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2017年下半年,林丹狀態遇到滑鐵盧,在半年內的比賽中林丹都無緣決賽圈,但當時的輿論風向並沒有大變,因為對於林丹來說,這些比賽其實無關緊要。而到了2018年,林丹再次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雖然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但大家似乎又看到了林丹狀態的回暖,但沒有人能想到,之後林丹的發揮,猶如過山車一般,直線下墜,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遊。

陷入這種“一輪遊”怪圈,但其實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而是越輸球,積分越少,排名便越低,使得林丹要保持排名就得頻繁參賽,而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這樣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甚至已經激進到要林丹下課的地步了。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超級丹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無敵的偶像狀態和成績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避免輿論洪流,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源於林丹狀態,媒體和輿論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卻會陳述你的現在,會放大你的漏洞,揣測林丹的心理。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2017年下半年,林丹狀態遇到滑鐵盧,在半年內的比賽中林丹都無緣決賽圈,但當時的輿論風向並沒有大變,因為對於林丹來說,這些比賽其實無關緊要。而到了2018年,林丹再次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雖然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但大家似乎又看到了林丹狀態的回暖,但沒有人能想到,之後林丹的發揮,猶如過山車一般,直線下墜,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遊。

陷入這種“一輪遊”怪圈,但其實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而是越輸球,積分越少,排名便越低,使得林丹要保持排名就得頻繁參賽,而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這樣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甚至已經激進到要林丹下課的地步了。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超級丹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無敵的偶像狀態和成績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避免輿論洪流,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源於林丹狀態,媒體和輿論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卻會陳述你的現在,會放大你的漏洞,揣測林丹的心理。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自我鼓勵發揮優勢

2018年,中國常州公開賽,林丹大戰三局,不敵印尼選手金庭,而在中國福州公開賽上,林丹三局不敵狀態火熱的桃田賢鬥。林丹那段狀態低迷且連續輸球的日子,我們作為媒體也在現場看見過。儘管感覺十分煎熬,但我們一直沒有從他眼中接收到失落而消極的訊號。儘管輸球,林丹依然是大度地、正常地和對方握手,結束比賽,然後喃喃自語地走到混採區。當中必然會發生的是皺眉、搖頭、甚至嘆氣,但那都是一閃而過的小細節,不會停留太久。

混採區中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或是含沙射影,有問得比較隱晦的一些媒體,或是綿裡藏針,也會有一針見血、直戳痛處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林丹應對媒體經驗十分豐富,他從來不會被帶節奏,也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在混採區的林丹,總是冷靜而沒有過多表情的,好像剛才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輸球的情緒已經散去。也正是因為這種冷靜讓他能思考,能充分利用他現在最大的優勢:經驗、頭腦、心態。

2018年最後幾個月比賽密集,林丹在兩個多月內連輸桃田賢鬥三次。第一次在日本公開賽,林丹0-2不敵對手,兩局僅僅得到8分和10分,賽後不少球迷也炸了鍋,但賽後林丹只是淡淡的表示,說自己速度有些慢,節奏和調動不夠理想。兩個月後來到福州公開賽,林丹依然是兩局輸球,但這次局分是15分和21分。這一次,林丹取得了和自己相比的進步,他看到了自己能打得比之前好的原因,而且他是在輸球后笑著、坦率地在聚光燈下分析自己的進步。

這樣子的林丹,或許以前從來不會有,那個巔峰時期的林丹,別人一直在追逐他,而現在的林丹,卻開始思考,如何追逐別人。那個時候在現場,你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林丹贏球了。他在不停地給自己正能量,用當下的優點鼓勵自己。在緊接著的中國香港公開賽,林丹的表現再一次進步,從桃田賢斗的手中拿下了一局。儘管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輸,但比分的進步和局數的進步對於當時的林丹來說,就是很好的褒獎,因為對手是炙手可熱的桃田賢鬥。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2017年下半年,林丹狀態遇到滑鐵盧,在半年內的比賽中林丹都無緣決賽圈,但當時的輿論風向並沒有大變,因為對於林丹來說,這些比賽其實無關緊要。而到了2018年,林丹再次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雖然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但大家似乎又看到了林丹狀態的回暖,但沒有人能想到,之後林丹的發揮,猶如過山車一般,直線下墜,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遊。

陷入這種“一輪遊”怪圈,但其實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而是越輸球,積分越少,排名便越低,使得林丹要保持排名就得頻繁參賽,而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這樣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甚至已經激進到要林丹下課的地步了。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超級丹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無敵的偶像狀態和成績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避免輿論洪流,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源於林丹狀態,媒體和輿論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卻會陳述你的現在,會放大你的漏洞,揣測林丹的心理。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自我鼓勵發揮優勢

2018年,中國常州公開賽,林丹大戰三局,不敵印尼選手金庭,而在中國福州公開賽上,林丹三局不敵狀態火熱的桃田賢鬥。林丹那段狀態低迷且連續輸球的日子,我們作為媒體也在現場看見過。儘管感覺十分煎熬,但我們一直沒有從他眼中接收到失落而消極的訊號。儘管輸球,林丹依然是大度地、正常地和對方握手,結束比賽,然後喃喃自語地走到混採區。當中必然會發生的是皺眉、搖頭、甚至嘆氣,但那都是一閃而過的小細節,不會停留太久。

混採區中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或是含沙射影,有問得比較隱晦的一些媒體,或是綿裡藏針,也會有一針見血、直戳痛處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林丹應對媒體經驗十分豐富,他從來不會被帶節奏,也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在混採區的林丹,總是冷靜而沒有過多表情的,好像剛才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輸球的情緒已經散去。也正是因為這種冷靜讓他能思考,能充分利用他現在最大的優勢:經驗、頭腦、心態。

2018年最後幾個月比賽密集,林丹在兩個多月內連輸桃田賢鬥三次。第一次在日本公開賽,林丹0-2不敵對手,兩局僅僅得到8分和10分,賽後不少球迷也炸了鍋,但賽後林丹只是淡淡的表示,說自己速度有些慢,節奏和調動不夠理想。兩個月後來到福州公開賽,林丹依然是兩局輸球,但這次局分是15分和21分。這一次,林丹取得了和自己相比的進步,他看到了自己能打得比之前好的原因,而且他是在輸球后笑著、坦率地在聚光燈下分析自己的進步。

這樣子的林丹,或許以前從來不會有,那個巔峰時期的林丹,別人一直在追逐他,而現在的林丹,卻開始思考,如何追逐別人。那個時候在現場,你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林丹贏球了。他在不停地給自己正能量,用當下的優點鼓勵自己。在緊接著的中國香港公開賽,林丹的表現再一次進步,從桃田賢斗的手中拿下了一局。儘管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輸,但比分的進步和局數的進步對於當時的林丹來說,就是很好的褒獎,因為對手是炙手可熱的桃田賢鬥。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說服自己不斷堅持

其實,林丹的這三次進步,就像林丹所言,這是“說服自己”的能力,從心理上允許自己輸球,學會接受輸球,讓自己的心態迅速平靜,並且激勵自己想辦法去渴望贏球,但是,讓一個有過如此輝煌成績的人允許自己輸球談何容易?

