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古運河(相思埭)是唐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它是連接灕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運河。據史書載:“臨桂陡河(相思埭)與興安陡河(靈渠)並稱為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興安陡河居桂林之東,又稱東渠;臨桂陡河位於桂林府西南,稱西渠,亦稱南渠”。

唐代至女皇武則天,是我國封建杜會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得以高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開拓嶺西,加強封建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女皇武則天作出了在桂林與柳州之間開鑿相思埭的決策,溝通灕江與柳江的航運。

桂柳運河的建築工程,基本上是仿照靈渠而建。有分水塘、分水閘、東西巢、陡門、涵洞橋樑等等。分水塘起蓄水分流作用,塘的南面有洩水壩,其功能與靈渠大小天平一樣,可以欄水排洪。在東西渠與分水塘的接口處有分水閘,籍人工啟閉,以調節渠水用量。東西渠中均築陡門,以蓄水行舟。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古運河(相思埭)是唐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它是連接灕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運河。據史書載:“臨桂陡河(相思埭)與興安陡河(靈渠)並稱為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興安陡河居桂林之東,又稱東渠;臨桂陡河位於桂林府西南,稱西渠,亦稱南渠”。

唐代至女皇武則天,是我國封建杜會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得以高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開拓嶺西,加強封建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女皇武則天作出了在桂林與柳州之間開鑿相思埭的決策,溝通灕江與柳江的航運。

桂柳運河的建築工程,基本上是仿照靈渠而建。有分水塘、分水閘、東西巢、陡門、涵洞橋樑等等。分水塘起蓄水分流作用,塘的南面有洩水壩,其功能與靈渠大小天平一樣,可以欄水排洪。在東西渠與分水塘的接口處有分水閘,籍人工啟閉,以調節渠水用量。東西渠中均築陡門,以蓄水行舟。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全長15公里,引臨桂區屬會仙鄉辨塘山師子巖(白巖)之水,分東西流向,東流經桂林南郊社門嶺、蔣家壩、匯相思江(良豐河)在柘木附近入灕江。西流至睦洞會小江河至漁家,順流入洛清江,經永福、鹿寨至柳州。它溝通了灕江與柳江的航運,為桂林至柳州航運之捷徑,通過柳江與紅水河、西江水系連接直抵雲貴。桂柳運河又與興安靈果聯成一氣,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成為了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廣西、廣東)、嶺西(雲南、貴州)交通大動脈,保證了中國南北的漕運。桂柳運河能航、能排、能灌,它的興建對嶺南、嶺西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互交流及農業發展、漁業生產都起到重要作用。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古運河(相思埭)是唐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它是連接灕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運河。據史書載:“臨桂陡河(相思埭)與興安陡河(靈渠)並稱為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興安陡河居桂林之東,又稱東渠;臨桂陡河位於桂林府西南,稱西渠,亦稱南渠”。

唐代至女皇武則天,是我國封建杜會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得以高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開拓嶺西,加強封建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女皇武則天作出了在桂林與柳州之間開鑿相思埭的決策,溝通灕江與柳江的航運。

桂柳運河的建築工程,基本上是仿照靈渠而建。有分水塘、分水閘、東西巢、陡門、涵洞橋樑等等。分水塘起蓄水分流作用,塘的南面有洩水壩,其功能與靈渠大小天平一樣,可以欄水排洪。在東西渠與分水塘的接口處有分水閘,籍人工啟閉,以調節渠水用量。東西渠中均築陡門,以蓄水行舟。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全長15公里,引臨桂區屬會仙鄉辨塘山師子巖(白巖)之水,分東西流向,東流經桂林南郊社門嶺、蔣家壩、匯相思江(良豐河)在柘木附近入灕江。西流至睦洞會小江河至漁家,順流入洛清江,經永福、鹿寨至柳州。它溝通了灕江與柳江的航運,為桂林至柳州航運之捷徑,通過柳江與紅水河、西江水系連接直抵雲貴。桂柳運河又與興安靈果聯成一氣,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成為了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廣西、廣東)、嶺西(雲南、貴州)交通大動脈,保證了中國南北的漕運。桂柳運河能航、能排、能灌,它的興建對嶺南、嶺西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互交流及農業發展、漁業生產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在清代進行過3次大修,其中雍正七年(1729年),“再次興工鑿疏,與靈渠工役並舉”。修後運河寬處達30多米,窄處有6米。沿河全用料石砌就的陡閘有13座。雍正十年又增修鰱魚七陡,陡閘共有20座:良豐河入口陡、四塘橋陡、良豐河陡、社門嶺陡、老虎陡、平石陡、烏石陡、石皮灘陡、螞蟥陡、泥戽陡、東閘陡、西閘陡、陡門陡、新塘陡、石獅陡、鰱魚陡、上高橋陡、下高橋陡、新寨陡、大灣陡等。

