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今天我們來聊聊晚清的外交政策,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弱國無外交”。意思就是說搞外交這種事,你小國根本沒有發言權。外交領域國際舞臺,是我們大國才能站的上去的,但是反過來想我們想到,恰恰是弱國小國才更需要外交,因為你在軍事實力上根本不可能戰勝強國,你再連外交沒有你這個國家,還有立足之地麼?

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我們中國人也常說一句話,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為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換句話講,作為一個小國必須有小國的智慧,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生存下來。今天的中國當然是一個大國,但是很不幸的時候,晚清幾十年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絕對是一個小國和一個弱國。

所以一提到晚清,我們想到的就是屈辱,就是悲催,所以我們也認為滿清既沒有成功的內政政策,也沒有成功的外交政策。可是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回到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時候,在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我們發現南美洲被瓜分了,非洲被瓜分了,亞洲的印度東南亞不也被瓜分了麼?

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在那樣一個強敵環伺的狀態下,恐怕也就是滿清帝國,能夠苟延殘喘那麼長時間,沒有成為徹底意義上的殖民地。而這樣一些努力,就是滿清外交政策取得了那麼一點點的成功。

提到滿清的政策,提到洋務運動,我們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沒錯,向西方人學習,學習它們的先進知識,擴大我們自己的武力和軍事力量,來有朝一日能夠打敗它,這是滿清的內政政策。

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可是在這句話之前還有一句話,叫做調夷敵國以攻夷,這句話其實就是滿清外交政策的寫照。清朝末年強敵環伺,基本上我們跟世界主要國家都交過手,但是所有這些國家的對華態度和野心可不太一樣。

以西歐為例,英法這兩個國家雖然跟滿清帝國打仗最早,但是由於距離太遠而且他們在亞洲已經有了比較多的殖民地,所以他們對中國的領土要求並不太高。他們的要求是中國能跟他做生意,能夠淪為他經濟上的殖民地。

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而離我們最近的俄國呢?這個國家野心可大,本身幅員就已經夠遼闊了吧,對我們還是有相當大的領土要求,更加危險的則是我們的近鄰日本。咱們這麼講,英法只是要你的錢,俄羅斯只是要你的命,可是日本這樣一個國家他不光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他更要的是你的精神靈魂。

什麼意思呢?日本認為我跟滿清一樣,我也是東亞民族,你滿清三百年前入主中原,變成了這個中華帝國,有了中國天下的這個概念。其實日本人一直想的是,我有朝一日也會取代你滿清,我也會入主中原形成一個以日本人為組織的天下的概念。

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二戰時期日本不就提出,大東亞共榮圈這個概念麼!日本的想法是亞洲的事要用亞洲人來解決,那麼我們日本人就是亞洲的主宰者。所以說,日本不單要你的錢要你的命,還要你的精神和靈魂,更要中國人從此完整的成為日本人的奴隸。

那麼針對這三個層次的強者,如果我們真的能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人家的先進能力,將來各個擊破當然好。可很不幸的是,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甲午一戰輸的是傾家蕩產。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這個內政政策看樣子不太成功。那麼怎麼辦,還好我們有幾千年的中國政治文明史,讓我們從老祖宗那吸取了太多的外交經驗。

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作為一個強國你自然可以去喊打喊殺,作為一個弱國那你就只能朝秦暮楚的,在國際舞臺上求得一點點存在感。所以在調夷敵國以攻夷這個外交政策上,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滿清外交官實行的還算是不錯了。

首先李鴻章早年其實就提出,要聯美抗英。因為他多少也懂點歷史,知道這個歷史上美國和英國也發生過幾次大戰,也知道美國當時在中國沒有太多利益,美國也急於在中國開設利益,所以如果能拉攏幾個資本主義國家,去對抗那幾個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有可能讓中國存活下來的。

而李鴻章的外交政策玩得最漂亮的一次,就是甲午之後的三國干涉還遼,甲午戰爭之後咱們知道,首先沒辦法,打輸了,只能跟日本人談和賠了人家兩億兩白銀還不夠,把臺灣和旅順大連一遭割給了日本。

打你是打不過了,那怎麼樣利用外交上撈回點呢?李鴻章就想到了,日本已經在中國獲得了這麼大的利益,其他強國能不眼紅麼?一定要鼓動其他強國從日本那把我們的領土,拿回來點。於是在李鴻章的積極斡旋下,才有了這個法國、德國和俄國的三國聯合干涉。

回顧滿清時期屈辱外交史,看看李鴻章的外交智慧!

馬關條約簽署的第二天,這三個國家就發了三份,一模一樣的詔會給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必須把旅順大連全部還給中國。咱們知道日本敢於在東方跟中國打一仗,這也是英國在後面鼓舞,日本在跟英國簽訂了協議之後,才敢在甲午放了第一槍。可是就在李鴻章的握權之下,連英國這個日本的主子,都沒敢跟日本說什麼。

而且這三個國家可不是簡單的詔會這麼簡單,已經派了軍艦準備到這個地方來解決日本的武裝了,日本軍部當時實際是經過測算的?他們認為雖然我們在武力上有可能跟這個三國一戰。但是別忘了,剛剛打過甲午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來講是屈辱,對日本來講國力也是受損很大。換句話講日本當時也在盤算,我有沒有可能這一個國家,對抗當時世界所有強國。

於是就在這三國干涉還遼,就在中國外交官的積極努力下,把一場已經失敗了的戰爭,已經簽訂了條約,楞生生給拉了回來。旅順大連從日本那裡,又拉回到了中國政府的懷抱中。這個事情恐怕是滿清政府為數不多的外交勝利之一。

這個事情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講,還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屈辱,您今天去翻翻甲午戰爭時期很多日本人寫的文章,都認為三國干涉還遼,是日本近代史上遭受的最大屈辱之一。這件事情之後,各國政府爭相邀請李鴻章訪問,所以李鴻章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訪問。先後去了俄國、西歐各國以及美國,甚至在德國,李鴻章還拜會了當時最有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以至於後世就有人說,李鴻章就是中國的俾斯麥。

在那樣一個狀態下,在全球已經基本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成殖民地的狀態下,一個積貧積弱的中國,能有這麼一點點外交上的突破和勝利,也算是不容易了。只不過由於滿清的勢力實在太弱,沒有把這樣一個外交勝利,轉化成內政的勝利,以致於進一步轉化成國家實力的逐步提升,才讓我們這樣一個外交勝利,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