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熄滅的鬥志是《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面對的現實問題,他們懷疑這場戰爭能否勝利,心中理想的中國能否建立?

就連重新點燃了這群人鬥志的團長龍文章心中也充滿了疑問。龍文章是個來路不明的人,隊伍打散後,自稱是原來是個團長,便自說自話做了這群人的頭。其實,他是個騙子,除了肉體是真的,連名字也是假的。龍文章連哄帶騙,把這群人重組成了“炮灰團”,用自己的信念,給了炮灰團勝利的希望。

龍文章很多荒誕不經的行為,其實要掩飾的是他自己內心的恐懼。他也跟炮灰團中其他人沒什麼二樣,都是一路敗退,目睹無數戰友死在自己面前,不知道未來在哪。但他選擇了相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了希望,並不斷給自己灌輸必將勝利的信心。因為如果所有人心中都失去了希望,中國必然滅亡。

龍文章就是抗戰黑夜中一股微弱的燈光,照亮身邊人心中的希望。

2、要活著!

《團長》中炮灰團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河南,湖南,四川,東三省,北平......象徵著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劇中每一個人物名字背後,都有著幾十萬的犧牲和一次又一次的潰敗。

現在的我們不能說他們貪生怕死,就如《我不是藥神》中徐崢質問的那樣:“他還只是個孩子,想活下去有什麼錯?”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熄滅的鬥志是《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面對的現實問題,他們懷疑這場戰爭能否勝利,心中理想的中國能否建立?

就連重新點燃了這群人鬥志的團長龍文章心中也充滿了疑問。龍文章是個來路不明的人,隊伍打散後,自稱是原來是個團長,便自說自話做了這群人的頭。其實,他是個騙子,除了肉體是真的,連名字也是假的。龍文章連哄帶騙,把這群人重組成了“炮灰團”,用自己的信念,給了炮灰團勝利的希望。

龍文章很多荒誕不經的行為,其實要掩飾的是他自己內心的恐懼。他也跟炮灰團中其他人沒什麼二樣,都是一路敗退,目睹無數戰友死在自己面前,不知道未來在哪。但他選擇了相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了希望,並不斷給自己灌輸必將勝利的信心。因為如果所有人心中都失去了希望,中國必然滅亡。

龍文章就是抗戰黑夜中一股微弱的燈光,照亮身邊人心中的希望。

2、要活著!

《團長》中炮灰團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河南,湖南,四川,東三省,北平......象徵著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劇中每一個人物名字背後,都有著幾十萬的犧牲和一次又一次的潰敗。

現在的我們不能說他們貪生怕死,就如《我不是藥神》中徐崢質問的那樣:“他還只是個孩子,想活下去有什麼錯?”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劇中,24歲的孟煩了說:“在長達四年的敗仗和連綿幾千公里覆蓋多半個中國版圖的潰敗中,我的連隊全軍盡墨。要活著!要活著!就算你有這個信念,也算奢侈。”

活著是為了回家,他們一直在國和家中痛苦掙扎。哪怕是死後能葬回老家,也比做個孤魂野鬼強。

龍文章給了炮灰團希望,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走出了失敗主義情緒,將國與家的關係統一的起來:只有國家勝利了,我們才能回家。

但在戰爭中,炮灰團依然不斷有人犧牲,沒有活著回家,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沒有英雄主義,沒有以一敵百,有的只是絕望中的希望,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希望。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熄滅的鬥志是《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面對的現實問題,他們懷疑這場戰爭能否勝利,心中理想的中國能否建立?

就連重新點燃了這群人鬥志的團長龍文章心中也充滿了疑問。龍文章是個來路不明的人,隊伍打散後,自稱是原來是個團長,便自說自話做了這群人的頭。其實,他是個騙子,除了肉體是真的,連名字也是假的。龍文章連哄帶騙,把這群人重組成了“炮灰團”,用自己的信念,給了炮灰團勝利的希望。

龍文章很多荒誕不經的行為,其實要掩飾的是他自己內心的恐懼。他也跟炮灰團中其他人沒什麼二樣,都是一路敗退,目睹無數戰友死在自己面前,不知道未來在哪。但他選擇了相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了希望,並不斷給自己灌輸必將勝利的信心。因為如果所有人心中都失去了希望,中國必然滅亡。

龍文章就是抗戰黑夜中一股微弱的燈光,照亮身邊人心中的希望。

2、要活著!

