏; 其二是山杏往家跑去穿上嫁衣等著滿堂回來。“這是一頭一尾,用了兩次,只要每次用這個技巧,下面就會有叫好的觀眾。”劉莉莉說。

傳承,一直在路上

專業的訓練讓劉莉莉的表演技藝日臻成熟,不僅表演質樸細膩,而且唱腔委婉優美。她在《沂蒙情》《王寶釧》《白玉樓》《沂蒙魂》《又是一年桃花開》《崔家溝》《牧羊圈》 等幾十出傳統戲和現代戲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同時,劉莉莉也帶著諸多柳琴戲劇目去到世界各地演出。

目前,劉莉莉在臨沂藝校帶柳琴課的學生,同時,也在團裡面帶三個學生,徐榮、王守豔、陳瑞斌。值得一提的是,王守豔、陳瑞斌曾獲得山東紅梅杯大賽分賽區一等獎,徐榮獲得二等獎。其中,陳瑞斌是藝校畢業的。徐榮、王守豔都是聲樂轉戲曲。

“從表演上看,唱腔沒問題,最難的是身段表演,因為沒有戲曲基本功。走臺步、圓場都太需要基本功了。比賽前,我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地去教,口傳身授。唯有戲曲演員是最不容易的,需要唱唸做打武、手眼身法步全部掌握,同時要融入到人物當中去。”劉莉莉表示。

去年,臨沂市成立了以“劉莉莉”名字命名的沂蒙紅色文藝輕騎隊。巡演、戲曲進學校,將戲曲送到偏遠地方。“我們就以分隊的形式,將戲劇、歌舞等綜合起來,一輛小中巴我們就可以送戲下鄉了。”劉莉莉說。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演戲先做人,劉莉莉對父母、戲曲前輩懷有敬畏感恩之心。在劉莉莉看來,他們為她提供了專注戲曲藝術的可能,讓她能夠永遠專注下去。

“面對人物,不要去演你自己,要去演人物、走入人物的內心。作為一個演員,對戲曲要專注,進入這一行,就註定是要做一輩子的。”劉莉莉說。

追溯千年史,著述萬卷書

修復家譜,找尋文明根源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崇文堂家譜坊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二代傳人劉忠祿製作的《劉氏族譜》

“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然而,對於當下的社會來說,家譜幾乎是一個快要被忘記了的存在。令人驚喜的是,在臨沂市沂南縣,省級非遺項目傳統家譜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劉玉平幾十年來修復著一本又一本家譜,記錄那些被遺忘在幽暗深巷中的往事。 文/圖 記者 許倩

安放歲月的記憶

那些隨時間泛黃的記憶,在手下化作一頁頁紙張上鮮活的墨跡。家譜修復的,不止是殘章碎片,還有那些遺留在殘章碎片上的記憶。經由家譜,可以窺見那些夾藏在書頁縫隙中的過往,和那些被遺忘在幽暗深巷中的故事。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過“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古來名人入史、官吏入志,百姓入譜。在中國,家譜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史、志、譜三位一體記載和傳承著浩瀚的中華文化。

在沂南縣漢街諸葛宗祠南鄰,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正門題寫著“崇文堂家譜坊”的牌匾。推門進去,不大的空間內存放著整整三面牆的家譜,書頁中班序著古今風流人物,也譜寫著天下興盛世家。這一切,都源於對家譜的修復和製作,來自劉玉平多年來的收藏和整理。

說起來,劉家制作家譜的技藝傳承至今已有百餘年,至劉玉平這已經是第五代了。“我的祖上就開始編制家譜,先世莒縣劉家菜園人是西漢城陽王劉章嫡系後裔。受皇室家聲、漢風遺韻的影響,歷代族人關心家族文化,注重編修家譜。”劉玉平告訴記者,清朝中葉,劉家莊的劉注是當地有名的“細木匠”,雕刻的花鳥魚蟲栩栩如生。後來被莒縣“福興泰”家譜坊聘請做雕板工,掌握了製作家譜的全套工藝。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沒過多久,因為遇到戰亂,劉注返回沂水縣界湖街(今沂南縣)創建崇文堂家譜坊,因做工精良,名揚四鄉。其子劉忠祿、孫劉式、曾孫劉恩興肯堂肯構,子承父業。然而,好景不長,後又因兵燹、動亂,一度間斷。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劉玉平自幼喜歡拜讀老譜和祖林譜碑,成年後便承接祖業。2003 年,劉玉平在沂南縣城成立沂南縣氏族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並重建崇文堂家譜坊作為家譜展館,開始為各姓氏編制族譜。

