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錯失的治國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創設一制度影響中國400年

文/格瓦拉同志

劉備雖然辛苦經營多年,但開拓的事業卻遠不及曹操,究其原因,跟手底下謀臣良將數量不足有很大關係。其實,劉備的身邊曾聚攏過不少的奇才異士,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最終都轉投其他陣營,其中能力最為卓越、成就最高者,非陳群莫屬。

陳群生於潁川陳氏家族,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諶皆是享譽海內的大名士,時稱“三君”。陳群自幼品學兼優,弱冠之時便與大名士孔融等人結交,並經常參與品評天下名士的優劣,其評定之準確,每每令世人折服。劉備做豫州牧時,因聽聞他的名聲,便徵辟他為別駕,委以心腹之任,時在興平元年(194年)左右。

劉備錯失的治國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創設一制度影響中國400年

陳群才幹過人,起初侍奉劉備

彼時,劉備屯駐在小沛,依附於徐州牧陶謙。陶謙臨終前因為憂懼徐州的未來,加上欣賞劉備的才德,便將州牧一職讓與他。劉備得到消息後,滿心歡喜地準備接任,此時,陳群以袁術和呂布覬覦徐州、本方勢小力微為由,勸阻劉備不要冒險,結果被他拒絕。結果,得到徐州的劉備受到袁術的攻擊,緊接著又被呂布偷襲,最終只能狼狽地逃奔曹操。

劉備一意孤行導致慘敗的現實,讓陳群看清楚他的本性與能力,知道其絕非自己需要效力終生的明主,於是便與其父陳紀一起辭職歸隱。等到曹操擊滅呂布、攻取徐州後,因聽聞陳紀、陳群父子的才學、名望,便一併納入自己的帳下。至此,劉備痛失的大謀士陳群,被曹操“楚才晉用”,時在建安三年(198年)。

劉備錯失的治國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創設一制度影響中國400年

劉備拒絕聽從陳群的建議,結果遭遇慘敗

陳群轉投曹操陣營後,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盡心力、盡忠職守,在推薦人才、諫言國事、制定禮儀、改革選官制度等方面,都做出過卓絕的貢獻。陳群歷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代,累官至司空、錄尚書事,封潁陰侯,不僅身居宰相之職,還被曹操祖孫三代視為股肱心腹和國家柱石。

相較於同時期的名臣良相,陳群之所以被後世頻繁地提及,是因為他創設了一套影響深遠的選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所謂的“中正”,也即有權品評人才的官員,分為大中正、小中正兩級。其中,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選產生,只限一人,其人選必須是在朝中做官,而且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小中正則是大中正的助手,數量不限,襄助後者完成評定人才工作。

劉備錯失的治國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創設一制度影響中國400年

曹操祖孫三代對陳群極為器重

大、小中正產生後,朝廷會下發一套人才調查表,要求他們根據自己所瞭解的情況,將流亡在外的本地人士,無論是否出仕均登記在表中。人才調查表中必須包括年齡、籍貫等項目,並且依據家世、才能等情況,將他們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並加註評語。

人才調查表填好後,小中正要襄助大中正審核其中的真偽,在確定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呈交吏部,而吏部也會據此進行官吏的選拔、升遷和罷黜事宜。“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不僅解決了當時選拔官吏沒有標準的難題,還緩解了曹魏政權與世家大族間的緊張關係,對於凝聚人心、穩定社會功莫大焉。

劉備錯失的治國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創設一制度影響中國400年

九品中正制示意圖

但是按照人之常情,大、小中既然掌握著評定人才的權力,那麼很可能會公器私用,將跟自己關係親密的官僚子弟或高門大姓列入上品,而將寒門子弟貶為下品,時間一長便會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反而不利於真正地發掘人才。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國家走向統一、安定,必須要加以矯正。

然而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並沒有被拋棄,依然是擇選官吏的不二之選,直到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才下詔廢除這項制度,改而通過科舉制來選拔人才。至此,中國的選官制度才迎來一個大轉折。而在此之前,“九品中正制”已經存在近400年時間(220-587年)。

劉備錯失的治國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創設一制度影響中國400年

陳群生前顯赫,死後備極榮哀

當然,對於“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陳群絕不會考慮到,因為就在此法推行得如火如荼階段,這位治世奇才已走向生命的終點。魏明帝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陳群薨逝,享壽情況不詳。陳群去世後,明帝下詔予以厚葬,併為其上諡號為“靖”。正始四年(243年),陳群得以配享曹操廟庭。陳群生前顯赫,死後名垂青史,人生經歷堪稱圓滿。

史料來源:《三國志》、《隋書》、《資治通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