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受邀來青講法,行為習慣太嚴苛,僧人竟無法“正常接待”

李叔同 佛教 青島 上海 唐三藏 瑞士 福建 孫悟空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2019-04-09
弘一法師受邀來青講法,行為習慣太嚴苛,僧人竟無法“正常接待”

1937年春夏之交,受首任湛山寺方丈倓虛法師的盛情邀請,作為"律宗"嫡傳的弘一法師,在夢參法師的護持之下,從福建漳州由海路途經上海,來到有"東方瑞士"之稱的青島,向此處的佛門弟子傳播律學精要。這是弘一法師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來青。這裡從弘一法師在湛山寺的幾個細節,來看大師持律精嚴的表現。

1937年5月20日,弘一大師與隨行的三位門徒,以及沿途護持的夢參法師一起,在青島大港碼頭離船登岸。由於臨行前,弘一大師要求青島不要舉行什麼歡迎儀式,因此在碼頭迎候的只有幾位湛山寺僧人。

當弘一大師踏上岸邊時,大家不僅驚訝讚歎。弘一法師身上是陳舊的布衣長褲,外邊一件海青僧衣,赤腳草鞋,手持念珠,隨身別無長物,只一個麻布包袱。他登岸之後,與迎候人員簡單問候,表示感謝,別無多言,即隨眾前往寺院。

弘一法師受邀來青講法,行為習慣太嚴苛,僧人竟無法“正常接待”

到了湛山寺,僧人將弘一法師及隨行人員引導至後院休息處,這是寺院專門為迎接高僧到來修建的僧舍,五間連排的寬敞房屋,稱為"五間房"。弘一法師拒絕了這個房間,他對眾人說,世俗之人追逐名利財富、珍饈美味,其實簡衣薄衫、粗茶淡飯,一樣可以溫飽。佛家沒有分別心,只有眾生平等。在他的堅持之下,寺院方丈倓虛法師就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宿舍東邊房間,弘一法師才住了進去。

後來眾人才知道,弘一法師隨身的麻布包袱,裡面竟也沒有什麼貴重物品,解開扎口的麻繩,只有一領破舊的僧袍褲襪,一雙補丁布鞋,一把油紙傘,細心包裹的只有幾卷律學經書。這就是一代高僧的全部財產。全沒有如今某些"高僧"的排場,飛機歐美、豪車接送,前擁後抱、錦衣秀食,還要信口開河愚昧眾生。

在供應飯食的時候,湛山寺僧人又遇到了"問題"。當時負責接待的僧人,知道弘一法師的習慣,又知他身體不好,在飲食上也想了不少辦法,為他準備的是普通而精緻的飯菜,四碗素菜一碗飯。收拾碗筷時,發現弘一法師分毫未動。次日,只好減質增量,弘一法師還是沒動筷子。

弘一法師受邀來青講法,行為習慣太嚴苛,僧人竟無法“正常接待”

佛家講究"過午不食",這大師都餓了兩天兩夜,僧人急了,只得去稟報倓虛法師,為弘一大師改為最普通的供應——僧人大鍋菜。弘一法師這才開始進食。負責護持的僧人發現,大師每次用齋,都非常節儉,用餐完畢之後,要用淨水把飯碗衝一下,然後把湯汁喝掉,這樣就避免了飯菜的浪費。由於弘一法師的這些日常習慣,寺院裡始終沒有機會特別款待他。

據倓虛法師回憶,弘一法師在外人看來,是"性情古怪而很有原則"的,"愈是權貴人物,他愈不見,平常學生去見,誰去誰見,你給他磕一個頭,他照樣也給你磕一個頭。在院子裡兩下走對頭的時候,他很快的躲開,避免和人見面談話。"

弘一法師有散步的習慣,從山門步行直到海邊,在海岸礁石上瞭望遠處,靜靜的與天地作冥想溝通,每當有所領悟,欣喜之情流露表面。當年的一片荒灘,法師行經的小徑,早已被光怪陸離的高樓大廈掩蓋,海岸還是海岸,只是面對日日斑斕的燈火璀璨,後人再無法靜心了。在湛山時,很多僧人知道弘一法師會在固定的時間經過,就在那裡恭候,想要當面向大師請教。但是弘一法師除了升座弘法之外,不喜與人私下交流,隨身只有護持夢參法師。每次弘一法師經過,見到有人等候,往往掉頭就回去,迴避的次數多了,竟不再出門散步。

弘一法師受邀來青講法,行為習慣太嚴苛,僧人竟無法“正常接待”

來到湛山寺的主要任務,是"講演律法"。作為律宗的繼承人,弘一大師在湛山寺為眾僧開示的主要課題,基礎的內容就是"律己"和"息謗"。在"律己"這個題目中,弘一法師說,學"律"的人,先要做到律己,而不是拿這些戒律去"律人",這樣既不能讓別人信服,更難以自我精進。在"息謗"中講道,息謗之法在於"無辯",面對各種謗言,"無聲"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因為誹謗是辯解不清的,所謂"越描越黑"。

