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聽他講他的故事,人類的悲歡還是相通的,沒有那麼絕望,沒有那麼孤獨。”

這是李誕在一檔名為《思念物語》的紀錄訪談式微綜藝裡說的話。

當李誕,不再搞笑

一間館子,一張方桌,一盤餃子,三道小菜,二人對坐,傾訴衷腸。

李誕在這檔節目裡收起了以往嬉皮笑臉的講話風格,以“思念會話人”的身份,試圖探尋幾位素人背後的內心情感故事。在療愈彼此的同時,也首次向大眾展現出了他溫情脈脈的一面。

在和紀錄片《四個春天》的導演陸慶屹對談時,當陸慶屹說到自己父母的動情之處,鏡頭拍到李誕正在輕輕擦拭眼角的淚痕。

當李誕,不再搞笑

這似乎不像是我們從前熟悉的那個李誕了,那個說著“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的李誕,他變了嗎?

01

1989的秋天,李誕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出生。童年時代的李誕,一路都在礦場上學。

作為廠礦子弟,李誕經歷了廠礦從繁榮到蕭條的全過程,用他自己的話說,最嘚瑟的時候可以在草原深處吃到新鮮海鮮,但最後礦場落敗的時候,就演變成了一種狗比人還多的局面。

小時候的李誕是個自視甚高的文藝青年,喜歡看書、聽搖滾樂,與周圍的環境總是顯得格格不入。

當李誕,不再搞笑

後來為了滿足自己遠離家鄉的願望,在經過一年復讀以後,李誕考到了廣州讀大學。

在讀大學期間,因為喜歡粵語的原因,李誕被同學推薦去看黃子華的“棟篤笑”,結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李誕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驚訝於原來還可以用“這種方式”做節目。

也是在大學期間,李誕開始了早期的段子寫作。當時有做微博營銷的人找到李誕,給他開出1500元的價格讓他發條廣告,但是被彼時還很清高的李誕拒絕了。

在大三的時候,李誕還去了《南方人物週刊》實習。但是期間發生了一件事,那時正是快過年的時候,李誕剛剛排完大隊搶到了回家的火車票,結果在回去實習時,偶然聽到兩個同事的對話:“馬上過年了,回家買票了嗎?”“沒事兒,我們跑春運口的有票,我給你留兩張。”

有道德潔癖的李誕,聽了這話突然像被擊垮了一樣,當時就覺得“太沒勁了”,從此徹底斷絕了自己做知識分子的念想。

後來李誕應朋友之邀進了奧美實習,接著就開始加盟東方衛視的脫口秀節目《今晚80後脫口秀》。從幕後策劃,一步步走到了臺前表演。

當李誕,不再搞笑

(《今晚80後脫口秀》)

2014年,李誕和別人聯合創立了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於2017年開始擔任騰訊視頻喜劇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第一季的總撰稿和吐槽團成員。

當李誕,不再搞笑

在節目中,李誕憑藉他幽默犀利、獨樹一幟的脫口秀表演,獲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

與此同時,李誕出版了《笑場》《宇宙超度指南》兩本書。各路綜藝邀約也紛至沓來,李誕徹底紅了。

當李誕,不再搞笑

就這樣,頂著一頭紅髮的李誕,從原先的頭髮比人紅,變成了人比頭髮紅。

《腦力男人時代》《大學生來了第二季》《明日之子侃侃看》《脫口秀大會》有他,《吐槽大會》第二/三季、《拜託了冰箱》第四季、《奇葩說》第五季有他,連《十三邀》《奇遇人生》這樣的深度型節目也有他……

而他更因在《嚮往的生活》第二季裡“懶得出奇”的“奇葩操作”上了熱搜榜。李誕的人設,看上去越來越像一個綜藝咖了。

當李誕,不再搞笑

(《嚮往的生活》)

02

在李誕的微博簡介寫著四個字:“開心就好。”而被他微博置頂的那句“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則被大眾用各種思維解讀過。