陡門水閘用料石拌灰漿砌就。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是西陡門村的西閘陡。每陡設陡夫2人共40名,從分水塘的東西兩邊又各設渠目一人管理陡夫。20座陡閘中最為艱險的是鰱魚陡,有時水枯,河水僅淹鰱魚背,但為了加快船隻通行的速度,陡夫、縴夫就把船上的貨物卸下,用人力把船推過鰱魚陡。每陡設陡夫的人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陡夫由渠目調配工作,各陡也互相幫助。最險的“鰱魚陡有官設陡夫十餘人,助船過陡”。

陡夫每年有固定薪餉,每人“歲工食銀六兩”。當時臨桂縣各江河義渡的渡夫“歲工食銀是三兩五錢,遇閏每夫加銀三錢”。陡夫的待遇比渡夫高。而當時官府的兵丁俸餉,“守兵月餉一兩”,比陡夫高一倍。

雍正十三年(1735年),貴州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民反抗徵糧發動起義。苗民起義軍四十餘萬,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攻克凱里、黃平、餘慶等縣。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對苗民進行鎮壓。清政府軍幾萬人馬從桂林經桂柳運河,開赴貴州。當時任廣西巡撫的金鉷在《臨桂陡河碑記》中記載:“乙卯歲(1735年),王師赴黔徵苗,糧餉戈甲,飛輸挽運,起桂林經柳州者,胥是河通焉。”

桂柳運河區域著名景觀

1、乾隆橋,因建於清乾隆年間所以叫名乾隆橋。橋長22.5米,寬3.6米,單拱,跨度寬8.5米,高6米,現在仍是兩岸百姓的交通要道。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古運河(相思埭)是唐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它是連接灕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運河。據史書載:“臨桂陡河(相思埭)與興安陡河(靈渠)並稱為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興安陡河居桂林之東,又稱東渠;臨桂陡河位於桂林府西南,稱西渠,亦稱南渠”。

唐代至女皇武則天,是我國封建杜會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得以高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開拓嶺西,加強封建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女皇武則天作出了在桂林與柳州之間開鑿相思埭的決策,溝通灕江與柳江的航運。

桂柳運河的建築工程,基本上是仿照靈渠而建。有分水塘、分水閘、東西巢、陡門、涵洞橋樑等等。分水塘起蓄水分流作用,塘的南面有洩水壩,其功能與靈渠大小天平一樣,可以欄水排洪。在東西渠與分水塘的接口處有分水閘,籍人工啟閉,以調節渠水用量。東西渠中均築陡門,以蓄水行舟。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全長15公里,引臨桂區屬會仙鄉辨塘山師子巖(白巖)之水,分東西流向,東流經桂林南郊社門嶺、蔣家壩、匯相思江(良豐河)在柘木附近入灕江。西流至睦洞會小江河至漁家,順流入洛清江,經永福、鹿寨至柳州。它溝通了灕江與柳江的航運,為桂林至柳州航運之捷徑,通過柳江與紅水河、西江水系連接直抵雲貴。桂柳運河又與興安靈果聯成一氣,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成為了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廣西、廣東)、嶺西(雲南、貴州)交通大動脈,保證了中國南北的漕運。桂柳運河能航、能排、能灌,它的興建對嶺南、嶺西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互交流及農業發展、漁業生產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在清代進行過3次大修,其中雍正七年(1729年),“再次興工鑿疏,與靈渠工役並舉”。修後運河寬處達30多米,窄處有6米。沿河全用料石砌就的陡閘有13座。雍正十年又增修鰱魚七陡,陡閘共有20座:良豐河入口陡、四塘橋陡、良豐河陡、社門嶺陡、老虎陡、平石陡、烏石陡、石皮灘陡、螞蟥陡、泥戽陡、東閘陡、西閘陡、陡門陡、新塘陡、石獅陡、鰱魚陡、上高橋陡、下高橋陡、新寨陡、大灣陡等。