戒律不是簡單而表面化的行為約束,降服自己的本心,才是"戒律"存在的意義。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人的心理在外在的表現。降服不良的行為舉止,就是止息不良的念頭,這就是持戒的關鍵。弘一法師反覆告誡,這兩樣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律己",必須要牢記。

弘一法師在湛山寺的這些日子,他的日常習慣和行為舉止中,包括行動、飲食和起居坐臥,許多都是八關戒齋的內容。八關戒齋是一日一夜受持,齋戒日在每逢陰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月底末兩天,一共有六天,稱為六齋日。《佛說齋經》中說:"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為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按照佛教的說法,持戒一日,就有一日的好處。那麼這八關齋戒,都有什麼內容呢?這裡簡略介紹。

弘一法師受邀來青講法,行為習慣太嚴苛,僧人竟無法“正常接待”

首戒"殺生"。佛教把造殺業看作是極重的罪過,尤其認為"殺戒以殺人為重"。從日常來看,殺人畢竟是很罕見的事情,但是為了飽口腹之慾,而造成豬牛羊等動物的宰殺,以及無意中造成的蟲蟻傷害,都算是犯了"殺生戒"。所以,唐僧有句話總是掛在嘴邊,祭賽國掃塔時對孫悟空說過,叫做"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照燈。"

次戒"竊盜"。不告而取謂之盜,佛教所說的盜,也並非完成盜竊行為這麼簡單,而是包括了行為、動機和價值等多個方面來確認是否犯戒。具體來說,有六個條件,他物(別人的東西)、他物想(知道非己所有)、盜心(動機預謀)、興方便取(尋求完成的方法)、值五錢(達到一定的數額,"五錢"即為重罪)、離本處(盜竊成功帶走)。按照佛教的解釋,無論什麼原因,都不能成為偷盜的理由,只能乞討獲得別人的物品,才是合理的。

三戒"邪淫(非梵行)"。佛教把非"合法夫妻"之外的男女關係,一律看作是"邪淫",是非常罪惡的行為。不過佛教對於在家的弟子(居士),還是允許可以有正當夫妻生活的。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父母的生日、祭日等等,這些重要時間是不被允許的,否則也是犯戒。

四戒"妄語"。虛偽不真實的語言,叫做妄語,如今的世界可說是妄語橫行,赤誠君子如鳳毛麟角。虛假言語(包括文字)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會深入人的思維,並隨著不同理解的解讀,產生更大的影響。八關齋戒認為,只要存了欺騙的內心,傳遞到了對方的腦海裡,無論是否達到了目的,都是破了妄語戒的。

五戒"飲酒"。飲酒的戒條,是佛教各乘各宗通用的戒律。酒這個東西,比佛教的產生更早,它本身是沒有罪惡的,"酒戒"的設立,是為了預防飲酒之後造成的各種犯戒,即"酒能亂人心性"。《水滸傳》中有著名的一折,叫做花和尚醉打山門,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如果認為"飲之有度,不及亂性"的看法而貪戀杯中物,也是有違戒律的。

六戒"著香華鬘,香油塗身,歌舞倡伎,故往觀聽"。"著香華鬘",泛指衣飾裝扮的華貴庸俗,狹義上的各種首飾、戒指、配飾甚至手錶等等,都屬於這個範圍。"香油塗身",泛指在身上塗抹香粉、香料,包括香皂、香膏、香水等各種香品,用香料塗身是持戒不淨的象徵。"歌舞倡伎",指的是各種娛樂活動,作為調節世俗生活氛圍的東西,也是在禁止之列的。"故往觀聽",有點像今天說的扒門縫、聽牆根,故意去聽別人的隱私和談話,這裡也包括去看街頭巷尾、家長裡短的熱鬧,途徑某處而駐足觀聽也是犯戒的行為。這一條,其實是把沙彌戒其中的兩條合為一條,也有的八關齋戒是分開的。

七戒"坐臥高廣大床"。什麼是高廣大床,淨宗九祖有"八不道人"之稱的蕅益大師在《沙彌十戒威儀錄要》中解釋,"床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掛空",過了這個限度就叫做"高";"可容身轉側",超過這個限度就叫"廣";同時超過高和廣的限度,就叫做"大"。這一條是要求持戒者淡泊物質享受,提升精神境界。另外,高級華貴漂亮的床,也屬於此列。

八戒"非時食"。八關齋戒,前面七條都是"戒",只此一條是"齋戒"。非時食,簡單來說,就是在不應該進餐的時候吃飯,什麼是非進餐時間?佛教的說法是"過午不食",午後除了飲水之外,不再吃東西了,這樣整個人都會非常清爽,妄想雜念也會減輕,當然也不會變成大胖子。因此,並非只有茹素,過午不食也是"持齋(戒)",而且後者更為重要。但是這一條,估計咱們的二師兄,是很難做得到了。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皆屬原創,靈感來自參考資料、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

部分圖片、參考資料取自互聯網和相關書籍,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