再者,林丹的輝煌恰恰有相當一部分功勞來自於他和普通人規律的不同,他幾乎沒有嚴重的傷病。他說過這句話不下百次:“如果有大的傷病,我早就退了。但事實是我身體很健康,我是可以打的。”每當他還能看到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他就能不斷地說服自己去堅持。

這種優勢,並不能單純地與現在的“小鮮肉”比,沒有意義也沒有可比性,從原來的70後,80後,到如今90後佔據主流舞臺,甚至00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對手一直在變化,林丹卻依然沒有變化,他一人經歷了“四個十年”。林丹清晰地明白這一點,他說:“只要你不退,就會一直遇到讓你難堪的對手。”

既然林丹的優勢已經不能和現在的年輕球員相比,那這些所謂的優勢要和誰去比?難道是和那些退役的隊友,那些跟林丹一樣繼續堅持的老將相比嗎?當然不是,優勢是來源於二維度的縱橫綜合對比。比起比自己動輒小十幾歲的對手,林丹依然有足夠的資本與其競爭,林丹說“這讓自己足夠驕傲”;對比於還堅持在賽場上的老將,甚至是對比於那些同批次的、已經退役成為教練的隊友們,他的身體情況優秀,每一天都能高效完成訓練任務,他說“因此不能無故抹殺自己的可能性”。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是現在才有的,它早在十年前就埋在了林丹心裡。2009年全運會上,林丹蟬聯羽毛球男單冠軍,成為了國內第一人。當時還在帶林丹的湯仙虎教練對他說:“從來沒有人能做到蟬聯全運會冠軍,你都走到這一步了,就再堅持一下。”結果,堅持之下的林丹又蟬聯了兩屆全運會,還一口氣把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冠軍都蟬聯了。林丹說,湯導不帶他多年了,但那幾句話卻一直刻在心裡。

林丹說:“我現在就是和自己做鬥爭,不斷再創造一些紀錄。我覺得不要把自己弄得太沉重,不能老在想我要36歲了,我體能可能不行之類的。心態是很影響身體的,如果你心態不好,儘管20歲也會感覺有心無力。所以,我在努力變得更純粹、更簡單。”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2017年下半年,林丹狀態遇到滑鐵盧,在半年內的比賽中林丹都無緣決賽圈,但當時的輿論風向並沒有大變,因為對於林丹來說,這些比賽其實無關緊要。而到了2018年,林丹再次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雖然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但大家似乎又看到了林丹狀態的回暖,但沒有人能想到,之後林丹的發揮,猶如過山車一般,直線下墜,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遊。

陷入這種“一輪遊”怪圈,但其實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而是越輸球,積分越少,排名便越低,使得林丹要保持排名就得頻繁參賽,而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這樣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甚至已經激進到要林丹下課的地步了。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超級丹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無敵的偶像狀態和成績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避免輿論洪流,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源於林丹狀態,媒體和輿論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卻會陳述你的現在,會放大你的漏洞,揣測林丹的心理。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自我鼓勵發揮優勢

2018年,中國常州公開賽,林丹大戰三局,不敵印尼選手金庭,而在中國福州公開賽上,林丹三局不敵狀態火熱的桃田賢鬥。林丹那段狀態低迷且連續輸球的日子,我們作為媒體也在現場看見過。儘管感覺十分煎熬,但我們一直沒有從他眼中接收到失落而消極的訊號。儘管輸球,林丹依然是大度地、正常地和對方握手,結束比賽,然後喃喃自語地走到混採區。當中必然會發生的是皺眉、搖頭、甚至嘆氣,但那都是一閃而過的小細節,不會停留太久。

混採區中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或是含沙射影,有問得比較隱晦的一些媒體,或是綿裡藏針,也會有一針見血、直戳痛處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林丹應對媒體經驗十分豐富,他從來不會被帶節奏,也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在混採區的林丹,總是冷靜而沒有過多表情的,好像剛才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輸球的情緒已經散去。也正是因為這種冷靜讓他能思考,能充分利用他現在最大的優勢:經驗、頭腦、心態。

2018年最後幾個月比賽密集,林丹在兩個多月內連輸桃田賢鬥三次。第一次在日本公開賽,林丹0-2不敵對手,兩局僅僅得到8分和10分,賽後不少球迷也炸了鍋,但賽後林丹只是淡淡的表示,說自己速度有些慢,節奏和調動不夠理想。兩個月後來到福州公開賽,林丹依然是兩局輸球,但這次局分是15分和21分。這一次,林丹取得了和自己相比的進步,他看到了自己能打得比之前好的原因,而且他是在輸球后笑著、坦率地在聚光燈下分析自己的進步。

這樣子的林丹,或許以前從來不會有,那個巔峰時期的林丹,別人一直在追逐他,而現在的林丹,卻開始思考,如何追逐別人。那個時候在現場,你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林丹贏球了。他在不停地給自己正能量,用當下的優點鼓勵自己。在緊接著的中國香港公開賽,林丹的表現再一次進步,從桃田賢斗的手中拿下了一局。儘管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輸,但比分的進步和局數的進步對於當時的林丹來說,就是很好的褒獎,因為對手是炙手可熱的桃田賢鬥。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說服自己不斷堅持

其實,林丹的這三次進步,就像林丹所言,這是“說服自己”的能力,從心理上允許自己輸球,學會接受輸球,讓自己的心態迅速平靜,並且激勵自己想辦法去渴望贏球,但是,讓一個有過如此輝煌成績的人允許自己輸球談何容易?

