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到《我的 1997》

——對話四川新華髮行集團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總製片人張小紅

□本報記者 楊琳 肖姍姍

老班底搭配新導演

記者:《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所以將該劇中的演員重新集結,拍出這部《我的1997》,是希望能延續輝煌?

張小紅:先說這個劇的年代,其實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也是比較重疊的,這些年輕人他們拍過《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再次演繹那個年代,我覺得他們會比較理解那個年代一些,表演上的感覺也會找得比較準一些。其實不只是演員,我們的美工也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的美術老師。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他曾經做了很多案頭工作,所以在這個戲裡他能重現很多重要場景。比如,雖然不是鄧小平他家的那個院子,是一般北京人家裡的院子,但他對那段歷史的研究是足夠的,出來的效果它就是真實的。大家都上手快,表現就會更到位,那麼出來的效果就更好。

記者:編劇也還是之前的?張小紅:對,張強老師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三個編劇之一,所以張老師對香港迴歸這一段歷史的資料收集足夠多,足夠細,也醞釀了很久,決定就寫個小人物勵志成長的故事。

記者:那為何沒有選擇同一個導演呢?

張小紅:因為我覺得畢竟不是完全一樣的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講的是一個領袖人物,而《我的1997》是小人物的一個奮鬥史,從製片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還是要有所區別,因為每個導演有每個導演的風格。我不想讓人感覺到它又是延續的一段。我覺得兩個不同的導演會表現出對那個年代不同的詮釋。再有一個,有香港的戲,王偉民導演年輕一些,再加上他有一些留學的經驗。所以我覺得他對內地以外的生活會了解、熟悉得更多一些。

劇中故事有原型

記者:整個劇情是有很多條線索的,那麼怎麼來選擇這個故事?故事中有原型人物嗎?

張小紅:我們看了很多書,的確是有原型的。我們找了一些資料和案例來看,包括回憶錄和記錄那些人成長的東西。

記者:意思是,劇中有真實存在的名人影子?

張小紅:這個我不能說,涉及劇透了。

記者:人物設定本來是香港人,到了大陸,然後又跑回香港去,再到大陸來……一個反覆的過程,為什麼有這樣的人物設定?

張小紅:考慮人物的合理性,主人公要跑到香港要有他的合理性在裡面,而且也為了結合香港和內地很久以來的血親血緣關係,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所以就設定了巫剛老師演的那個人物,當年剛解放的時候愛國青年回來建設祖國,他的弟弟就留在香港了,他選擇建設新中國,他有一顆愛國之心,這樣的人物設定就比較好。還有印小天演的男主角,因為誤傷了女朋友的哥哥,作為一個知青,不得不選擇逃港……這些人物設定看上去很糾結,其實都是為了製造一個不得已的情形。

項目儲備功夫足

記者:這個題材,很多人都會想到在20週年的時候來做,為何最終由華影文軒拿下?

張小紅:一個項目能夠被選擇,很大的因素是前期準備要用心。電視臺的選擇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眼光是很銳利的,如打磨得不好的話,不會被選中。我們在項目儲備上還是下了很大功夫,希望找到好的平臺開展合作,我們是做出版的,所以項目儲備是比較多的。此外,我們很幸運,其實關於香港迴歸,總局推薦的一共有四部作品,但最終央視覺得我們這個作品更加貼切,因為我們是講內地和香港之間共同為迴歸做出努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