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

樑左:1957年9月3日出生,北京人,作家、編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0年代與姜昆等人創作相聲《虎口遐想》、《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1990年代開始與英達一起創作情景喜劇,代表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等。2001年5月19日,樑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年僅44歲。

"

樑左:1957年9月3日出生,北京人,作家、編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0年代與姜昆等人創作相聲《虎口遐想》、《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1990年代開始與英達一起創作情景喜劇,代表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等。2001年5月19日,樑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年僅44歲。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北大中文系七七級文學專業學生,緊張活潑的學習生活從此開始。

入學之後,同學們最尋常的奢華享受是聽名師授業解惑。說“最”,是因為幾乎每天登臺講課的都有名師;說“尋常”,主要是當時同學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滿眼是寶,反而不以為意。

現在來看,當時的授課教師可謂陣容奢華:吳組緗、王瑤、季振淮、周祖謨、林庚、陰法魯、吳小如、金開誠、何九盈、袁行霈、樂黛雲、謝冕、孫玉石……他們各有專長,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六七十歲,在文革中膽戰心驚地十年蟄伏,而今終於重返三尺講臺。

除常規課程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講座。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給同學們講述相聲史。他剛被聘為北大中文系名譽教授,第一次到北大講課時,授課地點不是教室,而是被安排在能容納更多同學的禮堂,幾千人的空間座無虛席。中文系的學生受優待,每人一張票,其他系的學生只能十幾個人攤一張票,很多沒票的學生只能擠在門口聽。

"

樑左:1957年9月3日出生,北京人,作家、編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0年代與姜昆等人創作相聲《虎口遐想》、《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1990年代開始與英達一起創作情景喜劇,代表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等。2001年5月19日,樑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年僅44歲。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北大中文系七七級文學專業學生,緊張活潑的學習生活從此開始。

入學之後,同學們最尋常的奢華享受是聽名師授業解惑。說“最”,是因為幾乎每天登臺講課的都有名師;說“尋常”,主要是當時同學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滿眼是寶,反而不以為意。

現在來看,當時的授課教師可謂陣容奢華:吳組緗、王瑤、季振淮、周祖謨、林庚、陰法魯、吳小如、金開誠、何九盈、袁行霈、樂黛雲、謝冕、孫玉石……他們各有專長,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六七十歲,在文革中膽戰心驚地十年蟄伏,而今終於重返三尺講臺。

除常規課程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講座。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給同學們講述相聲史。他剛被聘為北大中文系名譽教授,第一次到北大講課時,授課地點不是教室,而是被安排在能容納更多同學的禮堂,幾千人的空間座無虛席。中文系的學生受優待,每人一張票,其他系的學生只能十幾個人攤一張票,很多沒票的學生只能擠在門口聽。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侯寶林大師


不過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侯大師開頭竟然有些緊張。他可能想在學術性上加強一些,開頭從“象聲”說到“相聲”,用了大量野史雜傳材料,但同學們反響平平。由於對課堂氣氛不太熟悉,侯寶林頭上一直冒汗,一會兒用手絹擦額頭,一會兒擦擦嘴。不過,侯寶林很快就從同學們企盼的眼神中看出他們最想聽到什麼,於是撇開過於學究氣的講稿說起自己學徒的經歷,還臨時現掛了不少包袱,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笑聲不斷。在座的樑左很早就喜歡相聲,聽侯寶林講課聽得津津有味,連那些相聲理論他也不覺枯燥。

全班只有九個同學比樑左歲數小,其中包括來自天津的蘇牧,很多同學都叫他小蘇。第一次班會散會後,樑左拉著比他小一歲的蘇牧的手說,小蘇啊,以後你叫我“老樑”吧。而實際上,蘇牧只比他小四個月,只不過出生日期跨越兩個年頭。蘇牧只能從命,而後有一天下課,因為事急蘇牧大叫樑左老樑,同學都尋著聲音回過頭看蘇牧和樑左。

"