《團長》中炮灰團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河南,湖南,四川,東三省,北平......象徵著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劇中每一個人物名字背後,都有著幾十萬的犧牲和一次又一次的潰敗。

現在的我們不能說他們貪生怕死,就如《我不是藥神》中徐崢質問的那樣:“他還只是個孩子,想活下去有什麼錯?”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劇中,24歲的孟煩了說:“在長達四年的敗仗和連綿幾千公里覆蓋多半個中國版圖的潰敗中,我的連隊全軍盡墨。要活著!要活著!就算你有這個信念,也算奢侈。”

活著是為了回家,他們一直在國和家中痛苦掙扎。哪怕是死後能葬回老家,也比做個孤魂野鬼強。

龍文章給了炮灰團希望,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走出了失敗主義情緒,將國與家的關係統一的起來:只有國家勝利了,我們才能回家。

但在戰爭中,炮灰團依然不斷有人犧牲,沒有活著回家,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沒有英雄主義,沒有以一敵百,有的只是絕望中的希望,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希望。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3、這是一部靈魂劇

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寫出了不同心境、不同時間下聽雨的情感差別,少年的歡樂,中年的沉鬱、晚年的豁達,正如我們觀看《亮劍》和《團長》時的不同。

記得09年《團長》要播時,光是靠著《士兵突擊》原班人馬的招牌,就贏得無數期待,大家希望這是一部像《士兵突擊》一樣能點燃人心中鬥志的正劇。結果由於前期太壓抑,讓很多人沒有耐心看完,便匆匆停追,並沒有引起轟動效應。畢竟當時《士兵突擊》的觀眾主要是一群血氣方剛,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年輕人,沉重的劇情,並不能產生共鳴。

10年後,隨著年齡的成長,社會的打磨,這群觀眾成熟了,有機會重新審視這部劇時,才發現如同生活一樣,青山人生,總是歡笑與淚水交融,哪有一帆風順、無所不能?只不過,有的人在逆境中妥協了,有的人選擇前行,正如《團長》中一個個鮮活的角色一樣,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不努力就一定沒回報。

《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當年上映時被人低估的神劇,在湖南臺的首播,收視撲街,而如今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知乎上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生不逢時,它不是拍給一般觀眾看得作品,而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積累的觀眾,放在《團長》身上亦然。

正如編劇蘭曉龍說:“《團長》不是一部廢劇,而是一部靈魂劇。”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熄滅的鬥志是《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面對的現實問題,他們懷疑這場戰爭能否勝利,心中理想的中國能否建立?

就連重新點燃了這群人鬥志的團長龍文章心中也充滿了疑問。龍文章是個來路不明的人,隊伍打散後,自稱是原來是個團長,便自說自話做了這群人的頭。其實,他是個騙子,除了肉體是真的,連名字也是假的。龍文章連哄帶騙,把這群人重組成了“炮灰團”,用自己的信念,給了炮灰團勝利的希望。

龍文章很多荒誕不經的行為,其實要掩飾的是他自己內心的恐懼。他也跟炮灰團中其他人沒什麼二樣,都是一路敗退,目睹無數戰友死在自己面前,不知道未來在哪。但他選擇了相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了希望,並不斷給自己灌輸必將勝利的信心。因為如果所有人心中都失去了希望,中國必然滅亡。

龍文章就是抗戰黑夜中一股微弱的燈光,照亮身邊人心中的希望。

2、要活著!

