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
"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在哈爾濱和興路149號,佇立著一棟白色的小樓,它是黑龍江省藝術博物館,也是省藝術職業學院的校史館。小樓外表樸素,樓內卻“星”光璀璨:孫寧、劉之冰、佟瑞欣、劉和剛、於乃久……各式校友簡介讓人眼花繚亂。都說咱黑龍江藝術氣息濃厚,沒想到這裡還隱藏這樣一個大腕“搖籃”,眾多明星名人從這裡走向全國,在這裡留下青春的記憶。

佟瑞欣 雪堆裡面埋蘋果

還記得《大宅門2》中七爺的孫子白佔元嗎?他的飾演者佟瑞欣1975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院雜技表演專業。美國夏威夷亞太文化藝術學會創辦人譚景旭是他的同班同學,他告訴本報記者,入學時,佟瑞欣剛剛10歲,“他個頭高,偏偏被分去練倒立。那可不是簡單的倒立,而是要在摞起來的凳子上,擺出各種造型。凳子多的時候,摞起來都快到舞臺頂端了,還要在上面立著放幾塊木磚,演員在磚上倒立,節目的高潮要將磚塊快速抽出,人還要穩穩地立住。”

別的項目偶爾還能偷懶,倒立練習卻一天也不能停。小小的佟瑞欣很能吃苦,別人訓練10小時就要唉聲嘆氣,他還要給自己加練。每天,他比大家起得都早,頂著刺骨的寒風去晨跑。冬天的寒風吹得人喘不上氣,佟瑞欣側著臉低著頭,才能跑下去。隨後是每天雷打不動的倒立練習,一條狹窄的板凳,就是他的練功道具。剛開始,腰部還是直挺挺的,慢慢鼻涕、眼淚嘩嘩往下流,20分鐘後,自己都無法從凳子上下來。

練功雖苦,生活卻甜。如今回憶校園時光,譚景旭的腦海中充滿了趣事。“雜技專業60多人,10人一張桌,在食堂一起吃飯。那個年代條件欠佳,主食管夠,菜很珍貴。小夥子們聚在一起,每次吃菜都像打仗。”祕訣只有一個字“快”,佟瑞欣深深領會。每次吃飯,他下筷如飛,吃速驚人,有時候一碗吃不夠,還要小跑著盛飯,期待回去了還能剩點菜。譚景旭說,那時候吃頓包子是“盛宴”,每個人都能吃下十幾個二十個。“或許受當時影響,佟瑞欣現在也愛吃包子,我在北京住的時候,一說家裡蒸包子了,他必來。吃包子在我們心裡,還是一件大事兒。”

沒包子的日子,水果就是好東西。特別是冬天,學校發的蘋果、水梨,大家都不捨得吃。不吃會壞,吃又捨不得,男生們想了一個“笨招”,將水果埋在校園的雪地裡,做個記號,就像天然冰箱。譚景旭告訴記者:“佟瑞欣也藏過,過幾天想吃了死活也沒找到,不知道進了誰的肚子!”

"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在哈爾濱和興路149號,佇立著一棟白色的小樓,它是黑龍江省藝術博物館,也是省藝術職業學院的校史館。小樓外表樸素,樓內卻“星”光璀璨:孫寧、劉之冰、佟瑞欣、劉和剛、於乃久……各式校友簡介讓人眼花繚亂。都說咱黑龍江藝術氣息濃厚,沒想到這裡還隱藏這樣一個大腕“搖籃”,眾多明星名人從這裡走向全國,在這裡留下青春的記憶。

佟瑞欣 雪堆裡面埋蘋果

還記得《大宅門2》中七爺的孫子白佔元嗎?他的飾演者佟瑞欣1975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院雜技表演專業。美國夏威夷亞太文化藝術學會創辦人譚景旭是他的同班同學,他告訴本報記者,入學時,佟瑞欣剛剛10歲,“他個頭高,偏偏被分去練倒立。那可不是簡單的倒立,而是要在摞起來的凳子上,擺出各種造型。凳子多的時候,摞起來都快到舞臺頂端了,還要在上面立著放幾塊木磚,演員在磚上倒立,節目的高潮要將磚塊快速抽出,人還要穩穩地立住。”

