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老城牆”

歷史 中國江蘇網 2017-06-10
鹽城“老城牆”

復古城牆—瓢城

鹽城的古城,城牆高兩丈三尺,城基寬兩丈餘,城周長七裡六十七丈,東西直徑略長,有二里一百零八丈,南北略短,有二里九十丈。初築城時,開三個門,東為朝陽門(今國貿大廈附近),西為安泰門(今勝利劇場附近),北為拱斗門(今鹽城中學西門附近)。楊瑞雲任鹽城縣知事時,增開南門,名迎黃門(今陸公祠南)。後將此門閉了,向西幾十步,新闢一南門(今解放路小學附近)。民國23年(公元1934年),在西門和南門之間,增闢新西門(今軍分區招待所附近),因城牆東闊西狹,形似瓢,又稱"瓢城"。古鹽城在鹽場環抱之中,四周河道縱橫,白浪滔滔,登上城樓,舉目四望,確有乘瓢浮水之感。繞城一週,唯南門有樓,故騷人墨客,喜結伴遊南門,登樓觀景,借景抒懷。清人高岑題《楊樓翠靄》詩云:

何處堪為結伴遊?楊家勝概解疆侔。

馬嘶綠野疑無路,人語紅欄忽有樓。

四壁煙雲渾似畫,一天蒼翠碧於油。

登臨擬奏霓裳賦,馬到丹霄最上頭。

《鹽城縣誌》關於老城牆的記載:“唐以前,鹽城久無城邑。宋紹興至乾道元年,曾三次修固土城”、“明永樂十六(1418)年,為防禦倭寇騷擾,將原土城改建為磚城”、“磚城城牆高、寬均為2丈3尺,周長7裡67丈。城池東西長2裡108丈,南北長2裡90丈。城頭上設有城垛,垛中有一方孔,供防衛、射箭之用”。而對於老城牆的毀損,也有專門載述:“抗日戰爭初期,鹽城屢遭日機轟炸。為便於疏散人員,民國縣政府通知各區派工,於1939年4月拆除了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