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實效的成功大智慧《韜晦術》下:處世妙用奇文,一定要珍藏!

劉備 楊慎 曹操 勾踐 大智慧 長江 無名子李哥 2019-04-07

提起韜晦術的應用,列舉起來數不勝數,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種菜,姜維屯田避禍,蕭何的幾次用晦避禍,范蠡的功成身退,勾踐臥薪嚐膽等!

而《韜晦術》的作者楊慎,為明正德年間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為官後因年輕氣盛、稟性剛直,在著名的“撼門事件”中,險些惹下殺身之禍。後發憤研究韜晦之術,得以頤養天年,並全面總結韜晦之術,乃有此奇書流傳於世。如果你說不認識楊慎是誰,那我只要說《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就是來自楊慎的手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韜晦術,是攻守進退的"枕邊書",傳統謀學中最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得,韜晦術可以稱是所有"謀學"中最具實用功效的一門學問。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由於對“韜晦術”的輕忽,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另一些人則由於對它的巧妙運用,不僅逢凶化吉,甚至獲得了超乎本人預料的成功。

我們來看看,總共八卷的《韜晦術》,到底告訴我們怎樣的成功大智慧。

最有實效的成功大智慧《韜晦術》下:處世妙用奇文,一定要珍藏!

詐晦卷五

詐雖惡名,亦屬奇謀。

孫子曰:“兵不厭詐。”施之於常時,人亦難防。

運詐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長而難行,歧路多而憂亡羊,妙心辯識,曲徑方可通幽。

詐以求生,晦以圖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難行也。

操以詐而興,莽以詐得名,詐之為術亦大矣,隨賢人有所不免。

厭詐而行實,固君子之本色;昧詐而墮謀,亦取譏於當世。

是以君子不喜詐謀,亦不可不識詐之為謀。

人皆喜功而諉過,我則攬過而推功,此亦詐也,卒得功而無過。

君臣之間,夫婦之際,盡心焉常有不歡,小詐焉愈更親密,此理甚微,識之者鮮。

詐以非易為也,術不精則敗,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譯文:

詭詐雖然是不好聽的,卻也是能出奇制勝的謀略。

孫子說“兵不厭詐”,即使在日常中應用,別人也是很難防的。

詭詐的運用合情合理,就可以達到晦的狀態了。

筆直的大道漫長而難行,小路眾多又讓人無所適從,只有用心觀察思考,才能做到曲徑通幽。

用詐來求生存,用晦來保全自己,不是不走正道,是正道太難走了。

曹操以詐而成就霸業,王莽以詐而名聲在外,詐作為一種謀略功用是很大的,即使是賢能之人也免不了要使用。

討厭詭詐而老老實實行事,固然是君子本色;難而不識詭詐而陷入別人的陰謀陷阱,也是要被世人譏笑的。

所以君子不喜歡詭詐的計謀,卻不能不知道詭詐是一種謀略。

人們都喜歡功勞同時推諉過錯,我卻攬過而推功,這也是一種詭詐,卻最終能取得功勞而沒有過錯。

君臣之間,夫婦之間,盡心盡力的去經營也難免有不愉快的地方,使用一些小詐術反而會更加親密,這種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

詐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的,功夫不到位就會失敗,不忍心也做不成,只能成為別人的笑柄。

解析:

詐只是一種手段,但如果是一個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最有實效的成功大智慧《韜晦術》下:處世妙用奇文,一定要珍藏!

避晦卷六

易曰:“趨吉避凶。”

夫禍患之來,入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迎之則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過於晦也。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

察敵之情,謀我之勢,中敵所不欲,則彼無所措手亦。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則危,釋之之道謹忠而已。

如若避無可避,則束身歸命,輕則傷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來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捨嗜慾,方外亦別有樂天也。

避之道在堅,避須避全,勿因小緩而喜,勿因小利而動,當執定深、遠、堅三字。

譯文:

