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年輕森林培育“近自然林”'

"

2019年3月28日,乍暖還寒。

雄縣北沙口鄉東留官營村北已是一派火熱的造林景象。

這裡正是雄安新區2019春季造林8標段地塊造林現場,栽植好的法桐傲然挺立,生機盎然。

擘畫千年大計,“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筆。

先植綠、後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努力接續展開藍綠交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

“‘千年秀林’並不是說每一棵樹都能活上千年,而是通過尊重自然,給予樹木適當人工干預,形成一個自然衍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工作人員張亮告訴記者,森林如何延續千年,恰在於這種近自然的狀態。

“近自然”是“千年秀林”建設時遵守的第一準則。

許中旗介紹說,近自然育林理論引自德國,目前已在黑龍江、河北、山西、廣西等地引進推廣,效果明顯。

近自然育林,實際上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依託自然條件、藉助自然力量、模擬自然形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於自然、功能完備並能夠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育林理念和技術操作體系。

“我們主要採用平原造林手法,強調近自然理念,結合現狀承接規劃,構建以生態為主的多功能森林,營造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健康森林。”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生態事業部負責人董增巨介紹。

所謂“異齡”,就是在造林過程中,選擇不同樹齡的苗木。比如栽種油松,既有一兩年生的幼苗,也有胸徑超過十釐米的多年生青壯樹苗。“復層”主要指一塊林地內,既有高大喬木、又有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一個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混交”則側重在一個片區內選擇多個適宜混生的樹種,不造單一樹種的純林。

許中旗表示,保持人和自然力作用於同一方向,是近自然育林的一項根本原則。森林具有極其強大的自我調控能力,這是任何外力所不能比擬和替代的。

實施近自然育林,就是努力掌握森林自控力方向,順應這種自控力來加速森林的發育進程。

2019年6月10日,記者走進了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秀林驛站”東側的一塊林地。

國槐、松樹、銀杏和各色灌木錯落栽植,這些喬木和灌木不僅大小不一,且幾乎沒有鄰近的3棵樹在一條直線上。

張亮介紹:“以往造林往往選擇單一樹種,而且會進行截幹,這樣便於樹木成活,也方便運輸,經濟價值比較高。而‘千年秀林’選擇了100多個樹種,堅持使用原冠苗,模擬樹木在大自然中的存活狀態。”

按照張亮的說法,一片遠遠望去“看不透”的林子,才是他口中的“近自然”的林子。

事實上,由雄安新區向北400公里外的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正是近自然營林理念的發源地之一。

傳統營林模式下,2010年左右,木蘭圍場林場普遍出現林齡小、徑級小、蓄積量小的“三小”情況。當時,作為全省面積最大的林管局,木蘭林管局和許多國有林場一樣,也不同程度患上了過度砍伐“後遺症”——森林越砍越少、質量越砍越差、樹木越砍越細、樹種越砍越單一。

“造了砍、砍了造”的傳統森林經營模式能不能改變?

“與林業強國德國相比,林管局單位林地面積每年木材產值是人家的1/160。造成這麼大差距的根源是落後的經營理念。”在國內知名林業專家的幫助下,木蘭林管局派人赴德國取經。

德國採用的是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這種理念不是放任林木自然生長不管,而是有選擇地間伐,砍次留好、去劣留優,培育優質、高價、可持續的森林,實現森林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經過不斷地學習、研討和吸收,木蘭林管局決定摒棄過去“重採伐、輕培育”的做法,打造“以近自然經營理念為指導,以目標樹經營為架構的全林經營體系”。

這讓德國近自然經營理念實現了中國化。

木蘭林管局所轄林場打破過去以小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推行流域經營,把兩山一溝內的全部林地、林木資源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綜合設計、集中作業,提高了森林經營的整體效果。同時,實行宜造則造、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封則封,充分利用自然力量,使不同林分類型、不同立地條件的森林和林地都得到科學經營。

憑藉近自然經營,木蘭林區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近自然林的理念在雄安又迎來全新實踐。

“在雄安,我們考慮的不是如何讓這些樹儘快賺錢,而是如何讓它們能夠存活百年、千年,成為新區未來綠色寶庫。”董增巨說。

“數字森林”的實踐

“‘千年秀林’將不僅僅是雄安新區的生態屏障,它同時也是當前最新造林技術和造林理念的實踐地。”2019年5月19日,許中旗又一次從雄安新區歸來,此行他受邀為雄安新區造林樹種試驗進行指導。

