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此收穫愛情,慈禧乘專列來此 北海公園古橋還有哪些故事

林徽因 徐志摩 明朝 清朝 建築 北晚新視覺網 2018-12-29

北京的古橋很多,較為集中的是北海周圍。北海公園是有著900多年曆史的皇家園林,公園的水域面積比陸地要大,從金中都在太液池(北海)沿岸建宮苑,到明清兩朝北京皇城內圍中海、南海、北海建皇家園林,完善了宮殿、廟宇、亭、臺、樓、閣、橋等園林建築,植樹培花景緻優美,但百姓不得進入。1925年北海公園從清室皇產中分離,變為全民國有的財產,皇家園林的景觀建築基本保存下來。其中保留下來的北海古橋,成為皇家園林景觀建築的一部分,即有觀賞性,又有實用的價值,還包涵著古人建造橋樑的智慧和審美觀念。

要問北海公園裡有多少座古代橋樑?能說清楚的人並不多,大多數遊客也不知道自己腳下的橋樑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海周圍有紀錄的古橋共30座。它們是:北海大橋(金鱉玉蝀橋)、永安橋(堆雲積翠橋)、三折小玉帶橋、煙雲盡態亭二石橋、陟山橋、濠濮澗七折曲橋、畫仿齋外石平橋、淾祥橋、靜心齋三橋、五龍亭七石橋、“極樂世界”四平橋、小火車石平橋、小西天前原址復建石拱橋等;有5座古橋被拆除,分別是:小昆邱亭石板橋、萬佛樓北的石拱橋、澄性堂前的汀步橋,蠶壇中兩座清乾隆年間的石木橋。保留下來的古橋,大部分都進行過多次修繕。

樑欣立

林徽因在此收穫愛情,慈禧乘專列來此 北海公園古橋還有哪些故事

永安橋 攝:樑欣立

1 北海大橋又名金鰲玉蝀橋

90多年前,林徽因在北海公園收穫了愛情。北海公園有個叫“快雪堂”的圖書館,樑思成是那裡的館長,他和林徽因經常去那裡約會。尤其是週末,圖書館不對外開放,正好也落得清閒。後來徐志摩知道了此事,便想方設法在圖書館裡當起了英文祕書。這樣一來二去,三人避免不了常見面,樑思成也看穿了徐志摩的心思,又不好明說,就在圖書館的門口用英文寫了幾個字,提醒徐志摩不要打擾。

林徽因在《我們的首都》一文中,專門提到了北海。文中說:“在二百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尤其是在佈局謹嚴,街道引直,建築物主要都左右對稱的北京城市,會有像北海這樣一處水闊天空,風景如畫的環境,據在城市的心臟地帶,實在令人料想不到,使人驚喜。初次走過橫亙在北海和中海之間的金鰲玉蝀橋的時候,望見隔水的景物,真像一幅畫面,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聳立在水心的瓊華島,山巔白塔,林間樓臺,受晨光或夕陽的渲染,景象非凡特殊,湖岸石橋上的遊人或水面小船,處處也都像在畫中。”

林徽因所說的金鰲玉蝀橋,就是現在的北海大橋。北海大橋原名金海橋,又叫御河橋、金鰲玉蝀橋。明代在橋東西兩端各建有一座木牌坊,橋東牌坊上書寫“金鰲”二字,橋西牌坊書寫“玉蝀”二字,因此這座橋又稱“金鰲玉蝀”橋。“金鰲”出自《列子·湯問》,所載東海有巨鰲馱載著仙島飄浮於水面的典故,暗示瓊華島、團城和瀛臺都是仙島。 “玉蝀”出自《詩經·蝃蝀》“蝃蝀在東,莫之敢指”詩句,“蝃蝀”讀音為“帝凍”,意為彩虹,玉蝀是形容此橋像是玉石砌成的彩虹。

北海大橋位於北京市北海公園南門西側,文津街東頭,橫跨於北海與中海之間,始建於至元元年(1264年),後經多次改建、維修,保持了原橋的風格,整個橋身如同一條潔白無瑕的玉帶,是中國古老堤障式石拱橋的典型。

