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導讀】小小連環畫是幾代人童年的美好回憶。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首創連環畫冊,“小人書”從此一炮而紅。解放後,連環畫迎來一個黃金時代,上海街頭巷尾遍佈小人書攤,在許多人的記憶裡,都有那段花一分錢看小人書的日子。

弄堂口的風景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畫家陳雲華曾在畫作中描繪弄堂口小書攤的模樣:馬路邊的牆角,一排排的木架子,擺滿小人書,外面用根麻繩攔住,像極了現在商店裡擺放CD的架子;一塊木板上花花綠綠地貼滿新到的小人書封面,招徠顧客;小矮凳,長條凳,隨意擺放,供看書的人坐下來慢慢翻閱……

在畫家葛振綱的記憶中,“那時的上海小書攤達到了兩千多家。可以說,每一個街道都有那麼一兩個、兩三個小書攤。”

提起小書攤,畫家楊宏富有一份特別的感情。那時候他還在上小學,有一次放學回來,看到別人擺小書攤只有幾本書也擺在那兒看,而他家裡有十幾本書,就拿了一張牛皮紙,把這十幾本小人書攤在上面。豐厚的收穫卻令楊宏富喜出望外,短短的兩個小時,居然賺了2角5分錢。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在那個物質生活並不豐富的年代,通過擺一個小書攤,楊宏富一家解決了生活開支問題。逢節日的時候生意更好,一個佳節下來,孩子們的讀書費就在裡面了。在當時,這樣的書攤一個月能掙到五六十塊,楊宏富很自豪地說:“這五六十塊,現在算來,最起碼相當於五六千、七八千。能有這樣的收入,是非常富裕的。”

省半壺熱水去看小人書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匱乏,娛樂生活也很枯燥,當時戲院、電影院的票價是很高的。如果租看連環畫,普通新書一分錢一本,舊書一分錢兩本,薄一點的還可以租到三本。所以看小人書就成了許多孩子的興趣愛好,成為一種很普及的閱讀形式。

樑大明是一位連環畫愛好者。和那個年代的所有小朋友一樣,當時的樑大明熱衷於看連環畫,零花錢基本上都花在了小人書上,有時為了省下一分錢去看書不得不絞盡腦汁。有一段時間,家裡大人讓他去泡開水,由於他家離弄堂口的老虎灶較近,與開水間的老闆蠻熟悉的。他跟老闆說:“阿姨,我這壺水分兩次泡,今天泡半壺,一分錢先給你,下次我再來泡半壺。” 老虎灶裡泡壺水一分錢,這裡面還能有什麼算盤可打?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漫畫《老虎灶》

原來,樑大明每次泡半壺熱水,兌半壺冷水。一分錢,分兩次用,這樣就相當於泡了兩壺水。但是大人會問,這水怎麼是溫吞水啊?樑就說:“老虎灶水沒燒開,你叫我這麼早去泡是這樣的呀……”大人想想就算了。“有時候混過幾次,多混不好混的,不可能一直不開的。要混個兩三天才能混下來一分錢。錢混來以後做什麼?一分錢沒派別的用場,馬上衝到小書攤看小人書去。”說起這些,樑大明至今記憶深刻。

當然,小朋友聚在一起還會有各種古怪精靈的主意,有的想著法兒地少花錢、多看書。楊宏富回憶說:“比如說你也借一本書,我也借一本書。兩個小朋友也曉得省錢的,偷偷地趁不注意就對調。被老闆看到,便提醒說:‘不好調的,你再調你要付錢的。’而遇到一個比較有錢的小朋友,拿著五分錢去看書,旁邊三四個同學圍在邊上一起看,揩油,還指指點點講……”就是這樣,連環畫伴隨著幾代人的童年,度過了美好時光。

上海人美“一百單八將”

看圖講故事的圖書形式很早就有,但是現代意義上的連環畫,起源於上海,可以說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朵奇葩。

19世紀40年代,上海開埠,成了中西文化的交匯點。而隨著國外先進印刷技術的引進,又推進了上海連環畫的發展。

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率先推出了第一套連環畫冊,這套開天闢地的連環畫包括《三國志》《西遊記》《水滸》《封神傳》《說岳》和《紅樓夢》6大部。這種上圖下文、不識字也能大概看懂的“小人書”,從此一炮打響,迅速走紅。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西遊記》

1932年前後,上海出版連環畫的大小書局有30餘家,佔到了書局總數的一半。到1949年的時候,私營的連環畫出版商達到一百多家。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封神傳》

這一階段,上海湧現了一批優秀的連環畫名家,其中最出名的要數被稱為連環畫界“四大名旦”的趙宏本、沈曼雲、錢笑呆、陳光鎰。他們風格各異,擅長的題材各不相同。四大名旦的出現,標誌著上海的連環畫走向成熟。圖文並茂、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連環畫,受到了一大批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歡迎,同時也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成為了新時代的寵兒。

毛主席也曾說:“連環畫,小孩愛看,大人也愛看,文盲看,有知識的人也看,我建議成立個美術出版社,多出一點新的連環畫。”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趙宏本創作的《水滸》一百零八將