有人欽佩他這種佛系的態度,喜歡他這樣近乎嬉皮式的語氣,有人反感他這種不負責任的論調,以及那種聽上去就非常懈怠、喪氣的想法。

李誕卻說他只想給別人帶來快樂,他就是個諧星,最想做到的就是讓別人一看到他,就感覺快樂。

當李誕,不再搞笑

李誕的確是個很有梗的人,他懂得大眾喜歡什麼樣的點。在他的語言體系裡,處處都蘊藏著一種試圖解構權威、消解崇高的感覺。

李誕也很會玩文字遊戲,他知道當下的年輕人最喜歡吐槽什麼,甚至於在和別人對話時,他都能設想出彈幕將會蹦出來什麼樣的高頻詞彙。

李誕是精明的,儘管他看上去總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他總是以戲謔的口吻,向觀眾輸出一套屬於他的價值觀。

喜歡他的人說他擁有一顆無比“有趣的靈魂”,是個看得透、拎得清的意見領袖,不喜歡他的人則稱他是抖機靈,言辭太過油膩浮誇。

當李誕,不再搞笑

《十三邀》與許知遠對話時,李誕稱自己從前是屬於年少無知,也想過改變世界,總愛和自己較勁之類的。

但在逐漸意識到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之後,他就慢慢想明白了,發現自己就願意活在淺薄裡,用他的話說是:“既然都沒勁,那就都可以。

喜歡佛學的李誕,從處處與世界對抗的狀態,逐漸轉變為都行、都可以、無所謂的態度。

他說他沒法像別人說的那樣“做自己”,正是因為不想把自己整廢了,於是換種方式讓自己好好活下去。因為不想擰巴,所以從一個充滿“在乎”的極端,走到另一個“滿不在乎”的極端。

李誕讓自己可以頑強活下去的方法就是,迅速加入到這個社會的運行規則裡面去,最直接的體現手法就是通過賺錢,來不斷實現自洽。

當李誕,不再搞笑

03

在和許知遠的對話過程中,李誕顯得很謹慎,時刻提醒別人,自己是個藝人,很多實話不能說。

在節目裡他所展現出的姿態,是自己十分樂意投身到大眾娛樂中去。但當許知遠追問他是否會對此感到不適的時候,李誕的迴應顯得有些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者們往往正是由於過去對世俗的全盤否定,從而造就了現在對世俗的照單全收。也許他們是由於在過去曾飽嘗心酸,於是便決絕地扔掉了某種希冀,以防再次承受失望的落差,從而傷害到自己。

其實越是刻意強調的灑脫,內裡的防備心反而越重。

也許是基於如此的審美主義,李誕對於世界保持了很強的距離意識,寧願冷眼旁觀,也不再願意與之正面對抗。

當李誕,不再搞笑

他在脫口秀裡所表現出的肆意吐槽,其實更多時候是在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方式,來隱隱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他的談話給人的感覺是,李誕似乎是在藉由喜劇的外殼,來試圖掩蓋他那顆更為悲涼的內心。

雖然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出於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感,所以只好通過這種“搞笑”的模式來緩解、釋放。

或許一個人內心越是沮喪,外表體現的就越是嬉皮。李誕所表現出的幽默,和對塵世厭倦後的那種隨意情緒,恰恰體現出的,是一種深植於內心的焦慮。

他寫:“王大爺說,自己在家燉肉,在快熟的時候,會聽見燉肉說,孤孤獨獨,孤孤,獨獨。”

他似乎從來都不想讓人真正瞭解他,也不認為快樂有什麼膚不膚淺之分,只希望別人看到他能夠笑,這就夠了。

可李誕真的像他自己說的那麼無所謂嗎,在他屢屢欲言又止的瞬間裡,大概他自己也恍惚了。

李誕能意識到粉絲群體,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消費藝人們的叛逆,可他依然會麻醉自己,彷彿只要稍一認真就輸了。