目前的北海大橋是經過改建的。1954年的時候,有人建議拆除團城,把路面拉直,另建新橋。當要“拆除團城”的消息傳到文化部下屬的文物局後,頓時引起大譁,當時的文物局局長是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他立刻請來了樑思成、范文瀾、翦伯贊等幾位專家學者進行會商,並給周恩來總理寫了報告。周總理在文物專家的陪同下,實地考察後說:“團城的一磚一瓦一樹一石都不能動!把橋面向中南海方向擴展,只須把‘金鰲’‘玉蝀’兩座牌樓拆掉就可以了……”

北海周圍的30座石橋中,被拆除了5座,北海大橋不歸北海公園管理處管轄,所以在北海公園範圍內的現有24座古橋。

2 永安橋的獅子成了諺語

走進北海公園南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永安橋和白塔山,遊人無不駐足在此留影。永安橋是公園內最大的石橋樑,也是公園中重要的景點之一,石橋連接著有白塔的瓊華島,橋的兩端有古石獅二對、有古牌坊二座。永安橋和白塔山合在一起,就是“北海”的標誌。

林徽因在此收穫愛情,慈禧乘專列來此 北海公園古橋還有哪些故事

面朝永安寺的一對獅子實為橋頭獅

永安橋又稱“堆雲積翠橋”,前身是石木橋,建於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當時橋兩端用石料砌成延長的護岸,中間鋪木板裝木欄杆,成為單孔木橋。明代時橋稱太液橋。

清朝順治年間,在瓊華島建永安寺,乾隆年間,將堆雲積翠橋改建成石橋。《北海景山公園志》記載:“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十日,拆卸堆雲積翠橋一座,改建轉彎石橋一座,拆挪堆雲牌坊一座,拆修積翠牌坊一座。”建成的石橋為三曲折三孔拱券,橋長85米,寬7.6米,兩側漢白玉望柱護欄,建築面積709平方米。橋南有一座“堆雲”牌坊,一對明代石獅;橋北有一座“積翠”牌坊,一對清代石獅,定橋名為“堆雲積翠橋”,可橋名使用起來總感繁複,又因橋在永安寺正門南,大家就叫永安橋。1979年,永安橋進行全面修葺,整個橋體做加固處理,橋面全部更新,新裝48根蓮花飾望柱和有荷葉圖案護欄板。永安橋的橋身三曲折是有說法的,當年團城那地方還是島,現北海公園南門外停車場是水域,後填平成陸地,瓊華島和團城島不在一條南北直線上,架橋連接兩個地方時沒有采用直線橋身,而用“曲經通幽”的三折橋體,橋南偏西南,橋北偏東北,中間一段設三個拱券橋洞,巧妙串接兩景點,即美觀又使用。

永安橋建成後,把太液池南岸和瓊華島連接起來,而且用三曲橋身把南岸的團城城門和瓊島上的永安寺寺門巧妙和諧地連接起來,構成了進入公園後第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成為遊人爭相攝影留念的最有代表性的景點。尤其是每到夏季,此橋東側的大片荷塘荷花盛開之時,在藍天白雲之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和大橋、白塔相映成趣,真是美不勝收,可謂不是西湖,更勝西湖,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所以熟悉情況的北京人大多選在盛夏時節到這裡賞荷觀景。

北京有句諺語“永安寺的獅子——頭朝裡”,講的就是永安橋北端一對石獅。因其獅頭朝北,又在永安寺山門前,獅臉朝廟門,與常規建築前的石獅坐北朝南不同,不知情的遊客在永安寺門前看到石獅頭衝著寺廟大門方向,還深以為怪,其實石獅並不是為寺配建的,而是永安橋的橋頭獅。