再者,林丹的輝煌恰恰有相當一部分功勞來自於他和普通人規律的不同,他幾乎沒有嚴重的傷病。他說過這句話不下百次:“如果有大的傷病,我早就退了。但事實是我身體很健康,我是可以打的。”每當他還能看到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他就能不斷地說服自己去堅持。

這種優勢,並不能單純地與現在的“小鮮肉”比,沒有意義也沒有可比性,從原來的70後,80後,到如今90後佔據主流舞臺,甚至00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對手一直在變化,林丹卻依然沒有變化,他一人經歷了“四個十年”。林丹清晰地明白這一點,他說:“只要你不退,就會一直遇到讓你難堪的對手。”

既然林丹的優勢已經不能和現在的年輕球員相比,那這些所謂的優勢要和誰去比?難道是和那些退役的隊友,那些跟林丹一樣繼續堅持的老將相比嗎?當然不是,優勢是來源於二維度的縱橫綜合對比。比起比自己動輒小十幾歲的對手,林丹依然有足夠的資本與其競爭,林丹說“這讓自己足夠驕傲”;對比於還堅持在賽場上的老將,甚至是對比於那些同批次的、已經退役成為教練的隊友們,他的身體情況優秀,每一天都能高效完成訓練任務,他說“因此不能無故抹殺自己的可能性”。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是現在才有的,它早在十年前就埋在了林丹心裡。2009年全運會上,林丹蟬聯羽毛球男單冠軍,成為了國內第一人。當時還在帶林丹的湯仙虎教練對他說:“從來沒有人能做到蟬聯全運會冠軍,你都走到這一步了,就再堅持一下。”結果,堅持之下的林丹又蟬聯了兩屆全運會,還一口氣把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冠軍都蟬聯了。林丹說,湯導不帶他多年了,但那幾句話卻一直刻在心裡。

林丹說:“我現在就是和自己做鬥爭,不斷再創造一些紀錄。我覺得不要把自己弄得太沉重,不能老在想我要36歲了,我體能可能不行之類的。心態是很影響身體的,如果你心態不好,儘管20歲也會感覺有心無力。所以,我在努力變得更純粹、更簡單。”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在訓練中

個性訓練全新境界

外出比賽就要談輸贏,這樣無法真正地讓內心變得純粹和簡單,那麼在隊裡訓練就該是最好的“蒸餾法”。2018年12月,林丹沒有參加廣州總決賽和羽超聯賽,也沒有給自己放假,他把這段時間完全貢獻給了屬於他自己的冬訓。

那段冬日時光,林丹每天早上都早早地出現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田徑場,在400米塑膠跑道上一圈圈地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跑步任務。有一次,田徑隊邀請媒體去採訪運動員蘇炳添,在一旁正按計劃跑步的林丹還被一下子出現的大批記者嚇到了。蘇炳添透露,他們在這裡訓練了一段時間,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林丹,他很佩服和理解此時的林丹。

結束晨跑之後,林丹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混跡於球館或者體能館。眾所周知,林丹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很多訓練計劃完全自給自足,但總體計劃的時間表,依然還是按照國羽男單組走的。男單組的小將白玉鵬對這一點特別有感觸,他說:“之前我覺得,丹哥都三十幾歲了,訓練可能不會那麼系統,強度也不會那麼大。但是和丹哥一起練了才發現,他訓練的系統性一點不比我們小隊員差,強度不比我們小,投入時間更不會比我們短。”

林丹的訓練計劃既有大部隊的統一性,同時也有自己的獨特差異性。像每次訓練前的熱身和訓練後的放鬆拉伸,男單組都是統一進行的,而林丹和諶龍兩位老將都是分開單獨進行。老將的身體機能不如巔峰時,喚醒和平復都更復雜和小心,這也決定了他們在訓練前後用的時間比年輕隊員要長。

訓練時,老將的專注度和投入度是無可挑剔的。或許小將們偶爾還會偷個懶、伸懶腰、打呵欠,林丹這樣有目的性、知道自己缺什麼的球員則會把時間的效用最大化。比如說,林丹很少會在一節課裡把各項技術都練一遍,他通常只會練其中一到兩個技術,化整為零。再者,既然已經把這節課用得這麼細了,要求就得最高。一組多球中倘若失誤了,林丹絕對會要求教練或隊友再來一個,甚至重來一組,這是好幾位小隊員同時提到的一點。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2017年下半年,林丹狀態遇到滑鐵盧,在半年內的比賽中林丹都無緣決賽圈,但當時的輿論風向並沒有大變,因為對於林丹來說,這些比賽其實無關緊要。而到了2018年,林丹再次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雖然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但大家似乎又看到了林丹狀態的回暖,但沒有人能想到,之後林丹的發揮,猶如過山車一般,直線下墜,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遊。

陷入這種“一輪遊”怪圈,但其實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而是越輸球,積分越少,排名便越低,使得林丹要保持排名就得頻繁參賽,而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這樣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甚至已經激進到要林丹下課的地步了。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超級丹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無敵的偶像狀態和成績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避免輿論洪流,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源於林丹狀態,媒體和輿論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卻會陳述你的現在,會放大你的漏洞,揣測林丹的心理。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自我鼓勵發揮優勢

2018年,中國常州公開賽,林丹大戰三局,不敵印尼選手金庭,而在中國福州公開賽上,林丹三局不敵狀態火熱的桃田賢鬥。林丹那段狀態低迷且連續輸球的日子,我們作為媒體也在現場看見過。儘管感覺十分煎熬,但我們一直沒有從他眼中接收到失落而消極的訊號。儘管輸球,林丹依然是大度地、正常地和對方握手,結束比賽,然後喃喃自語地走到混採區。當中必然會發生的是皺眉、搖頭、甚至嘆氣,但那都是一閃而過的小細節,不會停留太久。

混採區中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或是含沙射影,有問得比較隱晦的一些媒體,或是綿裡藏針,也會有一針見血、直戳痛處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林丹應對媒體經驗十分豐富,他從來不會被帶節奏,也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在混採區的林丹,總是冷靜而沒有過多表情的,好像剛才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輸球的情緒已經散去。也正是因為這種冷靜讓他能思考,能充分利用他現在最大的優勢:經驗、頭腦、心態。

2018年最後幾個月比賽密集,林丹在兩個多月內連輸桃田賢鬥三次。第一次在日本公開賽,林丹0-2不敵對手,兩局僅僅得到8分和10分,賽後不少球迷也炸了鍋,但賽後林丹只是淡淡的表示,說自己速度有些慢,節奏和調動不夠理想。兩個月後來到福州公開賽,林丹依然是兩局輸球,但這次局分是15分和21分。這一次,林丹取得了和自己相比的進步,他看到了自己能打得比之前好的原因,而且他是在輸球后笑著、坦率地在聚光燈下分析自己的進步。

這樣子的林丹,或許以前從來不會有,那個巔峰時期的林丹,別人一直在追逐他,而現在的林丹,卻開始思考,如何追逐別人。那個時候在現場,你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林丹贏球了。他在不停地給自己正能量,用當下的優點鼓勵自己。在緊接著的中國香港公開賽,林丹的表現再一次進步,從桃田賢斗的手中拿下了一局。儘管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輸,但比分的進步和局數的進步對於當時的林丹來說,就是很好的褒獎,因為對手是炙手可熱的桃田賢鬥。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說服自己不斷堅持

其實,林丹的這三次進步,就像林丹所言,這是“說服自己”的能力,從心理上允許自己輸球,學會接受輸球,讓自己的心態迅速平靜,並且激勵自己想辦法去渴望贏球,但是,讓一個有過如此輝煌成績的人允許自己輸球談何容易?

