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樓東大街的衛倉( 2013年重建)

2013年重建的衛倉和衛倉會所位於古城區樓東大街路北,衛倉和衛倉會所(衛倉西鄰)有兩個入口,裡面也有巷道相連。

重建的衛倉工程佔地6.6畝,其中,地上建築面積 181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近1300平方米。

重建的衛倉佈局

前面部分西南角處的四合院落為衙署,是明代衛倉辦公的地方;東南角的角樓為鐘樓,是衛倉站崗放哨的地方。

聊城古樓東大街的衛倉( 2013年重建)

二○一三年重修的衛倉

聊城古樓東大街的衛倉( 2013年重建)

二○一三年重修的衛倉

衙署後面的東西兩個廂房分別是武器庫和糧倉,武器庫和糧倉的後面是展示廳,展示廳為地下一層、地上一層。

2013年重建的衛倉北至監獄博物館、南至樓東大街、西至衛倉街、東至東口北街。項目佔地面積337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76.0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1689.35 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286.7平方米。

衛倉院內建有兵器庫、古糧倉等,衛倉兵器庫在衛倉院內的東廂房。

聊城古樓東大街的衛倉( 2013年重建)

二○一三年重修的衛倉

衛倉兵器庫中,有古代的刀、槍、劍、戟、斧、流星錘等十八般兵器的仿製品。兵器庫房中,還展出部分遺存的老兵器,雖然已經鏽跡斑斑,但看造型就能想象出它們對敵時強大的殺傷力。

“衛倉”是明清時期軍用糧倉,明朝洪武年間,平山衛指揮使司設於衛倉街南首路西,而平山衛的倉庫設在衛倉街的中段。1950年改為聊城監獄,1984年至1985年間,該監獄停止使用,改為家屬院。

聊城古樓東大街的衛倉( 2013年重建)

老照片:原聊城監獄的西牆外的衚衕就是“衛倉衚衕”

《太祖實錄》卷六六記載:平山衛洪武四年(1371)六月置……,因東昌城內古有平山而得名。平山衛指揮使司建在東昌城內今衛倉街西,轄千戶所駐臨清、濮州等地。

康熙年間平山衛被裁

明清時期,聊城先後先後設置平山衛、東昌衛和臨清衛。其中,宣德五年(1430),武昌左護衛調至山東,更名東昌衛,建衛指揮使司於古城內考院街東首路北(《東昌府志》卷一三“兵戎”)。

當時,衛所軍士全都另立戶籍,一經籤派為兵,不能隨意脫籍。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居民的富裕,衛所士兵開始掙脫對自己的人身束縛,有的賄賂官員出外營商,有的轉投募兵、營兵,有的乞請習文,有的改從他業。

因而衛所制的功能大大削弱,漸變成運輸、倉儲、農耕等企業性質的組織,東昌軍事重鎮的地位也慢慢消失。

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平山衛,歸東昌衛。雍正九年(1731),“令屯衛田畝可典于軍戶,不得私自典於民”。光緒二十八年(1902),“諭各省勘實屯地,檄屯戶稅契執業,改屯響為丁糧,歸州縣徵解……裁衛官”(《清史稿·食貨志·田制》),至此,軍戶成為民,屯田給契約成私產,屯響改為“皇糧國稅”,由州縣徵收,衛所全廢。

聊城古樓東大街的衛倉( 2013年重建)

衛倉兵器庫內的關聖大帝塑像

聊城古樓東大街的衛倉( 2013年重建)

重修衛倉記

平山衛

顧祖禹《二十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四·山東五》記載:宋淳化三年……乃移(博)治孝武渡西,亦曰孝武陵,即今(現聊城古城)治也。舊有土城,宋淳化間築。洪武五年,以磚石,後屢經修葺。

平山衛在府治東。洪武五年建。《志》雲:城中有二阜,謂之平山,明初建衛於此,因名。今亦置平山衛。

《太祖實錄》卷六六記載:平山衛洪武四年(1371)六月置……,因東昌城內古有平山而得名。平山衛指揮使司建在東昌城內今衛倉街西,轄千戶所駐臨清、濮州等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