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為啥生九子而不是六子?劉伯溫得九子相助,朱棣卻卸磨“殺龍”'

"

民間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自古以來便用來象徵祥瑞,和另一個傳說中的瑞鳥“鳳”相對,經常一起出現。在傳統文化中,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

但是在流傳過程中,“龍生九子”的故事,被演繹成另一個版本,誤導了許多人。明代謝肇淛撰《五雜俎》,書中說“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 獨多耳”,完全是輕薄文人的一時意淫。

據說,龍生的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不過,龍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是龍,而且一直留在人間,擔任的職責也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

民間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自古以來便用來象徵祥瑞,和另一個傳說中的瑞鳥“鳳”相對,經常一起出現。在傳統文化中,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

但是在流傳過程中,“龍生九子”的故事,被演繹成另一個版本,誤導了許多人。明代謝肇淛撰《五雜俎》,書中說“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 獨多耳”,完全是輕薄文人的一時意淫。

據說,龍生的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不過,龍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是龍,而且一直留在人間,擔任的職責也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龍為啥生九子而不是六子?劉伯溫得九子相助,朱棣卻卸磨“殺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奇人,叫劉伯溫,前身本來是玉帝手下的一位天神。元末明初時期,天下大亂,戰火不斷,百姓顛沛流離,怨聲載道。玉帝令劉伯溫轉世下凡,輔佐明君,安定天下,保佑蒼生,並賜給他一把斬仙劍,號令龍王。由於龍王年老體弱,事情也比較多,自己抽不出空,因此派九個兒子出去協助劉伯溫。這九個龍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後來又幫助燕王朱棣奪得了皇位。

龍子們功德圓滿後,準備返回天庭覆命。這時,野心極大的朱棣,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走了劉伯溫的斬仙劍,來約束九子。但它們是天上的神獸,根本不聽人間帝王的號令,馬上呼風喚雨,大發雷霆。

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龍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中的老大贔屓說:“聽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重的東西,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讓你們離開。”

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根本沒有放在眼裡,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是任憑它用盡法力,卻始終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上記載著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的無量功德,又蓋著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贔屓根本馱不動。八個弟弟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脫不了身,也不忍心離去,於是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它們心存怨恨,發誓從此不現真身。

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離開了朱棣,拋下了肉身,返回天庭做了神仙。

贔屓

贔屓是九子中的老大,也叫龜趺或霸下。形狀像烏龜,力大無窮,平生喜歡馱東西,許多碑座下都有它的蹤跡。在寺廟、祠堂、碑林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贔屓形似龜而不是龜,它長著一排牙齒,而烏龜卻沒有,背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傳說在上古時代,贔屓經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被大禹治水時收服,跟隨大禹工作,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治服洪水後,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一塊頂天立地的大石碑,上面刻著它治水的功跡,叫贔屓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螭吻

螭吻排行老二,又名鴟尾、鴟吻、好望等,形狀像剪了尾巴的四腳蛇,嘴巴寬大,遠看又有些像魚。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印度的“摩竭魚”隨佛教傳入中土,演化成了它的樣子。在佛經中,它是雨神座下的神物,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和滅火。因此,在古代房屋的屋脊兩頭,經常可以看見它的身影,起著消災滅火的作用,也稱為吞脊獸。

據說漢武帝建柏樑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鎮邪避火,於是便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塑上它的形象。

蒲牢

蒲牢排行第三,形狀像盤曲的龍,但身體比龍小,平生喜歡鳴叫狂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就是它的塑像。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雖然是龍的兒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每次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嚇得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塑造在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的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地撞擊蒲牢,讓它的叫聲更響亮。

"

民間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自古以來便用來象徵祥瑞,和另一個傳說中的瑞鳥“鳳”相對,經常一起出現。在傳統文化中,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

但是在流傳過程中,“龍生九子”的故事,被演繹成另一個版本,誤導了許多人。明代謝肇淛撰《五雜俎》,書中說“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 獨多耳”,完全是輕薄文人的一時意淫。

據說,龍生的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不過,龍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是龍,而且一直留在人間,擔任的職責也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龍為啥生九子而不是六子?劉伯溫得九子相助,朱棣卻卸磨“殺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奇人,叫劉伯溫,前身本來是玉帝手下的一位天神。元末明初時期,天下大亂,戰火不斷,百姓顛沛流離,怨聲載道。玉帝令劉伯溫轉世下凡,輔佐明君,安定天下,保佑蒼生,並賜給他一把斬仙劍,號令龍王。由於龍王年老體弱,事情也比較多,自己抽不出空,因此派九個兒子出去協助劉伯溫。這九個龍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後來又幫助燕王朱棣奪得了皇位。

