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中國道路是條前人未走過的新路'

歷史 世界歷史 蘇聯 環球網 2019-09-19
"

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有媒體專題報道了近14億人都能用上電的中國奇蹟。40歲以上的中國人如果出身農村,相當大一部分應該有在煤油燈旁苦讀的記憶。“電燈電話、樓上樓下”,曾是幾代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所有中國人都用上電燈這個中國奇蹟,不僅折射出70年來億萬中國人民風雨兼程的勤勞與忍耐,也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初心和擔當。

讓近14億人全民用電,中國為什麼能?“哪怕是1戶人家,也要架18根電杆為1戶供電,100年無法回本”。這種不計成本的“傻”事,恰為我們探尋中國道路的實質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導引。儘管對什麼是現代化存在普遍性描述,但無論是通往現代化的道路還是現代化的形態,都存在個體特殊性的一面。中國道路是通向現代化的一個典型樣本,新中國70年來的探索之所以表現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因為它預設和貫徹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價值規定,架18根電杆為1戶供電的故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探討中國道路,如果脫離社會屬性分析,就會失去對中國道路特點和優勢的把握,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我們幹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裡的四化同我們腦子裡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裡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中國道路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接續探索的結晶。理解中國道路,首先需要正確評價前40年的歷史探索。中國道路之所以成功,一方面在於前40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構築的物質基礎與制度基礎;另一方面在於中國共產黨對這一時期經驗教訓的汲取。

理解中國道路,其次還需要聚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個核心課題的探索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在“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正確路線的指引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改革的主攻方向。回頭看,在蘇聯解體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嚴重低潮的情況下,中國為適應以資本主導的全球化作出了引入市場經濟、加速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安排,這個安排絕不是一個完全配合與適應資本邏輯的過程,在建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恪守著社會主義的價值底線。

理解中國道路,還不能離開對中國未來追求的審視,這一點不僅具有價值導向功能,也是規範和完善中國道路的內在環節。日本共產黨前總書記不破哲三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路”,很顯然,隨著這條道路的逐步完善,一種新的文明類型正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在中國道路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從自辯到自信的歷史性轉換已經悄然開啟。關於中國道路的歷史評價,需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一方面,中國道路的探索仍然處於進行時態,道路自信並非意味著中國道路已經盡善盡美。我們是依據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有的學者在肯定性的基礎上,將現實性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這就不可避免地導向實用主義。另一方面,道路自信包含面對問題的自覺和勇氣。事實上,正是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與問題完善一道構成了中國道路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

70年的輝煌成就在促成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的同時,也再次激發起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未來的歷史籌劃和擔當。在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基本意旨中,推動理想與現實之間相互靠近是其中重要一環。中國道路蘊含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復興三重價值維度。探尋社會主義價值與實現現代化之間關係,貫穿於新中國70年民族復興的征途之中。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將更多精力放在現代化建設上,當前則更多考慮平等、公平等社會主義原則的呈現。“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十八大以來黨將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正是基於這一判斷的戰略安排。

達成這一目標,關鍵在黨。黨的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的內在關聯在於,只有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中國道路的探索才不會偏離社會主義軌道。要在現實生活中抵禦資本邏輯對價值判斷和權力邏輯的消極影響,黨需要更多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自我革命,這一革命的深刻程度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中國道路的完善程度與社會革命的深入程度。(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