《團長》中炮灰團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河南,湖南,四川,東三省,北平......象徵著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劇中每一個人物名字背後,都有著幾十萬的犧牲和一次又一次的潰敗。

現在的我們不能說他們貪生怕死,就如《我不是藥神》中徐崢質問的那樣:“他還只是個孩子,想活下去有什麼錯?”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劇中,24歲的孟煩了說:“在長達四年的敗仗和連綿幾千公里覆蓋多半個中國版圖的潰敗中,我的連隊全軍盡墨。要活著!要活著!就算你有這個信念,也算奢侈。”

活著是為了回家,他們一直在國和家中痛苦掙扎。哪怕是死後能葬回老家,也比做個孤魂野鬼強。

龍文章給了炮灰團希望,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走出了失敗主義情緒,將國與家的關係統一的起來:只有國家勝利了,我們才能回家。

但在戰爭中,炮灰團依然不斷有人犧牲,沒有活著回家,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沒有英雄主義,沒有以一敵百,有的只是絕望中的希望,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希望。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3、這是一部靈魂劇

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寫出了不同心境、不同時間下聽雨的情感差別,少年的歡樂,中年的沉鬱、晚年的豁達,正如我們觀看《亮劍》和《團長》時的不同。

記得09年《團長》要播時,光是靠著《士兵突擊》原班人馬的招牌,就贏得無數期待,大家希望這是一部像《士兵突擊》一樣能點燃人心中鬥志的正劇。結果由於前期太壓抑,讓很多人沒有耐心看完,便匆匆停追,並沒有引起轟動效應。畢竟當時《士兵突擊》的觀眾主要是一群血氣方剛,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年輕人,沉重的劇情,並不能產生共鳴。

10年後,隨著年齡的成長,社會的打磨,這群觀眾成熟了,有機會重新審視這部劇時,才發現如同生活一樣,青山人生,總是歡笑與淚水交融,哪有一帆風順、無所不能?只不過,有的人在逆境中妥協了,有的人選擇前行,正如《團長》中一個個鮮活的角色一樣,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不努力就一定沒回報。

《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當年上映時被人低估的神劇,在湖南臺的首播,收視撲街,而如今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知乎上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生不逢時,它不是拍給一般觀眾看得作品,而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積累的觀眾,放在《團長》身上亦然。

正如編劇蘭曉龍說:“《團長》不是一部廢劇,而是一部靈魂劇。”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寫到這兒,想起幾句詞,放在這兒或許更合適: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血火之中走過,珍惜生命才再為了民族放棄生命,更加偉大。

"

最近,一部抗日神劇在豆瓣評分悄悄爬了上來,目前以9.3分超過了長期霸佔抗日劇第一片位置的《亮劍》,拔得國產抗日劇頭籌,這就是上映於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十年磨一劍,《團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很多《亮劍》粉絲坐不住了,馬上翻出了這部老片觀看,結果“大失所望”,稱才看了十集就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它那點強過《亮劍》?

與《亮劍》的快意恩仇相比,《團長》的確顯得沉悶,它既沒有李雲龍這樣的個性人物,也沒有楚雲飛那樣的“非典型”反派,而描寫了一群毫無鬥志的國軍潰軍,躲在雲南邊陲,不敢與日軍作戰的故事。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亮劍》確實看好,它打破了傳統抗日劇“偉光正”的人物形象,又沒有滑向“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神劇極端,兩點平衡做的非常好,觀眾可以在李雲龍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滿足自己澎湃而出的男性荷爾蒙。

不過,《亮劍》的硬傷非常明顯。就拿李雲龍來說,八路軍自建軍以來,就強調服從指揮,上級指哪兒打哪,像李雲龍這樣,膽大妄為,肆意修改作戰計劃,在真實抗戰中,早被政委趙剛“處理”了。還有《亮劍》對戰爭場面過於程式化的描寫:每次都是衝鋒號一吹,李雲龍大喊一聲“跟我來”,士兵們呈密集隊形衝鋒,拿下敵人陣地。八路軍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憑什麼發起密集衝鋒?美軍也不敢在日軍機槍網下密集衝鋒。

最重要的是《亮劍》沒有解決國產抗日劇的一個通病——沒告訴觀眾戰爭是多麼的殘酷。

1、不是每一個戰士都死得其所

《亮劍》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戲劇。理想主義非常容易打動人心,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地方,觀看理想主義的作品可以彌補心中的空缺,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痛痛快快打一仗,雖死無憾、死得其所。

誠然,我們在民族危難時,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血肉重鑄新的長城,但戰爭絕對不是和平年代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戰場上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士兵,還有他身後無數悲痛欲絕的家庭。