再者,林丹的輝煌恰恰有相當一部分功勞來自於他和普通人規律的不同,他幾乎沒有嚴重的傷病。他說過這句話不下百次:“如果有大的傷病,我早就退了。但事實是我身體很健康,我是可以打的。”每當他還能看到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他就能不斷地說服自己去堅持。

這種優勢,並不能單純地與現在的“小鮮肉”比,沒有意義也沒有可比性,從原來的70後,80後,到如今90後佔據主流舞臺,甚至00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對手一直在變化,林丹卻依然沒有變化,他一人經歷了“四個十年”。林丹清晰地明白這一點,他說:“只要你不退,就會一直遇到讓你難堪的對手。”

既然林丹的優勢已經不能和現在的年輕球員相比,那這些所謂的優勢要和誰去比?難道是和那些退役的隊友,那些跟林丹一樣繼續堅持的老將相比嗎?當然不是,優勢是來源於二維度的縱橫綜合對比。比起比自己動輒小十幾歲的對手,林丹依然有足夠的資本與其競爭,林丹說“這讓自己足夠驕傲”;對比於還堅持在賽場上的老將,甚至是對比於那些同批次的、已經退役成為教練的隊友們,他的身體情況優秀,每一天都能高效完成訓練任務,他說“因此不能無故抹殺自己的可能性”。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是現在才有的,它早在十年前就埋在了林丹心裡。2009年全運會上,林丹蟬聯羽毛球男單冠軍,成為了國內第一人。當時還在帶林丹的湯仙虎教練對他說:“從來沒有人能做到蟬聯全運會冠軍,你都走到這一步了,就再堅持一下。”結果,堅持之下的林丹又蟬聯了兩屆全運會,還一口氣把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冠軍都蟬聯了。林丹說,湯導不帶他多年了,但那幾句話卻一直刻在心裡。

林丹說:“我現在就是和自己做鬥爭,不斷再創造一些紀錄。我覺得不要把自己弄得太沉重,不能老在想我要36歲了,我體能可能不行之類的。心態是很影響身體的,如果你心態不好,儘管20歲也會感覺有心無力。所以,我在努力變得更純粹、更簡單。”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在訓練中

個性訓練全新境界

外出比賽就要談輸贏,這樣無法真正地讓內心變得純粹和簡單,那麼在隊裡訓練就該是最好的“蒸餾法”。2018年12月,林丹沒有參加廣州總決賽和羽超聯賽,也沒有給自己放假,他把這段時間完全貢獻給了屬於他自己的冬訓。

那段冬日時光,林丹每天早上都早早地出現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田徑場,在400米塑膠跑道上一圈圈地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跑步任務。有一次,田徑隊邀請媒體去採訪運動員蘇炳添,在一旁正按計劃跑步的林丹還被一下子出現的大批記者嚇到了。蘇炳添透露,他們在這裡訓練了一段時間,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林丹,他很佩服和理解此時的林丹。

結束晨跑之後,林丹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混跡於球館或者體能館。眾所周知,林丹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很多訓練計劃完全自給自足,但總體計劃的時間表,依然還是按照國羽男單組走的。男單組的小將白玉鵬對這一點特別有感觸,他說:“之前我覺得,丹哥都三十幾歲了,訓練可能不會那麼系統,強度也不會那麼大。但是和丹哥一起練了才發現,他訓練的系統性一點不比我們小隊員差,強度不比我們小,投入時間更不會比我們短。”

林丹的訓練計劃既有大部隊的統一性,同時也有自己的獨特差異性。像每次訓練前的熱身和訓練後的放鬆拉伸,男單組都是統一進行的,而林丹和諶龍兩位老將都是分開單獨進行。老將的身體機能不如巔峰時,喚醒和平復都更復雜和小心,這也決定了他們在訓練前後用的時間比年輕隊員要長。

訓練時,老將的專注度和投入度是無可挑剔的。或許小將們偶爾還會偷個懶、伸懶腰、打呵欠,林丹這樣有目的性、知道自己缺什麼的球員則會把時間的效用最大化。比如說,林丹很少會在一節課裡把各項技術都練一遍,他通常只會練其中一到兩個技術,化整為零。再者,既然已經把這節課用得這麼細了,要求就得最高。一組多球中倘若失誤了,林丹絕對會要求教練或隊友再來一個,甚至重來一組,這是好幾位小隊員同時提到的一點。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李諶再同框

前行路上想念宗偉

林丹在2019年4月,迎來一次爆發。他在馬來西亞賽上連勝周天成、蘇龐餘、常山幹太、石宇奇和諶龍,在李宗偉的主場,打破了剛好兩年整的高級別賽事冠軍荒。

和奪冠一樣有意義的是頒獎典禮上的“回憶殺”,現場為林丹和諶龍頒獎的正是李宗偉,當時李宗偉仍未宣佈退役,大家還在期待拿督的歸來,而三人再度同框,三位久違的“老男孩”在頒獎臺上拍下了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相似的一張照片,讓無數人大呼“眼裡進了沙子”。

其實,林丹與李宗偉的這場“約會”,大家就一直在關注,隨著林丹一直晉級,爆發井噴,觀眾也徹底沸騰了,而當林丹在頒獎典禮上見到李宗偉,當時兩人在冠軍臺上的竊竊私語,觀眾的心情,不言而喻。

說到林丹,就不得不提李宗偉,但凡懂點羽毛球的人甚至略懂體育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很早之前林丹說過:“李宗偉在馬來西亞是絕對的唯一,所以他能夠堅持到東京更順理成章。”這順理成章的觀點被不可抗力的病魔否掉了,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林丹。

