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歸國途中,營長王學文不幸中彈為國捐軀

歷史 宿遷網 2017-04-19

宿遷網訊(記者 孫軍賢)1932年,陸眾出生於現宿遷高新區陸莊村,兄弟姊妹9人。1949年,受哥哥影響也報名參軍,加入第三野戰軍30軍88師,參加解放上海戰役。1950年,他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1951年底回國。1970年,復員回到宿遷工作。1991年,從縣級宿遷市燃料公司退休後,依舊發揮餘熱,2004年參加宿豫區老幹部局夕陽紅報道組,2011年出版並收錄自己60多篇文章的文集。同時他還加入到關心下一代傳統教育宣講團工作中去,經常為中小學生做愛國宣傳報告。

雖已是耄耋之年,但陸眾精神矍鑠,每天依舊到市區運河4號橋下跳舞健身,風雨無阻。“現在這日子過得真的比蜜還甜,國富民強,然而我卻常常會想起當年出生入死的戰士們,特別是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們。而1951年抗美援朝回國途中,不幸被炸彈擊中而犧牲的營長,更是我這輩子永遠不能抹掉的記憶。”老人眼睛溼潤道。

1949年5月解放上海後,陸眾所在部隊開赴崇明島準備渡海作戰,誰知1950年美國發動朝鮮戰爭。陸眾所在的88師與當年11月進入朝鮮,參加二次戰役。在此次戰役中,志願軍克服零下40攝氏度嚴寒,奮勇作戰,如天兵天將般突然包圍敵軍,把美軍王牌———陸戰一師打得焦頭爛額。敵軍敗退,志願軍又一鼓作氣,餓著肚子把美軍趕到漢江以南。

1951年初冬,朝鮮大地已是銀裝素裹。志願軍開始調整戰略,同美帝國主義開始做持久戰。作為骨幹分子,陸眾奉命調回國內接受培訓。到達集中地點,他趕到指定的教導團文化營報到。在林間草棚裡,王學文營長接待了他。初次見面,陸眾就感到營長幹練沉穩,待人平和。

歸國途中主要害怕敵機空襲,為此大家行軍路線儘量避開公路,利用夜幕在山間小道前行。只要安全通過陽德敵機封鎖線,就能順利回到祖國。因害怕女生區隊出事,營長特意將她們調到全營前面,由他直接指揮。夜間11時許,大家緊繃神經,大氣不敢喘,一個跟著一個快步前進。

10多天過去了,雖然很多戰友腳上起泡,但大家情緒高漲,就連兩個女生區隊也無一人掉隊。當接近陽德大橋時,敵機突然從山後出現,扔下子母炸彈。隨著一聲巨響,大家匍匐在地。前面卻傳來嘈雜聲,還沒弄清情況,隊伍又快速前進。經過事發地點,這才獲知營長不幸中彈犧牲。戰友們不忍心把他遺體留在異國他鄉,就用擔架抬回國內,安葬在丹東烈士陵園。

“部隊回到國內修整後,隨即開赴煙臺、威海,執行守衛海防,建設國防任務。”陸眾告訴記者,王學文營長後來被追為烈士,他和戰友希望以後能親自到丹東烈士陵園祭拜他,遺憾的是因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前去。“王營長雖然犧牲了,但他始終在我心中。在後來不同工作崗位上,我始終遵循王營長的教誨,兢兢業業做好每一份工作,不能愧對為國捐軀的戰友們。”陸眾深情地說道:“轉眼間幾十年過去,現在年紀大了,雖然不能到他墓前祭掃,但我會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