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


在雄安新區雄縣鄚州鎮境內,有兩座幾千年歷史的老城遺址——鄚州、古州

1

古州城, 位於鄚州鎮古州村東,距今四千餘年,古時稱顓頊城。據《古國名志》載:[鄚在周時為燕附庸];據《一統志》記載:[顓頊城在鄚州東北三裡,顓頊所造,今呼為古州,即古鄚縣城也]。古州處於古代濡水、易水諸河彙集東折入渤海之地,水陸交通極為發達。城址呈不規則圓形,周長十里二十八丈,城牆高三丈,寬九丈,設六門、六關、六橋。故又稱六仙城、仙城、玉帶城。現遺址直徑約1500米,城牆最高處約8米,現僅存東南、西南5段。


"


在雄安新區雄縣鄚州鎮境內,有兩座幾千年歷史的老城遺址——鄚州、古州

1

古州城, 位於鄚州鎮古州村東,距今四千餘年,古時稱顓頊城。據《古國名志》載:[鄚在周時為燕附庸];據《一統志》記載:[顓頊城在鄚州東北三裡,顓頊所造,今呼為古州,即古鄚縣城也]。古州處於古代濡水、易水諸河彙集東折入渤海之地,水陸交通極為發達。城址呈不規則圓形,周長十里二十八丈,城牆高三丈,寬九丈,設六門、六關、六橋。故又稱六仙城、仙城、玉帶城。現遺址直徑約1500米,城牆最高處約8米,現僅存東南、西南5段。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


在雄安新區雄縣鄚州鎮境內,有兩座幾千年歷史的老城遺址——鄚州、古州

1

古州城, 位於鄚州鎮古州村東,距今四千餘年,古時稱顓頊城。據《古國名志》載:[鄚在周時為燕附庸];據《一統志》記載:[顓頊城在鄚州東北三裡,顓頊所造,今呼為古州,即古鄚縣城也]。古州處於古代濡水、易水諸河彙集東折入渤海之地,水陸交通極為發達。城址呈不規則圓形,周長十里二十八丈,城牆高三丈,寬九丈,設六門、六關、六橋。故又稱六仙城、仙城、玉帶城。現遺址直徑約1500米,城牆最高處約8米,現僅存東南、西南5段。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


在雄安新區雄縣鄚州鎮境內,有兩座幾千年歷史的老城遺址——鄚州、古州

1

古州城, 位於鄚州鎮古州村東,距今四千餘年,古時稱顓頊城。據《古國名志》載:[鄚在周時為燕附庸];據《一統志》記載:[顓頊城在鄚州東北三裡,顓頊所造,今呼為古州,即古鄚縣城也]。古州處於古代濡水、易水諸河彙集東折入渤海之地,水陸交通極為發達。城址呈不規則圓形,周長十里二十八丈,城牆高三丈,寬九丈,設六門、六關、六橋。故又稱六仙城、仙城、玉帶城。現遺址直徑約1500米,城牆最高處約8米,現僅存東南、西南5段。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2

鄚州城,位於鄚州村北,始建年代文獻無載。據《史記》記載:鄚為古國名,建於周朝,為燕國附庸。戰國時期趙滅中山國之後,曾一度屬趙國。趙惠文王五年(公元前294年)與燕鄚易。鄚復歸燕。東漢置縣。唐景雲二年(711年)設鄚州。該城為長方形,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1000米,為土築。現北城牆保存較好,城門位置可辨,東西牆各殘存一段,南牆無存,僅存乾隆年間所建磚砌城門樓,高5.07米,寬4.47米,門額書“欽慕迎薰“四字。


"


在雄安新區雄縣鄚州鎮境內,有兩座幾千年歷史的老城遺址——鄚州、古州

1

古州城, 位於鄚州鎮古州村東,距今四千餘年,古時稱顓頊城。據《古國名志》載:[鄚在周時為燕附庸];據《一統志》記載:[顓頊城在鄚州東北三裡,顓頊所造,今呼為古州,即古鄚縣城也]。古州處於古代濡水、易水諸河彙集東折入渤海之地,水陸交通極為發達。城址呈不規則圓形,周長十里二十八丈,城牆高三丈,寬九丈,設六門、六關、六橋。故又稱六仙城、仙城、玉帶城。現遺址直徑約1500米,城牆最高處約8米,現僅存東南、西南5段。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2

鄚州城,位於鄚州村北,始建年代文獻無載。據《史記》記載:鄚為古國名,建於周朝,為燕國附庸。戰國時期趙滅中山國之後,曾一度屬趙國。趙惠文王五年(公元前294年)與燕鄚易。鄚復歸燕。東漢置縣。唐景雲二年(711年)設鄚州。該城為長方形,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1000米,為土築。現北城牆保存較好,城門位置可辨,東西牆各殘存一段,南牆無存,僅存乾隆年間所建磚砌城門樓,高5.07米,寬4.47米,門額書“欽慕迎薰“四字。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兩大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