3 最短的橋可一步跨過

煙雲盡態亭的二座石板橋在瓊華島西山坡上。順著瓊華島西側小道上山,登30多步石階就到達煙雲盡態亭。這座八角攢尖青瓦石亭建池中間,周圍是太湖石,宛如層巒疊障,樹木植于山石之間。煙雲盡態亭立於長方水池中間,由兩塊尺寸相同的石板與池邊相連,石板面呈弧狀,跨度長只有0.57米, 寬1.85米,無欄杆,無花紋,這塊石板自古就稱橋,大跨步可一步越過石橋。石板橋與煙雲盡態亭都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造的,是北海公園中最短的古橋,也是北京市最短的古橋。煙雲盡態亭為八稜八柱八角攢尖頂涼亭,亭上八角灰瓦攢尖磚雕花寶頂。亭身八根額坊和八根八稜石柱雕刻乾隆皇帝的七言詩,其中額坊上刻2首,每根石柱刻3首詩,共計26首,可謂詩文滿亭。下部亭基座在水池當中,浮於水面,全靠二小巧景緻。據傳,當年水池中的五座涼亭水是太監們用扁擔水桶從太液池裝水挑上來的。

沿瓊華島往東,兩岸地勢高水面低,橋連接著兩岸是陟山橋,陟山橋東直對著陟山門,橋西是智養殿和四柱牌坊。根據一本《輟耕錄》的古籍書得知,元至元年間這裡建造了一座石橋,“長七十六尺(23.35米),闊四十一尺半(12.75米)”。橋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瓊華島後山,儲存在山頂的水池中,用於前山龍口噴水,以供皇帝、后妃們之娛樂。

林徽因在此收穫愛情,慈禧乘專列來此 北海公園古橋還有哪些故事

煙雲盡態亭的兩座小橋 攝:樑欣立

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舊橋向南挪動一些位置,建起磚石結構的三孔高拱券橋,取消了橋上石渠,形成現在陟山橋的樣子。陟山橋長32米,寬7.1米,建築面積311.62平方米。橋基礎部分為花崗岩砌成,牢固耐腐蝕,橋身和三孔拱券均為燒製青磚碼砌而成,橋上橋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塊護欄板均為青砂石製成。陟山橋的高大渾厚,橋面平緩與頤和園的後山三孔橋有相似之處。1951年翻新橋面石,添配殘缺望柱和護欄板。1974年在望柱和護欄板內側添加了金屬護欄杆,橋面磚石全部更新。

走下陟山橋往北沿湖的東岸,湖畔大道兩旁垂柳伴隨著彎曲的河岸延伸,靠東邊是蜿蜒蔥籠的土山,土山後面另有佳境。東山坡有一條迴廊上山,迴廊狹窄、陡峭,順著山路曲曲折折上山,翻過山後。只見一抱青池,碧水、藍天、假山、樹木、曲橋、水榭等,景色清幽,頗多山林隱逸野趣,這裡就是濠濮澗。

濠濮澗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折曲橋在假山綠樹環抱一池碧水之中,七折曲橋北通畫坊齋,南接三間榭“濠濮澗”建築,在這裡演奏樂器聲音環繞,水起共振,觀景撫琴,悠哉悠哉。濠濮澗七折曲橋(圖4)全石結構,為七折七孔石平橋,橋長25.18米,寬2.67米,建築面積59.22平方米。橋墩為粗青砂石打鑿,橋面每折由三塊長條石順鋪橋面,橋頭加鋪橫條石,橋石欄杆低矮雕刻簡單鐫空“回”形紋,橋頭有抱鼓石,每側22根石望柱,在折彎處的望柱加寬。

橋北頭立石牌坊猶如一條龍的龍首,七折長橋如龍身搖擺,石牌坊和石橋是一體的建築。石牌坊上刻有乾隆時期詩聯:南面坊額橫聯是“山色波光相罨畫”,坊柱聯是“日永亭臺爽且靜;雨餘花木秀而鮮”;北面坊額橫聯是“汀蘭岸芷吐芳馨”,坊柱聯是“蘅皋蔚雨生機滿;鬆嶂橫雲畫意迎”。

