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英雄第一百一十七篇·安國侯所屬·守南陽·菌侯·張平

菌,按《漢書》又為“滷”,漢武帝時期新建安定郡時,有鹵地。又因為安定郡在高帝時為匈奴所控制,所以菌侯國不會在此地。如此關於菌侯國的具體地點,目前還是無法確定。

張氏,先秦時為姬姓所出,在戰國時屬地方豪族。如漢初的趙王張耳,在戰國末期便是赫赫有名之人,並且還曾被信陵君引為客卿,名噪一時。至於本文的主角張平,雖無證據證明其與張耳同出一脈,但按照其人出身,也絕非尋常人家。

以中涓前元年從起單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中尉前元年從起單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如上,這是史書中關於張平的兩段不同記載。

前元年,也就是秦二世二年,劉邦受封武安侯的那一年。

單父,則是指的碭郡單父縣。這個地方比較神奇,不但屬於碭郡,也就是劉邦成為武安侯後的統轄地區,而且還是呂家的來源地,說是呂家的大本營也可以。

對於“前元年”和“單父”這兩者,《史記》與《漢書》中並無分歧。而史書中唯一的分歧就是,張平究竟是以什麼身份加入的劉邦麾下?

《史記》中是以“中涓”的身份加入,而於前元年時的劉邦來說,此中涓已絕非起義時的中涓了,不過就是劉邦身邊的一個小小近臣。《漢書》中則認為是以“中尉”的身份加入,無疑,這就頓時拔高了張平的地位。

就目前來說,雖然無更多史料可以參照,但是若按照之後的記載來看,顯然《漢書》中的記載要更合理一點。因為之後的張平,無論是立下的功勞,還是擔任的職務,都不是當時一個小小的中涓所能做到的。

不入關,以擊籍、布、燕王綰,得南陽,侯,二千七百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之後的記載史書中並無分歧,所以筆者在這裡就只放了這麼一條。

首先是“不入關”,這說明當時張平並未跟從劉邦大軍攻入關中。而再結合之後的“得南陽”,則可以看出當時張平的職務應該就是留守南陽。

說起南陽郡,就不得不說後來的安國侯王陵了。

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陽,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史記·陳丞相世家》

以上,說的是在劉邦於沛縣起義入咸陽後,王陵自聚集黨羽數千人留守南陽,不肯歸順劉邦。

這裡的記載不能說是錯誤,但卻會特別誤導人,因為這就好像是在說王陵是獨立勢力一樣。可事實上王陵從始至終都是劉邦的下屬。而南陽郡也絕非是王陵最先佔領的,王陵之所以能夠掌控南陽郡,基本上也是劉邦的安排所致。

具體的史料筆者這裡就不列了,有點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高祖本紀》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當時劉邦率軍擊敗秦南陽郡太守齮後,太守齮退守到宛城。然後劉邦準備繞過宛城,直入關中,但是被張良給勸阻了。於是劉邦便率軍包圍了宛城,迫降了南陽郡太守。由此,秦南陽郡大部地區便隨著秦南陽郡太守的投降而落入了劉邦手中。但是因為當時劉邦急著入關,便令戚鰓和王陵率部攻取其他南陽郡尚未投降的地區,如西陵、胡楊、析、酈等地。

而後又因為劉邦滅秦不久後,項羽也入了關中,接著就是大封諸侯,劉邦則被封在了漢中巴蜀地。雖然說在地圖上,劉邦的屬地和南陽郡是緊挨著的,但因為當時道路不通,所以事實上劉邦對於南陽郡是鞭長莫及的。由此在之後不久,隨著王陵對於南陽郡的進一步掌控,南陽郡在其實已經算是王陵的獨立王國了。只不過在名義上,王陵還是漢王劉邦的下屬。

說來也奇怪,在王陵據守南陽郡期間,好像所有人都忽視了這裡一樣,包括項羽在分封時,也是故意漏掉了南陽郡,以及控制南陽郡的王陵。目前的猜測,應該是項羽為了自己吞併南陽郡而做的準備吧,畢竟一旦分封,那就是鐵定的他國地區了,而如今既然並未作出任何安排,那就是在說南陽郡還是無主之地,既然是無主之地,那麼就是強者得之。顯然,就當時而言,西楚吞併南陽郡其實是勢在必行的。

事實上之後項羽也很快就派人去接觸王陵了,希望其能率眾加入西楚。雖然一開始在漢王劉邦東出之時,王陵就很自然的率軍跟隨劉邦作戰了,但是又因為項羽把王陵的母親接到了西楚,所以也就讓王陵一度有了加入西楚的打算。而這,或許就是《史記·陳丞相世家》中王陵“不肯從沛公”的記錄出現的原因吧。

王陵主要還是實力太強了,再加上獨自控制一個南陽郡,有獨立的資本,所以才會引發後來的一系列紛爭。但其實從王陵在劉邦出關後就主動率軍跟從,已經說明了王陵的基本態度了。再退一步說,就算王陵再不喜歡劉邦,可西楚除了實力強大這一點外,王陵也沒有主動加入西楚的必要啊?畢竟王陵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沛縣豪族,劉邦起義時的支柱之一,已經是漢政權的重要人物了,何必又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效忠一個陌生的君主呢?