1952年,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後更名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社專設了連環畫創作室,各路畫家聚集在此,高談闊論、揮毫潑墨,最多時有一百多位。於是,大家照著《水滸》裡梁山好漢的氣派,封了個“上海人美有‘一百單八將’”。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沈曼雲代表作《濟公》

著名連環畫家王亦秋老先生還記得當年第一次走進辦公室,“我們一分配下來到這兒的時候,哎呦,這麼多人啊。這個倒蠻難混的嘛。”辦公室可以集中大概四五十個人,人均一兩個平方米左右,十分壯觀。每每回憶至此,王老先生都會自豪地說:“人家說這個華東的,世界的一個大車間,一個畫連環畫的大車間!”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錢笑呆代表作《穆桂英》

老一輩畫家的精益求精、勤勉踏實,為新中國留下了一大批經典的連環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了《三國演義》《紅樓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山鄉鉅變》《鐵道游擊隊》等一系列經典作品,使連環畫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界的一座高峰。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陳光鎰代表作《小雷音寺》

連環畫泰斗賀友直

賀友直先生是中國連環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是當年“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2009年,賀老獲得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首次評選頒發的“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談起自己的成就,賀老謙虛地說:“那是撿便宜撿來的。我命活得長,這是第一個便宜,第二個便宜,成績比我大的人走得比我早嘛,落下來就是我了。”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賀友直作品《山鄉鉅變》

賀老是個奇人,他只讀過小學,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去中央美院當客座教授,場場爆滿,美院為此還專門設了“連環畫系”;他一句外國話也不會說,法國的昂古萊姆連環畫博物館卻把他的腳印印在地磚上,鋪在了廣場上。他從出版社成立起一直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畫了一輩子的連環畫。代表作有《山鄉鉅變》《朝陽溝》《白光》《十五貫》等。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賀友直作品《朝陽溝》

他的獨到之處在於能夠根據主題的需要,在畫面裡製造情節。而仔細品讀賀老的連環畫,你會發覺其中的生活細節貼切真實,妙趣橫生。當年,為了創作《山鄉鉅變》,賀老更是兩下湖南農村去體驗生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2016年, 賀友直在上海去世,享年94歲。生前他居住在鉅鹿路“一廳四室”三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裡,直到生命最後的日子,仍不知疲倦地創作著。他總說:“做人就是要像上海人講的尋開心尋開心,開心是要尋的。”在連環畫的世界裡,賀老找“尋”到了屬於自己的“開心”。

《三國演義》最經典

在連環畫的黃金時代裡,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優秀作品,其中全套60冊的《三國演義》,自出版以來,多次重版,成為了中國連環畫經典,到現在印了1億多冊(套)。

陳鋼偉是一名連環畫收藏家,因為從小對連環畫的熱愛,1998年他關掉了手頭上正賺錢的燈具店,開始一門心思從事連環畫收藏工作。他記得早些年《三國演義》畫幾本出幾本,書一上市,就會被三國迷們一搶而空,不久就要重版。

所以,要攢齊一套《三國演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當時是一本一本“跳著出”,一邊買一邊還要做記錄——哪一本買好了,哪一本還沒有配,哪個新華書店有了,就到哪個新華書店裡面去。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三國演義》之《桃園結義》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三國演義》之《千里走單騎》

在《三國演義》颳起的這股旋風裡,大家都伸長了脖子,望眼欲穿地等待著每一冊連環畫的出版。那時候,沒有看過文字讀本的《三國演義》很平常,但是不知道這套連環畫的人幾乎沒有。

樑大明回憶說:“當時從看第一本到看最後一本相隔了較長一段時間,天天等著,心情比較焦急。希望早點來、早點到,拿到書以後,又不捨得一下子看光。”

可以說,那個時候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國家領導人,都對它愛不釋手。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就曾經在回憶錄中提及: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天中午,李銀橋發現毛主席沒有休息,捧著一本《三國演義》連環畫在讀著,而且還不斷髮出笑聲。李銀橋就說,主席你也看小人書;毛主席笑著說,小人書意義大。

《三國演義》連環畫,有七千多幅圖畫,115個人物形象,它雲集了上海30多位連環畫高手創作而成,描繪了三國戰場上千軍萬馬、氣勢磅礴的景象。王亦秋說:“畫劉備要像那麼回事兒,要畫曹操也得要像那麼回事兒。這個要去刻畫人物,就非常吃力了。”

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檔案春秋|衛士長李銀橋發現:毛澤東放棄午休痴讀的竟是一本小人書

《三國演義》人物造型

張伯誠也是著名的連環畫家,他回憶說:“那麼多人物形象都要統一,六十套,每個人不能自己畫自己的,風格可以不一樣,但是形象要統一。”而在葛振綱的記憶中,“甚至於一個香爐,都是從博物館考證了當時的一個香爐的造型來進行勾畫的。”

連環畫《三國演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於後來拍攝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創作人員也參考了這套連環畫裡的人物造型。(審稿:徐烜 周曉瑛)

*本文首發於《檔案春秋》雜誌,微信號:dacqbjb,經“檔案春秋”微信公號授權刊登。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