別的項目偶爾還能偷懶,倒立練習卻一天也不能停。小小的佟瑞欣很能吃苦,別人訓練10小時就要唉聲嘆氣,他還要給自己加練。每天,他比大家起得都早,頂著刺骨的寒風去晨跑。冬天的寒風吹得人喘不上氣,佟瑞欣側著臉低著頭,才能跑下去。隨後是每天雷打不動的倒立練習,一條狹窄的板凳,就是他的練功道具。剛開始,腰部還是直挺挺的,慢慢鼻涕、眼淚嘩嘩往下流,20分鐘後,自己都無法從凳子上下來。

練功雖苦,生活卻甜。如今回憶校園時光,譚景旭的腦海中充滿了趣事。“雜技專業60多人,10人一張桌,在食堂一起吃飯。那個年代條件欠佳,主食管夠,菜很珍貴。小夥子們聚在一起,每次吃菜都像打仗。”祕訣只有一個字“快”,佟瑞欣深深領會。每次吃飯,他下筷如飛,吃速驚人,有時候一碗吃不夠,還要小跑著盛飯,期待回去了還能剩點菜。譚景旭說,那時候吃頓包子是“盛宴”,每個人都能吃下十幾個二十個。“或許受當時影響,佟瑞欣現在也愛吃包子,我在北京住的時候,一說家裡蒸包子了,他必來。吃包子在我們心裡,還是一件大事兒。”

沒包子的日子,水果就是好東西。特別是冬天,學校發的蘋果、水梨,大家都不捨得吃。不吃會壞,吃又捨不得,男生們想了一個“笨招”,將水果埋在校園的雪地裡,做個記號,就像天然冰箱。譚景旭告訴記者:“佟瑞欣也藏過,過幾天想吃了死活也沒找到,不知道進了誰的肚子!”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劉和剛 有好東西兄弟分

黑龍江演員閆培慶,是劉和剛在省藝校的同學。他告訴本報記者,兩人是松花江地區分校的學生,校舍在尚志。閆培慶記得,雖然學的是地方戲專業,但劉和剛上學時就愛唱歌,“他唱歌非常好聽,每次學校演出都是壓往哈爾濱。“他早上五六點就出發,到包子鋪買4個包子,2個當早餐,2個揣懷裡,中午再吃。”學校和火車站之間有十幾裡的路,劉和剛總是自己走過去。夏天還好,趕上冬天三九天,能給人凍個透心涼。閆培慶陪好友走過一次,“涼風從袖口、圍脖往身體裡鑽,頭上和後背走得滿是汗,冷和熱碰在一起,讓人特別難受。和剛的褲腿還短,按理說比我更遭罪,但他走得興致勃勃,特別來勁兒。”

軸之作。”因為聲音條件好,班上的老師推薦劉和剛去哈爾濱學習。

就這樣,每個週末,劉和剛都要獨自趕閆培慶說,劉和剛特別能吃苦。“學校食堂米飯5毛一份,菜3毛一份,按理說夠便宜了,和剛不捨得買。總是打一份米飯,拌上一點蒜蓉辣醬,吃的津津有味。長身體的時候餓得快,晚上餓了他就挺著,實在挺不住了,打開一包5毛錢的三鮮伊麵,掰一塊放嘴裡慢慢嚼。”

更讓人佩服的,是劉和剛的堅毅。閆培慶記得,上學的時候,劉和剛家裡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年暑假,劉叔(劉和剛父親)的小手指因意外粉碎性骨折,本來有恢復的可能,但為了省下幾千元的治療費,他瞞著和剛,找了一位老軍醫,把小手指鋸掉了。和剛大四那年,劉叔的另一隻小手指也骨折了,老人再次選擇鋸掉。”

這兩次意外,對劉和剛的打擊非常大。但這麼大事兒,回到學校,他也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了兩句。閆培慶說,劉和剛就是這樣的性格,能忍得住痛,扛得住事兒。

閆培慶告訴記者,劉和剛對他的影響,不僅在藝術方面,更主要的是做人。“我去過他家,他母親總提醒兒子,做人要感恩,做人不能忘本。和剛就是這麼做的,他幫了很多朋友,為人非常大方。”閆培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半根火腿腸。“有一天,和剛在寢室吃飯,我正好餓了,就念叨一句‘好餓啊’。他聽完就把剛打開的火腿腸,掰了一大半給我。現在一根腸不算什麼,對當年來說,不亞於一頓生猛海鮮,我現在還記得那大半根火腿腸的味道,真好吃!這一輩子,我忘不了那半根火腿腸。”