陡門水閘用料石拌灰漿砌就。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是西陡門村的西閘陡。每陡設陡夫2人共40名,從分水塘的東西兩邊又各設渠目一人管理陡夫。20座陡閘中最為艱險的是鰱魚陡,有時水枯,河水僅淹鰱魚背,但為了加快船隻通行的速度,陡夫、縴夫就把船上的貨物卸下,用人力把船推過鰱魚陡。每陡設陡夫的人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陡夫由渠目調配工作,各陡也互相幫助。最險的“鰱魚陡有官設陡夫十餘人,助船過陡”。

陡夫每年有固定薪餉,每人“歲工食銀六兩”。當時臨桂縣各江河義渡的渡夫“歲工食銀是三兩五錢,遇閏每夫加銀三錢”。陡夫的待遇比渡夫高。而當時官府的兵丁俸餉,“守兵月餉一兩”,比陡夫高一倍。

雍正十三年(1735年),貴州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民反抗徵糧發動起義。苗民起義軍四十餘萬,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攻克凱里、黃平、餘慶等縣。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對苗民進行鎮壓。清政府軍幾萬人馬從桂林經桂柳運河,開赴貴州。當時任廣西巡撫的金鉷在《臨桂陡河碑記》中記載:“乙卯歲(1735年),王師赴黔徵苗,糧餉戈甲,飛輸挽運,起桂林經柳州者,胥是河通焉。”

桂柳運河區域著名景觀

1、乾隆橋,因建於清乾隆年間所以叫名乾隆橋。橋長22.5米,寬3.6米,單拱,跨度寬8.5米,高6米,現在仍是兩岸百姓的交通要道。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2、分水塘,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各修築東西兩個水閘以調控水位,三分水東流灕江,七分水西注入柳江。分水閘門至今完好。若遇枯水期時大批船隻滯留在分水塘內候水過閘,嶺上的龍王廟內就作為客商和守閘陡夫的留宿之地。廟內有碑,碑文記述著運河的歷史。桂柳運河因年久失修已不能全線通航,桂林將投入16億元修復古桂柳運河。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古運河(相思埭)是唐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它是連接灕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運河。據史書載:“臨桂陡河(相思埭)與興安陡河(靈渠)並稱為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興安陡河居桂林之東,又稱東渠;臨桂陡河位於桂林府西南,稱西渠,亦稱南渠”。

唐代至女皇武則天,是我國封建杜會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得以高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開拓嶺西,加強封建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女皇武則天作出了在桂林與柳州之間開鑿相思埭的決策,溝通灕江與柳江的航運。

桂柳運河的建築工程,基本上是仿照靈渠而建。有分水塘、分水閘、東西巢、陡門、涵洞橋樑等等。分水塘起蓄水分流作用,塘的南面有洩水壩,其功能與靈渠大小天平一樣,可以欄水排洪。在東西渠與分水塘的接口處有分水閘,籍人工啟閉,以調節渠水用量。東西渠中均築陡門,以蓄水行舟。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全長15公里,引臨桂區屬會仙鄉辨塘山師子巖(白巖)之水,分東西流向,東流經桂林南郊社門嶺、蔣家壩、匯相思江(良豐河)在柘木附近入灕江。西流至睦洞會小江河至漁家,順流入洛清江,經永福、鹿寨至柳州。它溝通了灕江與柳江的航運,為桂林至柳州航運之捷徑,通過柳江與紅水河、西江水系連接直抵雲貴。桂柳運河又與興安靈果聯成一氣,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成為了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廣西、廣東)、嶺西(雲南、貴州)交通大動脈,保證了中國南北的漕運。桂柳運河能航、能排、能灌,它的興建對嶺南、嶺西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互交流及農業發展、漁業生產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在清代進行過3次大修,其中雍正七年(1729年),“再次興工鑿疏,與靈渠工役並舉”。修後運河寬處達30多米,窄處有6米。沿河全用料石砌就的陡閘有13座。雍正十年又增修鰱魚七陡,陡閘共有20座:良豐河入口陡、四塘橋陡、良豐河陡、社門嶺陡、老虎陡、平石陡、烏石陡、石皮灘陡、螞蟥陡、泥戽陡、東閘陡、西閘陡、陡門陡、新塘陡、石獅陡、鰱魚陡、上高橋陡、下高橋陡、新寨陡、大灣陡等。