李宗偉的復出時間一拖再拖,所以林丹對李宗偉宣佈退役沒有感覺特別突然,意料之中的情況,話雖如此,林丹還是會感到那真實的失落和動力的減弱,林丹當時的:“獨自上場沒人陪我了”的微博,也讓大家感同身受,這麼多年以來,李宗偉其實一直是支持林丹的動力。兩人彼此之間都是潛在的比照對象。現在李宗偉退役了,林丹偶爾會感慨,動力也沒以前那麼大了。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2017年下半年,林丹狀態遇到滑鐵盧,在半年內的比賽中林丹都無緣決賽圈,但當時的輿論風向並沒有大變,因為對於林丹來說,這些比賽其實無關緊要。而到了2018年,林丹再次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雖然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但大家似乎又看到了林丹狀態的回暖,但沒有人能想到,之後林丹的發揮,猶如過山車一般,直線下墜,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遊。

陷入這種“一輪遊”怪圈,但其實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而是越輸球,積分越少,排名便越低,使得林丹要保持排名就得頻繁參賽,而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這樣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甚至已經激進到要林丹下課的地步了。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超級丹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無敵的偶像狀態和成績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避免輿論洪流,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源於林丹狀態,媒體和輿論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卻會陳述你的現在,會放大你的漏洞,揣測林丹的心理。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自我鼓勵發揮優勢

2018年,中國常州公開賽,林丹大戰三局,不敵印尼選手金庭,而在中國福州公開賽上,林丹三局不敵狀態火熱的桃田賢鬥。林丹那段狀態低迷且連續輸球的日子,我們作為媒體也在現場看見過。儘管感覺十分煎熬,但我們一直沒有從他眼中接收到失落而消極的訊號。儘管輸球,林丹依然是大度地、正常地和對方握手,結束比賽,然後喃喃自語地走到混採區。當中必然會發生的是皺眉、搖頭、甚至嘆氣,但那都是一閃而過的小細節,不會停留太久。

混採區中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或是含沙射影,有問得比較隱晦的一些媒體,或是綿裡藏針,也會有一針見血、直戳痛處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林丹應對媒體經驗十分豐富,他從來不會被帶節奏,也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在混採區的林丹,總是冷靜而沒有過多表情的,好像剛才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輸球的情緒已經散去。也正是因為這種冷靜讓他能思考,能充分利用他現在最大的優勢:經驗、頭腦、心態。

2018年最後幾個月比賽密集,林丹在兩個多月內連輸桃田賢鬥三次。第一次在日本公開賽,林丹0-2不敵對手,兩局僅僅得到8分和10分,賽後不少球迷也炸了鍋,但賽後林丹只是淡淡的表示,說自己速度有些慢,節奏和調動不夠理想。兩個月後來到福州公開賽,林丹依然是兩局輸球,但這次局分是15分和21分。這一次,林丹取得了和自己相比的進步,他看到了自己能打得比之前好的原因,而且他是在輸球后笑著、坦率地在聚光燈下分析自己的進步。

這樣子的林丹,或許以前從來不會有,那個巔峰時期的林丹,別人一直在追逐他,而現在的林丹,卻開始思考,如何追逐別人。那個時候在現場,你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林丹贏球了。他在不停地給自己正能量,用當下的優點鼓勵自己。在緊接著的中國香港公開賽,林丹的表現再一次進步,從桃田賢斗的手中拿下了一局。儘管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輸,但比分的進步和局數的進步對於當時的林丹來說,就是很好的褒獎,因為對手是炙手可熱的桃田賢鬥。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說服自己不斷堅持

其實,林丹的這三次進步,就像林丹所言,這是“說服自己”的能力,從心理上允許自己輸球,學會接受輸球,讓自己的心態迅速平靜,並且激勵自己想辦法去渴望贏球,但是,讓一個有過如此輝煌成績的人允許自己輸球談何容易?

再者,林丹的輝煌恰恰有相當一部分功勞來自於他和普通人規律的不同,他幾乎沒有嚴重的傷病。他說過這句話不下百次:“如果有大的傷病,我早就退了。但事實是我身體很健康,我是可以打的。”每當他還能看到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他就能不斷地說服自己去堅持。

這種優勢,並不能單純地與現在的“小鮮肉”比,沒有意義也沒有可比性,從原來的70後,80後,到如今90後佔據主流舞臺,甚至00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對手一直在變化,林丹卻依然沒有變化,他一人經歷了“四個十年”。林丹清晰地明白這一點,他說:“只要你不退,就會一直遇到讓你難堪的對手。”

既然林丹的優勢已經不能和現在的年輕球員相比,那這些所謂的優勢要和誰去比?難道是和那些退役的隊友,那些跟林丹一樣繼續堅持的老將相比嗎?當然不是,優勢是來源於二維度的縱橫綜合對比。比起比自己動輒小十幾歲的對手,林丹依然有足夠的資本與其競爭,林丹說“這讓自己足夠驕傲”;對比於還堅持在賽場上的老將,甚至是對比於那些同批次的、已經退役成為教練的隊友們,他的身體情況優秀,每一天都能高效完成訓練任務,他說“因此不能無故抹殺自己的可能性”。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是現在才有的,它早在十年前就埋在了林丹心裡。2009年全運會上,林丹蟬聯羽毛球男單冠軍,成為了國內第一人。當時還在帶林丹的湯仙虎教練對他說:“從來沒有人能做到蟬聯全運會冠軍,你都走到這一步了,就再堅持一下。”結果,堅持之下的林丹又蟬聯了兩屆全運會,還一口氣把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冠軍都蟬聯了。林丹說,湯導不帶他多年了,但那幾句話卻一直刻在心裡。

林丹說:“我現在就是和自己做鬥爭,不斷再創造一些紀錄。我覺得不要把自己弄得太沉重,不能老在想我要36歲了,我體能可能不行之類的。心態是很影響身體的,如果你心態不好,儘管20歲也會感覺有心無力。所以,我在努力變得更純粹、更簡單。”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在訓練中

個性訓練全新境界

外出比賽就要談輸贏,這樣無法真正地讓內心變得純粹和簡單,那麼在隊裡訓練就該是最好的“蒸餾法”。2018年12月,林丹沒有參加廣州總決賽和羽超聯賽,也沒有給自己放假,他把這段時間完全貢獻給了屬於他自己的冬訓。