樑左:1957年9月3日出生,北京人,作家、編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0年代與姜昆等人創作相聲《虎口遐想》、《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1990年代開始與英達一起創作情景喜劇,代表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等。2001年5月19日,樑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年僅44歲。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北大中文系七七級文學專業學生,緊張活潑的學習生活從此開始。

入學之後,同學們最尋常的奢華享受是聽名師授業解惑。說“最”,是因為幾乎每天登臺講課的都有名師;說“尋常”,主要是當時同學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滿眼是寶,反而不以為意。

現在來看,當時的授課教師可謂陣容奢華:吳組緗、王瑤、季振淮、周祖謨、林庚、陰法魯、吳小如、金開誠、何九盈、袁行霈、樂黛雲、謝冕、孫玉石……他們各有專長,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六七十歲,在文革中膽戰心驚地十年蟄伏,而今終於重返三尺講臺。

除常規課程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講座。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給同學們講述相聲史。他剛被聘為北大中文系名譽教授,第一次到北大講課時,授課地點不是教室,而是被安排在能容納更多同學的禮堂,幾千人的空間座無虛席。中文系的學生受優待,每人一張票,其他系的學生只能十幾個人攤一張票,很多沒票的學生只能擠在門口聽。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侯寶林大師


不過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侯大師開頭竟然有些緊張。他可能想在學術性上加強一些,開頭從“象聲”說到“相聲”,用了大量野史雜傳材料,但同學們反響平平。由於對課堂氣氛不太熟悉,侯寶林頭上一直冒汗,一會兒用手絹擦額頭,一會兒擦擦嘴。不過,侯寶林很快就從同學們企盼的眼神中看出他們最想聽到什麼,於是撇開過於學究氣的講稿說起自己學徒的經歷,還臨時現掛了不少包袱,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笑聲不斷。在座的樑左很早就喜歡相聲,聽侯寶林講課聽得津津有味,連那些相聲理論他也不覺枯燥。

全班只有九個同學比樑左歲數小,其中包括來自天津的蘇牧,很多同學都叫他小蘇。第一次班會散會後,樑左拉著比他小一歲的蘇牧的手說,小蘇啊,以後你叫我“老樑”吧。而實際上,蘇牧只比他小四個月,只不過出生日期跨越兩個年頭。蘇牧只能從命,而後有一天下課,因為事急蘇牧大叫樑左老樑,同學都尋著聲音回過頭看蘇牧和樑左。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上學期間,樑左(右一)和同學們一起爬長城


那時同學中戴眼鏡的並不多,樑左平時總是戴著一副黑白框的眼鏡。在同學黃子平看來,樑左的眼睛很小,而且總愛眯著,這副眼鏡非常適合他,為他增加了不少魅力,使他看起來就像電影裡的五四學生。有一次樑左和同學們在校內游泳池游泳,泳池中的樑左沒有戴眼鏡,他“譁”地從水面冒出來,岸上一個同學最開始沒有認出他,仔細辨認才知道是很少不戴眼鏡的樑左。後來這個同學對黃子平說,他這才知道樑左原來長得那麼醜。

大二時樑左當過班裡團支部的宣傳委員,在蘇牧看來,班裡已經有黨支部,所以團支部也不算什麼,應該是沒人想幹才讓樑左乾的。不過樑左對這種安排還算滿意,一天他又悄悄拉住蘇牧的手說,小蘇啊,以後你還是叫我“樑委員”吧。於是,其後蘇牧就“樑委員”、“樑委員”地稱呼了樑左很多年。

到九十年代,有一天蘇牧和樑左、王朔一起吃飯。席間聽到蘇牧總叫樑左樑委員,瞭解緣由後,王朔也一口一個“樑委員”叫個不停。

"

樑左:1957年9月3日出生,北京人,作家、編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0年代與姜昆等人創作相聲《虎口遐想》、《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1990年代開始與英達一起創作情景喜劇,代表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等。2001年5月19日,樑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年僅44歲。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北大中文系七七級文學專業學生,緊張活潑的學習生活從此開始。

入學之後,同學們最尋常的奢華享受是聽名師授業解惑。說“最”,是因為幾乎每天登臺講課的都有名師;說“尋常”,主要是當時同學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滿眼是寶,反而不以為意。