"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在哈爾濱和興路149號,佇立著一棟白色的小樓,它是黑龍江省藝術博物館,也是省藝術職業學院的校史館。小樓外表樸素,樓內卻“星”光璀璨:孫寧、劉之冰、佟瑞欣、劉和剛、於乃久……各式校友簡介讓人眼花繚亂。都說咱黑龍江藝術氣息濃厚,沒想到這裡還隱藏這樣一個大腕“搖籃”,眾多明星名人從這裡走向全國,在這裡留下青春的記憶。

佟瑞欣 雪堆裡面埋蘋果

還記得《大宅門2》中七爺的孫子白佔元嗎?他的飾演者佟瑞欣1975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院雜技表演專業。美國夏威夷亞太文化藝術學會創辦人譚景旭是他的同班同學,他告訴本報記者,入學時,佟瑞欣剛剛10歲,“他個頭高,偏偏被分去練倒立。那可不是簡單的倒立,而是要在摞起來的凳子上,擺出各種造型。凳子多的時候,摞起來都快到舞臺頂端了,還要在上面立著放幾塊木磚,演員在磚上倒立,節目的高潮要將磚塊快速抽出,人還要穩穩地立住。”

別的項目偶爾還能偷懶,倒立練習卻一天也不能停。小小的佟瑞欣很能吃苦,別人訓練10小時就要唉聲嘆氣,他還要給自己加練。每天,他比大家起得都早,頂著刺骨的寒風去晨跑。冬天的寒風吹得人喘不上氣,佟瑞欣側著臉低著頭,才能跑下去。隨後是每天雷打不動的倒立練習,一條狹窄的板凳,就是他的練功道具。剛開始,腰部還是直挺挺的,慢慢鼻涕、眼淚嘩嘩往下流,20分鐘後,自己都無法從凳子上下來。

練功雖苦,生活卻甜。如今回憶校園時光,譚景旭的腦海中充滿了趣事。“雜技專業60多人,10人一張桌,在食堂一起吃飯。那個年代條件欠佳,主食管夠,菜很珍貴。小夥子們聚在一起,每次吃菜都像打仗。”祕訣只有一個字“快”,佟瑞欣深深領會。每次吃飯,他下筷如飛,吃速驚人,有時候一碗吃不夠,還要小跑著盛飯,期待回去了還能剩點菜。譚景旭說,那時候吃頓包子是“盛宴”,每個人都能吃下十幾個二十個。“或許受當時影響,佟瑞欣現在也愛吃包子,我在北京住的時候,一說家裡蒸包子了,他必來。吃包子在我們心裡,還是一件大事兒。”

沒包子的日子,水果就是好東西。特別是冬天,學校發的蘋果、水梨,大家都不捨得吃。不吃會壞,吃又捨不得,男生們想了一個“笨招”,將水果埋在校園的雪地裡,做個記號,就像天然冰箱。譚景旭告訴記者:“佟瑞欣也藏過,過幾天想吃了死活也沒找到,不知道進了誰的肚子!”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劉和剛 有好東西兄弟分

黑龍江演員閆培慶,是劉和剛在省藝校的同學。他告訴本報記者,兩人是松花江地區分校的學生,校舍在尚志。閆培慶記得,雖然學的是地方戲專業,但劉和剛上學時就愛唱歌,“他唱歌非常好聽,每次學校演出都是壓往哈爾濱。“他早上五六點就出發,到包子鋪買4個包子,2個當早餐,2個揣懷裡,中午再吃。”學校和火車站之間有十幾裡的路,劉和剛總是自己走過去。夏天還好,趕上冬天三九天,能給人凍個透心涼。閆培慶陪好友走過一次,“涼風從袖口、圍脖往身體裡鑽,頭上和後背走得滿是汗,冷和熱碰在一起,讓人特別難受。和剛的褲腿還短,按理說比我更遭罪,但他走得興致勃勃,特別來勁兒。”

軸之作。”因為聲音條件好,班上的老師推薦劉和剛去哈爾濱學習。

就這樣,每個週末,劉和剛都要獨自趕閆培慶說,劉和剛特別能吃苦。“學校食堂米飯5毛一份,菜3毛一份,按理說夠便宜了,和剛不捨得買。總是打一份米飯,拌上一點蒜蓉辣醬,吃的津津有味。長身體的時候餓得快,晚上餓了他就挺著,實在挺不住了,打開一包5毛錢的三鮮伊麵,掰一塊放嘴裡慢慢嚼。”

