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背景雖然表面上按照總局的要求是架空歷史的,但明眼人都知道故事發生的歷史時期就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有一些人的名字被換了個馬甲,但我們還是很容易認出來的,如:李必就是後來歷仕四朝的政治家兼謀臣、唐德宗時期的宰相李泌,林九郎就是權相李林甫,郭利仕就是宦官高力士,王宗汜就是王忠嗣,何監就是賀知章,程參就是岑參;還有一些人的名字則索性沒有動,如太子李嶼(後改名李亨)、唐代宗時期的宰相元載等。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李必即李泌

唐朝距今已經一千三百來年了,人們對當時的風俗習慣、禮儀制度都不是很熟悉,由此則會產生許多困惑,如:什麼是不良人和不良帥?李林甫是如何在皇權專制的情況下擅權十八年之久,將盛唐搞垮了?高力士明明是個太監,人們為什麼要叫他將軍?……本文將從唐玄宗時期的官職制度出發來解答上述問題。

不良人

電視劇的男主角張小敬,史有其人,見於姚汝能著《安祿山事蹟》,為禁軍,馬嵬坡兵變時射殺楊國忠,但張小敬是否曾為不良帥則不可考。下面我們就來探尋不良人和不良帥這個群體的真相。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不良帥張小敬

古代有些稱謂在後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比如唐代稱司法吏役為“不良”、明清時強盜稱‘響馬”,它們從字面上不容易給出合理的解釋,這與漢語詞彙個體形式的變化有關。“不良”就是“壞”的意思,但是在唐代它指從事緝捕審訊的吏役,也作“不良人”。這個奇怪的稱呼,在清代就受到了人們的注意,如樑章拒《稱謂錄·隸》引《說鈴》:

繹事番役,在唐稱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

把從事刑偵司法的官吏差役稱為“不良人”,在以唐代為背景的明人小說中也有出現,如《醒世恆言·李濟公窮邸遇俠客》中就有“責令不良人捕獲,又撥三十名健兒防護”的話,是一個唐代用語。在唐代文獻中可以發現更多的用例,也可作‘不良漢”。如:

忠性恐,私就卜問,被不良人疑之,執送縣。(《朝野金載》卷五)

吉溫……性禁害,果於推動。天寶初,為新豐垂。時太子文學砰炭承恩幸,引溫入對。玄宗目之而謂岌曰:“是一不良漢,朕不要也。”(《舊唐書·吉溫傳》),《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四年》作“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

但是,在更多的時候,這個意思被說成了“不良”,如:

是一不良,我不用。(《新唐書·酷吏傳·吉溫》,參上引《舊唐書》及《通鑑》)

鉉百端拷訊不得,乃令不良枷暄,以手力絆其足,以木按其足間。(《舊唐書·楊慎矜傳》)

不良主帥魏永有策略……問十日已來,何人覓舍人家。衛士雲:“有投化高麗留書,遺付舍人捉馬奴,書見在。”檢雲“金城.方中有一空宅”,更無語。不良往金城坊空宅,並搜之。.至一宅,封鎖正密,打鎖破開之,碑及高麗坪並在其中。拷問,乃是投化高麗共捉馬奴藏之,奉敕斬於東市。(《朝野金載》卷五)

以上各例中,“性禁害,果於推勸”的吉溫,史書中唐玄宗對他的稱法有三種大同小異的記錄:不良、不良人、不良漢,這裡唐玄宗並不認為吉溫是一個“品行不良”的人,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吉溫只是一個會抓賊破案的“功狗之徒”,不是治國理民的棟樑之材.因而不足取。“不良”指司法官吏,或者稱刀筆之吏。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從事刑偵司法的吏沒稱為“不良”,不是詞義變化的結果,而是一個複雜詞語的簡略,我們找到了它的原形式:

覓婢不得,並失金銀器物十餘事。錄奏,教令長安、萬年捉不良脊爛求絨,鼎沸三日不獲。(《朝野金載》卷五)

緝事番役全稱是“捉不良脊爛(人)”,“脊爛”與古代杖脊刑罰有關,指受此刑罰背脊皮開肉綻,“捉不良脊爛人”字面上是“抓捕行為不良應受杖脊懲罰的人”,相當於“抓壞蛋的”的意思,“不良”是它的縮略形式,可以指緝捕的差役,也可以指主管司法或審訊的官吏。

李林甫專權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右相),後進封晉國公,又兼尚書左僕射。這就是林九郎在劇中被稱呼為“右相”的歷史根據。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林九郎即李林甫

