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腔調|“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一種打動天帝的樂器

樂器 箜篌 民族樂器 古箏 央廣網 2017-06-17

傳統音樂·箜篌篇

箜篌(kōng hóu),這種被稱為“皇家之樂”的古代彈撥樂器,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時期,張騫從西域帶回箜篌後,武帝深感箜篌之美,於是下令樂師進行仿製,用於宮廷雅樂。

漢樂府有一首很著名的詩——《孔雀東南飛》,其中的兩句“十五彈箜篌,十六頌詩書”中就提到了這種看上去很像豎琴的彈撥樂器。

盛唐時期,各國遣唐使和留學生把我國的樂器,服裝等物品帶回本國,日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古箜篌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傳到了大洋彼岸。世事滄桑,箜篌作為皇宮裡的彈撥樂器,逐漸被表現力強的古箏、琵琶所取代。到了近代,古箜篌就只剩下殘件供人們憑弔,或者只能在古代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關於箜篌之美,正如唐朝詩人李賀描述的那樣“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箜篌的音色總是給人孤芳自賞的感覺,加之在皇宮中深居淺出漸漸被遺忘,也徒增了一絲悲情的意味。

相比於古箏,箜篌的聲音沒有那麼圓潤飽滿,它的音色介於古琴和古箏之間。論亮麗,不如古箏;論古樸,不如古琴。它的特點就是錦上添花,所以很適合演奏明媚而富有裝飾意味的小曲,聽起來清新、淡雅。

現在我們看到的箜篌表演都是用現代箜篌演奏的,一定意義上講,這並不是古代箜篌的複製,而是傑出的箜篌音樂家和箜篌匠人,在古箜篌的基礎上,借鑑古箏、琵琶、豎琴等樂器研製的一種樂器,它在國外被稱為——中國豎琴。

想要傳播箜篌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有更多的人去彈奏它。但是由於一架箜篌體積龐大,價格不菲,很難像其他樂器一樣走進千家萬戶。如何更好地推廣箜篌這門古老的藝術,讓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現代箜篌演奏家魯璐有著深刻的思考:

現代箜篌演奏家魯璐

“隨著近幾年傳統文化的迴歸,中國的民族樂器越來越被重視。我們去各地選拔箜篌老師,讓他們重新接受箜篌系統專業的教育,使得他們能夠成為箜篌在當地的傳承者。

最近幾年,我們也一直在做“箜篌娃娃團”,傳統文化並不一定要用傳統的方式去推廣,而是要用最新穎的方式去推廣,說白了,就是接地氣 。”

《清明上河圖》

蕭/王溪 箜篌/魯璐

箜篌,這兩個字讀起來都覺得齒頰留香,從文學作品中站立徐徐走來的現代箜篌,寄託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和浩瀚歷史的追思。

指間弦上舞,千年夜愁幽,傳承今未朽,古韻聽箜篌。當我們聆聽箜篌仙樂,與千年前的文人墨客時空交匯之時,似乎也多了一份遠離繁華,望見高山流水的暢快之情。

中國腔調

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所在

思考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播講人:曉光 採編:王通 製作人:寧靜