《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失敗者。劇中的青年學生孟煩了,抗戰爆發時在北平讀書,毫不猶豫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日隊伍。現實將他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擊了個粉碎,一次次失敗的戰役,一次次不斷後退,軍隊中長官漠視生命的行為,讓他這位剛從學校裡走出的學生難以接受,昂揚的鬥志也在幾年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他在雲南變成了一個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孟煩了會白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辯解:“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熄滅的鬥志是《團長》中每一個人物面對的現實問題,他們懷疑這場戰爭能否勝利,心中理想的中國能否建立?

就連重新點燃了這群人鬥志的團長龍文章心中也充滿了疑問。龍文章是個來路不明的人,隊伍打散後,自稱是原來是個團長,便自說自話做了這群人的頭。其實,他是個騙子,除了肉體是真的,連名字也是假的。龍文章連哄帶騙,把這群人重組成了“炮灰團”,用自己的信念,給了炮灰團勝利的希望。

龍文章很多荒誕不經的行為,其實要掩飾的是他自己內心的恐懼。他也跟炮灰團中其他人沒什麼二樣,都是一路敗退,目睹無數戰友死在自己面前,不知道未來在哪。但他選擇了相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了希望,並不斷給自己灌輸必將勝利的信心。因為如果所有人心中都失去了希望,中國必然滅亡。

龍文章就是抗戰黑夜中一股微弱的燈光,照亮身邊人心中的希望。

2、要活著!

《團長》中炮灰團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河南,湖南,四川,東三省,北平......象徵著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劇中每一個人物名字背後,都有著幾十萬的犧牲和一次又一次的潰敗。

現在的我們不能說他們貪生怕死,就如《我不是藥神》中徐崢質問的那樣:“他還只是個孩子,想活下去有什麼錯?”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劇中,24歲的孟煩了說:“在長達四年的敗仗和連綿幾千公里覆蓋多半個中國版圖的潰敗中,我的連隊全軍盡墨。要活著!要活著!就算你有這個信念,也算奢侈。”

活著是為了回家,他們一直在國和家中痛苦掙扎。哪怕是死後能葬回老家,也比做個孤魂野鬼強。

龍文章給了炮灰團希望,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走出了失敗主義情緒,將國與家的關係統一的起來:只有國家勝利了,我們才能回家。

但在戰爭中,炮灰團依然不斷有人犧牲,沒有活著回家,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沒有英雄主義,沒有以一敵百,有的只是絕望中的希望,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希望。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3、這是一部靈魂劇

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寫出了不同心境、不同時間下聽雨的情感差別,少年的歡樂,中年的沉鬱、晚年的豁達,正如我們觀看《亮劍》和《團長》時的不同。

記得09年《團長》要播時,光是靠著《士兵突擊》原班人馬的招牌,就贏得無數期待,大家希望這是一部像《士兵突擊》一樣能點燃人心中鬥志的正劇。結果由於前期太壓抑,讓很多人沒有耐心看完,便匆匆停追,並沒有引起轟動效應。畢竟當時《士兵突擊》的觀眾主要是一群血氣方剛,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年輕人,沉重的劇情,並不能產生共鳴。

10年後,隨著年齡的成長,社會的打磨,這群觀眾成熟了,有機會重新審視這部劇時,才發現如同生活一樣,青山人生,總是歡笑與淚水交融,哪有一帆風順、無所不能?只不過,有的人在逆境中妥協了,有的人選擇前行,正如《團長》中一個個鮮活的角色一樣,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不努力就一定沒回報。

《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當年上映時被人低估的神劇,在湖南臺的首播,收視撲街,而如今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知乎上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生不逢時,它不是拍給一般觀眾看得作品,而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積累的觀眾,放在《團長》身上亦然。

正如編劇蘭曉龍說:“《團長》不是一部廢劇,而是一部靈魂劇。”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寫到這兒,想起幾句詞,放在這兒或許更合適: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血火之中走過,珍惜生命才再為了民族放棄生命,更加偉大。

神劇《亮劍》經典背後的這些硬傷不可原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