唐元和年間的宰相崔群以李林甫專權為唐代盛衰轉變的關鍵:“人皆以天寶十四年祿山自范陽起兵, 是理亂分時,臣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賢相張九齡,專任奸臣李林甫,理亂自此已分矣。”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成書於北宋的《新唐書》、《資治通鑑》均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李林甫為專權而排除異己,導致政治黑暗;為專固相位而引用胡人鎮邊, 從而引發了安史之亂。

李林甫任相期間,與他共事的宰相,或被排擠,或“唯諾而已”,有可能取代他的政敵也多被陷害,此點人所共知,不用贅述,本節所要探討的是李林甫何以能長期專權。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林九郎劇照

我們知道,唐初三省制沿襲隋制,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三省長官在門下省的政事堂共同議事,即所謂的政事堂宰相集議。開元天寶之際,無論人口、土地的數量,財稅徵收,調撥、運轉的規模,還是官吏、軍隊的數量,邊防、京師戍衛的事務,相比前期都大大增加。但宰相集議往往意見紛爭,效率低下,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唐玄宗遂加大力度修改政事堂制度。史載姚崇與盧懷慎同朝為相時,盧懷慎但做“伴食宰相”“唯諾而已”;宋憬與蘇施同朝為相時,蘇孤“皆順從其美”,表明開元初期宰相事實上已出現明顯的主副之分。到張說任中書令時,玄宗朝宰相制度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新唐書·百官志一》雲:

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於其後:一日吏房,二日樞機房,三日兵房,四日戶房,五日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

從此以後,宰相有了裁決政務的常設機構,中書門下掌握了從決策到執行的全部權力,成為最高決策兼行政機關,唐初以政務處理程序分工為特徵的三省制名存實亡。宰相制度這種集權於主相的變化傾向為宰相專權提供了制度依據。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唐玄宗

然而,宰相集權是把雙刃劍,既利於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也往往會對皇權構成威脅。唐玄宗需要宰相集權,更要求宰相絕對地服從自己的意志。開元十四年(726 ),張說以“引術士夜解及受贓”等罪名免相。其中“引術士夜解”即被認為是對皇權造成威脅的重罪。開元二十四年(736 )玄宗擬任牛仙客為相,張九齡堅決反對,玄宗責之以“事總由卿”,憤慈形諸辭色,玄宗又認為“九齡有黨”,遂罷其相。張九齡罷相的根本原因即在於獨斷專橫,背公結黨,被認為對皇權造成了威脅。李林甫對此看得很清楚,深知皇權神聖不可干犯,他曾如此勸誡那些“不知趣”的諫官:

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妖三品今豆;一鳴,則黔之失。後雖欲不鳴,得乎?(《奸臣上·李林甫傳》)

開元二十四年(736}十月,玄宗欲從東都洛陽西幸長安,張九齡、裴耀卿認為農收未畢,宜待農收完後再西幸,李林甫待二人退出後說:“長安、洛陽,陛下東西宮耳,往來行幸,何更擇時!借使妨於農收,但應揭所過租稅而已。臣請宣示百司,即日西行。”玄宗遂順利西幸。同月,在任牛仙客一事上,宰相張九齡反對,李林甫說“天子用人,有何不可”,玄宗遂徑任牛仙客為相。玄宗欲廢太子瑛,張九齡認為“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還態度強硬地說“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李林甫當面不說,背後卻跟玄宗親近的宦官說“此主上家事,何必間外人”。次年太子瑛遂廢。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太子李亨(又名李嶼)

巡幸、任相、立廢太子歷來為朝廷大事,皇帝須與大臣商量。李林甫的原則是處處依從皇帝,並反覆向玄宗強調:整個國家都是你的,這些不過是您的家事而已,您的任何決定都沒必要與別人商量。故李林甫雖長期專權,唐玄宗卻“善林甫不專”。李林甫事實上也是忠心於唐玄宗的,所以李林甫死後,楊國忠誣構他與蕃將阿布思謀反,竟然“天下以為冤”。正是深得玄宗的信任,李林甫才得以專權,而唐玄宗的君主獨裁也通過李林甫的宰相專權得以實現。故谷川道雄先生認為:宰相李林甫是扮演皇帝祕書官的角色,其專權的意義是君主獨裁製透過宰相專權的形式來表現而已。

