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


"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李白的詩是浪漫恣肆,狂放不羈的,但是他的抱負和理想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自幼學道,通曉老莊,《莊子》不但從文風上影響了他,思維中也為李白打上了追求絕對自由的逍遙性格底色。

《逍遙遊》中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那個愛好舞劍,以滿腹經綸視天下為己任的少年,把自己看做鯤化身的大鵬,只待風起,便震驚天下,名揚四海。

開元六年文壇領袖李邕任渝州刺史,二十歲左右的李白有了謁見的機會。不過李邕作為格律詩的推行者,對李白的歌行古風並不感興趣,而且沉穩老練的他也不喜歡這個後生的誇誇其談,面露不喜。彼時以李邕的地位和身份,看不上李白,實屬正常。而李白則用一首《上李邕》發洩了自己不被重視的鬱悶,在這首顯得情商不那麼高的詩中,李白就是用大鵬自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不難懂,勝在意氣風發,酣暢淋漓。不過正由於這種鋒芒畢露,他的一系列干謁活動無一成功,而且因為出身成迷有沒有資格參加科考,所以一直沒有機會進身功名。

"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李白的詩是浪漫恣肆,狂放不羈的,但是他的抱負和理想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自幼學道,通曉老莊,《莊子》不但從文風上影響了他,思維中也為李白打上了追求絕對自由的逍遙性格底色。

《逍遙遊》中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那個愛好舞劍,以滿腹經綸視天下為己任的少年,把自己看做鯤化身的大鵬,只待風起,便震驚天下,名揚四海。

開元六年文壇領袖李邕任渝州刺史,二十歲左右的李白有了謁見的機會。不過李邕作為格律詩的推行者,對李白的歌行古風並不感興趣,而且沉穩老練的他也不喜歡這個後生的誇誇其談,面露不喜。彼時以李邕的地位和身份,看不上李白,實屬正常。而李白則用一首《上李邕》發洩了自己不被重視的鬱悶,在這首顯得情商不那麼高的詩中,李白就是用大鵬自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不難懂,勝在意氣風發,酣暢淋漓。不過正由於這種鋒芒畢露,他的一系列干謁活動無一成功,而且因為出身成迷有沒有資格參加科考,所以一直沒有機會進身功名。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開元十三年,二十四歲的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將司馬承禎比作“稀有鳥”,仍然自比為《逍遙遊》中的大鵬:

俄而希有鳥見謂之曰: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乎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我呼爾遊,爾同我翔。於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於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道家南華真人莊子和上清派教宗司馬承禎的影響下,李白的詩文形式和內容都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以至於四十多歲唐玄宗“賜金放還”後乾脆入了道籍,真的做了個道士。

不過經天緯地、清四海、就功名的心態卻是一直沒有消退,李白的心中,自己永遠是那隻靜待風起的大鵬,壯志未酬,不過時不我與罷了。

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他隱居得好好的,卻參加了永王的軍隊,他的目標,還是成為管仲一樣的治世能臣,“大鵬一日同風起”才是他心中最渴望的目標。永王失敗之後,李白流放夜郎遇赦,總該停止折騰了吧?可是並沒有,當他聽到李光弼平叛時,又毅然決然地以老病之身投軍,只是行到半路,實在撐不住了,才投奔當塗族叔李陽冰。

"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李白的詩是浪漫恣肆,狂放不羈的,但是他的抱負和理想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自幼學道,通曉老莊,《莊子》不但從文風上影響了他,思維中也為李白打上了追求絕對自由的逍遙性格底色。

《逍遙遊》中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那個愛好舞劍,以滿腹經綸視天下為己任的少年,把自己看做鯤化身的大鵬,只待風起,便震驚天下,名揚四海。

開元六年文壇領袖李邕任渝州刺史,二十歲左右的李白有了謁見的機會。不過李邕作為格律詩的推行者,對李白的歌行古風並不感興趣,而且沉穩老練的他也不喜歡這個後生的誇誇其談,面露不喜。彼時以李邕的地位和身份,看不上李白,實屬正常。而李白則用一首《上李邕》發洩了自己不被重視的鬱悶,在這首顯得情商不那麼高的詩中,李白就是用大鵬自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不難懂,勝在意氣風發,酣暢淋漓。不過正由於這種鋒芒畢露,他的一系列干謁活動無一成功,而且因為出身成迷有沒有資格參加科考,所以一直沒有機會進身功名。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開元十三年,二十四歲的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將司馬承禎比作“稀有鳥”,仍然自比為《逍遙遊》中的大鵬:

俄而希有鳥見謂之曰: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乎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我呼爾遊,爾同我翔。於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於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道家南華真人莊子和上清派教宗司馬承禎的影響下,李白的詩文形式和內容都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以至於四十多歲唐玄宗“賜金放還”後乾脆入了道籍,真的做了個道士。

不過經天緯地、清四海、就功名的心態卻是一直沒有消退,李白的心中,自己永遠是那隻靜待風起的大鵬,壯志未酬,不過時不我與罷了。

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他隱居得好好的,卻參加了永王的軍隊,他的目標,還是成為管仲一樣的治世能臣,“大鵬一日同風起”才是他心中最渴望的目標。永王失敗之後,李白流放夜郎遇赦,總該停止折騰了吧?可是並沒有,當他聽到李光弼平叛時,又毅然決然地以老病之身投軍,只是行到半路,實在撐不住了,才投奔當塗族叔李陽冰。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將所有詩稿交給族叔,寫出這首《臨路歌》,滿懷不甘和失意,終於與司馬承禎攜手,逐莊子御風而去。

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臨路歌》就是《臨終歌》,抄寫時因為“終”與“路”形近而誤抄。

我們為什麼在賞析這首《臨路歌》之前要說那麼多關於李白年輕的時候的事情和作品?因為他的思維一脈相承,而且沒有衰老,永遠年輕。

李白的心態還是和年輕時一樣,我是遮天蔽日的大鵬,一旦風起北冥,我必然高飛九天之上。

思想從未衰老,可是身體卻已老病。

這種不甘心的失落和無奈,通過和年輕時期的意氣飛揚的對比,大家應該很容易就領會得到。

那麼這首《臨路歌》就容易理解了。

"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李白的詩是浪漫恣肆,狂放不羈的,但是他的抱負和理想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自幼學道,通曉老莊,《莊子》不但從文風上影響了他,思維中也為李白打上了追求絕對自由的逍遙性格底色。

《逍遙遊》中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那個愛好舞劍,以滿腹經綸視天下為己任的少年,把自己看做鯤化身的大鵬,只待風起,便震驚天下,名揚四海。

開元六年文壇領袖李邕任渝州刺史,二十歲左右的李白有了謁見的機會。不過李邕作為格律詩的推行者,對李白的歌行古風並不感興趣,而且沉穩老練的他也不喜歡這個後生的誇誇其談,面露不喜。彼時以李邕的地位和身份,看不上李白,實屬正常。而李白則用一首《上李邕》發洩了自己不被重視的鬱悶,在這首顯得情商不那麼高的詩中,李白就是用大鵬自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不難懂,勝在意氣風發,酣暢淋漓。不過正由於這種鋒芒畢露,他的一系列干謁活動無一成功,而且因為出身成迷有沒有資格參加科考,所以一直沒有機會進身功名。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開元十三年,二十四歲的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將司馬承禎比作“稀有鳥”,仍然自比為《逍遙遊》中的大鵬:

俄而希有鳥見謂之曰: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乎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我呼爾遊,爾同我翔。於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於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道家南華真人莊子和上清派教宗司馬承禎的影響下,李白的詩文形式和內容都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以至於四十多歲唐玄宗“賜金放還”後乾脆入了道籍,真的做了個道士。

不過經天緯地、清四海、就功名的心態卻是一直沒有消退,李白的心中,自己永遠是那隻靜待風起的大鵬,壯志未酬,不過時不我與罷了。

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他隱居得好好的,卻參加了永王的軍隊,他的目標,還是成為管仲一樣的治世能臣,“大鵬一日同風起”才是他心中最渴望的目標。永王失敗之後,李白流放夜郎遇赦,總該停止折騰了吧?可是並沒有,當他聽到李光弼平叛時,又毅然決然地以老病之身投軍,只是行到半路,實在撐不住了,才投奔當塗族叔李陽冰。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將所有詩稿交給族叔,寫出這首《臨路歌》,滿懷不甘和失意,終於與司馬承禎攜手,逐莊子御風而去。

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臨路歌》就是《臨終歌》,抄寫時因為“終”與“路”形近而誤抄。

我們為什麼在賞析這首《臨路歌》之前要說那麼多關於李白年輕的時候的事情和作品?因為他的思維一脈相承,而且沒有衰老,永遠年輕。

李白的心態還是和年輕時一樣,我是遮天蔽日的大鵬,一旦風起北冥,我必然高飛九天之上。

思想從未衰老,可是身體卻已老病。

這種不甘心的失落和無奈,通過和年輕時期的意氣飛揚的對比,大家應該很容易就領會得到。

那麼這首《臨路歌》就容易理解了。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大鵬奮飛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力量不濟。這裡暗指李白受詔入京,卻在長安受到挫折,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形象有氣魄,又不空泛。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所餘之風可以激勵萬世,東遊扶桑掛住了我的左袖。扶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地方的大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徵,這裡遊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石袂,應該是傳抄失誤,當為左袂,即左袖。

那這裡到底是寫人還是寫鳥?如果寫大鵬,怎麼會有衣袖?顯然李白在意識中把自己當做大鵬,把大鵬也人形化了。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後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這裡的“之”、“此”都是指“大鵬中天不濟”的消息,就是自己的死訊。後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肯象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呢?