現在來看,當時的授課教師可謂陣容奢華:吳組緗、王瑤、季振淮、周祖謨、林庚、陰法魯、吳小如、金開誠、何九盈、袁行霈、樂黛雲、謝冕、孫玉石……他們各有專長,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六七十歲,在文革中膽戰心驚地十年蟄伏,而今終於重返三尺講臺。

除常規課程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講座。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給同學們講述相聲史。他剛被聘為北大中文系名譽教授,第一次到北大講課時,授課地點不是教室,而是被安排在能容納更多同學的禮堂,幾千人的空間座無虛席。中文系的學生受優待,每人一張票,其他系的學生只能十幾個人攤一張票,很多沒票的學生只能擠在門口聽。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侯寶林大師


不過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侯大師開頭竟然有些緊張。他可能想在學術性上加強一些,開頭從“象聲”說到“相聲”,用了大量野史雜傳材料,但同學們反響平平。由於對課堂氣氛不太熟悉,侯寶林頭上一直冒汗,一會兒用手絹擦額頭,一會兒擦擦嘴。不過,侯寶林很快就從同學們企盼的眼神中看出他們最想聽到什麼,於是撇開過於學究氣的講稿說起自己學徒的經歷,還臨時現掛了不少包袱,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笑聲不斷。在座的樑左很早就喜歡相聲,聽侯寶林講課聽得津津有味,連那些相聲理論他也不覺枯燥。

全班只有九個同學比樑左歲數小,其中包括來自天津的蘇牧,很多同學都叫他小蘇。第一次班會散會後,樑左拉著比他小一歲的蘇牧的手說,小蘇啊,以後你叫我“老樑”吧。而實際上,蘇牧只比他小四個月,只不過出生日期跨越兩個年頭。蘇牧只能從命,而後有一天下課,因為事急蘇牧大叫樑左老樑,同學都尋著聲音回過頭看蘇牧和樑左。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上學期間,樑左(右一)和同學們一起爬長城


那時同學中戴眼鏡的並不多,樑左平時總是戴著一副黑白框的眼鏡。在同學黃子平看來,樑左的眼睛很小,而且總愛眯著,這副眼鏡非常適合他,為他增加了不少魅力,使他看起來就像電影裡的五四學生。有一次樑左和同學們在校內游泳池游泳,泳池中的樑左沒有戴眼鏡,他“譁”地從水面冒出來,岸上一個同學最開始沒有認出他,仔細辨認才知道是很少不戴眼鏡的樑左。後來這個同學對黃子平說,他這才知道樑左原來長得那麼醜。

大二時樑左當過班裡團支部的宣傳委員,在蘇牧看來,班裡已經有黨支部,所以團支部也不算什麼,應該是沒人想幹才讓樑左乾的。不過樑左對這種安排還算滿意,一天他又悄悄拉住蘇牧的手說,小蘇啊,以後你還是叫我“樑委員”吧。於是,其後蘇牧就“樑委員”、“樑委員”地稱呼了樑左很多年。

到九十年代,有一天蘇牧和樑左、王朔一起吃飯。席間聽到蘇牧總叫樑左樑委員,瞭解緣由後,王朔也一口一個“樑委員”叫個不停。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九十年代,樑左和王朔在《我愛我家》關機宴上


班裡有位叫王小平的女同學,樑左在入學之前就知道她的名字,只是沒有見過本人。

王小平1975年就寫了第一部小說,發表在1976年1月《北京文學》復刊號上。而後,她認識了同樣在寫小說的女孩韓小惠。考大學之前很多人都聚在一起復習功課,難得一見的複習材料可以共享。樑左當時在平谷插隊,由於在村裡每天必須出工無法學習,他就以家裡有事或身體不好為由,多次回到城裡參加複習。和他一起復習功課的,就有離他家很近的韓小惠。從韓小惠口中,樑左經常聽到王小平這個名字,也知道她在寫小說。