4 慈禧乘“專列”到靜心齋遊玩

從太液池東岸轉彎來到北岸,沿北岸的景點中古橋也不少。靠東邊的是北海公園最美的園中園,稱靜心齋。靜心齋原名“鏡清齋”,為明代普通官房,佔地面積約8700平方米,是北海最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後在清代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擴建,工程用了二年時間,建成整體水榭院落,此地是帝后休憩之處。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對此園進行了修繕和增設,並多次來園享樂。據《三海見文志》記載:“靜心齋,清代原名鏡清齋,門內舊額猶存,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始改為靜心齋,新額懸於門外。”

林徽因在此收穫愛情,慈禧乘專列來此 北海公園古橋還有哪些故事

北海小火車橋,專為慈禧乘“專利”到靜心齋遊玩而建 攝:樑欣立

北海靜心齋建築佈局緊湊,整個院落佔地面積9308平方米,院落空間分成若干個獨立的景區,主要建築有鏡清齋、疊翠樓、枕巒亭、沁泉廊、罨畫軒、焙茶塢、抱素書屋、韻琴齋等。園中假山是用來自江南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山中疊石巖洞,山間曲徑幽深,山上起伏樓廊,山下小橋綠水。整個園中形成層次分明,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的空間藝術效果,又稱“乾隆小花園”。靜心齋內水面積佔整個院落三分之一強,不大的水面上有三座古橋,小玉帶橋、沁泉廊橋、青石曲橋。三橋結構不同,造型各異,這裡只說說“沁心廊橋”。

沁泉廊橋名曰“沁泉廊”,位於畫峰室西側,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與疊翠樓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橋長12.1 米,寬2.3米,橋為三孔,花崗岩方石橋墩,橋面木板,橋墩上立八根紅漆柱,彩畫廊簷,青灰筒瓦捲棚屋頂,橋上兩側裝紅木護欄楣子坐凳,支桌擺椅開設茶座,供遊人飲茶小息。橋兩端與假山小道相連,整個青瓦紅柱廊橋映在碧水荷葉中,太湖石假山環抱其周圍,坐在沁泉廊橋中品茶觀景聞水聲。有人言:沁泉廊枕山跨水,廊下清溪瀉玉,叮咚有聲,廊外亂石穿雲,層巒疊障,人在廊中,“不下堂筵,坐窮泉壑”。

慈禧掌權時,曾多次乘“專列”到靜心齋遊玩,為此,還在北海公園內建了一座小火車橋,橋位於浮翠亭的西側。這座橋的建立要從清光緒年間說起,光緒十年(1884年)晚清政府內外交困,英法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清朝大臣李鴻章奏請慈禧太后,以發展中國鐵路為名,妄想讓外國勢力控制中國的鐵路管轄權。偏偏慈禧從內心就不願意外國洋機器進中國,還把外國機器稱為“奇巧淫技”。為討好慈禧太后,清朝大臣與法國人策劃先修了一段鐵路,讓慈禧乘坐火車感受一番。

光緒十二年(1886年),這段鐵路在皇城御苑開工,南起點在中南海的瀛秀園,終點就是北海的靜心齋,全長1510.4米,修這段鐵路可以說是讓慈禧太后乘專列到靜心齋遊玩的。兩年後的1888年,鐵路竣工了。法國新盛公司用低價將一列六輛精製小火車出口到中國,供皇親國戚享樂,以展示法國工業的成果。鐵路由南到北在五龍亭。正中間亭最處轉彎向東,因鐵路軌道轉彎需要弧形彎道,必須建一座鐵路石平橋讓鐵軌斜穿而過,這座小火車橋便誕生了,石平橋全長約18米,寬3.5米,五橋墩六孔石平橋,橋孔跨空1.7米,橋墩後厚約1米,橋上原鋪枕木和鋼軌。沒想到慈禧太后的腦袋瓜子太封建,她不喜歡火車,覺得火車開起來噪音太大,而且她還認為司機坐在她前頭開火車是為不尊。