那段冬日時光,林丹每天早上都早早地出現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田徑場,在400米塑膠跑道上一圈圈地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跑步任務。有一次,田徑隊邀請媒體去採訪運動員蘇炳添,在一旁正按計劃跑步的林丹還被一下子出現的大批記者嚇到了。蘇炳添透露,他們在這裡訓練了一段時間,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林丹,他很佩服和理解此時的林丹。

結束晨跑之後,林丹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混跡於球館或者體能館。眾所周知,林丹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很多訓練計劃完全自給自足,但總體計劃的時間表,依然還是按照國羽男單組走的。男單組的小將白玉鵬對這一點特別有感觸,他說:“之前我覺得,丹哥都三十幾歲了,訓練可能不會那麼系統,強度也不會那麼大。但是和丹哥一起練了才發現,他訓練的系統性一點不比我們小隊員差,強度不比我們小,投入時間更不會比我們短。”

林丹的訓練計劃既有大部隊的統一性,同時也有自己的獨特差異性。像每次訓練前的熱身和訓練後的放鬆拉伸,男單組都是統一進行的,而林丹和諶龍兩位老將都是分開單獨進行。老將的身體機能不如巔峰時,喚醒和平復都更復雜和小心,這也決定了他們在訓練前後用的時間比年輕隊員要長。

訓練時,老將的專注度和投入度是無可挑剔的。或許小將們偶爾還會偷個懶、伸懶腰、打呵欠,林丹這樣有目的性、知道自己缺什麼的球員則會把時間的效用最大化。比如說,林丹很少會在一節課裡把各項技術都練一遍,他通常只會練其中一到兩個技術,化整為零。再者,既然已經把這節課用得這麼細了,要求就得最高。一組多球中倘若失誤了,林丹絕對會要求教練或隊友再來一個,甚至重來一組,這是好幾位小隊員同時提到的一點。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李諶再同框

前行路上想念宗偉

林丹在2019年4月,迎來一次爆發。他在馬來西亞賽上連勝周天成、蘇龐餘、常山幹太、石宇奇和諶龍,在李宗偉的主場,打破了剛好兩年整的高級別賽事冠軍荒。

和奪冠一樣有意義的是頒獎典禮上的“回憶殺”,現場為林丹和諶龍頒獎的正是李宗偉,當時李宗偉仍未宣佈退役,大家還在期待拿督的歸來,而三人再度同框,三位久違的“老男孩”在頒獎臺上拍下了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相似的一張照片,讓無數人大呼“眼裡進了沙子”。

其實,林丹與李宗偉的這場“約會”,大家就一直在關注,隨著林丹一直晉級,爆發井噴,觀眾也徹底沸騰了,而當林丹在頒獎典禮上見到李宗偉,當時兩人在冠軍臺上的竊竊私語,觀眾的心情,不言而喻。

說到林丹,就不得不提李宗偉,但凡懂點羽毛球的人甚至略懂體育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很早之前林丹說過:“李宗偉在馬來西亞是絕對的唯一,所以他能夠堅持到東京更順理成章。”這順理成章的觀點被不可抗力的病魔否掉了,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林丹。

李宗偉的復出時間一拖再拖,所以林丹對李宗偉宣佈退役沒有感覺特別突然,意料之中的情況,話雖如此,林丹還是會感到那真實的失落和動力的減弱,林丹當時的:“獨自上場沒人陪我了”的微博,也讓大家感同身受,這麼多年以來,李宗偉其實一直是支持林丹的動力。兩人彼此之間都是潛在的比照對象。現在李宗偉退役了,林丹偶爾會感慨,動力也沒以前那麼大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爭取積分無暇停歇

身邊同一時期的隊友、敵人越來越少,林丹現在身處的跑道其實是孤獨又獨立的,其他道次的選手很少能影響到他。李宗偉掛拍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林丹現在要超越的人,不是旁邊的領先者,而是同一跑道上的自己。

2019年,林丹的表現依舊沒有太大起色,甚至還缺席了蘇迪曼杯,這一消息也讓不少球迷惋惜,但林丹卻沒有時間感慨,他需要積分,他在後面報了很多以前從來不會參加的低級別比賽,比如說在世錦賽後的白俄羅斯國際挑戰賽。這類型比賽的級別,還在超級100賽之下,即使拿到冠軍,積分也僅為2500分,而現在超級1000賽和超級750賽的首輪分數就超過了2500分。這意味著,只要成功報名高級別公開賽,就算一輪遊,拿到的積分也高於在國際挑戰賽奪冠。

權衡之下,為何林丹還是堅持報名參加低級別賽事?一是為了尋找比賽狀態,二是要秉承“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的理念。林丹在採訪中的一句話直接把很現實的狀況說了出來,他說:“我也想好好集訓,好好調整,但我不能歇,因為對手和隊友都沒有歇。”

林丹想東京奧運會,其實最難的不是身體,不是狀態,也不是心態和動力,而是奧運資格。要看奧運積分,而奧運積分就要看積分賽,同時還要與隊友爭奪。中國隊要實現男單滿額參賽,必須要有至少兩人進入奧運積分排名前16。林丹的世界排名,已經跌落至十名開外,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警戒信號。而且林丹還要面對隊內的競爭,有石宇奇,還有諶龍,還有陸光祖、黃宇翔等。

其實林丹也十分感慨,因為他要把這十幾甚至二十幾站積分賽完整地完成,本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別現在他的表現並不盡人意,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一如既往的說服自己,不要侷限於一站比賽的好壞,不要因為比分落差太大而心態崩潰等等。這些心理問題,大概是以前的林丹從來不用考慮的,但現在,他成了一名調節心態專家。

"

7月24日,這個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對於運動員來說,卻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的日子。東京奧運正式進入一年倒計時,這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于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原本毫無關係,但在發生在林丹身上,就沒那麼簡單了,大家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這個問題,耳朵都已經聽得起繭了,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週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林丹狀態還行,依然是國羽最強男單,里約奧運週期,林丹飽受一些爭議,但他最終還是殺入了半決賽,而到了東京週期,這個問題就開始顯得比較嚴峻了。

2012年8月6日,林丹拿下倫敦奧運會金牌,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選手,僅僅幾小時後,林丹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就在他還沒出徵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巔峰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支持,球迷當然願意多看林丹幾年,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里約的事。