開天之際,玄宗需要宰相專權,但宰相專權必須代表皇權,使皇帝感到“不專”,更不能威脅皇權,當時的宰相中,只有李林甫做到了這一點。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李林甫執政的開元后期及天寶年間,正當唐朝全盛之時,雖然內部的矛盾在積累,整個社會呈現的卻是一派繁庶景象。晚年的唐玄宗志得意滿,加之有了新歡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的精神蕩然無存。天寶三載玄宗間高力士:“聯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聯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已明顯表現出消極理政的意願,“以天下事付林甫”,可見他對李林甫的信任。《唐語林》曾談到玄宗已察覺到李林甫..妒賢嫉能”,裴士淹反問:“陛下既知,何故久任之?”玄宗鍬然不樂,沒有回答。其實玄宗任人唯忠,加之李林甫有才,正是玄宗委政之最佳人選。

李林甫為鞏固地位,暴力清洗政敵,從天寶元年至天寶六載短短六年時間內,李林甫所排擠陷害的大臣就有兵部侍郎盧絢、絳州刺史嚴挺之、戶部尚書裴寬、刑部尚書裴敦復、江淮租庸轉運使韋堅、隴右及河西節度使皇甫準明、左相李適之、鄴郡太守王據、隴右及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皇甫惟明的繼任者)、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楊慎矜等。最終,玄宗視線內已無像李林甫那樣既有才能又絕對忠心的人可用,李林甫專權更成定局。

驃騎大將軍高力士

高力士之所以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是因為他和唐玄宗的政治生命相伴始終。玄宗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再加上玄宗又是唐朝由極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上的皇帝,所以這一時期的歷史內容特別豐富,也特別引人注意。始終緊隨玄宗的高力士,也就成了這一歷史階段的重要人物。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郭利仕即高力士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聖曆元年((698,嶺南討擊使李千里將高力士進獻宮中。這時他還不滿十歲。初入宮,頗受武則天喜愛。武則天令一宮女撫育,又使其受教於翰林院。由於高力士勤於學習,“學業日就,文武不墜,必也射乎。五善即閒,百發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稱”。既有“力士”之稱,又奉命為宦官高延福養子,於是他就被稱為高力士了。由於這是奉武則天之命所為,故被認為是“則天聖後賜姓高改名力士”。從此,馮元一就被改稱為高力士了。

由於武則天給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所以高力士逐步成了文武兼備的有用之才。他不僅可以下傳詔令、上呈四方奏請,使玄宗感到“力士當上,我寢乃安”,而且也顯示出他的武藝超人。例如,有一次隨玄宗外出,碰見“有二鵬食鹿,上命取之,射聲之徒,相顧不進。公(高力士)以一箭受命,雙禽已飛,控弦而滿月忽開,飲羽而片雲徐下。壯六軍而增氣,呼萬歲以動天”“呼萬歲以動天”,實際上是眾人為高力士的武功喝彩。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何監即賀知章

正因為高力士文武兼備,所以玄宗始終把他視為須臾不可離開的人物。玄宗登上皇帝的寶座,就是得到了高力士的支持。

《高力士神道碑》載:“及孝和棄群臣,韋氏窺大寶,不利王室,已禍梯。玄宗赫然提劍而起,公實勇進,口龍上天。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訣,諫而不犯。”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孝和皇帝就是中宗。中宗被其皇后韋氏毒殺以後,韋氏想走武則天的老路,自稱皇帝。睿宗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武則天女)殺韋后,使睿宗再次為帝。睿宗讓位於隆基,隆基即位,就是玄宗。所謂“玄宗赫然提劍而起,公實勇進”,就是說高力士在這一政治事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程參即岑參

睿宗讓位於玄宗,太平公主極力反對。高力士又幫助玄宗消滅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殺了太平公主的心腹宰相蕭至忠、岑羲,迫使太平公主自盡於家中。於是玄宗在獎勵功臣時,也“以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本來,玄宗在為藩王時,“力士傾心奉之,及為太子,奏為內給事,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由此看來,在玄宗取得帝位的過程中,高力士確是有重要貢獻的。

宦官本來是皇帝的家奴,地位不高。所以,“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下級官員的服色)凜食、守門傳命而已”。“宦官七品以上至千餘人,中宗時,情況有所改然衣排者(五品以)尚寡,玄宗時,宦官增加到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絆、紫(三品以上者)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高力士就是品級最高的宦官,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稱呼郭利仕為郭將軍也就不奇怪了。

解密不良人群體,解讀林九郎專權,解釋郭利仕將軍之號

唐代宗時宰相元載

高力士雖然顯赫一時,令人矚目,“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為兄,諸王公呼之為翁,駒馬輩直謂之爺。自李林甫、安祿山輩皆因之以取將相”。但是,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這就是說,他還保持著一個傳統宦官的本色,不像李輔國以後的宦官那樣,架空皇帝,專權跋僱,甚至隨意廢立皇帝。李輔國竟敢狂妄地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顯然,宦官與皇帝的位置顛倒過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