陡門水閘用料石拌灰漿砌就。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是西陡門村的西閘陡。每陡設陡夫2人共40名,從分水塘的東西兩邊又各設渠目一人管理陡夫。20座陡閘中最為艱險的是鰱魚陡,有時水枯,河水僅淹鰱魚背,但為了加快船隻通行的速度,陡夫、縴夫就把船上的貨物卸下,用人力把船推過鰱魚陡。每陡設陡夫的人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陡夫由渠目調配工作,各陡也互相幫助。最險的“鰱魚陡有官設陡夫十餘人,助船過陡”。

陡夫每年有固定薪餉,每人“歲工食銀六兩”。當時臨桂縣各江河義渡的渡夫“歲工食銀是三兩五錢,遇閏每夫加銀三錢”。陡夫的待遇比渡夫高。而當時官府的兵丁俸餉,“守兵月餉一兩”,比陡夫高一倍。

雍正十三年(1735年),貴州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民反抗徵糧發動起義。苗民起義軍四十餘萬,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攻克凱里、黃平、餘慶等縣。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對苗民進行鎮壓。清政府軍幾萬人馬從桂林經桂柳運河,開赴貴州。當時任廣西巡撫的金鉷在《臨桂陡河碑記》中記載:“乙卯歲(1735年),王師赴黔徵苗,糧餉戈甲,飛輸挽運,起桂林經柳州者,胥是河通焉。”

桂柳運河區域著名景觀

1、乾隆橋,因建於清乾隆年間所以叫名乾隆橋。橋長22.5米,寬3.6米,單拱,跨度寬8.5米,高6米,現在仍是兩岸百姓的交通要道。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2、分水塘,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各修築東西兩個水閘以調控水位,三分水東流灕江,七分水西注入柳江。分水閘門至今完好。若遇枯水期時大批船隻滯留在分水塘內候水過閘,嶺上的龍王廟內就作為客商和守閘陡夫的留宿之地。廟內有碑,碑文記述著運河的歷史。桂柳運河因年久失修已不能全線通航,桂林將投入16億元修復古桂柳運河。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3、會仙溼地,並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溼地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溼地面積為493.59公頃。 會仙溼地被譽為“灕江之腎”,是灕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溼地,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古運河(相思埭)是唐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它是連接灕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運河。據史書載:“臨桂陡河(相思埭)與興安陡河(靈渠)並稱為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興安陡河居桂林之東,又稱東渠;臨桂陡河位於桂林府西南,稱西渠,亦稱南渠”。

唐代至女皇武則天,是我國封建杜會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得以高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開拓嶺西,加強封建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女皇武則天作出了在桂林與柳州之間開鑿相思埭的決策,溝通灕江與柳江的航運。

桂柳運河的建築工程,基本上是仿照靈渠而建。有分水塘、分水閘、東西巢、陡門、涵洞橋樑等等。分水塘起蓄水分流作用,塘的南面有洩水壩,其功能與靈渠大小天平一樣,可以欄水排洪。在東西渠與分水塘的接口處有分水閘,籍人工啟閉,以調節渠水用量。東西渠中均築陡門,以蓄水行舟。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全長15公里,引臨桂區屬會仙鄉辨塘山師子巖(白巖)之水,分東西流向,東流經桂林南郊社門嶺、蔣家壩、匯相思江(良豐河)在柘木附近入灕江。西流至睦洞會小江河至漁家,順流入洛清江,經永福、鹿寨至柳州。它溝通了灕江與柳江的航運,為桂林至柳州航運之捷徑,通過柳江與紅水河、西江水系連接直抵雲貴。桂柳運河又與興安靈果聯成一氣,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成為了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廣西、廣東)、嶺西(雲南、貴州)交通大動脈,保證了中國南北的漕運。桂柳運河能航、能排、能灌,它的興建對嶺南、嶺西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互交流及農業發展、漁業生產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在清代進行過3次大修,其中雍正七年(1729年),“再次興工鑿疏,與靈渠工役並舉”。修後運河寬處達30多米,窄處有6米。沿河全用料石砌就的陡閘有13座。雍正十年又增修鰱魚七陡,陡閘共有20座:良豐河入口陡、四塘橋陡、良豐河陡、社門嶺陡、老虎陡、平石陡、烏石陡、石皮灘陡、螞蟥陡、泥戽陡、東閘陡、西閘陡、陡門陡、新塘陡、石獅陡、鰱魚陡、上高橋陡、下高橋陡、新寨陡、大灣陡等。

