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笑話李商隱作詩獺祭魚 清人說蘇軾黃庭堅個個都是獺祭魚

老街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唐代李商隱的唯美古詩《牡丹》怎麼賞析?


前言

李商隱寫牡丹的詩不少,以《牡丹》為題的詩有一首五律:

壓徑復緣溝,當窗又映樓。終銷一國破,不啻萬金求。

鸞鳳戲三島,神仙居十洲。應憐萱草淡,卻得號忘憂。

也有一首七律: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薰。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老街就簡單聊一聊這首七律《牡丹》的特點,順便說一說,為什麼有人笑話李商隱是“獺祭魚”。

一、被人笑話獺祭魚的李商隱

獺祭魚的意思是水獺常捕魚陳列水邊,看上去就像陳列供品祭祀一般。 宋·吳炯 《五總志》:"

唐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古人作詩文,喜歡羅列典故,特別是在對仗的時候,上聯用典,下聯也必須用典故,腦子不夠用,就必須翻書。唐朝有專門的類書,供讀書人查閱。李商隱作詩文的時候眼前擺滿了書籍備查,所以被人笑話獺祭魚。

通過這件事可以知道,古人並不一定就那麼博學聰敏,為了對對子、寫文章也是要藉助工具的。今天學者們寫論文更要獺祭魚,引用其他人的觀點時必須著名出處不得有誤,所以獺祭魚不可避免。

宋人笑話李商隱作詩獺祭魚 清人說蘇軾黃庭堅個個都是獺祭魚

二、獺祭魚其中一個目的是對仗

剛才說了古人非常注意的一件事:對仗時如果上聯用典,一般下聯也要用典。所以獺祭魚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對仗。李商隱曾經有一首詩記錄自己年輕學習詩賦的情景:

沈宋裁辭矜變律,王楊落筆得良朋。當時自謂宗師妙,今日惟觀對屬能。

後面兩句是自謙,他說自己年輕時跟隨令狐楚學習駢文,如今回憶起來似乎只學到了屬對之能而已。 屬對和對屬一個意思,就是詩文中的對仗。唐朝進士科考詩賦,賦是駢文律賦,詩是五言排律,都講究對仗。五言律詩除了首尾二聯,中間所有聯必須對仗。李商隱就是在令狐門下學會了駢文的精髓,所以才考上了進士,詩中雖然是自謙,但也有一點點對於老師的不敬。

李商隱這首七律《牡丹》前六句都是對仗的,我們分別解讀一下。

三、《牡丹》四聯簡析

1、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衛夫人對越鄂君,兩個人名相對,令孔子蒙羞的南子和招越人喜愛的美男子鄂君。

破題兩句對仗起,這一聯寫得意象重疊,有合掌之嫌。但是詩人是為了把牡丹比喻為不同姿態的美男和美女,從這一方面看非常巧妙。

2、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大垂手、小垂手都是舞蹈,所以玉佩會上下亂翻。折腰也是一種舞蹈,《西京雜記》:

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

這一聯看表面意思也合掌,上聯下聯都在跳舞,區別是後面三個字:雕玉佩--鬱金裙。上聯說了是杜丹的白色,下聯說了是牡丹的金色。物體比喻顏色,用意象表達詩意非常形象。

3、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薰。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西晉富豪石崇用蠟燭當作柴燒,這裡說不需要剪燭火,表示牡丹如火焰一樣靈動有生氣。用自然現象比喻實物,想象豐富,非常巧妙。荀令香爐,這是指杜丹的香氣自然孕育生髮,不需要像荀彧體香是靠外物薰香所得。《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可見荀彧之香氣濃郁,今天算是花樣美男了吧。

4、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尾聯不再對仗了,不過還是用了兩個典故,江郎才盡中的彩筆, 宋玉《高唐賦》中的神女。意思是我有江淹之才,寫這首絢麗無比的詩奉給我心中的“朝雲”。

從尾聯可以看出,前三聯是以其他物象比喻牡丹,最後一聯才發現,原來牡丹也是一個工具,用來比喻和襯托美人“朝雲”,此為“借葉襯花“法。有點像電影中的懸疑片,前面都是障眼法和鋪墊,結尾出人意料,原來是為了討美人歡喜。至於朝雲是誰,可能和《錦瑟》一樣是個迷了。

宋人笑話李商隱作詩獺祭魚 清人說蘇軾黃庭堅個個都是獺祭魚

四、人人都是獺祭魚,蘇東坡黃庭堅也不例外嗎?

