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共和國的功臣

歷史 吉網 吉網 2017-08-07

《通化日報》於2014年5月8日開設“通化老兵”專欄,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通化老兵進行宣傳報道,到目前為止,已經宣傳了90位老兵。這些老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戰功卓著;榮耀凱旋後,或解甲歸田,或登上講堂,或在機關工作,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讀了這些老兵的事蹟,心靈受到震撼,他們是共和國的功臣,是當代最可愛的人。

學習老兵在革命戰爭需要時,勇敢走進部隊,衝上戰場

戰爭,是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武裝鬥爭。革命戰爭就是被壓迫民族、國家、階級,用武裝暴力手段奪取政權,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這些老兵,他們在革命戰爭需要時,勇敢地走進部隊、衝上戰場,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而奮鬥。1946年,我東北民主自治軍在黑龍江省樺南縣徵兵,16歲農民馬守忠便去報名參軍,因為年齡小未被批准。第二年,馬守忠又和哥哥一起報名參加了縣大隊,後來轉入東北民主聯軍,實現了參軍的願望。馬守忠參軍後,在解放戰爭中傳奇故事飛南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負傷大戰美國兵,在和平歲月中發揚傳統立新功。1907年出生的集安市清河鎮的農民宮德祥,參軍時已40歲,早已娶妻生子。1947年8月,東北解放戰場上我軍急需補充兵員時,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參軍。1950年10月,宮德祥所在部隊開往朝鮮戰場的途中路過自己家門口,宮德祥的家人站在路邊尋找著三年不見的親人。當看見宮德祥走過來時,岳母踮著一雙小腳快步陪著女婿行軍在公路上,媳婦和女兒也一直陪著。就這樣,宮德祥帶著親人的囑託,帶著祖國的期望雄赳赳地跨過鴨綠江。

學習老兵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安排,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

這些老兵參加革命時,很多都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到了部隊這所大熔爐經過學習鍛造,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革命戰士。

鞠正中,1932年出生於臨江縣八道江。1946年2月23日東北軍政大學在八道江招收學員時,鞠正中報名參軍了,成了第九期學員。到了部隊後,因為他年齡小,學校沒有安排他入學,而是讓他當了通訊員,1947年又將他從軍政大學調到哈爾濱衛戍區警衛營給黃華清當警衛員。1948年又調他到松江軍區護士學校學習。學習期間,他被評為學習模範,畢業後做了護士長。長春解放後,我軍組建了第一支坦克部隊,鞠正中又當上了坦克兵。1954年5月從朝鮮回國,1960年調到通化軍分區做民兵培訓工作,1966年從通化軍分區轉業到通化市工作。

李光淑,1932年生於柳河縣,1946年秋,她和50多名朝鮮族同學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1948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東北全境,部隊決定將女兵和身體弱的男兵派到地方工作隊。李光淑雖然想不通,但經過首長做思想工作,她接受了新任務,打起揹包到海龍縣委報道了。她先在永勝小學當老師,並於1950年5月入黨,9月調到縣文教局工作,1958年獲准到吉林師範大學政治系學習,1962年畢業後被派到輝南縣委黨校擔任理論教員,1978年又調到通化廣電局工作,直到離休。

學習老兵不為名、不為利,默默奉獻精神

“通化老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報效祖國;回到地方,仍然不為名、不圖利,默默奉獻。1948年,樑慶德從山東文登縣一參軍就趕上淮海戰役。戰鬥中,他榮立了一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戰爭結束後,樑慶德復員回到老家文登縣務農。1962年來到通化市鴨園鎮向陽村,他在辛勤耕耘莊稼的同時還幹著打鐵、做薄鐵等手藝活兒。

參加過渡江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宋立良,參軍3個月入黨,在部隊7次榮立戰功,每次評功時,戰友們給他的評價都是勇敢殺敵,能吃苦。回到農村後,他以共產黨員的身份積極參加新農村建設。他樂觀向上,覺得今天的好日子裡也有他的一份貢獻。1948年參軍、1963年轉業到山城鎮福利院工作、1964年調到地區物資部門工作,直到1988年離休的李廣平,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老實忠厚的人,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個6次榮立大功,4次榮立三等功的功臣。他在地方工作25年,從未向單位提出過任何要求。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對黨的忠誠,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完成了犧牲戰友們未盡的事業。

抗美援朝老兵於泉,在戰場上立大功一次。在第二次戰役中,於泉左臂被炸掉,左面頰頜骨炸碎,左肋骨炸斷數根。回國後經過治療養傷,1958年轉業到通化市教育系統工作,1993年8月於市環保局離休。

老兵,承載著時代的使命,用熱血和生命凝練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需要我們子孫後代永遠銘記,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