根據雄安新區相關規劃,新區森林覆蓋率將從目前的11%提高到40%,起步區綠化覆蓋率達50%。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樹。截至2019年4月,新區已造林17萬畝,栽植1200多萬棵樹。

這1200萬棵樹,凝結著當前植樹造林領域最先進的技術。

2019年4月12日,容城縣平王鄉李郎村。

村民沈福光正在帶領13名同村村民進行林木管護工作。近兩年來,他和數百名村民在村周圍參與植樹造林,對於造林和管護流程,他們已然熟記於心。

“像油松、華山鬆、白皮松等常綠樹種不能多澆水,而楸樹、元寶楓則在半月左右澆一次水。”沈福光說,具體澆水時間要通過剷土,查看乾溼度來決定。

根據規劃要求,雄安新區造林從一開始就強調造林科技水平,提升造林綠化細化程度,打造科學示範基地。各參加造林項目的單位,把創造“雄安質量”“雄安標準”貫穿造林各環節、全過程。

記者在沙河營村北造林現場見到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標段項目工作人員胡俊雲時,他手裡正拿著一本《雄安新區造林工作手冊》,“你看,這本手冊已經是第二版了。它對灌木要求是:叢生帶土球,灌叢豐滿,分枝不少於5枝。而今年招標文件上更嚴格了,要求分枝不少於7枝,我們每車都要抽檢10%,一點兒也不能馬虎。”

造林工作手冊的苗木章節,從選苗的“三優先、五不要”保證優選本地鄉土樹種和原生冠苗,到苗木採挖、吊卸,再到栽植、管護,分門別類,都有嚴格要求。

2019年4月15日,容城縣南張鎮沙河營村北造林現場。

隨著一車車銀杏樹苗木的到來,中交天航局2019春季造林一標段項目經理朱光林正在組織人員趕工期。“現在每種下一棵樹,掃描二維碼,完成胸徑、地徑、株高等樹木基本信息錄入,大數據平臺上就能顯現出來。”

與傳統造林不同,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還是一片“智慧”的森林,這裡的每棵樹都有專屬二維碼,通過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APP和建設管理平臺,造林人員可以對苗木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

比如在造林施工階段,造林工序和過程極其嚴格。在苗木栽植前,監理單位進行抽樣檢查,確保按圖施工、精準放樣和挖穴。在苗木栽植後,各驗收項的數據則自動抓取苗木栽植過程產生的數據,自動回填、無縫對接。

整個造林流程中,土地整理、放樣點穴,到苗木起苗、運輸、栽植、支護、澆水等,都可通過大數據系統實現驗收數據溯源追查、驗收情景再現。這是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項目首創的數字化驗收模式。

“這就意味著,每種下一棵樹,我們的系統內同時也生成一個數據。雄安新區栽下的不僅是一片‘千年秀林’,同時還有一個線上的‘數字森林’。”2019年6月10日,張亮帶記者參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在林區內記者看到,林子裡每一棵樹都掛著一個二維碼。

張亮介紹說,這個二維碼就是樹的“身份證”,記錄了樹種名稱、規格、來源地、栽植時間、栽植人以及後續的管護情況。

記者在路邊隨機選了一棵樹掃描二維碼,手機頁面顯示這是一株油松,植樹人員姓名是宋博偉,監理人員姓名是張永峰,這棵樹於2018年3月19日12時54分從河北保定市望都縣滕鬆苗圃場移植,當時株高350釐米;2018年3月20日15時52分移植至當前座標。近一個半月裡,經過5次除草,澆過12次水,進行過3次病蟲防治,目前高度是370釐米,每次除草人員、澆水人員的姓名也有記錄。

“這是大數據技術首次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如此大規模地應用在林業種植上。”張亮介紹說,這些樹未來每年的生長情況、病蟲害防治等信息也會被一一記錄。這將有利於工作人員及時掌握森林管護和生長狀況。

與此同時,這些數字森林大數據積累,能夠改變過去林業研究只能在小範圍內抽樣試驗的狀況,提供全方位的演進式研究,會幫助林業工作者更客觀、更準確地認識和了解整個森林自然演替的規律、樹種的生長規律,為我國林業技術升級提供基礎理論支持。

“每棵樹木都對應數字城市的變遷,將千萬棵樹木變成雄安千年記憶的開端。”張亮說,“千年秀林”,不是說每棵樹都能活1000年,而是要讓這片森林長久繁衍下去。對於他們這些建設者來說,“數字森林”還有這樣一個作用,那就是百年乃至千年之後的人,能夠知道這棵樹的來歷,知道當初是哪位建設者種下了它。(記者郭東 張偉亞 袁偉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