更讓人佩服的,是劉和剛的堅毅。閆培慶記得,上學的時候,劉和剛家裡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年暑假,劉叔(劉和剛父親)的小手指因意外粉碎性骨折,本來有恢復的可能,但為了省下幾千元的治療費,他瞞著和剛,找了一位老軍醫,把小手指鋸掉了。和剛大四那年,劉叔的另一隻小手指也骨折了,老人再次選擇鋸掉。”

這兩次意外,對劉和剛的打擊非常大。但這麼大事兒,回到學校,他也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了兩句。閆培慶說,劉和剛就是這樣的性格,能忍得住痛,扛得住事兒。

閆培慶告訴記者,劉和剛對他的影響,不僅在藝術方面,更主要的是做人。“我去過他家,他母親總提醒兒子,做人要感恩,做人不能忘本。和剛就是這麼做的,他幫了很多朋友,為人非常大方。”閆培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半根火腿腸。“有一天,和剛在寢室吃飯,我正好餓了,就念叨一句‘好餓啊’。他聽完就把剛打開的火腿腸,掰了一大半給我。現在一根腸不算什麼,對當年來說,不亞於一頓生猛海鮮,我現在還記得那大半根火腿腸的味道,真好吃!這一輩子,我忘不了那半根火腿腸。”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於乃久 班長的逆襲

歌唱家於乃久,是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組第一名,他的代表作有《飛翔的地方》《這個日子真好》等。在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任教的吳權喜,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眼中的這位“老班長”。

他說,於乃久從小就喜歡唱歌,1985年考入學校地方戲專業。他聲音很寬,但高度不夠,最開始為此特別苦惱。地方戲分樂隊班和演員班,於乃久在演員班,要和班裡的女生搭檔演出。沒想到,他越長越高,最後達到了1米8,跟誰也搭不上。

母親早逝,父親收入很少,於乃久一直靠姐姐照顧。但懂事的他總是儘量省錢,不讓家人操心。那時候,班裡很多同學有演出機會,賺了錢就去飯館“搓”一頓,只有於乃久天天吃食堂。

他是大學“漏兒”,學問很好,還沒畢業就記下來近十萬字的筆記,讓大家特別羨慕。性格好,又肯吃苦,是大家公推的班長。吳權喜告訴記者,“上學時,我們經常跟他開玩笑,他從不生氣。演員班中午下課晚,他經常拜託我們幫他打飯,男生們開玩笑,‘讓我們打飯就得幫忙搬琴’。不僅如此,平時班裡有個體力活,我們總‘欺負’他,‘這活就是班長乾的’‘你是班長,你得幹這個……’他每次都微笑答應,從來沒生氣過。”

吳權喜記得,好友性格早熟,很早就有“大人”的樣子。“我們每天晨練,都是於乃久叫大家起床。那時候不懂事,總覺得他擾人清夢。有同學出了一個損招,半夜把洗臉的瓷盆摔在水泥地上,只聽‘咣噹’一聲,特別響亮。只有水房門口有水泥地,於乃久的寢室就挨著水房,每次摔盆,都給他嚇一跳,但他從沒發過火。”“還有一次,我以生病為藉口,回家鄉演出去了。沒想到,於乃久找了幾個同學,買了橘子、水果,特意去我家探望。這一去可好,我的假條露餡了。”

上學時,聲音不高是於乃久的“心結”。畢業後,他成功考入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成為獨唱演員。幾年後,吳權喜在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1998年)上聽到了老同學的歌聲,時隔幾年,大不一樣,“又高又準,水平很好。”吳權喜說,這是他最佩服班長的一點,不斷學習,永不放鬆。“他的成功是必然的,勤奮、堅韌,有毅力。”

"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在哈爾濱和興路149號,佇立著一棟白色的小樓,它是黑龍江省藝術博物館,也是省藝術職業學院的校史館。小樓外表樸素,樓內卻“星”光璀璨:孫寧、劉之冰、佟瑞欣、劉和剛、於乃久……各式校友簡介讓人眼花繚亂。都說咱黑龍江藝術氣息濃厚,沒想到這裡還隱藏這樣一個大腕“搖籃”,眾多明星名人從這裡走向全國,在這裡留下青春的記憶。

佟瑞欣 雪堆裡面埋蘋果

還記得《大宅門2》中七爺的孫子白佔元嗎?他的飾演者佟瑞欣1975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院雜技表演專業。美國夏威夷亞太文化藝術學會創辦人譚景旭是他的同班同學,他告訴本報記者,入學時,佟瑞欣剛剛10歲,“他個頭高,偏偏被分去練倒立。那可不是簡單的倒立,而是要在摞起來的凳子上,擺出各種造型。凳子多的時候,摞起來都快到舞臺頂端了,還要在上面立著放幾塊木磚,演員在磚上倒立,節目的高潮要將磚塊快速抽出,人還要穩穩地立住。”