作詩用典是正常現象,不過句句用典不停地掉書袋,未免讓人感覺到燒腦。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就直接譏諷以李商隱為宗師的“西昆體”,人人都是獺祭魚:

立門庭者必餖飣,非餖飣不可以立門庭。蓋心靈人所自有而不相貸,無從開方便法門,任陋人支借也。人譏“西昆體”為獺祭魚。

不僅西昆體如此,王夫之說蘇軾黃庭堅也不例外,只不過祭的魚不一樣罷了,沒有書本典故,就不會作詩了:

蘇子瞻、黃魯直亦獺耳!彼所祭者,肥油江豚;此所祭者,吹沙跳浪之鱨鯊也。除卻書本子,則更無詩。

王夫之譏刺蘇軾為"野狐禪也",對於蘇軾幾乎全面否定: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一失而為白樂天,本無浩渺之才,如決池水,旋踵而涸。再失而為蘇子瞻,萎花敗葉,隨流而漾。胸次侷促,亂節狂興所必然也。

王夫之對於蘇軾的偏見可謂根深蒂固了。

宋人笑話李商隱作詩獺祭魚 清人說蘇軾黃庭堅個個都是獺祭魚

五、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關於人人都是獺祭魚,蘇軾是“野狐禪、萎花敗葉”,自然是王夫之的一家之言。

王國維就很客氣,在人間詞話說告訴我們什麼是“隔與不隔”?用典就可能會讓讀者感覺“隔”,不用典或者用淺顯的典故就“不隔”。例如天蒼蒼,野茫茫,我們一聽就懂,此為"不隔";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 啥意思?如果不知道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和江淹“送君南浦”的典故,就搞不明白這兩句,這就是“隔”。

同樣一首詩,知識豐富的人就會“不隔”,知識淺陋一些的人或者在某一方面不擅長的人就會“隔”。我們今天學習數量化史地英,閱讀古詩詞有“隔”的感覺很正常,讓李白杜甫來看看幾何方程式,他們也一定“隔”。

所以詩一開始都是唱詞的時候,都不隔,都能聽懂,後來文人把詩變成了徒詩,不能唱了,越來越隔。於是詞出現了,然後以詩為詞的蘇軾詞風一起,後來的文人詞也聽不懂了,然後又有元曲。今天的流行歌曲也是這個道理,能聽得懂就流傳得廣,所以詞很多作者喜歡把詞寫得淺顯,例如“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

在看看李商隱的這首七律《牡丹》: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薰。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上面已經解析一遍了,能馬上回想起來其中的典故嗎? 是不是還感覺有一點點“隔”?

宋人笑話李商隱作詩獺祭魚 清人說蘇軾黃庭堅個個都是獺祭魚

結束語

詩詞是精煉到極致的文體,適當的使用典故可以令內涵更加豐富。一般來說,四句的絕句用典比較少,八句的律詩用典就非常普遍了。按照王夫之的說法,大部分五、七言律詩都是獺祭魚,辛棄疾的詞更是獺祭魚中的極品,很多詞作不看註釋根本看不懂他在說什麼,而蘇軾的詞幾乎小學生也能明白個八九不離十。

下面輕鬆一下,看一首有趣的詞,宋朝詞人李呂把李商隱的《牡丹》詩隱括成了一首《鷓鴣天》:

甲帳春風肯見分。夜陪清夢當爐薰。尋香若傍闌干曉,定見堆紅越鄂君。

雕玉佩,鬱金裙。憑誰書葉寄朝雲。蘭芽九畹雖清絕,也要芳心伴小醺。

@老街味道

理解錯了嗎?蘇軾《水調歌頭》裡的嬋娟不是月亮?

曹植智鬥曹丕 除了七步詩還有一首詩更是難上加難

古詩中楊柳是楊樹還是柳樹?楊花是什麼花?你能寫幾首詠柳詩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