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七十餘城卻面臨烹殺,降軍要他幫忙即可放他一馬,他卻說不幫

當秦始皇去世後,苦秦久矣的天下蒼生終於掀起了反抗的浪潮。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各家旗號不一而足。在這當中,除了耀眼的西楚霸王,還有在當時不甚起眼的劉邦。不過,最終奪取天下的卻是劉邦。這一結果肯定是少不了他帳下的謀士、將領,他們有如韓信、英布、蕭何等人。這其中,有一人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通過遊說之法,為劉邦立下眾多功勞。這人是劉邦的謀士酈食其(讀音比較特別:lì yì jī)。

拿下七十餘城卻面臨烹殺,降軍要他幫忙即可放他一馬,他卻說不幫

▲影視劇中的項羽

酈食其自小喜愛讀書,可是因家境貧寒,智謀都深藏於腹中無處發揮。早年為了謀生,他只能作一名看門的小吏,以勉強維持溫飽。就這樣他度過了人生中的大部分歲月,直到六十多歲時,他遇見了劉邦。在展現出自己不羈的氣勢後,酈食其博得了劉邦的信任。當然,大器晚成的他也確實不負所托。投入劉邦帳下後,他多次用遊說之法,替劉邦拿下了城池。在最後一次遊說中,他更是僅憑一張嘴,便拿下了七十餘座城池。不過,也因為這一件事,他落得了被人下鍋烹死的結局。那麼,事情到底是怎樣的呢?且看下文道來。

拿下七十餘城卻面臨烹殺,降軍要他幫忙即可放他一馬,他卻說不幫

▲影視劇中的酈食其

自秦亡後,項羽以霸主之名分封諸侯。公元前206年,楚義帝遭項羽所殺。劉邦藉此號召天下王公諸侯反楚。經過多次交鋒後,雙方各有勝負。但是在次年的彭城之戰中,劉邦與諸侯的五十萬聯軍被項羽三萬兵馬大破。在這種局勢下,劉邦不得不重新規劃戰略。與麾下的謀士商議過後,劉邦打算加強對北線的攻勢,並將希望全數寄託在韓信身上。

公元前204年,韓信受命攻打齊國。但在到達平原(今山東平原縣東南)後,韓信停止進軍並駐紮於該地,遲遲不行動。劉邦長期處在被動局面,見到這一情景心裡難免感到焦慮。酈食其為了打掉劉邦的不安,向劉邦提出建議:一路進兵佔領滎陽,自己則出使遊說齊國,如此一來才能掌握主動權。

拿下七十餘城卻面臨烹殺,降軍要他幫忙即可放他一馬,他卻說不幫

酈食其的謀略無疑是正確的。只有佔據了滎陽這一糧倉,控制太行山等戰略要地,才能讓眾國見到漢軍克敵制勝的態勢,才讓見風使舵的傢伙歸降。另一邊,由於齊國的實力較為強大,且佔據地勢之利。要出兵攻打的話,劉邦的軍隊必然有較大的損失。看穿了背後的利害關係,酈食其才向劉邦獻出此計。

得到劉邦的同意後,酈食其很快就來到齊國並參見了齊王。在酈食其見在宴會上就做後,就向齊王談起了當下的局勢。並且,毫不客氣地說是隻有劉邦才能奪得天下。經一系列的談話,齊王有了歸降的意思:他撤掉了所有城池的守備,並且向韓信送去書信請他收兵。

拿下七十餘城卻面臨烹殺,降軍要他幫忙即可放他一馬,他卻說不幫

▲影視劇中的韓信

韓信在接到酈食其的書信後,打算就此收兵。此時韓信的謀士蒯(kuǎi)通卻說:"將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有今日的成就,酈食其雖然說勸服了齊王,但齊王並未投降,而且漢王也沒有讓將軍退兵呀?再者,將軍用了一年多時間才打下五十多座城池,而酈食其用三寸不爛之舌就收了七十多座城池……"隨後,這人還暗示韓信還比不上一個儒生。韓信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此事欠妥,蒯通又表示功勞不搶就讓酈食其搶了。

拿下七十餘城卻面臨烹殺,降軍要他幫忙即可放他一馬,他卻說不幫

蒯通的一番話語引起了韓信的妒忌心理。於是韓信再次出兵齊國,不過這一舉動無疑是讓酈食其陷於險境。情況亦果真如此,齊王聽聞戰端又起,憤怒地找酈食其,認為他出賣了自己。並表示,除非酈食其趕緊讓韓信停手,否則他就死定了。酈食其又寫了封信給韓信,這是他最後的寄託,如果不成功,自己就要葬身於齊國了。

拿下七十餘城卻面臨烹殺,降軍要他幫忙即可放他一馬,他卻說不幫

▲影視劇中酈食其被殺前的場景

韓信收到信後,又流露了收兵的意思,蒯通又慫恿道:此時已經無法回頭了。如此一來,韓信又加緊了攻勢。這下,酈食其真的沒救了。齊王看到此形勢,更加憤怒,便說:"如果你能阻止漢軍的攻勢,我還能饒你不死"。誰知酈食其回覆道:"幹大事業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我不會替你去遊說韓信的"。就這樣,氣憤的齊王把他丟進油鍋活活烹死。可以說,酈食其死時極其痛苦。

韓信和蒯通兩人出於掙功的目的,導致酈食其慘死,可以說是這二人抹不去的汙點。但是,也不能說劉邦與此事毫無關係。在此,不得不嘆息一個極具口才的謀士落得如此下場。可以說,有時候史書中記載的人和事以及背後的糾葛,或許比文學小說更令人震動。

參考資料:

《被韓信爭功"逼死"的謀士酈食其》·熊劍平

《史記·列傳第七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