入學報到的當天,郭小聰領著同學們參觀校園。王小平正在人群裡走著,一個戴著圓圓的眼鏡,穿著中式棉襖的男生走過來,笑眯眯地問她,你是王小平嗎?王小平說是啊,他說我叫樑左,我從小惠姐姐那兒早就知道你了。從此很多時候樑左一直稱呼王小平為姐姐,叫了很多年。跟兩人都相熟的韓小惠後來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進《光明日報》工作。

樑左在班裡經常學上幾句平谷話,逗大家一笑。有一次蘇牧爬完香山寫過一首詩《飛》,“十月天,我在山野裡奔走,像一隻海鷗,弄著綠色的浪頭。我飛呀,飛呀!終於飛上峰頂,回頭下望,綠浪怎麼變成了白綢?”樑左當眾就用平谷話念過這首短詩。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首比較小資的詩,樑左用平谷話進行了一番解構後,在場的同學邊聽邊笑。

"

樑左:1957年9月3日出生,北京人,作家、編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0年代與姜昆等人創作相聲《虎口遐想》、《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1990年代開始與英達一起創作情景喜劇,代表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等。2001年5月19日,樑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年僅44歲。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北大中文系七七級文學專業學生,緊張活潑的學習生活從此開始。

入學之後,同學們最尋常的奢華享受是聽名師授業解惑。說“最”,是因為幾乎每天登臺講課的都有名師;說“尋常”,主要是當時同學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滿眼是寶,反而不以為意。

現在來看,當時的授課教師可謂陣容奢華:吳組緗、王瑤、季振淮、周祖謨、林庚、陰法魯、吳小如、金開誠、何九盈、袁行霈、樂黛雲、謝冕、孫玉石……他們各有專長,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六七十歲,在文革中膽戰心驚地十年蟄伏,而今終於重返三尺講臺。

除常規課程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講座。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給同學們講述相聲史。他剛被聘為北大中文系名譽教授,第一次到北大講課時,授課地點不是教室,而是被安排在能容納更多同學的禮堂,幾千人的空間座無虛席。中文系的學生受優待,每人一張票,其他系的學生只能十幾個人攤一張票,很多沒票的學生只能擠在門口聽。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侯寶林大師


不過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侯大師開頭竟然有些緊張。他可能想在學術性上加強一些,開頭從“象聲”說到“相聲”,用了大量野史雜傳材料,但同學們反響平平。由於對課堂氣氛不太熟悉,侯寶林頭上一直冒汗,一會兒用手絹擦額頭,一會兒擦擦嘴。不過,侯寶林很快就從同學們企盼的眼神中看出他們最想聽到什麼,於是撇開過於學究氣的講稿說起自己學徒的經歷,還臨時現掛了不少包袱,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笑聲不斷。在座的樑左很早就喜歡相聲,聽侯寶林講課聽得津津有味,連那些相聲理論他也不覺枯燥。

全班只有九個同學比樑左歲數小,其中包括來自天津的蘇牧,很多同學都叫他小蘇。第一次班會散會後,樑左拉著比他小一歲的蘇牧的手說,小蘇啊,以後你叫我“老樑”吧。而實際上,蘇牧只比他小四個月,只不過出生日期跨越兩個年頭。蘇牧只能從命,而後有一天下課,因為事急蘇牧大叫樑左老樑,同學都尋著聲音回過頭看蘇牧和樑左。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上學期間,樑左(右一)和同學們一起爬長城


那時同學中戴眼鏡的並不多,樑左平時總是戴著一副黑白框的眼鏡。在同學黃子平看來,樑左的眼睛很小,而且總愛眯著,這副眼鏡非常適合他,為他增加了不少魅力,使他看起來就像電影裡的五四學生。有一次樑左和同學們在校內游泳池游泳,泳池中的樑左沒有戴眼鏡,他“譁”地從水面冒出來,岸上一個同學最開始沒有認出他,仔細辨認才知道是很少不戴眼鏡的樑左。後來這個同學對黃子平說,他這才知道樑左原來長得那麼醜。