陡門水閘用料石拌灰漿砌就。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是西陡門村的西閘陡。每陡設陡夫2人共40名,從分水塘的東西兩邊又各設渠目一人管理陡夫。20座陡閘中最為艱險的是鰱魚陡,有時水枯,河水僅淹鰱魚背,但為了加快船隻通行的速度,陡夫、縴夫就把船上的貨物卸下,用人力把船推過鰱魚陡。每陡設陡夫的人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陡夫由渠目調配工作,各陡也互相幫助。最險的“鰱魚陡有官設陡夫十餘人,助船過陡”。

陡夫每年有固定薪餉,每人“歲工食銀六兩”。當時臨桂縣各江河義渡的渡夫“歲工食銀是三兩五錢,遇閏每夫加銀三錢”。陡夫的待遇比渡夫高。而當時官府的兵丁俸餉,“守兵月餉一兩”,比陡夫高一倍。

雍正十三年(1735年),貴州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民反抗徵糧發動起義。苗民起義軍四十餘萬,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攻克凱里、黃平、餘慶等縣。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對苗民進行鎮壓。清政府軍幾萬人馬從桂林經桂柳運河,開赴貴州。當時任廣西巡撫的金鉷在《臨桂陡河碑記》中記載:“乙卯歲(1735年),王師赴黔徵苗,糧餉戈甲,飛輸挽運,起桂林經柳州者,胥是河通焉。”

桂柳運河區域著名景觀

1、乾隆橋,因建於清乾隆年間所以叫名乾隆橋。橋長22.5米,寬3.6米,單拱,跨度寬8.5米,高6米,現在仍是兩岸百姓的交通要道。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2、分水塘,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各修築東西兩個水閘以調控水位,三分水東流灕江,七分水西注入柳江。分水閘門至今完好。若遇枯水期時大批船隻滯留在分水塘內候水過閘,嶺上的龍王廟內就作為客商和守閘陡夫的留宿之地。廟內有碑,碑文記述著運河的歷史。桂柳運河因年久失修已不能全線通航,桂林將投入16億元修復古桂柳運河。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3、會仙溼地,並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溼地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溼地面積為493.59公頃。 會仙溼地被譽為“灕江之腎”,是灕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溼地,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溼地內島嶼星羅棋佈,山水相得益彰,集“山、水、田、園、林、沼、運”等景觀要素於一體,以其岩溶溼地之典型、山水景觀之秀麗、歷史文化之深蘊而著稱。該溼地風貌及其周邊環境不僅在廣西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風貌中也極為罕見,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典型溼地。

"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廣西古代有兩條事關大中華命運的人工開鑿運河。一是興安運河,又名靈渠,在今興安縣境內;二是桂柳運河,又叫相思埭,在今桂林市臨桂區境內。

靈渠開鑿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相思埭開鑿於唐代武則天皇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舊《臨桂縣誌》把桂柳運河與興安運河相提並論,謂“北有靈渠,南有陡河"。靈渠與相思埭被歷史學家認為只有開鑿先後之分,其軍事和經濟地位難分伯仲。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古運河(相思埭)是唐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它是連接灕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運河。據史書載:“臨桂陡河(相思埭)與興安陡河(靈渠)並稱為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興安陡河居桂林之東,又稱東渠;臨桂陡河位於桂林府西南,稱西渠,亦稱南渠”。

唐代至女皇武則天,是我國封建杜會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得以高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開拓嶺西,加強封建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女皇武則天作出了在桂林與柳州之間開鑿相思埭的決策,溝通灕江與柳江的航運。