04

其實很難想象詩人諧星,這兩個相去甚遠的標籤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李誕會在臺上嘻嘻哈哈地打趣別人,也會在臺下寫出“別慌,月亮也正在大海某處迷茫”這樣詩意滿身的句子。

雖然李誕最具有代表性的身份是脫口秀演員,但李誕的微博認證欄裡,第一個關鍵詞寫的是詩人。

當李誕,不再搞笑

儘管他熟知網絡時代的話術,且極具綜藝脫口秀思維,可他其實並沒有那麼熱愛脫口秀演員這個身份,他解釋說是“歷史的大軲轆把我推成了一個脫口秀演員”。

作為80後的尾巴,李誕一踏入社會,就立刻擊碎了過去的自己,快速地完成了社會化,並把自己重新包裹了起來。

當李誕,不再搞笑

去年在《奇遇人生》裡自爆已經結婚的李誕,憑著和擁有超高顏值的黑尾醬的結合,曾怒刷了一撥好感,彷彿他那個“有趣的靈魂”的標籤,正式得到了蓋章認證。

然而隨後被爆出的一段醉酒緋聞,卻又馬上把李誕之前的路人緣敗光了大半。李誕身上“真實”與“人設”的界限,似乎已經開始模糊。

進入千禧年之後,在信息浪潮裡翻湧的青年一代,往往容易催生出一種苦悶的孤寂感。

既然找不到出路,那麼所幸就玩世不恭,在這個荒誕的世界,幹嘛不一起開個狂歡party?何必理會那麼多,最後還不是徒增煩惱?

李誕說他最討厭崇高、壯麗,他不相信那種所謂的美好。而這種心態之所以能受到一批人的追捧,正說明了當下的年輕人深受“佛系喪文化”的影響。

當李誕,不再搞笑

“以不相信來獲得合理性的社會文化形態”恰恰是現代犬儒主義的體現。他們不相信主觀能動性,也不怎麼相信改變的力量。

既然無法改變,可又不想更加偏激地自尋短見,那就只好把這種不滿,包裝成一種變相理解,雖不認同,但也不拒絕更不想反抗。

這不像是豁達,更像是一種迫於無奈的臣服,是許知遠口中的“信息煙塵的俘虜”。

李誕如今唯一給自己的自留地就是寫作,如果說他對生活揣摩一番的結果是妥協,那麼寫作就是他最後的一方淨土,那裡尚有純粹的自我意識在萌芽。

當李誕,不再搞笑

去年李誕在和樑文道進行對談時說過:

“我有時候經常想,如果明天早上醒來,李誕這個人不紅了,或者公司要封殺我了,我想想也挺好,一點感覺都沒有,也挺輕鬆的。現在覺得沒時間看書,要是不幹了,不就有時間看書了嘛,我覺得也挺好。”

他還天馬行空地想過,等將來因為某些原因不做藝人了,就做一個專場的表演,名字就叫《誤入娛樂圈》,把這幾年在娛樂圈看到的好玩的事都講一講。

“等到我不紅的時候我一定做這個事情,到時候肯定也沒人罵我了,還覺得挺好玩的。”

毫無疑問,李誕是敏感的,但他不想讓他的敏感顯得脆弱,所以他在外面包了個殼,這個殼就是喜劇,他想要把某種消極消解於無形。

可生活本就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縱使是詼諧搞笑的喜劇,也從來不是一座能恆久保暖的溫室。用沒皮沒臉的戲謔來武裝自己,或許還是源於內心並不夠坦然自若。

當李誕,不再搞笑

未曾開言我先笑場,笑場完了聽我訴一訴衷腸。”這句被李誕寫在《笑場》裡的句子,很像是對他現在狀態的一種註解。

當李誕不再只是一味注重於,在鏡頭前密集地製造笑點、炮製段子,當他開始願意靜下心來沉澱自我。

或許這種對自我審視的轉變,就是一個更好的開始。

本文作者 | 橘綠 @文化咖孵化工場成員​

​本文由文化咖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投稿或合作事宜,請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