2016年,林丹半決賽不敵李宗偉,最終拿到第四名,結束了里約奧運之旅,這時候,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但球迷還是願意相信林丹能夠去東京這個夢想,畢竟當時的林丹狀態還算可以,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起碼不會無緣無故的輸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選手。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林丹東京奧運會參賽的籌碼,又增加了一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2017年下半年,林丹狀態遇到滑鐵盧,在半年內的比賽中林丹都無緣決賽圈,但當時的輿論風向並沒有大變,因為對於林丹來說,這些比賽其實無關緊要。而到了2018年,林丹再次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雖然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但大家似乎又看到了林丹狀態的回暖,但沒有人能想到,之後林丹的發揮,猶如過山車一般,直線下墜,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遊。

陷入這種“一輪遊”怪圈,但其實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而是越輸球,積分越少,排名便越低,使得林丹要保持排名就得頻繁參賽,而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這樣似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甚至已經激進到要林丹下課的地步了。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超級丹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心中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無敵的偶像狀態和成績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避免輿論洪流,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源於林丹狀態,媒體和輿論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卻會陳述你的現在,會放大你的漏洞,揣測林丹的心理。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自我鼓勵發揮優勢

2018年,中國常州公開賽,林丹大戰三局,不敵印尼選手金庭,而在中國福州公開賽上,林丹三局不敵狀態火熱的桃田賢鬥。林丹那段狀態低迷且連續輸球的日子,我們作為媒體也在現場看見過。儘管感覺十分煎熬,但我們一直沒有從他眼中接收到失落而消極的訊號。儘管輸球,林丹依然是大度地、正常地和對方握手,結束比賽,然後喃喃自語地走到混採區。當中必然會發生的是皺眉、搖頭、甚至嘆氣,但那都是一閃而過的小細節,不會停留太久。

混採區中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或是含沙射影,有問得比較隱晦的一些媒體,或是綿裡藏針,也會有一針見血、直戳痛處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林丹應對媒體經驗十分豐富,他從來不會被帶節奏,也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在混採區的林丹,總是冷靜而沒有過多表情的,好像剛才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輸球的情緒已經散去。也正是因為這種冷靜讓他能思考,能充分利用他現在最大的優勢:經驗、頭腦、心態。

2018年最後幾個月比賽密集,林丹在兩個多月內連輸桃田賢鬥三次。第一次在日本公開賽,林丹0-2不敵對手,兩局僅僅得到8分和10分,賽後不少球迷也炸了鍋,但賽後林丹只是淡淡的表示,說自己速度有些慢,節奏和調動不夠理想。兩個月後來到福州公開賽,林丹依然是兩局輸球,但這次局分是15分和21分。這一次,林丹取得了和自己相比的進步,他看到了自己能打得比之前好的原因,而且他是在輸球后笑著、坦率地在聚光燈下分析自己的進步。

這樣子的林丹,或許以前從來不會有,那個巔峰時期的林丹,別人一直在追逐他,而現在的林丹,卻開始思考,如何追逐別人。那個時候在現場,你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林丹贏球了。他在不停地給自己正能量,用當下的優點鼓勵自己。在緊接著的中國香港公開賽,林丹的表現再一次進步,從桃田賢斗的手中拿下了一局。儘管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輸,但比分的進步和局數的進步對於當時的林丹來說,就是很好的褒獎,因為對手是炙手可熱的桃田賢鬥。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說服自己不斷堅持

其實,林丹的這三次進步,就像林丹所言,這是“說服自己”的能力,從心理上允許自己輸球,學會接受輸球,讓自己的心態迅速平靜,並且激勵自己想辦法去渴望贏球,但是,讓一個有過如此輝煌成績的人允許自己輸球談何容易?

再者,林丹的輝煌恰恰有相當一部分功勞來自於他和普通人規律的不同,他幾乎沒有嚴重的傷病。他說過這句話不下百次:“如果有大的傷病,我早就退了。但事實是我身體很健康,我是可以打的。”每當他還能看到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他就能不斷地說服自己去堅持。

這種優勢,並不能單純地與現在的“小鮮肉”比,沒有意義也沒有可比性,從原來的70後,80後,到如今90後佔據主流舞臺,甚至00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對手一直在變化,林丹卻依然沒有變化,他一人經歷了“四個十年”。林丹清晰地明白這一點,他說:“只要你不退,就會一直遇到讓你難堪的對手。”

既然林丹的優勢已經不能和現在的年輕球員相比,那這些所謂的優勢要和誰去比?難道是和那些退役的隊友,那些跟林丹一樣繼續堅持的老將相比嗎?當然不是,優勢是來源於二維度的縱橫綜合對比。比起比自己動輒小十幾歲的對手,林丹依然有足夠的資本與其競爭,林丹說“這讓自己足夠驕傲”;對比於還堅持在賽場上的老將,甚至是對比於那些同批次的、已經退役成為教練的隊友們,他的身體情況優秀,每一天都能高效完成訓練任務,他說“因此不能無故抹殺自己的可能性”。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是現在才有的,它早在十年前就埋在了林丹心裡。2009年全運會上,林丹蟬聯羽毛球男單冠軍,成為了國內第一人。當時還在帶林丹的湯仙虎教練對他說:“從來沒有人能做到蟬聯全運會冠軍,你都走到這一步了,就再堅持一下。”結果,堅持之下的林丹又蟬聯了兩屆全運會,還一口氣把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冠軍都蟬聯了。林丹說,湯導不帶他多年了,但那幾句話卻一直刻在心裡。

林丹說:“我現在就是和自己做鬥爭,不斷再創造一些紀錄。我覺得不要把自己弄得太沉重,不能老在想我要36歲了,我體能可能不行之類的。心態是很影響身體的,如果你心態不好,儘管20歲也會感覺有心無力。所以,我在努力變得更純粹、更簡單。”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在訓練中

個性訓練全新境界

外出比賽就要談輸贏,這樣無法真正地讓內心變得純粹和簡單,那麼在隊裡訓練就該是最好的“蒸餾法”。2018年12月,林丹沒有參加廣州總決賽和羽超聯賽,也沒有給自己放假,他把這段時間完全貢獻給了屬於他自己的冬訓。

那段冬日時光,林丹每天早上都早早地出現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田徑場,在400米塑膠跑道上一圈圈地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跑步任務。有一次,田徑隊邀請媒體去採訪運動員蘇炳添,在一旁正按計劃跑步的林丹還被一下子出現的大批記者嚇到了。蘇炳添透露,他們在這裡訓練了一段時間,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林丹,他很佩服和理解此時的林丹。

結束晨跑之後,林丹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混跡於球館或者體能館。眾所周知,林丹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很多訓練計劃完全自給自足,但總體計劃的時間表,依然還是按照國羽男單組走的。男單組的小將白玉鵬對這一點特別有感觸,他說:“之前我覺得,丹哥都三十幾歲了,訓練可能不會那麼系統,強度也不會那麼大。但是和丹哥一起練了才發現,他訓練的系統性一點不比我們小隊員差,強度不比我們小,投入時間更不會比我們短。”