桂柳運河的建築工程,基本上是仿照靈渠而建。有分水塘、分水閘、東西巢、陡門、涵洞橋樑等等。分水塘起蓄水分流作用,塘的南面有洩水壩,其功能與靈渠大小天平一樣,可以欄水排洪。在東西渠與分水塘的接口處有分水閘,籍人工啟閉,以調節渠水用量。東西渠中均築陡門,以蓄水行舟。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全長15公里,引臨桂區屬會仙鄉辨塘山師子巖(白巖)之水,分東西流向,東流經桂林南郊社門嶺、蔣家壩、匯相思江(良豐河)在柘木附近入灕江。西流至睦洞會小江河至漁家,順流入洛清江,經永福、鹿寨至柳州。它溝通了灕江與柳江的航運,為桂林至柳州航運之捷徑,通過柳江與紅水河、西江水系連接直抵雲貴。桂柳運河又與興安靈果聯成一氣,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成為了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廣西、廣東)、嶺西(雲南、貴州)交通大動脈,保證了中國南北的漕運。桂柳運河能航、能排、能灌,它的興建對嶺南、嶺西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相互交流及農業發展、漁業生產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桂柳運河在清代進行過3次大修,其中雍正七年(1729年),“再次興工鑿疏,與靈渠工役並舉”。修後運河寬處達30多米,窄處有6米。沿河全用料石砌就的陡閘有13座。雍正十年又增修鰱魚七陡,陡閘共有20座:良豐河入口陡、四塘橋陡、良豐河陡、社門嶺陡、老虎陡、平石陡、烏石陡、石皮灘陡、螞蟥陡、泥戽陡、東閘陡、西閘陡、陡門陡、新塘陡、石獅陡、鰱魚陡、上高橋陡、下高橋陡、新寨陡、大灣陡等。

陡門水閘用料石拌灰漿砌就。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是西陡門村的西閘陡。每陡設陡夫2人共40名,從分水塘的東西兩邊又各設渠目一人管理陡夫。20座陡閘中最為艱險的是鰱魚陡,有時水枯,河水僅淹鰱魚背,但為了加快船隻通行的速度,陡夫、縴夫就把船上的貨物卸下,用人力把船推過鰱魚陡。每陡設陡夫的人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陡夫由渠目調配工作,各陡也互相幫助。最險的“鰱魚陡有官設陡夫十餘人,助船過陡”。

陡夫每年有固定薪餉,每人“歲工食銀六兩”。當時臨桂縣各江河義渡的渡夫“歲工食銀是三兩五錢,遇閏每夫加銀三錢”。陡夫的待遇比渡夫高。而當時官府的兵丁俸餉,“守兵月餉一兩”,比陡夫高一倍。

雍正十三年(1735年),貴州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民反抗徵糧發動起義。苗民起義軍四十餘萬,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攻克凱里、黃平、餘慶等縣。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對苗民進行鎮壓。清政府軍幾萬人馬從桂林經桂柳運河,開赴貴州。當時任廣西巡撫的金鉷在《臨桂陡河碑記》中記載:“乙卯歲(1735年),王師赴黔徵苗,糧餉戈甲,飛輸挽運,起桂林經柳州者,胥是河通焉。”

桂柳運河區域著名景觀

1、乾隆橋,因建於清乾隆年間所以叫名乾隆橋。橋長22.5米,寬3.6米,單拱,跨度寬8.5米,高6米,現在仍是兩岸百姓的交通要道。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2、分水塘,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各修築東西兩個水閘以調控水位,三分水東流灕江,七分水西注入柳江。分水閘門至今完好。若遇枯水期時大批船隻滯留在分水塘內候水過閘,嶺上的龍王廟內就作為客商和守閘陡夫的留宿之地。廟內有碑,碑文記述著運河的歷史。桂柳運河因年久失修已不能全線通航,桂林將投入16億元修復古桂柳運河。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3、會仙溼地,並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溼地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溼地面積為493.59公頃。 會仙溼地被譽為“灕江之腎”,是灕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溼地,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溼地內島嶼星羅棋佈,山水相得益彰,集“山、水、田、園、林、沼、運”等景觀要素於一體,以其岩溶溼地之典型、山水景觀之秀麗、歷史文化之深蘊而著稱。該溼地風貌及其周邊環境不僅在廣西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風貌中也極為罕見,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典型溼地。

唐代相思埭——廣西與秦代靈渠同樣偉大的人工運河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與您的作品有雷同之處,請留言以便修改。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