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李商隱經典五律《蟬》,第四句被後人譽為神句

引言

今天小樓要精讀的是李商隱的經典五律《蟬》,《唐詩三百首》中,一共選了李商隱五首五言律詩,《蟬》為第一首。

《蟬》是一首詠物詩,詩人李商隱借孤窮悲鳴之寒蟬,抒發自己窮困潦倒、漂泊無依的悲憤心情。

這首《蟬》是李商隱的經典名篇之一,清人朱彝尊譽其是“詠物最上乘”之作,詩中第四句還被錢良擇譽為神句。

解析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精讀李商隱經典五律《蟬》,第四句被後人譽為神句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撝撓,長吟悲鳴。”古人不知蟬吸樹液為生,以為蟬只飲露水,所以詩中說“難飽”。

首聯聞蟬鳴而起興,言蟬居高處,飲露難飽,因而發出悲鳴,但卻無人幫助,只是徒勞。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疏,蟬鳴稀疏。斷:蟬鳴斷絕。

頷聯承“恨費聲”而細言之。蟬不住地悲鳴,至五更將曉,蟬鳴越來越稀疏,幾欲斷絕,因為悲傷憔悴,蟬已無力悲鳴,然而,那碧綠的樹木,依然無動於衷。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薄宦:官職卑微。

梗猶泛:典出《戰國策·齊策三》:土偶人對桃梗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後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梗,指樹木的枝條。

蕪已平:荒草已經平齊沒脛,覆蓋田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

精讀李商隱經典五律《蟬》,第四句被後人譽為神句

頸聯將詩的主體轉到詩人自己身上來,說詩人自己官職卑微,卻像水中樹梗,四處漂泊,而家鄉故園,已經長滿芳草。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清,清貧。

最後,詩人將蟬與“我”對舉,蟬的“難飽”正與我的舉家清貧相應,蟬的悲鳴也警醒了我這個四處漂泊的小官。尾聯將詠物與抒情密切結合,並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賞析

1、李商隱的人生境遇

要體會這首詩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李商隱的人生境遇。

李商隱的人生境遇,可以用他的好友崔珏《哭李商隱》中的詩句“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來概括,而這種悲哀的根源,就是唐中後期的“牛李黨爭”造成的。

精讀李商隱經典五律《蟬》,第四句被後人譽為神句

唐中後期,朝臣因出身門第和政治觀點不同,結成黨派,互相攻訐。牛是指牛僧孺,這一派是科舉出身,門弟不高,他們主張加強科舉取士,撫慰藩鎮,以穩定政治局面。李是指李德裕,這一派多是出身於世家大族,他們主張加強門蔭取士,鎮壓藩鎮,以維護朝廷權威。兩黨互相排斥,黨同伐異。

李商隱十九歲時因文才而得到牛黨干將令狐楚賞識,引之為幕府巡官,李商隱家境清貧,出身低微,本就應是牛黨成員。但是,他二十五歲進士及第,第二年受聘於李黨的王茂元幕府,還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這樣一來,牛黨認為李商隱背信棄義,自然容不下他,而他本就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李黨也不受重視,所以一生只能輾轉各地當幕僚,無緣顯官,最後潦倒終身。

2、蟬的象徵

在古人心中,蟬是高潔之士的象徵。古人認為蟬棲息高樹,餐風飲露,不食葷腥,不染俗塵,象徵著志趣清高,品行高潔。初唐虞世南有詩《蟬》雲:“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這首詩中,蟬居高樹,“高”不僅指居處之高,亦寓意著品行清高。蟬居高樹,只飲露水,故而難飽,正如清高的人,堅持自己的原則,為世所不容,處境不佳。

在任何一個時代,堅持自己原則的人,往往都會受到他人的排擠,因為世人都在變通中獲取自己的利益,而你的堅持,就相當於在蔑視他人的行為。

清高之人不得所用,自然難免要發出悲憤之聲,就如難飽的蟬要發出悲鳴,但是世人會在意這些清高之人的言論嗎?顯然不會,就象那樹,它自碧綠,根本無視蟬的悲鳴。

精讀李商隱經典五律《蟬》,第四句被後人譽為神句

李商隱的這首《蟬》,以蟬自喻,以蟬之清高喻自己品德高潔,以蟬之難飽悲鳴,寫自己處境淒涼。

此詩詠蟬而不滯於蟬,詩的前兩聯寫蟬,明寫蟬,暗寫詩人自己,第三聯轉而寫寫詩人自己的處境,表明蟬我皆如此淒涼,最後蟬我合寫,詠蟬與抒懷結合,抒懷而又能切合於蟬,蟬我一體,不落痕跡,故清人朱彝尊譽其是“詠物最上乘”之作。

3、神句賞析

清人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評說:“(‘一樹碧無情’句)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就是說,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議,神得不能解釋,不能翻譯。

那麼,這句詩“神”在哪裡呢?

詩寫到蟬不住地悲鳴,悲鳴到憔悴欲絕,此時必須寫外界對蟬悲鳴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當然是來自於蟬所棲息的樹。

樹怎麼反映呢?李商隱下了“碧無情”三個字。

精讀李商隱經典五律《蟬》,第四句被後人譽為神句

碧是冷色,放在這裡本來就給人一種冷漠的心裡暗示,但是,一個碧字還不夠,情感衝擊力不夠大,比如,將這句詩改為“一樹猶自碧”,也能表達樹的冷漠,但是情感衝擊力不夠。

於是,李商隱在“碧”字後面加了“無情”兩字,無情不禁表達了樹的冷漠,還包含了蟬與詩人內心的控訴,這樣,蟬與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才顯得強烈無比。

明人鍾惺認為,“碧無情”三字冷極、幻極,點出了這三個字的藝術效果,這三個字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並不誇張。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80:李商隱《蟬》


參考書籍

張忠綱評註《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2014年版;

《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中華書局2005年版;

王景略《唐詩三百首全解》,中國華僑出版神2013年版;

《唐詩鑑賞辭典》(新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