林丹的訓練計劃既有大部隊的統一性,同時也有自己的獨特差異性。像每次訓練前的熱身和訓練後的放鬆拉伸,男單組都是統一進行的,而林丹和諶龍兩位老將都是分開單獨進行。老將的身體機能不如巔峰時,喚醒和平復都更復雜和小心,這也決定了他們在訓練前後用的時間比年輕隊員要長。

訓練時,老將的專注度和投入度是無可挑剔的。或許小將們偶爾還會偷個懶、伸懶腰、打呵欠,林丹這樣有目的性、知道自己缺什麼的球員則會把時間的效用最大化。比如說,林丹很少會在一節課裡把各項技術都練一遍,他通常只會練其中一到兩個技術,化整為零。再者,既然已經把這節課用得這麼細了,要求就得最高。一組多球中倘若失誤了,林丹絕對會要求教練或隊友再來一個,甚至重來一組,這是好幾位小隊員同時提到的一點。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李諶再同框

前行路上想念宗偉

林丹在2019年4月,迎來一次爆發。他在馬來西亞賽上連勝周天成、蘇龐餘、常山幹太、石宇奇和諶龍,在李宗偉的主場,打破了剛好兩年整的高級別賽事冠軍荒。

和奪冠一樣有意義的是頒獎典禮上的“回憶殺”,現場為林丹和諶龍頒獎的正是李宗偉,當時李宗偉仍未宣佈退役,大家還在期待拿督的歸來,而三人再度同框,三位久違的“老男孩”在頒獎臺上拍下了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相似的一張照片,讓無數人大呼“眼裡進了沙子”。

其實,林丹與李宗偉的這場“約會”,大家就一直在關注,隨著林丹一直晉級,爆發井噴,觀眾也徹底沸騰了,而當林丹在頒獎典禮上見到李宗偉,當時兩人在冠軍臺上的竊竊私語,觀眾的心情,不言而喻。

說到林丹,就不得不提李宗偉,但凡懂點羽毛球的人甚至略懂體育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很早之前林丹說過:“李宗偉在馬來西亞是絕對的唯一,所以他能夠堅持到東京更順理成章。”這順理成章的觀點被不可抗力的病魔否掉了,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林丹。

李宗偉的復出時間一拖再拖,所以林丹對李宗偉宣佈退役沒有感覺特別突然,意料之中的情況,話雖如此,林丹還是會感到那真實的失落和動力的減弱,林丹當時的:“獨自上場沒人陪我了”的微博,也讓大家感同身受,這麼多年以來,李宗偉其實一直是支持林丹的動力。兩人彼此之間都是潛在的比照對象。現在李宗偉退役了,林丹偶爾會感慨,動力也沒以前那麼大了。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爭取積分無暇停歇

身邊同一時期的隊友、敵人越來越少,林丹現在身處的跑道其實是孤獨又獨立的,其他道次的選手很少能影響到他。李宗偉掛拍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林丹現在要超越的人,不是旁邊的領先者,而是同一跑道上的自己。

2019年,林丹的表現依舊沒有太大起色,甚至還缺席了蘇迪曼杯,這一消息也讓不少球迷惋惜,但林丹卻沒有時間感慨,他需要積分,他在後面報了很多以前從來不會參加的低級別比賽,比如說在世錦賽後的白俄羅斯國際挑戰賽。這類型比賽的級別,還在超級100賽之下,即使拿到冠軍,積分也僅為2500分,而現在超級1000賽和超級750賽的首輪分數就超過了2500分。這意味著,只要成功報名高級別公開賽,就算一輪遊,拿到的積分也高於在國際挑戰賽奪冠。

權衡之下,為何林丹還是堅持報名參加低級別賽事?一是為了尋找比賽狀態,二是要秉承“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的理念。林丹在採訪中的一句話直接把很現實的狀況說了出來,他說:“我也想好好集訓,好好調整,但我不能歇,因為對手和隊友都沒有歇。”

林丹想東京奧運會,其實最難的不是身體,不是狀態,也不是心態和動力,而是奧運資格。要看奧運積分,而奧運積分就要看積分賽,同時還要與隊友爭奪。中國隊要實現男單滿額參賽,必須要有至少兩人進入奧運積分排名前16。林丹的世界排名,已經跌落至十名開外,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警戒信號。而且林丹還要面對隊內的競爭,有石宇奇,還有諶龍,還有陸光祖、黃宇翔等。

其實林丹也十分感慨,因為他要把這十幾甚至二十幾站積分賽完整地完成,本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別現在他的表現並不盡人意,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一如既往的說服自己,不要侷限於一站比賽的好壞,不要因為比分落差太大而心態崩潰等等。這些心理問題,大概是以前的林丹從來不用考慮的,但現在,他成了一名調節心態專家。

看完你就明白,林丹為東京奧運會他付出了多少?

林丹

淡看成敗超越自我

林丹說:“我希望以後即使我退役了,或者不從事羽毛球相關事業了,大家回憶起林丹,不僅僅只是因為他拿了這麼多的冠軍。我也想讓大家記住,林丹即使在狀態不好的時候,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低迷的時候,他依然在努力去嘗試、去追求目標。有時候,這個意義比冠軍的意義更重要。”

對於一年後東京奧運的那些事,其實林丹心裡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盡力去拼搏,一切就交給命運吧,沒有人能夠預測到一年後的事情,他表示,不要把一站兩站比賽的結果看得太重要,甚至不要把奧運會看得那麼重。有很多人會追問林丹現在到底還在追求什麼,該拿的冠軍都拿完了,還有什麼目標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一名運動員只要還能站上比賽場地,還能戰鬥,還能奪冠,那麼他為什麼要停下來?況且,林丹現在的動力又多了一分。兒子小羽漸漸長大,開始懂事,開始讀懂羽毛球之後,只要他說出一句“爸爸加油”,那對於林丹而言,就是最好的激勵。

林丹曾走上過巔峰,也跌落過谷底,但無論如何,林丹已經寫出了屬於他的故事,他是一個傳奇的存在,每個人都敵不過自然規律,敵不過時間的侵蝕,林丹也一樣,但相比這些勝負得失,林丹更在意的,是他突破自我的這個過程。

來源:《羽毛球雜誌》

—— END ——

整理編輯 | 鋒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