別的項目偶爾還能偷懶,倒立練習卻一天也不能停。小小的佟瑞欣很能吃苦,別人訓練10小時就要唉聲嘆氣,他還要給自己加練。每天,他比大家起得都早,頂著刺骨的寒風去晨跑。冬天的寒風吹得人喘不上氣,佟瑞欣側著臉低著頭,才能跑下去。隨後是每天雷打不動的倒立練習,一條狹窄的板凳,就是他的練功道具。剛開始,腰部還是直挺挺的,慢慢鼻涕、眼淚嘩嘩往下流,20分鐘後,自己都無法從凳子上下來。

練功雖苦,生活卻甜。如今回憶校園時光,譚景旭的腦海中充滿了趣事。“雜技專業60多人,10人一張桌,在食堂一起吃飯。那個年代條件欠佳,主食管夠,菜很珍貴。小夥子們聚在一起,每次吃菜都像打仗。”祕訣只有一個字“快”,佟瑞欣深深領會。每次吃飯,他下筷如飛,吃速驚人,有時候一碗吃不夠,還要小跑著盛飯,期待回去了還能剩點菜。譚景旭說,那時候吃頓包子是“盛宴”,每個人都能吃下十幾個二十個。“或許受當時影響,佟瑞欣現在也愛吃包子,我在北京住的時候,一說家裡蒸包子了,他必來。吃包子在我們心裡,還是一件大事兒。”

沒包子的日子,水果就是好東西。特別是冬天,學校發的蘋果、水梨,大家都不捨得吃。不吃會壞,吃又捨不得,男生們想了一個“笨招”,將水果埋在校園的雪地裡,做個記號,就像天然冰箱。譚景旭告訴記者:“佟瑞欣也藏過,過幾天想吃了死活也沒找到,不知道進了誰的肚子!”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劉和剛 有好東西兄弟分

黑龍江演員閆培慶,是劉和剛在省藝校的同學。他告訴本報記者,兩人是松花江地區分校的學生,校舍在尚志。閆培慶記得,雖然學的是地方戲專業,但劉和剛上學時就愛唱歌,“他唱歌非常好聽,每次學校演出都是壓往哈爾濱。“他早上五六點就出發,到包子鋪買4個包子,2個當早餐,2個揣懷裡,中午再吃。”學校和火車站之間有十幾裡的路,劉和剛總是自己走過去。夏天還好,趕上冬天三九天,能給人凍個透心涼。閆培慶陪好友走過一次,“涼風從袖口、圍脖往身體裡鑽,頭上和後背走得滿是汗,冷和熱碰在一起,讓人特別難受。和剛的褲腿還短,按理說比我更遭罪,但他走得興致勃勃,特別來勁兒。”

軸之作。”因為聲音條件好,班上的老師推薦劉和剛去哈爾濱學習。

就這樣,每個週末,劉和剛都要獨自趕閆培慶說,劉和剛特別能吃苦。“學校食堂米飯5毛一份,菜3毛一份,按理說夠便宜了,和剛不捨得買。總是打一份米飯,拌上一點蒜蓉辣醬,吃的津津有味。長身體的時候餓得快,晚上餓了他就挺著,實在挺不住了,打開一包5毛錢的三鮮伊麵,掰一塊放嘴裡慢慢嚼。”

更讓人佩服的,是劉和剛的堅毅。閆培慶記得,上學的時候,劉和剛家裡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年暑假,劉叔(劉和剛父親)的小手指因意外粉碎性骨折,本來有恢復的可能,但為了省下幾千元的治療費,他瞞著和剛,找了一位老軍醫,把小手指鋸掉了。和剛大四那年,劉叔的另一隻小手指也骨折了,老人再次選擇鋸掉。”

這兩次意外,對劉和剛的打擊非常大。但這麼大事兒,回到學校,他也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了兩句。閆培慶說,劉和剛就是這樣的性格,能忍得住痛,扛得住事兒。

閆培慶告訴記者,劉和剛對他的影響,不僅在藝術方面,更主要的是做人。“我去過他家,他母親總提醒兒子,做人要感恩,做人不能忘本。和剛就是這麼做的,他幫了很多朋友,為人非常大方。”閆培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半根火腿腸。“有一天,和剛在寢室吃飯,我正好餓了,就念叨一句‘好餓啊’。他聽完就把剛打開的火腿腸,掰了一大半給我。現在一根腸不算什麼,對當年來說,不亞於一頓生猛海鮮,我現在還記得那大半根火腿腸的味道,真好吃!這一輩子,我忘不了那半根火腿腸。”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於乃久 班長的逆襲