易經上說:人都是趨吉避凶的。

禍患來的時候,象洪水猛獸一樣,逃開回避它就大吉大利了,迎頭趕上就只能自取滅亡。

因此兵法36計中,走才是上策。

迴避不僅僅只有逃跑,方法有很多,最好的莫過於晦了。干擾敵人,迷惑敵人,使敵人失去辨識能力,我就沒有可擔心的地方了。

觀察揣測敵人的情形,謀取自己的聲勢,攻擊敵人最不想被攻擊的地方,那麼敵人就措手不及了。

居上位的人常常疑慮下屬不忠誠,因為不居人下是人之常情。遭到上司的懷疑就危險了,解決的方式就是謹慎忠誠而已了。

如果避無可避,就放棄抵抗,以命相抵,隨便他怎麼處置,這是實在比不開始的躲避方法。

如果躲避不得法,重則丟命,輕則傷身,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啊。

自古以來避害的人往往避世隱居,如果能割捨自己的愛好與私慾,世俗之外也自有一番樂趣。

避晦的原則一定要堅守,避就要避得全面,不要因為小緩和而喜,也不要因為小利益而妄動,要堅定地執行深、遠、堅三個字。

解析:

忍辱負重,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可進可退,可全身給人,也可全身給塵。

最有實效的成功大智慧《韜晦術》下:處世妙用奇文,一定要珍藏!

心晦卷七

心生萬物,萬物唯心。時世方艱,心焉如晦。

鼎革之餘,天下荒殘,如人患贏疾,不堪繁劇,以晦徐徐調養方可。

至若天下擾攘,侷促一隅,舉事則力不足,自保則尚有餘,以晦為心,靜觀時變,坐勝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處為重,詳審而後決。出難處易,以處之心居出之地,可變難為易。

廊廟樞機,自古為四戰之地,躋身難,存身尤難。

惟不以富貴為心者,得長居焉。

古人云:“我不憂富貴,而憂富貴逼我。”人非惡富貴也,懼富貴之不義也。

興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者近乎天道矣。

譯文:

萬物都由心而生,萬物的根源是心,時事艱危的時候,心也就隨著“晦”起來。

改朝換代之後,天下荒殘,就像患重病的人,不能有太多劇烈運動,只能用晦的狀態慢慢調養。

至於天下大亂,自己只佔據一個小角落,欲圖謀大事實力不足,保全自己尚有餘力,這時候要守著養晦的心,靜觀時局變化,這就是坐著就可取勝的方法。

士人都在考量著是出世從政還是隱居獨處,要全面判斷後再做決定,出世從政很難,隱居獨處容易,以隱居獨處的心態來出世從政,就可以變難為易了。

朝廷是執掌天下的關鍵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四面爭奪的焦點,想達到這個位置難,想在這個位置站穩腳跟更難。

只有不看重富貴的人,才能長期保存自己。

古人說“我不擔心得不到富貴,就怕富貴逼我於不義。”人們沒有厭惡富貴的,畏懼的是不義之富貴。

發起有利的事不如革除流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就近乎自然運行規律了。

解析:

大智若愚,是更高的一種智慧。

最有實效的成功大智慧《韜晦術》下:處世妙用奇文,一定要珍藏!

楊慎詞作《臨江仙》

用晦卷八

制器畫謀,資之為用也,苟無用,雖器精謀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識,雖知己者莫辯其本心。用晦在時,時如駒逝,稍縱即逝之矣。

欲擇時當察其幾先,先機而動,先發制人,始可見晦之功。

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壯大可識,機已逝於九天,杳不可尋矣。

是故用晦在乎擇時,擇時在乎識幾,識幾而待,擇機而動,其惟智者乎?

譯文:

發明或製造器物以及籌劃謀略,目的是為了應用,如果沒用,即使器物精細謀略高明又能怎樣。

沉靜入晦久了,沒有人能看得透我,即使是知己也難以分辨出他的本心。使用晦術關鍵在把握時機,時機猶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想要把握時機就要在事情未發生時就能察覺,先機而動,先發制人,才能顯示出晦術的功用。

只是先機不是那麼容易察覺,因為它無聲無息細小微弱而常常被人忽略,等到它發展變大人人都看得出來,時機已經消逝於九天之外,杳不可尋了。

以此用晦關鍵在於選擇時機,選擇時機關鍵在於把握先機,把握先機然後忍耐等待,選擇最合適的時機行動,這難道不是智者才能做得到嗎?

解析:

養晦是為了用晦!

最有實效的成功大智慧《韜晦術》下:處世妙用奇文,一定要珍藏!

以上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指正!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對文化交流有興趣的朋友可加關注,互相學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