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掌財經丨東方航運變局:大潮之下,港商離場

雲掌財經丨東方航運變局:大潮之下,港商離場

作者:雲掌財經 財心

香港大亨頻繁出售資產,內地資本大舉買入,香港的經濟格局已在悄然發生變化。

最近資本市場風起雲湧,各路大佬縱橫捭闔,一石激起千層浪。賈躍亭的樂視轟然倒下還尚存餘溫,萬達上演632億的驚天交易,而近日董建華家族亦338億退出航運業。

謝幕的時候到了!

7月9日晚上,董建華家族的上市旗艦——東方海外國際(HK 00316)發佈公告,宣佈控股股東(董建華家族)將把該公司68.7%的股權出讓給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碼601919,港股代碼01919)。

此外,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碼601919,港股代碼01919)和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碼600018)兩家上市公司聯合向東方海外國際的股東發佈收購要約,將以78.67港元收購其他全部流通股。如果所有的股東就選擇出讓股權,則整個收購將耗資492.3億元,交易完成後中遠海控及上港集團將分別持股90.1%及9.9%。

東方海外上週五收市價是60港元,這個要約收購價大幅溢價了31%。按照這個價格,董建華家族將套現338港元,從此徹底退出航運業。

雲掌財經丨東方航運變局:大潮之下,港商離場

與此同時,作為主要收購方的“中遠海控”承諾保留“東方海外”的上市地位。如果要約收購之後,公眾股東持股比例不足,新的大股東將採取措施恢復公眾股比例。此外,收購方還承諾至少兩年內,繼續聘用東方海外現有員工,公司總部及管理職能繼續留在香港。

本次要約收購主體是中遠海運境外全資子公司Faulkner Global及上港國際港務集團下屬離岸全資子公司上港BVI。

中遠海運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持有45.47%股份的滬、港兩地上市公司,而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則是國資委100%控股企業。

上港BVI是上港國際港務集團100%控股的全資海外子公司,而上港國際港務集團是上海國資委持股59.38%的上交所上市公司。

也就是說收購董建華家族股份的聯合要約收購方是國資背景。

東方海外的歷史淵源

眾所周知,“東方海外”是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在香港創立的國際航運集團。董浩雲祖籍浙江舟山,1912年出生,1928年到天津航運公司當職員,後逐步走上經營航運業的生涯。

董浩雲先後在天津、上海和香港等地創業,並在香港達到了成功的巔峰,最多擁有149艘船,總噸位1100萬噸,比希臘船王奧納西斯還多一倍,國際航業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董浩雲的名字。美國《紐約時報》上世紀80年代評出了全球7大船王,董浩雲入選。從當時獨資所擁有船隊的噸位數來說,則董浩雲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

董浩雲去世後,他的大兒子董建華主持家族生意,並在內地資金支持下成功度過了1985年到1986年的破產危機。隨後,董氏家族跟內地關係日益密切,這為日後董建華成為首任香港特首帶來了機緣。

對於此次併購的原因,東方海外的通稿則說:

近年來全球貨櫃航運公司均面臨嚴峻挑戰,並催生行業深度整合浪潮,本次交易是中遠海控和東方海外把握航運業發展大型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選擇。

全球航運業持續至今且難看到需求恢復的蕭條,令包括“東方海外”在內的一批已不再具領先規模的企業倍感壓力。

在2016年,公司便錄得了高達2.19億美元的虧損,而此次接盤的“中遠海控”則虧更多,虧損高達99億元人民幣。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讓全球航運業都在尋找擁抱未來的新方向,行業的整合由此掀開大幕,進而有了“東方海外”與“中遠海控”的牽手。

對董建華家族來說,這一定是一個從情感上來說難以接受的決定。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將親手終結由家族開創的一個時代,以及與此有關的光榮和夢想。

但大勢在那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拋售資產,並不止董氏家族一家,更典型的是李嘉誠。

李嘉誠早早套現

李嘉誠家族近年來拋售樓市:

●2013年8月,李嘉誠家族26億元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項目。

●2013年10月,李嘉誠將一年前剛剛收購的東方匯經中心OFC出售給交通銀行,出售價為90億港元。

●2014年4月8日,超人李嘉誠的二兒子、小超人李澤楷宣佈把位於北京三里屯的地標建築盈科中心出售出去。他名下電訊盈科和盈大地產聯合公告,項目最終以9.28億美金(約57.5億人民幣)成交。而這樓的買家則是地產私募基金基匯資本。

●2014年8月11日,李嘉誠持股7.84%的新加坡房地產基金亞騰資產管理接近完成出售上海黃浦江西岸虹口區的一幢寫字樓——盛邦國際大廈。大樓總樓面面積5.69萬平方米計算,交易作價約達15.4億元,李嘉誠從此筆交易中獲益近三千萬。

●2015年2月,長江實業旗下公司以5.2億元人民幣出售位於香港新界的商業地產物業盈暉薈,而這也是該公司11年來出售的首項資產。

●2016年10月26日,長江實業地產以200億元人民幣的售價,賣掉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

李嘉誠在2016年長實地產業績報告內表示,維持對樓市不太樂觀的看法,表明現時地產市場內要物色有合理回報的項目殊不容易。

明顯的是,李嘉誠家族已形成統一意見。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曾在證券商分析員會議上表明態度,除了總部長江中心大樓之外,什麼物業都可出售。

內地資本大舉買入

與香港大亨頻繁出售資產相對應的,是內地資產自2015年起,不斷買入香港資產的事實。

下面是2015年以來內地投資香港地產的一些代表性項目:

雲掌財經丨東方航運變局:大潮之下,港商離場

2016年,內地開發商在香港投資住宅地產金額已經達到54%,超過一半!

這裡有一組數據:2011年至今,內地企業萬科、保利置業、世茂、明發、中信、海航等企業,在香港參與公開住宅用地出讓累計成交量達23幅,總投資額度高達764億港元。

相反的,香港本地開發商的活躍度在不斷下降。仲量聯行數據可以看到,本港七大開發商競標購得的住宅土地,已經從2012年的45%,縮減到了2016年的22%。

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資產在港物業投資額度已倍增至361億港元,要知道去年一整年也只有412.74億港元。這個升幅已經高於去年中資海外物業投資的第一名紐約。

此次中遠買下董氏家族的資產,表明大陸資金已從不動產領域向香港更多領域進軍。香港的經濟格局已在悄然發生變化。

香港富豪正遭遇危局?

這背後,除了對香港經濟前景的判斷外,香港富豪自身角色的變化也是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富豪在香港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個字“港人治港”,實踐中“港人”這個詞更多是指華商領袖、指富豪,用的是精英治港的模式。

彼時,像李嘉誠這樣的人物,也被港人視作白手起家、逆襲成功的英雄,充滿企業家奮鬥精神。

但在最近幾年,富豪與香港平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在香港治理模式中的角色也變得搖擺。

其中的根源,是香港巨大的貧富分化。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GDP估值進行計算,香港十大富豪的總家產,令人吃驚地佔到香港GDP的35%,遠超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

印度十大富豪的財富僅相當於本國GDP的5.2%,中國大陸更是隻有1.4%。在歐洲,富豪財富/GDP比例最高的是瑞典,為25%;瑞士為9.2%,俄羅斯為8.8%。

香港的貧富差距已經大到難以想象的地步。而香港社會近年來不斷升溫的不滿情緒,正源於此。

富豪在香港治理中的角色在逐漸變化,他們已不太可能代表香港整體利益了,只能代表自己的圈層。

在這種背景下,富豪們在調整、在重新定位,出售資產套現是其中的一個動作。

結語

董氏家族退出海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海運行業不景氣。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特別是中國房地產和大基建整體見頂之後,國際航運業一直不太景氣。據業績通告,東方海外去年虧損2.19億美元,中遠海控去年則虧損99億元人民幣。

在這種背景下,航運業只能通過收購兼併、規模化運營才能扭虧為盈,增加抗風險能力。董建華家族退出航運業,以及李嘉誠等家族把投資重心從香港轉向歐洲、大洋洲等地,意味著香港經濟的一個時代即將結束。

版權聲明:

本資訊號除註明來源的文章外,均為雲掌財經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引用請註明來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