再說回本文的主角張平。

按照他的封侯記錄說,在劉邦率軍入關後,張平並未入關,那麼他在幹嘛呢?而在張平功績後面又加了一句“得南陽”,是不是也在說王陵控制整個南陽,也有張平很大的功績?至於被劉邦安排和王陵一同征伐南陽的戚鰓,他的封侯記錄中甚至都沒有南陽二字,所以筆者懷疑,王陵最終能夠控制南陽郡,主要是和張平有很大的關係。同時,之後王陵能夠一直堅持跟隨劉邦作戰,恐怕也有張平的關係。

而如果說王陵是通過征戰拿下了整個南陽,那麼治理南陽郡的人會是誰呢?顯然不是王陵,因為王陵之後是一直跟隨劉邦作戰。自然也不會是戚鰓了,因為戚鰓的記錄很簡單,就是一個和劉邦可能有點親屬關係的純粹武將,且他的戰功也不大。由此,那就只能是張平了。

也就說,在劉邦率部進入關中後,應該就是留用張平代領南陽郡太守,坐鎮宛城,以支持王陵和戚鰓的作戰。而之後雖然表面上南陽郡的軍隊都掌握在王陵手中,可其實南陽郡的政務卻一直在張平的手中,所以這或許也是王陵無能背叛劉邦的原因。

至於筆者為何有這樣的猜測,其實很簡單。因為雖然在張平的封侯記錄中也記載了一些戰功,但那都是很後期的戰事,且並未明確標註張平的具體功績,然而卻偏偏要在最後封侯前註明一句“得南陽”,自然就是為了凸顯張平和南陽郡的特殊關係。因此,再結合之前張平加入劉邦時的混亂記載,都能看出此人對於劉邦的特殊地位,所以能夠在之後被劉邦委任為南陽郡太守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還是應該說一點,雖然張平或許一直都是劉邦的人,但畢竟和王陵的共事時間要更長。而王陵晚封侯的原因更是史書中明確說明是因為“無意從高帝”,那麼張平這麼晚封侯,會不會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呢?所以從這一點上看,王陵和張平的關係,其實也是沒那麼簡單的,至少在劉邦看來,他們都是一個團體的。說白了,就算是當年劉邦委任的張平,可王陵是實實在在掌握著南陽郡的軍權,所以如果王陵不願意,張平又怎麼可能把持那麼久的政務呢?因此他們二人的關係,只能說是互為依靠,同為一體吧。

十二年,莊侯張平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高帝十二年十二月,張平受封菌侯,食邑兩千七百戶。

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按照《漢書》中的記載,張平是在高帝十二年十二月所封,而《史記》中則沒有標註月份。所以結合實際情況,這裡筆者就參考《漢書》中的內容了。

顯然,相比之前的很多封侯,張平的食邑不少了。而與同在高帝十二年十二月受封的鄢陵侯朱濞相比,張平和朱濞又有太大的相同點。其中張平是安國侯王陵的人,而朱濞則是豐子弟,此時他們一同封侯,且封侯食邑也相同,更巧的是之後在惠帝時期掌大權的也剛好是安國侯王陵和豐子弟,所以這一切的一切應該也不是一個巧合。

那麼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一切都是劉邦在這時安排好的。或者說,在劉邦覺察到自己將要不久於人世之後,就開始著手安排身後之事了。當時朝廷內部,沛縣功臣團幾乎是壟斷了所有的軍政大權,如蕭何、曹參執掌內政,樊噲、周勃統領大軍,所以如果不做安排,那麼惠帝即位之日就是當傀儡之時。而要想對抗沛縣子弟,單靠呂家顯然是不能的,如此唯有將與沛縣功臣團不和的王陵提升上來,以及豐子弟也要儘快提拔上來,結合三者之力,才可與沛縣功臣團的勢力形成平衡。

所有在劉邦臨終前,分別晉升了和王陵有關的一位功侯,以及和豐子弟有關的一位功侯,以宣示政治佈局調整的開始。漢高帝十二年四月,劉邦病逝,接著到六月,漢庭便連封四位豐子弟為列侯,同時更是將類似劉澤這樣的宗室重要成員吸納到朝廷中。到惠帝執政中期,隨著蕭何、曹參的死去,王陵成為右丞相,徹底掌控漢庭政務;劉澤則擔任大將軍,分掌軍權,由此便宣告了沛縣功臣團們把持朝政的結束。只是可惜,惠帝去世太早,而呂家為了奪取大權,又不惜與虎謀皮,和沛縣功臣團聯合在一起,罷黜了丞相王陵,遷走了宗室劉澤,由此才導致了高後死去後呂家勢單力薄的惡劣局勢,由此被沛縣功臣團誅殺也是必然的結局了。

至於張平,作為安國侯王陵的人,惠帝在位時可能擔任要職,但隨著王陵的下野,自然也是不可能在留在漢庭了。

五年,侯勝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少帝四年,張平病逝,漢庭為其諡號,莊侯。

莊:兵甲亟作曰莊,澼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逸周書》

與之前的鄢陵侯朱濞一樣,張平最後也是獲得了這個屬於尋常武將的諡號。他們這些人,註定只是他人手中的棋子,無論是被劉邦提升為列侯,還是後來隨著他們領頭人的失勢而離開漢庭,都註定只能依附於他人。所以縱然他們的一生中或許不僅僅只有武將這個角色,但在很多人的眼裡,他們和那些只知道衝鋒陷陣的武將,也沒多大區別。

不過好在,他們也都算是得以善終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