大二時樑左當過班裡團支部的宣傳委員,在蘇牧看來,班裡已經有黨支部,所以團支部也不算什麼,應該是沒人想幹才讓樑左乾的。不過樑左對這種安排還算滿意,一天他又悄悄拉住蘇牧的手說,小蘇啊,以後你還是叫我“樑委員”吧。於是,其後蘇牧就“樑委員”、“樑委員”地稱呼了樑左很多年。

到九十年代,有一天蘇牧和樑左、王朔一起吃飯。席間聽到蘇牧總叫樑左樑委員,瞭解緣由後,王朔也一口一個“樑委員”叫個不停。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九十年代,樑左和王朔在《我愛我家》關機宴上


班裡有位叫王小平的女同學,樑左在入學之前就知道她的名字,只是沒有見過本人。

王小平1975年就寫了第一部小說,發表在1976年1月《北京文學》復刊號上。而後,她認識了同樣在寫小說的女孩韓小惠。考大學之前很多人都聚在一起復習功課,難得一見的複習材料可以共享。樑左當時在平谷插隊,由於在村裡每天必須出工無法學習,他就以家裡有事或身體不好為由,多次回到城裡參加複習。和他一起復習功課的,就有離他家很近的韓小惠。從韓小惠口中,樑左經常聽到王小平這個名字,也知道她在寫小說。

入學報到的當天,郭小聰領著同學們參觀校園。王小平正在人群裡走著,一個戴著圓圓的眼鏡,穿著中式棉襖的男生走過來,笑眯眯地問她,你是王小平嗎?王小平說是啊,他說我叫樑左,我從小惠姐姐那兒早就知道你了。從此很多時候樑左一直稱呼王小平為姐姐,叫了很多年。跟兩人都相熟的韓小惠後來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進《光明日報》工作。

樑左在班裡經常學上幾句平谷話,逗大家一笑。有一次蘇牧爬完香山寫過一首詩《飛》,“十月天,我在山野裡奔走,像一隻海鷗,弄著綠色的浪頭。我飛呀,飛呀!終於飛上峰頂,回頭下望,綠浪怎麼變成了白綢?”樑左當眾就用平谷話念過這首短詩。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首比較小資的詩,樑左用平谷話進行了一番解構後,在場的同學邊聽邊笑。

後來為姜昆寫出《虎口遐想》的樑左,北大上學時就聽侯寶林講過課

樑左(中)和同學們在人民大會堂聽報告


在文藝表演方面樑左並不太積極,但中文系舉行的第一次聯歡會上,樑左也曾自告奮勇上臺表演了一個節目。他借用了同學們熟悉的《社會主義好》的曲調,但歌詞已經被他改成對十年文革的批判與嘲諷,“文化大革命好嗎?文化大革命好嗎?文化大革命國家亂得一團糟,老幹部,被打倒,知識分子夾著尾巴逃跑了,全國人民大瘋狂,掀起了文攻武衛的新高潮,新高潮。”臺下學生為之一笑。

樑左曾向郭小聰說起,其實他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像別人想象的那麼好。母親諶容的文學創作雖然已有一定名氣,但當時她還在中學當俄語教師,工資並不高。而且文革期間她業餘創作的小說不僅不掙錢,而且搞創作還被學校視為不務正業而倒扣工資,文革後才開始得到一些稿費。父親範榮康當時拿著十三級工資,每月150塊錢,按理說也不少,但這幾乎是一大家人的全部收入。

說到父親的工資,樑左小時候還偷偷點過數。有一次範榮康領了工資回家,樑左數了數竟有150元之巨,差點嚇呆了。那時的冰棍分為三分和五分的兩種,能買一毛一根的雪糕已經是了不起的消費,看著這筆鉅款樑左想,每月有150塊錢收入的爸爸一定能隨便花錢買雪糕吃,而可憐的他當時每天只有五分零用錢,相比之下好不傷心。

家裡的經濟狀況自然影響到樑左的日常開支。他們在校學習時正是經典文學作品開始重見天日出版發行的年代,在郭小聰的印象中樑左基本不買書,家裡有部分藏書是其中原因,但不買書絕對與他家的經濟情況有很大關係。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