改進傳統家譜

編制家譜多年,劉玉平修復了很多家譜,收集了很多史料,也根據這些史料佐證了一些信息,其中有一件事情讓劉玉平印象深刻。2013年6月,因沂南縣大莊鎮河陽社區建設項目,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臨沂當地文物部門搶救性發掘了3座清代墓葬。墓葬中共出土了37件(套)精美的絲織品,為研究清代當地望族家族墓地的葬俗、禮儀、婚姻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讓大家感到不解的是,儘管當地村民知道這是沂水縣劉氏家族的祖林,但三座古墓既無墓碑也無墓誌,墓主人身份無法確定。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沂南縣博物館館長來到崇文堂家譜坊找到了劉玉平。劉玉平對照劉氏家譜上的有功名的族人信息,結合墓主人胸前“官補”的級別,確認了墓主人是一位五品官員。

在崇文堂家譜坊裡,至今仍保留著一部等待族人出現的家譜。這部五年前偶然得到的家譜被劉玉平珍藏至今。“有一天晚上我在家譜坊會客,出門送客時發現路邊有一個包裹,俯身一看是一包袱舊家譜書。”作為一名家譜收藏家,看到偶得的舊家譜,劉玉平感到十分驚奇。當他把舊家譜打開看時,其破舊程度同樣讓他感到吃驚。

“這套家譜總共八本,藍色布面的封面下夾雜著數張宣紙,多數冊本朽爛,布面零碎脫落,紙張零亂不全,僅有一冊紙張完整。”劉玉平回憶,家譜裡的文字全是手寫的,字體是清秀的小楷。“看文字內容裡面有一個暗紅底黑字的半截書籤,寫著‘吳氏宗’三個字,應該是《吳氏宗譜》。”劉玉平猜想,這套家譜成譜應該在民國或者清末光緒年間,不是本地吳氏家族的家譜,看族人埋葬地名應該是浙江寧波一帶的。

至於什麼人把這套家譜放在這裡、為什麼放在這裡,劉玉平也進行了推測。“這套家譜應該是外地來沂南居住或工作的吳姓人從老家帶了出來,搬家或者佈置新房子的過程中因家譜朽爛殘破不願意放在家裡。但家譜上有祖宗名字,不能毀壞和丟棄,於是就給家譜找了一個安身之處。”

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再修家譜時,往往時過境遷,社會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到了近一二十年,獨生子女成長起來之後,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女孩,沒有男孩,以往家譜中只續男性的慣例就得打破。”劉玉平說,在近年來編制家譜時,他主張不僅將女性續編入家譜,還把獨生小孩寫入父母雙方的家譜中。而當下續寫家譜,劉玉平也會順應要求,他主張將當下新觀念、新風氣、正能量寫入家譜中。

柳琴戲演員劉莉莉擇一事終一生?追溯千年著述萬卷書修復家譜?

傳承家族變遷史

在家譜坊二樓,三面牆上收集了8000餘冊各種姓氏的族譜,既有顏真卿後代顏氏族譜,也有全省各地歷史上各大名門望族的族譜。從事家譜修復多年,劉玉平先後為100多個姓氏編修家譜300餘部,十萬餘冊,讓不少人知道了自己身世的來龍去脈,也續寫了歷史上不少大家族的後代故事。

然而,提到傳統家譜的技藝傳承,劉玉平坦言,仍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民間散存的古舊家譜大多保存在古稀老人手裡,受潮黴爛,迫切需要搶救保護並予以拍照修補。此外,許多祖林的譜碑歷經風吹日晒,文字模糊不清,亟需予以抄錄、辨識、拍照和考證。”

傳統家譜製作以手工工序為主,一部完整的家譜要有譜名、譜序、凡例、世系、傳記、家訓等20餘項內容,每一項內容都有著既定的古制和俗成。其製作流程包括初稿、排版、校對、印刷、摺頁、裝訂、裝函等環節,需要使用特選的紙張、用膠、用線、骨籤和布料。劉玉平編制的大多數家譜都來自縣市級及以下鄉鎮大姓,那些注重家風、家訓傳承的家族,往往會遵循傳統規範續譜。某一姓氏家族人多的,一部家族的續寫編制耗時一年半載,家族人少的,也得幹幾個月。

“找傳承人的話需要能讀懂文言文、認識繁體字,夠這一條件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找個合適的傳承家譜技藝的人還是很難的。”劉玉平坦言,傳承技藝是最難的事情。“我現在收了一名徒弟,我們倆一起傳承著這項技藝。”

為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瞭解家譜文化,家譜坊免費開放並義務提供尋祖尋根、人物考證等服務。如今,家譜坊成了一些熱心家譜文化的老年人的交流場所。每到節假日和週末,還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家譜製作技藝,查看本族族譜,瞭解家族的歷史淵源。

對劉玉平而言,正是艱難才更要堅守。“我要積極參加非遺展示活動,盡力收徒帶徒,弘揚傳統家譜文化,努力傳承傳統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