龍子們功德圓滿後,準備返回天庭覆命。這時,野心極大的朱棣,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走了劉伯溫的斬仙劍,來約束九子。但它們是天上的神獸,根本不聽人間帝王的號令,馬上呼風喚雨,大發雷霆。

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龍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中的老大贔屓說:“聽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重的東西,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讓你們離開。”

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根本沒有放在眼裡,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是任憑它用盡法力,卻始終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上記載著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的無量功德,又蓋著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贔屓根本馱不動。八個弟弟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脫不了身,也不忍心離去,於是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它們心存怨恨,發誓從此不現真身。

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離開了朱棣,拋下了肉身,返回天庭做了神仙。

贔屓

贔屓是九子中的老大,也叫龜趺或霸下。形狀像烏龜,力大無窮,平生喜歡馱東西,許多碑座下都有它的蹤跡。在寺廟、祠堂、碑林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贔屓形似龜而不是龜,它長著一排牙齒,而烏龜卻沒有,背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傳說在上古時代,贔屓經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被大禹治水時收服,跟隨大禹工作,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治服洪水後,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一塊頂天立地的大石碑,上面刻著它治水的功跡,叫贔屓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螭吻

螭吻排行老二,又名鴟尾、鴟吻、好望等,形狀像剪了尾巴的四腳蛇,嘴巴寬大,遠看又有些像魚。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印度的“摩竭魚”隨佛教傳入中土,演化成了它的樣子。在佛經中,它是雨神座下的神物,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和滅火。因此,在古代房屋的屋脊兩頭,經常可以看見它的身影,起著消災滅火的作用,也稱為吞脊獸。

據說漢武帝建柏樑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鎮邪避火,於是便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塑上它的形象。

蒲牢

蒲牢排行第三,形狀像盤曲的龍,但身體比龍小,平生喜歡鳴叫狂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就是它的塑像。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雖然是龍的兒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每次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嚇得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塑造在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的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地撞擊蒲牢,讓它的叫聲更響亮。

龍為啥生九子而不是六子?劉伯溫得九子相助,朱棣卻卸磨“殺龍”

狴犴

狴犴排行第四,又叫憲章,相貌像老虎,威嚴有力,喜歡高談闊論,無人敢反駁它,又喜歡處理官司糾紛,人們便將它刻鑄在監獄的大門上,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斷案,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除了裝飾監獄大門外,還經常出現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的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都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著公堂的肅穆正氣。

饕餮

饕餮排行老五,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形狀像狼,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在許多鐘鼎彝器上,都雕刻著它的頭。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吃的惡獸,是貪慾的象徵,人們便將那些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饕餮不僅貪吃,而且凶猛殘忍,還喜歡吃人。其實,饕餮是奴隸制社會黑暗一面的具體表現,人們很憤恨受到壓迫,用饕餮來寄託自己的感情,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隸制社會,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義。

傳說饕餮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了,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所以只剩下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由於饕餮是凶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遊獵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

蚣蝮

蚣蝮排行第六,經常在橋邊出現,平生最喜歡水,常用來裝飾石橋欄杆的頂端,造型非常優美。趴蝮水性非常好,嘴很大,肚子裡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於建築物的排水口;或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橋會避開水害。

傳說蚣蝮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又稱吸水獸,會調節水量大小,河水少的時候也能行船,多的時候也不會淹沒莊稼,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

睚眥

睚眥是老七,相貌似豺,平生好勇鬥狠,喜歡凶殺之事,常被雕刻在刀柄劍鞘上裝飾,刀環、刀柄、龍吞口等處,都有是它的形像。這些武器裝飾了它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的武器,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現代的睚眥一詞,本意是指怒目而視。

狻猊

狻猊排行第八、又叫金猊或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像。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威風八面的動物,是在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到南北朝時期,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具有了中國的傳統氣派。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菩薩像前。明清時期,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

椒圖

椒圖排行老九,形狀似螺蚌,經常閉著嘴巴,因此人們常將它的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因為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時,總是將口緊緊合上。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口經常緊閉,以求門戶安全。

"

民間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自古以來便用來象徵祥瑞,和另一個傳說中的瑞鳥“鳳”相對,經常一起出現。在傳統文化中,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

但是在流傳過程中,“龍生九子”的故事,被演繹成另一個版本,誤導了許多人。明代謝肇淛撰《五雜俎》,書中說“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 獨多耳”,完全是輕薄文人的一時意淫。

據說,龍生的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不過,龍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是龍,而且一直留在人間,擔任的職責也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龍為啥生九子而不是六子?劉伯溫得九子相助,朱棣卻卸磨“殺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奇人,叫劉伯溫,前身本來是玉帝手下的一位天神。元末明初時期,天下大亂,戰火不斷,百姓顛沛流離,怨聲載道。玉帝令劉伯溫轉世下凡,輔佐明君,安定天下,保佑蒼生,並賜給他一把斬仙劍,號令龍王。由於龍王年老體弱,事情也比較多,自己抽不出空,因此派九個兒子出去協助劉伯溫。這九個龍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後來又幫助燕王朱棣奪得了皇位。

