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沁縣歷史由來

歷史 一民說 2017-07-17

沁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北部。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市的平遙縣接壤。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煤海中的綠地”、“北方水城,中國沁州”之稱,總面積1297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172205人(2010年),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6.2億元。

山西長治沁縣歷史由來

晉人消滅赤狄部落後,把地跨數縣的地區,封給晉大夫羊舌氏為食邑,名曰銅鞮邑。

晉頃公十二年,晉六卿滅掉羊舌氏族,將原地析為銅鞮、平陽、楊氏。

秦滅趙後,又將銅鞮析為涅氏、襄垣、谷遠四縣。

北魏時銅鞮屬幷州鄉郡。

隋初屬上黨郡,後將甲水縣(縣治在今南涅水村)部分劃歸銅鞮,轄境有增。

唐初改隸韓州,復置甲水縣,六年後分甲水歸銅鞮、武鄉。

宋初在亂柳石圍中(段柳村)建威勝軍,後曾改軍為州,不久又稱威勝軍。再後,升節鎮,改稱義勝軍,隸河東南路,領銅鞮、武鄉、綿上、沁源四縣。

元初稱沁州(遷現城址),隸晉寧路,領銅銅鞮、沁源、武鄉三縣。

明初改銅鞮入州,直隸山西布政司,領沁源、武鄉兩縣。

清沿明制,仍稱沁州。

山西長治沁縣歷史由來

民國初年廢州改縣,始稱沁縣,屬冀寧道。抗日戰爭開始後,為第三行政區所在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為適應戰爭需要,在縣東置路東辦事處。民國三十年(1941年),將沁東部分地區劃歸武東縣,同時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漳源縣,復歸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名未變,屬長治專員公署(後稱晉東南地區)。

1985年試行市管縣,沁縣屬長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