不過,慈禧卻喜歡坐在豪華的車廂裡隔著玻璃窗欣賞風景,於是,她就下令去掉火車頭,而是讓太監們用黃緞子拉著火車車廂跑。慈禧上午在紫禁城宮中早朝,中午讓人拉火車到北海靜心齋吃午飯休息,下午再乘人力火車回宮。沒用兩年,鐵路就被廢棄了,那小火車橋拆了鐵軌,被當作步行橋使用至今。因此橋無橋名,只能稱“小火車橋”,以便與其它橋樑相區分。

5七座石橋連接著五龍亭

出靜心齋往西,過華藏界琉璃牌樓,太液池西北岸邊有建在水中的無座涼亭,稱五龍亭。正中間亭最大,左右兩側四亭相互對稱,依次略小,從東起五亭名曰:滋香亭、澄祥亭、龍澤亭、湧瑞亭、浮翠亭;由七座石橋連接,把五座亭子以及各自同湖岸系在一起。五龍亭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到清乾隆年間時已經多次進行補建修整。 其中龍澤亭在中間是最大的一座,亭頂為重簷,下為方形簷上為圓攢尖頂,表示“天圓地方”之意。五龍亭是皇帝和后妃們遊覽休息的地方,趕上節日白天品嚐美食欣賞白塔和遊船,晚上禮花映天照塔山,非一般百姓能享受,如今則是遊人最喜愛的地方,下午遊覽到這裡,身在亭中遠望湖面開闊,白塔山和山腳延樓在陽光照射下,明暗相間,極富有立體感。

因五座亭子的位置不在一條線上,而是呈梯形佈局,所以連接亭子的石橋自然有彎。每座橋都採用方塊石砌兩橋墩,上加鋪花崗岩條石過樑,形成兩彎兩孔轉彎橋。橋面用一尺邊長的四方磚鋪地,漢白玉石仰天地伏、護欄板、望柱。四橋共長56.8米,橋寬3.55米,把五座水中的亭子連成“平地”。

五龍亭的七座橋護欄板和望柱原是青砂石製成,因年久失修,加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所毀,到1925年北海公園對外開放時,橋上青砂石護欄板和望柱已蕩然無存。1951年湖底清淤,挖出20多塊石橋舊石構件。1974年五龍亭的亭子和石橋全面整修,使這裡成為北海沿湖景點中最吸引遊人的地方之一。

五龍亭往西有一處雄偉龐大的建築群,稱“極樂世界”,又稱“小西天”。清史檔案記載,其建築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初二,經過二年多的施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竣工,八月初一日奏案:“新建極樂世界並萬佛樓工程業已完竣開光……” 這裡四方大殿在中央,殿內一座神山,山上塔廟和各類神仙飄然,殿外四周水池環抱,東南西北設四門,四橋、四牌坊、四隅設方角亭。要想見“極樂世界”,必須進牌坊門,跨橋涉水,邁進大殿,見到人們想象中的西天極樂世界情景。

極樂世界大殿外是四方環形水池,四座石平橋橫跨水池上,分別在極樂世界殿的正南、正北、正東和正西的四個方向,四座石平橋一模一樣,這四座橋與大殿同時建造,每橋長9.1米,寬5米。石平橋的特點是靠裡的橋頭望柱與水池護欄連在一起,而朝外的橋頭有頂柱抱鼓石。望柱頂是圓柱形浮雕八層祥雲紋,中間有鳳鳥飛舞。四座石平橋對整個極樂世界殿建築來講,起到了四平八穩對稱平衡作用。

舒乙先生在筆者所著《北京古橋》一書的序中說:“有了橋,就有了天人合一。有了橋,就有了溝通、交往、交流、友誼和進步。所以,要感謝橋,要記住橋,要保護橋。”北海公園內的古橋各有特色,點綴著園林景色,跨水連接著兩岸,即有觀賞性,又有通行使用功能,讀者們到北海公園遊覽時,別忘了走走古橋,回味一下古人過橋場景。

(原標題:尋訪北海古橋)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