龍子們功德圓滿後,準備返回天庭覆命。這時,野心極大的朱棣,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走了劉伯溫的斬仙劍,來約束九子。但它們是天上的神獸,根本不聽人間帝王的號令,馬上呼風喚雨,大發雷霆。

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龍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中的老大贔屓說:“聽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重的東西,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讓你們離開。”

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根本沒有放在眼裡,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是任憑它用盡法力,卻始終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上記載著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的無量功德,又蓋著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贔屓根本馱不動。八個弟弟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脫不了身,也不忍心離去,於是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它們心存怨恨,發誓從此不現真身。

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離開了朱棣,拋下了肉身,返回天庭做了神仙。

贔屓

贔屓是九子中的老大,也叫龜趺或霸下。形狀像烏龜,力大無窮,平生喜歡馱東西,許多碑座下都有它的蹤跡。在寺廟、祠堂、碑林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贔屓形似龜而不是龜,它長著一排牙齒,而烏龜卻沒有,背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傳說在上古時代,贔屓經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被大禹治水時收服,跟隨大禹工作,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治服洪水後,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一塊頂天立地的大石碑,上面刻著它治水的功跡,叫贔屓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螭吻

螭吻排行老二,又名鴟尾、鴟吻、好望等,形狀像剪了尾巴的四腳蛇,嘴巴寬大,遠看又有些像魚。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印度的“摩竭魚”隨佛教傳入中土,演化成了它的樣子。在佛經中,它是雨神座下的神物,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和滅火。因此,在古代房屋的屋脊兩頭,經常可以看見它的身影,起著消災滅火的作用,也稱為吞脊獸。

據說漢武帝建柏樑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鎮邪避火,於是便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塑上它的形象。

蒲牢

蒲牢排行第三,形狀像盤曲的龍,但身體比龍小,平生喜歡鳴叫狂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就是它的塑像。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雖然是龍的兒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每次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嚇得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塑造在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的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地撞擊蒲牢,讓它的叫聲更響亮。

龍為啥生九子而不是六子?劉伯溫得九子相助,朱棣卻卸磨“殺龍”

狴犴

狴犴排行第四,又叫憲章,相貌像老虎,威嚴有力,喜歡高談闊論,無人敢反駁它,又喜歡處理官司糾紛,人們便將它刻鑄在監獄的大門上,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斷案,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除了裝飾監獄大門外,還經常出現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的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都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著公堂的肅穆正氣。

饕餮

饕餮排行老五,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形狀像狼,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在許多鐘鼎彝器上,都雕刻著它的頭。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吃的惡獸,是貪慾的象徵,人們便將那些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饕餮不僅貪吃,而且凶猛殘忍,還喜歡吃人。其實,饕餮是奴隸制社會黑暗一面的具體表現,人們很憤恨受到壓迫,用饕餮來寄託自己的感情,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隸制社會,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義。

傳說饕餮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了,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所以只剩下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由於饕餮是凶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遊獵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

蚣蝮

蚣蝮排行第六,經常在橋邊出現,平生最喜歡水,常用來裝飾石橋欄杆的頂端,造型非常優美。趴蝮水性非常好,嘴很大,肚子裡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於建築物的排水口;或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橋會避開水害。

傳說蚣蝮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又稱吸水獸,會調節水量大小,河水少的時候也能行船,多的時候也不會淹沒莊稼,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

睚眥

睚眥是老七,相貌似豺,平生好勇鬥狠,喜歡凶殺之事,常被雕刻在刀柄劍鞘上裝飾,刀環、刀柄、龍吞口等處,都有是它的形像。這些武器裝飾了它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的武器,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現代的睚眥一詞,本意是指怒目而視。

狻猊

狻猊排行第八、又叫金猊或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像。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威風八面的動物,是在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到南北朝時期,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具有了中國的傳統氣派。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菩薩像前。明清時期,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

椒圖

椒圖排行老九,形狀似螺蚌,經常閉著嘴巴,因此人們常將它的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因為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時,總是將口緊緊合上。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口經常緊閉,以求門戶安全。

龍為啥生九子而不是六子?劉伯溫得九子相助,朱棣卻卸磨“殺龍”

鬥文蟲曰:龍是古人想象的聖物,擁有所有動物的優點,海陸空全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因此,自古以來便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圖騰,希望中華民族追求龍的境界,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己,夢想終有一天能叱吒風雲。因此,華夏子孫也稱為龍的傳人,凡是跟龍沾邊的典故、傳說、詞語,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