歌唱家於乃久,是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組第一名,他的代表作有《飛翔的地方》《這個日子真好》等。在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任教的吳權喜,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眼中的這位“老班長”。

他說,於乃久從小就喜歡唱歌,1985年考入學校地方戲專業。他聲音很寬,但高度不夠,最開始為此特別苦惱。地方戲分樂隊班和演員班,於乃久在演員班,要和班裡的女生搭檔演出。沒想到,他越長越高,最後達到了1米8,跟誰也搭不上。

母親早逝,父親收入很少,於乃久一直靠姐姐照顧。但懂事的他總是儘量省錢,不讓家人操心。那時候,班裡很多同學有演出機會,賺了錢就去飯館“搓”一頓,只有於乃久天天吃食堂。

他是大學“漏兒”,學問很好,還沒畢業就記下來近十萬字的筆記,讓大家特別羨慕。性格好,又肯吃苦,是大家公推的班長。吳權喜告訴記者,“上學時,我們經常跟他開玩笑,他從不生氣。演員班中午下課晚,他經常拜託我們幫他打飯,男生們開玩笑,‘讓我們打飯就得幫忙搬琴’。不僅如此,平時班裡有個體力活,我們總‘欺負’他,‘這活就是班長乾的’‘你是班長,你得幹這個……’他每次都微笑答應,從來沒生氣過。”

吳權喜記得,好友性格早熟,很早就有“大人”的樣子。“我們每天晨練,都是於乃久叫大家起床。那時候不懂事,總覺得他擾人清夢。有同學出了一個損招,半夜把洗臉的瓷盆摔在水泥地上,只聽‘咣噹’一聲,特別響亮。只有水房門口有水泥地,於乃久的寢室就挨著水房,每次摔盆,都給他嚇一跳,但他從沒發過火。”“還有一次,我以生病為藉口,回家鄉演出去了。沒想到,於乃久找了幾個同學,買了橘子、水果,特意去我家探望。這一去可好,我的假條露餡了。”

上學時,聲音不高是於乃久的“心結”。畢業後,他成功考入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成為獨唱演員。幾年後,吳權喜在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1998年)上聽到了老同學的歌聲,時隔幾年,大不一樣,“又高又準,水平很好。”吳權喜說,這是他最佩服班長的一點,不斷學習,永不放鬆。“他的成功是必然的,勤奮、堅韌,有毅力。”

劉之冰、佟瑞欣、於乃久、劉和剛——和興路上,有一個黑龍江明星的“搖籃”

劉之冰 一連吃了十碗大碴子

佳木斯青少年宮的馬永強老師,是劉之冰在省藝校的同學。1977年兩人一起考入黑龍江藝術學校合江分校,學習舞蹈。劉之冰家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父親是話劇演員,母親也愛好文藝,年少的劉之冰又高又帥,在學校很亮眼。

馬永強說,劉之冰跟其他同學都不一樣。“入學時,很多同學羞於當眾演出,劉之冰則不然,講故事、表演、朗誦,都特別積極,也很有表現欲。”“他對錶演特別熱情,剛開學一年後,《傲蕾·一蘭》到哈爾濱選角,很多同學關注一下就算了,劉之冰一直放在心上。他每天琢磨角色,自己練習表演,後來,《傲蕾·一蘭》劇組果然選中了劉之冰,成為他進軍大銀幕的處女作。”

以軍人角色成名的劉之冰,生活中性格直爽,是典型的東北漢子。馬永強記得,他是急性子,做事特別快。“有一次,學校組織看電影,大街上全是雪,我們走得特別慢,就見一道車影迅速地衝下山,速度快得都看不清,那就是劉之冰。”他還特別能吃,食堂的主食大多是玉米碴子。有一次,劉之冰跟人打賭,一口氣吃了一盆玉米碴子,大概有十碗那麼多,把全班同學都震住了!

畢業後,劉之冰憑藉《紅巖》《雄關漫道》《劉伯承元帥》等一干作品,很快打開了知名度。然而馬永強說,成名後的劉之冰,還是對演戲、演出一個好角色最感興趣。“四十多年了,他堅守演技這一條道,耐得住寂寞,很執著。”本報記者 李熙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