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後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

這首詩就是李白為自己寫的墓誌銘,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李白的詩是浪漫恣肆,狂放不羈的,但是他的抱負和理想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自幼學道,通曉老莊,《莊子》不但從文風上影響了他,思維中也為李白打上了追求絕對自由的逍遙性格底色。

《逍遙遊》中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那個愛好舞劍,以滿腹經綸視天下為己任的少年,把自己看做鯤化身的大鵬,只待風起,便震驚天下,名揚四海。

開元六年文壇領袖李邕任渝州刺史,二十歲左右的李白有了謁見的機會。不過李邕作為格律詩的推行者,對李白的歌行古風並不感興趣,而且沉穩老練的他也不喜歡這個後生的誇誇其談,面露不喜。彼時以李邕的地位和身份,看不上李白,實屬正常。而李白則用一首《上李邕》發洩了自己不被重視的鬱悶,在這首顯得情商不那麼高的詩中,李白就是用大鵬自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不難懂,勝在意氣風發,酣暢淋漓。不過正由於這種鋒芒畢露,他的一系列干謁活動無一成功,而且因為出身成迷有沒有資格參加科考,所以一直沒有機會進身功名。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開元十三年,二十四歲的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將司馬承禎比作“稀有鳥”,仍然自比為《逍遙遊》中的大鵬:

俄而希有鳥見謂之曰: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乎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我呼爾遊,爾同我翔。於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於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道家南華真人莊子和上清派教宗司馬承禎的影響下,李白的詩文形式和內容都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以至於四十多歲唐玄宗“賜金放還”後乾脆入了道籍,真的做了個道士。

不過經天緯地、清四海、就功名的心態卻是一直沒有消退,李白的心中,自己永遠是那隻靜待風起的大鵬,壯志未酬,不過時不我與罷了。

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他隱居得好好的,卻參加了永王的軍隊,他的目標,還是成為管仲一樣的治世能臣,“大鵬一日同風起”才是他心中最渴望的目標。永王失敗之後,李白流放夜郎遇赦,總該停止折騰了吧?可是並沒有,當他聽到李光弼平叛時,又毅然決然地以老病之身投軍,只是行到半路,實在撐不住了,才投奔當塗族叔李陽冰。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將所有詩稿交給族叔,寫出這首《臨路歌》,滿懷不甘和失意,終於與司馬承禎攜手,逐莊子御風而去。

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臨路歌》就是《臨終歌》,抄寫時因為“終”與“路”形近而誤抄。

我們為什麼在賞析這首《臨路歌》之前要說那麼多關於李白年輕的時候的事情和作品?因為他的思維一脈相承,而且沒有衰老,永遠年輕。

李白的心態還是和年輕時一樣,我是遮天蔽日的大鵬,一旦風起北冥,我必然高飛九天之上。

思想從未衰老,可是身體卻已老病。

這種不甘心的失落和無奈,通過和年輕時期的意氣飛揚的對比,大家應該很容易就領會得到。

那麼這首《臨路歌》就容易理解了。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大鵬奮飛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力量不濟。這裡暗指李白受詔入京,卻在長安受到挫折,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形象有氣魄,又不空泛。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所餘之風可以激勵萬世,東遊扶桑掛住了我的左袖。扶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地方的大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徵,這裡遊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石袂,應該是傳抄失誤,當為左袂,即左袖。

那這裡到底是寫人還是寫鳥?如果寫大鵬,怎麼會有衣袖?顯然李白在意識中把自己當做大鵬,把大鵬也人形化了。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後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這裡的“之”、“此”都是指“大鵬中天不濟”的消息,就是自己的死訊。後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肯象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呢?

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後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

這首詩就是李白為自己寫的墓誌銘,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大鵬飛兮振八裔”——從李白的《臨終歌》看他展翅的一生

這種生命盡頭看到白衣飄飄,長劍起舞,談笑風生,胸懷天下的少年時,對他坎坷曲折的一生也算是一種迴歸吧。

大鵬終究同風起,遮天蔽日入北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